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教会我的事,远不止学术

puppy

当初打包行李奔赴澳洲,以为只是为了换个地方上学、拿一张文凭。后来才发现,真正改变我的,反倒是那些课堂外的“鸡毛蒜皮”:从一个连鸡蛋都炒不好的厨房小白,到能给自己做上一桌菜;从跟中介斗智斗勇租到第一个小窝,到自己看YouTube视频修好了漏水的水龙头;从在咖啡店打工时,把一句磕磕巴巴的“Sorry”说到能脱口而出地道的“No worries, mate!”。这趟留学,更像是一场大型独立生活速成班,把我们从被照顾的孩子,硬核地锤炼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相信我,这份成长,远比任何一张证书都来得珍贵。

留学生活独立技能速查表
生存技能:会做几道拿手家乡菜,不仅省钱,更是深夜里的灵魂慰藉。根据澳洲统计局(ABS)数据,在外就餐的平均花费每周可达$100澳元以上,而自己做饭能省下至少一半。
租房技能:能看懂租房合同(Lease Agreement),知道Bond金是什么,了解自己的租客权利(可以查询各州的Tenants Union网站)。在悉尼、墨尔本等城市,学生公寓(PBSA)的平均周租金在$350-$550澳元之间,而合租(Share House)则可能低至$200-$350澳元,但需要自己处理更多事务。
社交技能:敢于开口说“G'day”,能听懂Aussie Slang里的“Arvo”(下午)和“Brekky”(早餐),知道“No worries”是万能回复。
求生技能:手机里存有学校安保(Security)、心理咨询(Counselling Service)和紧急服务(000)的电话。知道遇到不公待遇时,可以向Fair Work Ombudsman(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求助。

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三周,那是一个周二的晚上,十点多。我刚结束一天的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租来的小公寓,准备烧点热水泡个面。结果,厨房水龙头一开,水不是流出来的,是“滋”出来的——水管和水龙头连接的地方,像个小型喷泉,水花四溅。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第一反应是给远在中国的我爸打电话。电话接通,我带着哭腔描述这“水漫金山”的惨状。我爸在电话那头也急,但他隔着半个地球,除了让我“赶紧关掉总水阀”之外,也爱莫能助。挂了电话,我看着一片狼藉的厨房,突然觉得特别无助和可笑。我一个二十岁的成年人,漂洋过海来读硕士,居然被一个漏水的水龙头给整哭了。

也就是在那个晚上,我摸索着找到了公寓的总水阀,笨手笨脚地关掉。然后,我打开YouTube,搜索“how to fix a leaking kitchen tap”,对着一个澳洲大叔的教学视频,用房东留下来的简陋工具,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把那个破水龙头给拧紧了。当我满手油污、浑身湿透,但看着再也不漏水的水龙头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了上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趟澳洲留学,要教我的,远不止是图书馆里的知识和PPT里的理论。

厨房里的烟火气,是治愈孤独的最好解药

出国前,我在家的厨艺水平,大概仅限于能把米饭煮熟,以及炒出一盘黑乎乎的、分不清是盐放多了还是酱油放多了的“炒”鸡蛋。我妈总开玩笑说:“你这样出去可怎么办,总不能天天吃泡面吧?”

不幸的是,她一语成谶。初到澳洲的第一个月,我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超市的速冻披萨、意面酱、面包片和亚洲超市的各种口味方便面。不是不想做,是真的不会。看着Coles和Woolworths里琳琅满目的香料和蔬菜,我完全不知道它们该如何组合。直到有一次,因为赶due连续吃了一周的泡面,胃开始隐隐作痛,我才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的厨艺启蒙,来自微信视频。我妈在视频那头,一步步教我做最简单的番茄炒蛋。从怎么打蛋,到油温几成热下锅,再到什么时候放番茄。当我终于做出一盘像模像样的、酸甜可口的番茄炒蛋时,那味道,简直就是家的味道。我端着盘子,一边吃一边掉眼泪。

从那天起,我开始认真研究做饭。周末去逛维多利亚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看着新鲜的食材,学着和摊主用蹩脚的英文交流。我开始看YouTube上的美食博主,从家常小炒到烘焙甜点。慢慢地,我的拿手菜越来越多,红烧肉、可乐鸡翅、麻婆豆腐……每当我在厨房里,听着油在锅里滋滋作响,闻到熟悉的饭菜香气,那种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就会被驱散大半。

这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根据最新的生活成本网站Numbeo的数据,在悉尼或墨尔本,在一家普通餐厅吃一顿饭大约需要25-30澳元,而自己做饭,一顿的成本可以控制在5-8澳元。一个月下来,光是吃饭就能省下几百澳元。但这笔经济账背后,是更深层的心理慰藉。当你能为自己做上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当你的朋友们来家里聚餐,围坐在一起分享你做的美食时,你会找到一种扎根于这片陌生土地的归属感。厨房里的这点烟火气,比任何心理疏导都来得直接、温暖。

