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转跨界前,先Get这些重点 |
|---|
| 1. 别怕代码:Python、Processing这些语言比你想象的好上手,它们是新时代的画笔和刻刀。 |
| 2. 商科思维不是铜臭味:它是让你天马行空的创意能落地、能养活自己的翅膀。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BP)和你的作品集一样重要。 |
| 3. 多泡图书馆,更要多逛展览:西九龙的M+、大馆、PMQ元创方……香港的艺术养分超乎你想象,去那儿找灵感、找同类、找机会。 |
| 4. 脸皮要厚:主动去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勾搭你崇拜的教授、参加各种创客马拉松(Hackathon),人脉和机会都是“混”出来的。 |
凌晨三点的宿舍,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灵魂拷问”?
书桌左边,是刚爆肝写完的Marketing Case Study,教授说这个模型能帮你精准预测下个季度的消费趋势,毕业进大厂不是梦;书桌右边,是你画到一半的插画,色彩和线条里藏着你最想表达的情绪,但朋友好心提醒,“搞艺术?小心毕业就失业,为爱发电能撑多久?”
一边是“钱”途无量的现实,一边是热血滚烫的理想。在香港这个节奏快到飞起的城市,我们这些留学生,好像总被推着去做那个“更稳妥”的选择。难道艺术、科技、商业,真的就像三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只能选一条走到黑?
打住!快醒醒!你的港校学长学姐们,早就把这三条线拧成了一股麻花,玩得风生水起,甚至已经开始“玩着就把钱赚了”。他们用硬核技术给艺术注入灵魂,再用商业头脑让灵魂实现价值。今天,我就带你潜入港校内部,看看这些“不务正业”的跨界玩家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艺术科技,港校的隐藏副本已经开启
很多人对香港的印象还停留在“国际金融中心”,觉得这里只有中环精英和投行大佬。其实,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创意和科技的融合,正在悄悄爆发。
香港政府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把它叫做“艺术科技”(Art Tech)。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是真金白银地在砸钱。就在最新的财政预算案里,政府又拨款超过1亿港币来推动艺术科技的发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向我们这些年轻人敞开。
而我们的大学,就是这场变革风暴的中心。它们不再是“文科生不碰代码,理科生不懂艺术”的古板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超级跨界实验室。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几个“武林门派”。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教学楼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未来感的建筑艺术品,里面的学生更是卧虎藏龙,用代码写诗,用数据生成影像,是家常便饭。很多现在活跃在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的艺术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如果说城大是先锋,那香港科技大学的计算媒体与艺术(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 CMA)项目就是后起之秀。这个项目直接开在人文学部和工学院的交叉口,摆明了就是要培养“两栖人才”。在这里,你上午可能还在和教授讨论康德的哲学,下午就在实验室里捣鼓VR引擎了。我认识的一个CMA的朋友,他的毕业设计就是用AI学习了上百部王家卫的电影,然后生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王家卫风格”的互动影像装置。
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设计学院,他们更接地气,强调设计的实际应用。那里的学生,把最新的VR、AR技术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比如,他们有团队开发了一套VR系统,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社交训练,项目不仅获得了像“红点设计大奖”这样的国际荣誉,还吸引了社福机构和投资人的关注,真正实现了从课堂作业到社会价值的转化。
这些学校和专业,就像一个个隐藏的游戏副本,只要你选对了,就能解锁一套全新的技能树,让你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拥有别人没有的“独门绝技”。
他们不“务正业”,到底在玩些什么?
