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莱佛士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
节奏超快,做好心理准备:这里不是传统的大学慢生活,更像一个高强度的创意训练营。课程紧凑,项目一个接一个,基本告别拖延症。 |
结果导向,作品为王:理论课很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动手做项目。你的Portfolio(作品集)就是你每个阶段的成绩单,也是你未来求职的敲门砖。 |
英语环境,锻炼沟通能力:全英文授课,同学来自世界各地。这不仅是学设计,也是把自己扔进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逼自己快速成长。 |
花销不低,但人脉和资源是无价的:学费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但你能接触到的行业大牛、国际品牌合作机会以及全球校友网络,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 |
在莱佛士读设计,是种什么体验?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啦。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点“硬核”的话题——在莱佛士设计学院(Raffles Design Institute)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还记得我刚拿到莱佛士的Offer时,兴奋地给我妈打电话。电话那头,我妈忧心忡忡地问:“闺女啊,这学校听着挺厉害,但你一个人跑去新加坡,每天就是画画图,能学到真本事吗?别被人骗了。”
老实说,来之前我也犯嘀咕。设计这东西,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我脑海里的大学生活,是那种在草坪上弹吉他、在图书馆里悠闲看书的画面。结果,来到莱佛士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自己想多了。
开学第一周,我们室内设计专业的第一个项目就砸了下来:为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做空间概念设计。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介绍,老师直接把我们拉到项目场地的毛坯房里,扔下一句:“下周末之前,我要看到你们每个人的初步模型和概念版(Mood Board)。”
那一周,我几乎是住在学校的工作室里。周围全是和我一样满脸懵圈但又打了鸡血的新生,空气里弥漫着咖啡、胶水和打印纸的味道。我们一边飞速地用蹩脚的英语查资料、讨论,一边笨拙地学着用切割机和泡沫板。到了提交日的前一晚,工作室灯火通明,大家顶着黑眼圈,手里拿着快完工的模型,脸上那种既疲惫又兴奋的表情,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里根本不是什么“校园”,这里就是一个模拟的“战场”。它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告诉我:欢迎来到设计师的真实世界。
这里的节奏,不叫“上学”,叫“上线”
如果你对大学的印象还停留在“一学期四五门课,期末考前冲刺一下”,那莱佛士绝对会颠覆你的认知。这里的课程是模块化的,一个模块(Module)通常只持续几周,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这意味着你每个月都在经历“开课-项目启动-中期汇报-最终评审”的循环,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这种快节奏,听起来很吓人,但好处是巨大的。它强迫你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一样去管理时间和项目。你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市场调研、头脑风暴、草图绘制,到建模渲染、方案呈现的全过程。一年下来,你手上积累的项目经验可能比传统大学四年的学生还要多。
而且,这些项目可不是让你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莱佛士最出名的就是它和业界的紧密联系。和知名品牌合作,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新加坡校区的时尚营销专业的学生,就曾和全球知名的珠宝品牌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合作,为他们的产品制定整合营销方案。学生们需要直接向品牌方的市场总监做提案(Presentation),那种压力和真实感,是任何模拟课堂都给不了的。
我记得我们专业当时接了一个和日本知名家居品牌无印良品(MUJI)的合作项目,任务是为他们设计一款符合本地居住环境的小户型家具。我们小组为了这个项目,跑遍了新加坡的组屋区,采访了几十个家庭,画了上百张草图。最后在MUJI总部向他们的设计师汇报时,腿都在抖。虽然我们的方案最终没有被完全采纳,但其中一个关于“可堆叠储物”的巧思被对方的设计师记录了下来,还夸我们“非常有洞察力”。那种被行业顶尖人士认可的成就感,比拿A+还要让人激动。
根据莱佛士官方公布的数据,每年学院会与超过100家国际和本地公司进行项目合作。这意味着,在校期间,你至少有3-4次机会直接参与到真实的商业项目中。这些经历会原封不动地写进你的简历和作品集里,让你在毕业找工作时,已经领先了同龄人一个身位。
你的老师,可能是刚下秀场的创意总监
在莱佛士,你很少会碰到那种照本宣科的“学院派”教授。这里的老师,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导师”(Mentor)。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者,也是在职的行业精英。今天给你上课的老师,可能昨天还在为香奈儿的活动做视觉设计,或者正在管理着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根据学院的师资介绍,超过85%的讲师拥有10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他们带来的是最新鲜、最实用的行业知识和标准。他们不会跟你讲太多虚头巴脑的设计史,而是会直接告诉你:“你这个方案,拿到客户那里,预算会超标。”“你这个海报的字体间距,在印刷出来后会糊成一团。”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我们品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的老师,他之前是奥美广告(Ogilvy)的资深艺术总监。他上课的方式非常特别,从不放PPT,而是把我们带到超市,让我们分析货架上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商品包装,现场讲解色彩、构图和品牌故事。他给我们做项目评审(Critique)时,犀利得像一把手术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设计中最致命的逻辑漏洞。每次被他“虐”完,我们都感觉脱了一层皮,但回过头看,作品确实提升了一大截。
