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亲述:真实的英国留学生活长这样

puppy

你是不是也以为留学生活就是朋友圈里的下午茶和说走就走的欧洲旅行?学姐用亲身经历告诉你,那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留学,是通宵赶due的咖啡因续命,是面对天价外卖被迫成为“中华小当家”的厨艺逆袭,也是小组作业里遇到“神仙”或“猪”队友的悲喜交加。当然,这里不只有挑战,更有让你迅速成长的宝贵经历。我会聊聊租房怎么避坑,怎么克服孤独感,怎么真正融入这里。这里没有滤镜,只有过来人的真心话和实用干货,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英国留学生活。

学姐划重点:英国留学真相速览
朋友圈滤镜 vs. 现实:你看到的是欧洲九宫格,看不到的是为了省5镑机票,凌晨3点赶瑞安航空的狼狈。
学业压力是主旋律:一篇论文3000字是起步,Reference要几十个,查重率卡在15%以下是基本操作,due day前图书馆的灯火通明才是常态。
生活自理能力MAX:从换灯泡、通下水道到研究超市打折规律,恭喜你,即将解锁“全能留子”新身份。
租房是门玄学:找到一个不漏雨、没老鼠、暖气给力、房东靠谱的房子,难度不亚于申上G5。
孤独感是必修课:深夜想念家里的麻辣烫,过节看着空荡荡的宿舍,这都是留学路上的“限定体验”。

学姐亲述:真实的英国留学生活长这样

哈喽,各位即将在lxs.net开启新篇章的学弟学妹们!

我是你们的学姐,坐标伦敦,已经在这里摸爬滚打了三年。还记得我刚落地希思罗机场那天,拖着两个28寸的巨大行李箱,心里装满了对《唐顿庄园》式英伦生活的幻想。我以为我的日常会是左手V&A博物馆的展,右手摄政街的下午茶,周末还能飞去巴黎喂鸽子。

结果,现实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发生在我入住学生公寓的第二天晚上。那天我兴致勃勃地想给自己煎个牛排,结果油烟机不给力,整个公寓的火警被我触发了。尖锐的警报声中,我看着穿着睡衣、一脸懵圈的各国邻居们从房间里冲出来,尴尬得只想原地钻进地缝。那一刻我才明白,朋友圈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瞬间,真的,只是留学这块巨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角。

今天,学姐不加滤镜,不煲鸡汤,就想跟你们聊聊水面之下,那个更真实、更立体,有笑有泪的英国留学生活。希望我的这些“血泪史”和“小确幸”,能帮你们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少走点弯路。

赶Due的日子,咖啡因才是我的“续命水”

来英国前,我以为国外的学习会很轻松。来了之后才发现,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英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研究生,短平快,强度极大。一年的硕士课程,几乎是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这里没有期中、期末考试刷分的机会,成绩大部分由一篇篇的Essay(论文)和Presentation(演讲)决定。商科的朋友,可能一学期要做好几个Case Study,每个都要和小组讨论到深夜。我们学传媒的,一篇看似不起眼的3000字论文,背后可能需要阅读超过20篇学术期刊,每一句引用的观点都必须在文末的Reference List里标得清清楚楚。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不仅要读懂,还要用自己的逻辑去批判、去分析、去重构。

我永远忘不了写毕业论文那两个月。当时我研究的课题比较偏,每天泡在UCL的图书馆里,从早上九点坐到晚上闭馆。为了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学校会使用一个叫Turnitin的系统来检测抄袭。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的指导方针,大多数大学对抄袭是零容忍的,重复率超过15%-20%就会被视为有风险。所以,每一句话都得是我自己敲出来的。那段时间,我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可能超过了500毫克,相当于喝了5杯浓缩咖啡,全靠它吊着一口仙气。图书馆里凌晨两三点还亮着灯的,十有八九都是我们这种在和due date赛跑的留学生。

但这苦不是白吃的。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学术训练,逼着你快速学会如何高效地检索信息、如何构建批判性思维、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你最后把上万字的论文打印出来,那种沉甸甸的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从“外卖王者”到“中华小当家”的被迫逆袭

在国内习惯了被美团和饿了么“投喂”的我们,来到英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餐饮这座大山。这里不是没有外卖,而是贵到让你怀疑人生。在伦敦,一份最普通的中餐外卖,比如鱼香肉丝盖饭,通过Deliveroo或Uber Eats点,加上配送费和服务费,轻轻松松就要15英镑(约合人民币135元)。根据理财网站Money.co.uk在2023年的调查,英国人平均每份外卖的花费高达12.60英镑。这个价格,在国内够我吃三顿豪华版了。

一开始我还硬撑着,后来看着银行账户的余额,求生欲让我走进了厨房。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做饭,是煮一包方便面加个蛋,结果水放少了,面糊了,蛋也煎焦了。但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我开始刷小红书和下厨房的菜谱,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蛋开始。慢慢地,我的技能点越点越多,红烧肉、可乐鸡翅、麻婆豆腐……甚至在春节的时候,我还和朋友们一起包了顿饺子。

逛超市也成了我留学生活的一大乐趣。你会发现Tesco、Sainsbury's这些本土超市,每天晚上7点以后会有“黄标”产品,那是临期打折的食物,能省下不少钱。而每个城市几乎都有的中国超市,简直是我们的“快乐老家”。在那里看到老干妈、螺蛳粉、火锅底料,那种亲切感,就像在异国他乡见到了亲人。根据Numbeo网站的数据,一个单身学生在英国自己做饭,每周的食材花费大约在30-50英镑,一个月下来比顿顿外卖能省下好几百镑。这笔钱,够你买一张去欧洲的往返机票了。

