华裔女生在华尔街杀疯了,凭什么?

puppy

嘿,同在海外闯荡的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压力山大,一边拼命“卷”,一边又对未来有点迷茫?咱们总听说华人在职场有“天花板”,尤其是在华尔街这种神仙打架的地方。但这篇文章里的华裔女生,真的可以说是“杀疯了”。她凭的才不只是名校背景和拼命三郎的劲儿,更多的是咱们很多人都忽略的“软实力”。比如,她是怎么把咱们独特的文化背景,从一个可能被误解的标签,变成谈判桌上的秘密武器?又是怎么在全是人精的环境里,建立起自己的有效人脉,自信地表达观点,而不是默默当个“小透明”?文章里全是干货,聊了她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也分享了她打破刻板印象、向上爬的真实路径。如果你也想知道怎么把自己的身份劣势转为王牌,那她的故事你可千万别错过。

你的“文化包袱”,会不会是你的“秘密武器”?
如何在“人精”堆里,不说场面话,建立真连接?
为什么做得最多的人,往往不是升得最快的人?
当你搞砸了一件事,除了道歉和沮丧,还能做什么?

华裔女生在华尔街杀疯了,凭什么?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想先给你讲个小故事。

我朋友 Sarah,藤校毕业,去年夏天在纽约一家顶级投行实习。她是我们这群人里最拼的,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最后一个走。别人做一份 pitch book,她能熬夜做三版不同风格的。但三个月后,拿到 return offer 的名单里,没有她。

她特别不解,跑去问带她的 MD(董事总经理)。MD 的话很客气,但意思很明确:“Sarah,你工作非常出色,数据分析能力顶尖。但……我们觉得你不太‘fit’。你在会议上总是不说话,大家讨论的时候,你好像总在状况外。”

Sarah 当时就懵了。她不是不想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怕说错。她觉得,把活儿干漂亮不就行了吗?原来,在华尔街这种地方,埋头做螺丝钉,是没有未来的。

这个故事,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咱们很多留学生,都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海外,以为只要成绩好、够努力,就能站稳脚跟。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也就是所谓的“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

但今天,我想聊的不是这堵墙有多硬,而是想介绍一个把这堵墙砸了个洞的华裔女生,Anna Lin。她不是什么神话人物,就是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那种学姐。她没有三头六臂,但短短五年,从一个分析师做到了副总裁(VP),在一个人均“人精”的对冲基金里,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她凭的,绝不只是熬夜和名校光环。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Anna 到底做对了什么?她的故事里,藏着咱们留学生最需要的生存密码。

被误解的“谦虚”,是“没能力”的代名词?

咱们先来看一组扎心的数据。根据非营利组织 Ascend Foundation 在 2022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亚裔在美国白领专业人士中占比 13%,但在标普 500 公司的高管层中,占比却不到 6%。在金融服务业,这个数字更低。亚裔员工常常被评价为“优秀的执行者”,但缺乏“领导潜质”。

这个“领导潜质”到底是个啥?很多时候,它就体现在一些咱们看来很“虚”的东西上。比如,你敢不敢在会上挑战老板的观点?你能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价值?

Anna 刚入行时也踩过这个坑。她成长在一个典型的东亚家庭,从小被教育要谦虚、内敛,“枪打出头鸟”。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老板让大家对一个投资模型提意见,Anna 明明发现了一个小错误,但她犹豫了。她想,我是新人,直接指出来是不是不太好?会不会让前辈没面子?就在她纠结的几秒钟里,一个白人同事大大咧咧地把同样的问题提了出来,结果得到了老板的赞赏。

那次之后,Anna 彻夜未眠。她意识到,在华尔街的文化里,“谦虚”和“沉默”很容易被等同于“没想法”或“没能力”。你的价值,需要被看见、被听见。没人有义务透过你安静的外表,去挖掘你优秀的内在。

她是怎么改变的?她没有强迫自己变成一个能言善辩的“演讲家”。她用的是“数据武装”法。

在下一次会议前,她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多花了好几个小时,把所有相关数据和报告都研究透了。她准备了三个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以及她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观点,还用 A/B 两种方案做了清晰的对比。会议上,当大家讨论到相关话题时,她没有直接说“我觉得”,而是说:“我注意到一个数据点可能值得我们关注。根据我们过去三年的财报,X 业务的利润率在逐年下滑,如果我们采用 B 方案,虽然初期投入高,但模型预测它能将利润率提升 5%。这里是具体的图表。”

你看,她不是在表达一个模糊的“感觉”,而是在陈述一个基于事实的、有逻辑的、建设性的建议。这种发言方式,既展现了她的专业能力,又足够有说服力,还不会让人觉得她是在无端挑战权威。她用数据,给了自己开口的底气和自信。

把“文化背景”从标签,变成你的秘密武器

咱们很多华裔,有时会把自己的身份看作一种劣势。我们怕口音被嘲笑,怕文化差异被误解。但 Anna 却把这个看似的“劣势”,玩成了她的王牌。

她所在的基金有一次计划投资一家中国的消费品公司。团队里的美国同事对着英文财报和行业报告研究了半天,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家公司的营销策略看起来那么“土”,却能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卖得那么火?为什么创始人总在强调“长期主义”和“家国情怀”?