正是因为他们身处行业一线,他们的人脉和资源也成了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会邀请自己的同行来做讲座,会推荐优秀的学生去知名公司实习。我身边就有同学通过老师的推荐,拿到了育碧(Ubisoft)游戏公司的实习机会,毕业后直接留在了那里。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承,让你在学习的同时,就已经一只脚踏入了专业圈子。
同学?不,是来自全球的“战友”
莱佛士是一个真正的“小联合国”。就拿新加坡校区来说,国际学生的比例常年维持在70%以上,学生和老师来自全球超过40个国家。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英语、中文、法语、韩语、日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
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带来的思想碰撞是极其宝贵的。做一个项目,你会发现欧洲同学的逻辑思辨能力超强,日本同学对细节的追求到了极致,而东南亚的同学则充满了天马行空的色彩感。我们经常需要跨专业、跨国籍组队。一个项目小组里,可能有来自中国的室内设计师、来自印度的平面设计师和来自澳洲的时尚营销师。
一开始,这种合作会因为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充满挑战。但一旦磨合成功,爆发出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我参与过一个为期末毕业展设计的跨专业项目,我们需要共同打造一个主题展区。我们小组吵过无数次,从展区的主色调到背景音乐的风格,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最后,我们把室内设计的空间构造、平面设计的视觉引导和时尚设计的装置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最终的作品拿下了当年的“最佳展览设计奖”。
这个过程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设计本身,更是如何在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中沟通、协作和妥协。这种“软实力”,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甚至比你画图的技巧更重要。你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和未来的人脉网络。
毕业,是另一场冒险的开始
“在莱佛士毕业,愁找工作吗?”这是学弟学妹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坦白说,设计行业竞争激烈,从来没有“包就业”这一说。但莱佛士的毕业生,确实手握着一些独特的优势。首先就是那本厚厚的、充满了真实商业项目的作品集。面试官一眼就能看出,你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而是一个具备实战经验的“准设计师”。
其次,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Cent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真的非常给力。从大二开始,他们就会提供一对一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和作品集指导。每年,学院还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和行业交流晚宴,邀请像路威酩轩集团(LVMH)、宝洁(P&G)、戴森(Dyson)等几百家知名企业来校招聘。这些公司很多都是冲着莱佛士学生“上手快、国际化”的特点来的。
根据近几年的毕业生追踪调查,莱佛士新加坡校区的毕业生在毕业后6个月内的就业率普遍超过90%。很多校友都进入了各自领域的顶尖公司。比如,我们熟知的时尚设计师Alfie Leong,他的个人品牌在亚洲时尚界备受瞩目。还有很多校友,成为了Dior、Prada等奢侈品牌的管理人员,或是进入了像Lucasfilm这样的顶级特效公司。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创业,开创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或个人品牌,并且都做得有声有色。
毕业典礼上,院长对我们说:“我们培养的不是设计师,而是未来的创意产业领导者。”现在回头看,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莱佛士教给你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习惯。有了这些,无论你去哪里,做什么,都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说了这么多,那么,你到底适不适合来莱佛士呢?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你可以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是不是那种“坐不住”,必须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的人?
你享受压力吗?或者说,你愿意为了快速成长而拥抱高强度的挑战吗?
你害怕表达自己吗?你敢不敢在一个全是外国人的小组里,用英语为自己的想法辩护?
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吗?你来这里,是为了混一个文凭,还是真的想在这个行业里做出点名堂?
如果你的答案大多是“Yes”,那么,别犹豫了。莱佛士会很苦,很累,会让你无数次怀疑人生。但它也一定会像一个涡轮增压发动机,把你狠狠地向前推进,让你看到一个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更强大的自己。这里,是勇敢者的游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