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准学弟学妹的悄悄话 |
|---|
| 关于“卷”: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卷”不是停留在图书馆刷夜,而是idea的碰撞、作品的打磨。你的队友可能下一秒就是你的竞争对手,但更是你最铁的战友。 |
| 关于英语:全英授课是标配。不仅要听懂,更要能用英语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教授自如地辩论、pre。开学前多练练口语和学术写作,绝对不亏。 |
| 关于心态:别怕犯错!无论是拍片子还是做策划,大胆去试。教授们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在这里,执行力比完美的想法更重要。 |
| 关于钱包:传媒真的很“烧钱”,特别是电影方向。相机、镜头、灯光、收音……虽然学校设备很全,但很多时候为了方便,还是会忍不住自己添置。生活费之外,记得多准备一笔“创作基金”。 |
还记得大三那年,一个普通的周二凌晨三点,九龙塘的夜格外安静。我和我的小组,三个人,正挤在传理视艺大楼(CVA Building)B2层的剪辑室里,死磕着一条15秒的广告片。屏幕上,每一帧画面的调色、每一个音效的插入,都被我们放大了无数倍来回审视。空气里弥漫着红牛和泡面的混合味道,我们的眼睛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就在那一刻,当片子的最后一秒完美卡上背景音乐的鼓点时,我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击掌欢呼,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显得特别响亮。那一瞬间的成就感,冲散了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的疲惫。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都想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这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亚洲第一”的名号,更是为了这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疯子”一起,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极致体验。这,就是我们传媒生的日常。
如果你也收到了浸会的offer,或者正把它当作你的Dream School,那么恭喜你,你即将或者渴望踏入一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新世界。今天,就让学长我带你深入探秘,在浸会这个王牌传媒专业里读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亚洲第一”的光环下,是怎样的“肝”与“泪”?
每次跟国内的朋友聊起在浸会读书,他们第一反应总是:“哇,亚洲第一的传媒学院,好厉害!” 没错,这个头衔确实响亮。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浸大的“传播与媒体研究”常年稳居全球前100名,在亚洲范围内绝对是顶尖的存在。2023年的排名就在全球51-100的区间,实力毋庸置疑。但这顶“皇冠”的背后,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数不清的咖啡杯堆砌起来的。
这里的学习强度,绝对会颠覆你对大学“轻松”的想象。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几乎每周都有reading, presentation, essay, project要交,我们称之为“due海无涯”。你以为的大学生活是看看电影、谈谈恋爱,而我们的日常是:今天下午3点要交一份2000字的媒介伦理分析报告,晚上7点要跟小组讨论广告策划的初步方案,明天上午还有一个新闻采访技巧的课堂展示。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位读公关及广告(PRA)专业的学妹,她在大三的一个学期,同时修了五门专业课。其中一门《广告策划》课的期末项目,是要求为香港本地一个真实存在的非盈利组织(NGO)做一整套年度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这可不是纸上谈兵写写就好,你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受众,确定核心创意,制定详细的线上线下推广策略,甚至还要做出预算表和效果评估KPI。整个方案做下来,比外面广告公司给客户的proposal还要详尽。为了这个项目,她和组员们前前后后熬了不下十个通宵,修改了二十多版PPT。当她们最终在客户和教授面前完成展示,并获得高度评价时,那种感觉,她说,“比拿了奖学金还爽”。
这种“折磨”是全方位的。新闻系的学生,可能上一秒还在课堂上听教授讲“倒金字塔结构”,下一秒就要背上相机,冲到铜锣湾的街头做突发采访。电影学院的同学更不用说,为了拍一个几分钟的短片,从写剧本、画分镜、找演员、租场地、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要亲力亲Gong。爆肝、掉头发,在这里是常态,但当你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篇深度报道的署名上,或是自己的作品在学院的放映会上收获掌声时,你会觉得,这一切的“肝”与“泪”,都值了。
硬核教授天团:不是老师,是你的“业界领路人”
如果说高强度的实践是浸会传理的骨架,那么这里的教授绝对是注入灵魂的核心人物。