你可能会好奇,听起来很酷,但他们具体在做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一些看不懂的、高深莫测的实验?No no no,他们的玩法,比你想象的更有趣,也更“值钱”。
玩法一:AI 当画笔,算法作BGM
你还在用画笔和颜料?学霸们已经开始用代码当画笔了。他们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等AI技术,可以“喂”给电脑成千上万张图片,让AI学习特定风格,然后生成全新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去年,城大创意媒体学院的年度展上,就有一个学生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他写了一个程序,抓取香港天文台过去50年的天气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然后将这些冰冷的数据转化成一幅流动的、色彩斑斓的抽象视觉画作。这幅作品不仅在视觉上极其震撼,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城市记忆和情感,被一家五星级酒店看中,买下数字版权,用在了酒店大堂的巨型LED屏幕上。你看,这就从一个学生作品,变成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还有更神的。港科大的一个音乐科技爱好者,和计算机系的同学合作,开发了一个AI作曲模型。他们让AI学习了巴赫的所有作品,然后AI就能自动生成具有巴赫风格的赋格曲。他们把这些AI生成的音乐上传到音乐素材网站,卖给那些需要配乐的短视频创作者和独立游戏开发者。虽然每首曲子单价不高,但架不住需求量大,一个月下来,赚的钱比在外面做兼职家教还多。
玩法二:VR/AR,打造一个只属于你的沉浸世界
现在的年轻人看展,早就不满足于“走一走,看一看”了。我们要的是沉浸感,是互动,是能够“走进去”的体验。而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就给了创作者们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理工设计学院的一个毕设小组,就做了一个名为“城市回响”的AR项目。他们为上环、深水埗这些香港老街区,设计了一套AR导览App。游客只要用手机摄像头对准一栋老建筑,屏幕上就会浮现出这栋楼过去的历史影像、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能听到当年的市井声音。这个项目在香港旅游发展局的一个创新比赛中拿了奖,获得了启动资金,现在他们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为博物馆和商业地产客户定制类似的沉浸式体验方案。
这类项目的商业价值非常高。根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PwC的预测,到2030年,VR/AR技术将为全球经济带来1.5万亿美元的增长。而香港,凭借其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内容优势和科技实力,正成为这个领域的沃土。现在入局,正是时候。
玩法三:NFT?不,是我的“数字资产证”
前几年NFT(非同质化代币)被炒得火热,很多人觉得是泡沫。但抛开炒作,NFT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为数字艺术家解决了一个根本痛点:如何证明“我是我作品的原创者”,以及如何在每一次转售中获得收益。
我认识一位在港大读建筑的研究生,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用建模软件设计各种天马行空的未来建筑。以前,这些作品只能存在他的电脑硬盘里,或者发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一些点赞。后来,他接触到了NFT,就把自己最满意的几个设计铸造成了NFT,放在交易平台上限量发售。
他没想着一夜暴富,只是想给自己的心血一个“名分”。没想到,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一位在元宇宙里“盖房子”的收藏家,打包买走了他的一个系列,赚到的钱,直接cover了他一年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根据智能合约的设定,这个系列的作品未来每一次被转卖,他都能自动获得一定比例的版税。这才是真正让创意“睡后收入”成为可能。
从实验室到CEO,三步把创意变现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热血沸腾,但又有点担心:这些项目听起来都很厉害,可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怎么可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别急,在香港,从一个好点子到一个能赚钱的公司,路径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清晰。你的学长学姐们,通常会走这样三步。
第一步:蹭资源!学校的羊毛不薅白不薅
港校的资源,真的可以用“豪华”来形容。别只知道泡图书馆和自习室。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创客空间(Makerspace),里面的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VR设备,只要你预约,很多都是免费使用的。想学新软件?学校IT service网站上通常会提供Adobe全家桶、AutoDesk等正版软件的免费学生授权。想学技术?各种由学校或学生组织举办的工作坊(Workshop)几乎周周都有,从Python入门到Unity 3D开发,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些资源都是你交的学费里包含的,不用就是浪费!
第二步:找组织!去孵化器里“抱大腿”
当你的项目有了一个初步的原型(Prototype),就可以考虑申请学校内外的创业孵化器了。香港最著名的两大“靠山”就是数码港(Cyberport)和香港科学园(HKSTP)。它们都有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培育计划。
拿数码港的“创意微型基金”来说,一旦入选,就能提供10万港币的种子基金,让你在6个月内把想法变成产品。如果项目进展顺利,还可以继续申请他们的培育计划,能获得高达50万港币的资助,外加免费的办公空间、专业的导师辅导、商业资源对接等等。根据官方数据,数码港至今已经培育了超过1900家初创企业。你的项目,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
第三步:看案例!学长学姐的公司都上市了
如果觉得这些都太遥远,那就看看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新媒体艺术团队Dimension Plus,你可能在K11 Musea或者其他商业艺术展上看过他们炫酷的互动装置。他们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城大创意媒体学院的校友。他们就是从学生时代的小项目做起,一步步把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玩成了顶尖的商业模式,客户遍布全球。
还有商汤科技(SenseTime),虽然它是一家AI巨头,但它的创始人是中大的教授,公司最初的核心技术就诞生于中大的多媒体实验室。商汤现在不仅做安防、做自动驾驶,也在积极布局AI内容生成(AIGC)和元宇宙,这些都与艺术和创意紧密相关。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在香港,学术、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墙,早就被打破了。
所以,别再给自己的未来设限了。
下次小组作业,别总在自己的专业里找队友,试着去勾搭一下那个会写代码的计算机系大神,再拉上一个能说会道的商学院同学帮你理清商业逻辑。你的艺术构想,加上他的技术实现,和她的市场策略,就是一个完美的创业团队雏形。
大胆地去选一门隔壁学院的课,即使它看起来和你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去报名参加一个你完全不懂领域的Hackathon,就算做不出什么名堂,也能认识一群有趣的人。
在香港这个机会与压力并存的城市,最可怕的不是你能力不够,而是你根本不敢去想、不敢去试。你的才华,你的创意,远比你想象的更值钱。
现在,就关掉这篇文章,去搞点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