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英国硕士水,我怎么读到头秃?

puppy

来英国前,我也以为一年制硕士就是“水硕”镀金,来了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现实是,开学前那长到天际的reading list只是个“下马威”,后面还有无穷无尽的文献、随时需要发言的seminar和极其看重批判性思维的论文在等着你。这一年时间被压缩得满满当当,根本不是“混个文凭”,而是场学术硬仗。如果你也曾被“英国硕士水”的说法迷惑,或者正在赶due的深夜里怀疑人生,来看看我的血泪史吧,这里全是干货和抱团取暖的真心话。

来英读硕,心态上需要做的“预警”准备
Reading List 不是“书单”,是“书山”:别天真地以为开学前读完就没事了,它会贯穿你整个学期,而且每周都会有新的。学会抓重点、有策略地跳读才是生存之道。
Seminar 不是“听课”,是“辩论”:国内习惯的沉默是金在这里行不通。不发言?在某些教授眼里,你这周就约等于没来上课。你的参与度,有时直接计入总分。
论文不是“总结”,是“挑战”:复述别人的观点只能拿个及格分。教授想看的是你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你如何用证据挑战现有理论,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一年不是“很长”,是“压缩饼干”:三个月一个学期,中间几乎无缝衔接。圣诞和复活节假期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赶论文和复习的。时间管理,是你上的第一堂必修课。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小编学姐。还记得我刚拿到UCL的offer时,国内的亲戚朋友是怎么说的吗?“哎呀,去英国读个硕士好啊,一年就毕业,时间短,还能顺便旅旅游,回来就是海归硕士,性价比多高!”

当时的我,也是这么美滋滋地想的。打包行李时,带的最多的不是专业书,而是各种漂亮衣服和旅行攻略。我脑海里的剧本是:白天在课堂上优雅地听听课,下午去大英博物馆散散步,晚上在泰晤士河边喝杯小酒,周末再坐个火车去趟爱丁堡……完美!

然而,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记耳光,发生在我落地伦敦的第三天,倒着时差,坐在公寓里,打开学校邮箱收到的第一封官方邮件。邮件标题很无害:《Welcome & Preparatory Reading List》。我点开附件那个PDF,滚动条拉了好几下才到底——整整12页,密密麻麻列了上百本专著和学术期刊文章,这还仅仅是第一学期四门课中的一门!我当时就懵了,手里那杯刚冲好的速溶咖啡,瞬间就不香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所有关于“英国硕士水”的传说,可能都是……传说。如果你也曾被这个美丽的谎言迷惑,或者正在某个凌晨三点,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和一堆文献挠头,那么,请坐好,来听听我的“血泪史”,这里没有鸡汤,全是能让你抱团取暖的干货。

Reading List:压垮你的第一座大山

咱们就从那个吓到我的reading list说起。国内读本科,老师给的参考书目,说实话,期末考试前能翻完一本都算好学生了。但在英国,这玩意儿是你的“每周圣经”。

它通常分为“Essential Reading”(核心必读)和“Further Reading”(拓展阅读)。别以为只读Essential就行了,天真!那只是你参加seminar(研讨会)的入场券。想在课堂讨论中不当“哑巴”,想在论文里拿到高分,Further Reading里的东西才是你拉开差距的关键。

我读的是国际关系专业,第一周的一节课,主题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演变”。Essential Reading里有三篇加起来超过80页的经典论文,Further Reading里则列了5本大部头专著的相关章节。这意味着,为了准备好这短短两小时的seminar,我至少要花10-15个小时去啃这些生涩的学术文献。注意,这只是一门课,一周的任务量!而我们通常一学期要修4-5门课。

这是什么概念?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的建议,一个标准的硕士课程包含180个学分,相当于1800个小时的总学习时长。分摊到短短的45-50周里,意味着你每周需要投入40个小时左右在学习上——这完全就是一个全职工作的强度。所以,别再问我为什么没时间去欧洲玩了,我的时间都在图书馆里“搬砖”。

Seminar:不开口就等于“白来”的社交恐惧症地狱

如果你以为读完文献就万事大吉了,那seminar会教你做人。这跟我们习惯的几百人一起上大课,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的模式完全不同。Seminar通常是十几个人围坐一圈,由一个tutor(导师)引导,就本周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这里的游戏规则是:人人都要发言。你的沉默不会被看作是谦虚,只会被认为是没准备、没想法。更要命的是,很多课程的seminar表现是计入总成绩的,通常占10%-20%。这就意味着,你花几十个小时读的文献,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表达出来,那这些努力就白费了一半。