浸会传理的师资,用“卧虎藏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一直在象牙塔里做研究的纯学者,而是拥有丰富业界经验的“大佬”。你的新闻写作课老师,可能曾是BBC的资深驻华记者,课堂上分享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采访故事;你的电影导演课教授,可能是一位作品刚入围过金马奖的独立电影人,他会告诉你如何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拍出有质感的画面。
就拿新闻系的李文教授(Raymond Li)来说,他曾长期担任BBC中文总监,拥有超过30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在他的课堂上,你听到的不仅仅是理论,更多的是来自新闻一线的真实案例和深刻洞见。他会告诉你,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报道中,如何保持客观和平衡;在面对压力时,一个记者应有的职业操守是什么。这些从实践中提炼出的“干货”,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
还有电影学院的文树森先生(Man Shu-sum),他是香港电影界的资深监制和导演,参与制作过的电影不乏经典之作。他来给学生上制片课,讲的都是最实际的操作,比如如何看剧本、如何做预算、如何与导演和演员沟通。他甚至会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电影拍摄现场去观摩学习。这种“导师制”的教学模式,让你感觉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做项目。
而且,这里的师生关系非常紧密。因为很多课都是小班教学,尤其是到了高年级的专业课,一个班可能就十几二十人。教授能清楚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了解你的长处和短板。只要你主动,随时都可以敲开教授办公室的门,和他们讨论你的项目、你的困惑,甚至是你未来的职业规划。他们会非常乐意给你建议,甚至帮你推荐实习机会。他们是你的老师,更是你进入传媒行业的“领路人”和宝贵的人脉资源。
“军火库”级别的设备,不只是说说而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传媒专业来说,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设施就是我们的“武器库”。在这方面,浸会传理绝对是“壕”无人性。
传理视艺大楼(CVA Building)是我们最常待的地方。这栋大楼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传媒教育量身打造的。走进这里,你会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型的媒体制作公司。这里有广播级的电视录影厂,配备了专业的导播台、多机位摄像系统和提词器,跟电视台的演播厅一模一样。新闻系的学生会在这里模拟录制新闻节目,从主播、导播到摄像,所有岗位都由学生自己担任。
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这里更是天堂。学院拥有多个专业电影摄影棚和录音棚,隔音效果一流。器材库里的设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从入门级的佳能、索尼微单,到电影工业级别的ARRI ALEXA、RED摄影机,各种镜头、灯光、收音设备应有尽有。只要你通过了相应的技术课程和考核,就可以免费预约使用这些动辄几十上百万的设备去完成你的作品。这意味着,你完全有可能在学生时代就拍出一部达到院线标准的短片。
后期制作的硬件也同样给力。几十间独立的剪辑室,配备了高性能的iMac,预装了全套Adobe Creative Cloud、DaVinci Resolve、Pro Tools等行业主流软件。无论你是做视频剪辑、特效合成还是声音设计,都能找到最专业的工具。还有一个专门的数据与媒体传播中心,里面有处理大数据的超级计算机,供新闻系的学生学习数据新闻和信息可视化。
学校提供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让你“会用”,更是为了培养你的“工业思维”。当你从一开始就接触和使用行业最顶尖的设备时,你的眼界、你的标准自然也会向行业看齐。你毕业后进入任何一家媒体或制作公司,都能做到无缝衔接,因为你早就熟悉了这一切。这种底气,是浸会传理给你的宝贵财富。
神仙 Project 大赏:我们的作品,不止是作业
在浸会传理,我们做的从来都不只是“学生作业”,而是一个个可以放进作品集(Portfolio),甚至直接拿去参赛、参展的真实项目。学院极度鼓励学生将所学付诸实践,并为我们创造了无数这样的机会。
新闻系的同学,从大二开始就会参与到两份著名的学生习作刊物——英文的《The Young Reporter》和中文的《新报人》的采编工作中。这可不是什么校内自娱自乐的小报纸,而是面向公众发行的正规刊物,有自己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学生们会像真正的记者一样,去跑选题、做采访、写稿件、拍照片。他们的报道覆盖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策分析到社区故事,专业度堪比主流媒体。不少优秀报道还曾获得过香港报业公会颁发的奖项。
浸会新闻系还有一个王牌项目,就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学院会邀请多位当年普利策奖的得主来到香港,举办为期一周的讲座、论坛和工作坊。作为学生,你有机会和这些新闻界的“大神”面对面交流,听他们分享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这对于一个新闻学子来说,是何等宝贵的经历!