所以,别怕自己是厨房小白。留学会把你逼成一个既会算计着买打折菜,又能露一手的“中华小当家”。这个过程,不仅填饱了你的胃,也治愈了你的中国心。

小组作业:一半是“神仙”,一半是“噩梦”

如果你在英国读商科、传媒或者一些社科专业,那么恭喜你,小组作业(Group Work)将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绝对是一场人性的考验,你可能会遇到让你想顶礼膜拜的“神仙”队友,也可能被“猪”队友气到血压飙升。

我遇到过最棒的一次合作,是和一个德国小哥、一个印度小姐姐和一个英国本地同学一组。德国小哥逻辑严谨到变态,我们每次开会前,他都会做好一个详细的Agenda,会后还会发一份Minutes总结。印度小姐姐表达能力超强,最后的Presentation全靠她hold住全场。英国同学人脉广,帮我们联系到了行业内的专家做采访。我们四个人分工明确,互相尊重,最后那个项目拿到了我们专业那门课的最高分。那次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跨文化协作”,也学到了不同国家同学身上优秀的工作习惯。

当然,噩梦也同样真实。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五个人,一个意大利同学从头到尾人间蒸发,只在最后交作业前一天凌晨三点发邮件说“Sorry guys, I had some personal issues”,然后附上了一段从谷歌上复制粘贴的内容。还有一个队友,每次开会都积极发言,但一到分配实际任务的时候就说“I'm not good at this part”。最后,几乎是我们三个人扛下了五个人的工作量。这种经历虽然让人恼火,但也教会了你如何沟通、如何设定底线,以及在关键时刻如何“力挽狂澜”。

面对小组作业,我的建议是:一开始就建立清晰的沟通机制和分工,用Google Docs这类协作工具实时同步进度,把每次的会议内容和分工都用邮件记录下来。万一真的遇到不负责任的队友,这些记录就是你向导师(Tutor)寻求帮助时的证据。

租房历险记:如何躲开那些“明枪暗箭”

在英国,除了学习,租房绝对是头等大事。这里的“坑”多到可以写一本书。常见的坑有:二房东骗局(收了你的押金就消失)、阴阳合同、房子本身的问题(比如Damp,就是潮湿发霉,在英国老房子里很常见)、以及退房时克扣押金。

英国的房租是按周算的,这让很多刚来的同学很不习惯。价格也天差地别。根据Save the Student在2023年的全国学生住宿调查,伦敦学生的平均月租高达800多英镑,而在贝尔法斯特或卡迪夫,可能只需要400-500英镑。这笔开销,是留学生活费的大头。

我的第一个房子就是通过一个社交平台找的,当时图便宜,没通过正规中介。结果入住后才发现,暖气是坏的,冬天室内温度只有10度。房东拖了两个月才来修,那段时间我几乎是穿着羽绒服在家里写论文的。后来退租的时候,房东还想以墙上有个小印子为由,扣掉我200镑押金。

吃过亏后,我才学乖了。给你们几条真心建议:

第一,尽量选择学校宿舍或者Unite Students、iQ这种大型学生公寓连锁,虽然可能贵一点,但管理规范,省心。

第二,如果要在校外租房,一定要通过正规中介,比如Rightmove、Zoopla上找。看房时仔细检查,拍照留证,特别是那些已经有损坏的地方。别忘了问问邻居,了解一下这个区域的治安情况。

第三,签合同前,务必逐字逐句看清楚。最重要的一点是,确认你的押金会被存放在受政府监管的押金保护计划(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里。这是法律规定,如果房东没有这样做,你可以告他,他可能需要赔偿你三倍的押金。这是保护你自己的最强武器。

拥抱孤独,也别忘了伸出你的手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孤独感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节假日,当朋友圈被国内的亲友聚会刷屏时,你可能正一个人对着一碗泡面。英国的冬天,下午三四点天就黑了,连绵的阴雨更容易让人情绪低落。英国慈善机构Student Minds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感到过孤独。

这种感觉很正常,别怕,也别憋着。我也是从每天跟爸妈视频聊天,到后来慢慢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我的方法是,主动“走出去”。

开学季的社团招新(Freshers' Fair)一定要去逛逛!英国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从哈利波特社到烘焙社,从徒步社到辩论社,总有一个能戳中你的兴趣点。加入社团是认识新朋友最快的方式,不仅能认识中国同学,更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别把自己局限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我知道,和同胞交流最舒服,但既然出来了,就多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试着和课程里的外国同学聊聊天,约他们去Pub喝一杯(这是英国的社交文化核心),或者邀请他们来尝尝你做的中国菜。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好和开放。

如果情绪持续低落,千万不要硬扛。英国大学都有非常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比如心理咨询(Counselling Service),通常是免费的。去找他们聊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是你应有的权利,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留学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它是一场夹杂着赶due、做饭、处理各种琐事的修行。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你在一夜之间长大。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比想象中更独立,更坚强,也更从容。

别总盯着朋友圈里别人“在看展、在旅行、在派对”的A面,也请接纳自己“在熬夜、在焦虑、在想家”的B面。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留学故事里独一无二的章节。

所以,勇敢地来吧!来体验图书馆的通宵灯火,来品尝自己亲手做的第一顿饭,来感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激烈讨论的快感。这条路肯定不轻松,但走过去,你会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80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