我第一次参加seminar,简直是大型社恐灾难现场。听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用流利的英语引经据典,从福柯聊到哈贝马斯,我紧张到手心冒汗,脑子里明明有点想法,但嘴巴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了一句,结果因为太紧张,语法错误百出,声音小得像蚊子叫。tutor礼貌性地“hmm”了一下,就转向下一个同学了。

那一整天,我都感觉自己是个闯入学术殿堂的“文盲”。后来我发现,想在seminar里游刃有余,光读懂还不够,你得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想: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证据充分吗?这个理论有什么局限?我能从哪个角度反驳他?这,其实就是英国教育核心——批判性思维的雏形。

论文和“批判性思维”:那个让你头秃的终极Boss

如果说reading和seminar是“小怪”,那essay(论文)就是每个学期末的“终极Boss”。英国硕士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交论文,很少有闭卷考试。你可能觉得这太爽了,开卷啊!但现实是,写一篇3000-5000字的学术论文,比准备一场考试要痛苦百倍。

痛苦的根源,就在于那个被所有教授挂在嘴边的词——“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你以为的写论文,是把A学者、B学者、C学者的观点整理总结一下,再加点自己的看法。不,在英国,这叫“Descriptive Writing”(描述性写作),顶多给你个及格分(Pass,50-59分)。

要想拿到Merit(良好,60-69分)甚至Distinction(优秀,70分以上),你需要展示你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什么意思呢?你要把A、B、C的观点当作辩论的正反方,去分析他们各自的逻辑漏洞,比较他们证据的强弱,然后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你自己独到的、有证据支撑的论点。你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想的“拳击手”。

我第一篇论文就被虐得很惨。我花了两周时间,读了20多篇文献,辛辛苦苦写了4000字,自认为逻辑清晰、内容详实。结果分数出来,58分,评语是:“A good summary of existing literature, but lacks critical analysis and your own voice.”(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做得不错,但缺乏批判性分析和你自己的声音。)

这句话简直是留学生的“紧箍咒”。为了搞懂什么是“critical analysis”,我预约了无数次office hour去骚扰我的tutor,去参加学校的学术写作工作坊(Academic Writing Workshop),把评分标准(Marking Criteria)翻来覆去地研究。根据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的报告,近年来,英国顶尖大学授予Distinction学位的比例通常在25%-35%之间,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拿不到最高等级的。想成为那少数人,付出的努力是指数级的。

被压缩成4倍速的一年: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所有这些学术压力,都被塞进了一个极其紧凑的时间表里。英国硕士通常只有一年,分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9月到12月),你还在适应新环境、新教学模式,就要开始准备期末论文了。然后是短暂的圣诞假期,但别想了,那根本不是假期,而是“论文冲刺周”。

第二学期(1月到4月),新课开始了,难度和阅读量进一步升级,同时你还要开始构思毕业论文的题目和研究计划(dissertation proposal)。复活节假期?对不起,那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营”。

第三学期(5月到9月),没有课了,但最艰巨的任务来了——写一篇1.5万到2万字的毕业论文。这四五个月,就是你一个人的战斗。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如果需要的话),到最终的写作和修改,每一步都是对你学术能力、自律性和抗压能力的终极考验。

我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生活里只有三件事:图书馆、公寓和Tesco(超市)。每天睁眼就是文献,闭眼就是论文结构。掉头发、失眠、焦虑都是家常便饭。有时改论文改到崩溃,真会忍不住问自己:我花几十万,漂洋过海,就是来受这份罪的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被劝退了?别急,学姐我不是来贩卖焦虑的。我想说的是,承认它的“不水”,正是我们成长的开始。

觉得reading list读不完?那就别想着全部读完,学会看摘要、引言和结论,带着问题去跳着读,找到你最需要的部分。这叫策略。

害怕在seminar上发言?逼自己一把,哪怕是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或者总结一下别人的观点。脸皮厚一点,没人会笑话一个努力讲英语的外国人。这叫勇敢。

搞不懂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多去预约tutor的office hour,拿着你的论文大纲去和他们聊,一次不行就两次。他们是领着薪水来帮助你的,别怕麻烦他们。这叫主动。

感觉压力大到扛不住?别一个人憋着。去找你的同学,你的“论文战友”,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吐槽,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一样头秃。这叫抱团取暖。

一年很短,短到没时间让你慢慢适应。但它也很长,长到足以让你完成一次学术上的脱胎换骨。当最后你把厚厚的毕业论文打印、装订、提交上去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这一年掉的头发,熬过的夜,都值了。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颗被锤炼过的强大心脏。

所以,别信什么“水硕”了,咱们是凭本事秃的头!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73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