公关及广告(PRA)专业的同学,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的毕业作品(Final Year Project)。如前所述,他们会为真实的客户服务。这些客户可能是知名企业,也可能是社会创新机构。学生团队需要像一个真正的广告公司一样,进行头脑风暴,产出创意,并向客户“提案(pitch)”。每年学院还会举办盛大的作品展,邀请业界人士前来参观。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毕业作品展上的出色表现,直接被4A广告公司相中,一毕业就拿到了offer。
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则是一场盛大的“展映会”。每个毕业生都要完成一部15-20分钟的短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学院会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设备支持,学生们则要组建自己的团队,经历一个完整的电影制作流程。这些作品的水准非常高,很多都被送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去参赛,比如香港的“鲜浪潮国际短片节”、台湾的金马电影学院等等,屡获殊荣。可以说,你的毕业作品,就是你作为一名青年导演的第一张名片。
实习?不存在的!我们直接“入职”
在传媒这个极度看重经验和人脉的行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浸会传理学院深谙此道,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实习网络和支持体系。
学院与香港乃至全球的各大媒体机构、公关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小到本地的社区媒体,大到像CNN、BBC、彭博社这样的国际媒体巨头,以及奥美(Ogilvy)、爱德曼(Edelman)这样的顶级公关公司,都是学院的实习合作伙伴。每到寒暑假,学院的实习办公室就会发布大量的独家实习机会,很多岗位都是专门留给浸会学生的。
因为学院的声誉在外,浸会的学生在找实习时本身就带有一层“光环”。很多公司的HR看到你简历上写着“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基本上就等于通过了第一轮筛选。我身边有同学,大二暑假就去了凤凰卫视,大三去了《南华早报》(SCMP),毕业前进了一家顶级的财经通讯社。这样的实习履历,足以让你的简历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除了常规的实习,学院还有很多独特的项目。比如,新闻系有一个“国际新闻”方向,学生有机会去海外的合作院校(比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号称“记者的摇篮”)交流一个学期,并在当地媒体实习。电影学院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海外的电影工作坊和电影节,让你在学生时代就能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经验。
这里的实习,绝不是让你去端茶倒水、复印文件的。你会被真正地当作战力,参与到核心业务中去。做记者的同学,稿件写得好,第二天就能见报;做公关的同学,你的创意可能会被采纳,出现在客户的下一次品牌活动中;做电影的同学,你可能会在某个大导演的剧组里担任场记或导演助理。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让你快速成长,也让你提前了解行业的真实运作,为你未来的职业道路扫清迷雾。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在浸会传理读书,就是一部“奋斗血泪史”。没错,它确实很辛苦,很累,甚至会让你无数次怀疑人生。
但它值得吗?
我的答案是:绝对值得。
这里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做事标准,一个精英圈层。它会逼着你跳出舒适区,去思考,去创造,去合作,去解决问题。它会让你在毕业的时候,手里握着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有一份足以让你在任何地方安身立命的、沉甸甸的作品集和一身过硬的本领。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轻松地混个文凭,那这里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对传媒这个行业怀有真正的热爱和激情,如果你享受那种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快感,如果你渴望和一群最优秀、最有趣的人一起“搞事情”,那么,别犹豫了。
来吧,加入我们。未来,你眼下的黑眼圈,都会变成你牛逼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