这时候,Anna 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她不仅能流利地阅读中文研报,更能读懂报告背后的“文化密码”。

她给团队解释:“这家公司的‘土味营销’,恰恰精准抓住了下沉市场用户的情感需求,这是一种‘接地气’的信任建立。而创始人说的‘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在中国市场引发巨大的情感共鸣和购买力,尤其是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

她还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的事。她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联系到了那家公司的一位前中层管理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她从访谈中了解到很多财报上看不到的信息,比如公司内部的“狼性文化”、创始人极强的个人魅力,以及一些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最终,基金根据 Anna 提供的“文化洞察”和“独家情报”,调整了投资策略,成功避开了一个大坑。这个项目之后,Anna 在团队里彻底站稳了脚跟。她不再只是一个会做模型的分析师,而是团队里不可替代的“中国专家”和“文化解码器”。

全球化咨询公司 Korn Ferry 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高度“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的领导者,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表现要高出 15% 以上。你的双语能力,你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你骨子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这些都不是劣势,而是你在全球化职场中最稀缺、最宝贵的资产。

告别无效社交,建立你的“支持者联盟”

说到人脉,很多留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参加招聘会,加一堆 LinkedIn 好友,或者在 happy hour 里尴尬地站在角落。这种“集邮式”的社交,效率极低。

Anna 的方法是,把建立人脉看作一个“长期投资项目”,她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她把人脉分为三层:

第一层:信息网(Informational Network)。这些人是不同部门的同事,她会利用午餐时间或者 coffee chat,主动去了解别人的工作内容。她问的问题很具体,比如“你们最近在忙什么项目?遇到了什么挑战?”“你觉得我们部门和你们部门怎样合作能更高效?”这样不仅让她快速了解了公司的全貌,也让别人记住了这个好学、积极的女孩。

第二层:导师(Mentor)。Anna 在入职第一年,就主动锁定了一位同样是亚裔女性的董事(Director)。她没有一上来就说“你能做我的导师吗?”,而是先发邮件,表达了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困惑,并附上了自己对某个行业趋势的简短分析,问她是否愿意花 15 分钟给点建议。这种带着思考去求助的方式,让对方觉得她不是一个伸手党。几次交流下来,关系自然而然就近了。这位导师后来在很多关键时刻,都给了她宝贵的内部信息和建议。

第三层:支持者(Sponsor)。这是最关键的一层。导师是给你建议的人,而支持者是在你不在场的时候,愿意为你说话、为你争取机会的人。支持者是“挣”来的,不是“求”来的。Anna 的那位 MD 老板,后来就成了她强大的支持者。因为 Anna 总能超预期地完成工作,并且主动为团队创造价值(比如在那个中国项目里)。当公司有晋升名额时,MD 会在决策会议上力挺她:“Anna 绝对是最佳人选,上次那个棘手的案子,是她搞定的。”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拥有“支持者”的员工获得晋升的概率比没有支持者的人高出 23%。所以,别再只顾着低头做事了,抬起头来,有策略地去经营你的人脉,找到愿意为你“撑腰”的人。

搞砸了?恭喜你,这是你最快的成长机会

华尔街是个人间炼狱,压力巨大,犯错在所难免。对很多习惯了当“好学生”的我们来说,一次失败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Anna 也搞砸过。有一次,她负责的一个交易模型因为一个微小的参数错误,导致整个团队的报告需要推倒重来,差点错过了截止日期。她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她只给了自己半个小时的崩溃时间。半小时后,她做了三件事:

第一,立刻、坦诚地向老板承认错误。她没有找借口,直接说:“这是我的失误,我为造成的延误负全部责任。” 坦诚,是挽回信任的第一步。

第二,马上提出解决方案。她在承认错误的同时,就递上了一份补救计划:“我已经找到了错误所在,重新计算需要 3 个小时。我和团队的 A、B 两个同事已经沟通过了,他们会帮我一起核对数据,我们保证在今晚 10 点前提交最终版。” 这显示了她的担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事后复盘。项目结束后,她主动写了一份复盘邮件,不仅分析了自己出错的原因,还提出了一套新的核对流程(Checklist),建议在团队内部推广,以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错误。这个举动,直接把一次个人失误,转化成了一次团队的流程优化。老板非但没有责备她,反而夸她有大局观和主人翁意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提出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现在被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奉为圭臬。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看作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在职场上,你如何应对失败,比你如何庆祝成功,更能定义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想一想 Anna 的故事。她所谓的“杀疯了”,并不是因为她从不犯错,而是因为她总能从错误中汲取力量,站起来,然后跳得更高。

华尔街的王座,从来不只留给那些声音最大、背景最闪亮的人。它也留给那些懂得用智慧和坚韧,把一手看似平凡的牌,打出王炸效果的人。你的文化背景、你的内敛性格、甚至你犯过的错误,都可以成为你独一无二的武器。

关键在于,你是否敢于去重新审视它们,去打磨它们,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漂亮地亮出你的底牌。

下一次,在小组讨论里不敢开口时,试着只准备一个基于数据的好问题。下一次,在 networking 时感到迷茫,试着只去深入了解一个人,而不是加十个微信。

记住,你本身,就是那个最值得投资的、潜力无穷的项目。而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项目经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41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