搞定租房这件大事,你就战胜了留学一半的难题

如果说做饭是生活自理的入门课,那么在澳洲租房,绝对是难度升级的“进阶生存挑战”。这里的坑,多到能写一本血泪史。

我第一次租房,是通过一个华人中介。当时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看到一个离学校近、价格看起来还不错的单间,就急匆匆地交了押金(Bond)和一个月房租。结果搬进去才发现,合同是“二房东”签的,房间隔音差到能听到隔壁翻书的声音,而且房东还巧立名目收各种“清洁费”、“管理费”。最惨的是,退租的时候,他以墙上有“自然磨损”的痕迹为由,扣了我一半的Bond金。我当时又气又无奈,因为没有正规合同,连投诉的地方都找不到。

这次经历给我上了惨痛的一课。我开始疯狂补课,研究澳洲的租房法律。我知道了所有正规租房,Bond金都必须上缴到政府指定的机构(比如新州的RTBA),房东无权私自保管。我知道了入住前必须填写一份详细的房屋状况报告(Condition Report),拍照存证,把所有瑕疵都记录下来,这才是退租时保护自己的铁证。我还学会了去哪里查找房源信息,比如Domain和Realestate.com.au,以及如何写一份能让中介眼前一亮的租房申请。

根据2023年的数据,澳洲主要城市的租房空置率一度降至1%以下的历史低点,这意味着“一房难求”是常态。在悉尼,一个靠近大学的单间,周租金中位数已经超过了380澳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一个合适的住处,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体力和耐心的考验。

后来,我不仅成功租到了心仪的房子,还成了朋友们眼中的“租房达人”。再后来,家里的小毛病,比如换灯泡、通下水道、组装宜家家具,我也都学会了自己动手。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抱怨问题重要得多。当你能独立处理这些生活琐事时,你会建立起一种强大的自信心。这种“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掌控感,是你在课堂上无论如何也学不到的。

从“Sorry”到“No Worries”,打工教会我的不止是赚钱

为了补贴生活费,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我找了一份在咖啡店打工的工作。这份工作,可以说把我从语言的“舒适区”里硬生生拽了出来。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上班的窘迫。客人点的咖啡,我常常听错,比如“Flat White”听成“Latte”。面对一长串的咖啡名和各种牛奶(Full cream, Skim, Soy, Almond...)的要求,我手忙脚乱。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Sorry”。客人问我什么,我听不清,说“Sorry?”;我做错了单,递给客人,说“Sorry”;客人抱怨等太久,我还是说“Sorry”。感觉自己像个复读机。

我的经理,一个叫Liam的澳洲小哥,人很好。他告诉我:“Hey mate, you don't have to say sorry for everything. Just chill. If you make a mistake, just say 'oops, my bad' and fix it. If a customer is happy, say 'cheers'. If they thank you, just say 'no worries'. It's more natural.”

这句“No worries, mate!”,简直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个短语,背后是一种轻松、随和的文化态度。澳洲人似乎总有一种化繁为简、笑对一切的能力。在咖啡店里,我学会了如何与形形色色的客人打交道,学会了在高峰期保持冷静和高效,学会了团队合作。我的口语,也在每天数百次的“Can I get a large cappuccino?”的锤炼下,变得越来越地道。

根据澳大利亚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Fair Work Ombudsman)的规定,截至2023年7月,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23澳元,这在全球都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持有学生签证的我们来说,虽然有工作时长的限制(目前政策时有变动,请务必查询内政部官网的最新规定),但一份兼职工作确实能极大缓解经济压力。不过,我想说的是,打工带给你的,远不止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它是一个文化熔炉,是一个社交训练场,更是一个让你快速成长的实践课堂。你学会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这些宝贵的软技能,会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比你的专业成绩单更有说服力。

炼成一颗“钻石心”,是留学最硬核的收获

我们总喜欢给家人朋友看留学生活光鲜亮丽的一面:美丽的校园、假日的旅行、和各国朋友的合影。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些深夜里独自面对的孤独、赶due时的焦虑、想家想到流泪的时刻,才是留学生活更真实的底色。

我经历过最崩溃的一次,是期末周,三篇论文的截止日期挤在同一周。与此同时,合租的室友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关系闹得很僵。那段时间,我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压力大到失眠,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觉得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成年人的崩溃是默不作声的”。

也正是在那次崩溃的边缘,我学会了“自救”。我开始主动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预约。和咨询师的几次谈话,让我明白了正视压力、管理情绪的重要性。根据澳洲一项针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超过40%的留学生表示曾经历过中度到高度的心理困扰,而寻求专业帮助是极其有效且正常的选择。澳洲的大学通常都提供免费、保密的心理支持服务,这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房间,去健身房跑步,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去认识新的朋友。我发现,当我把我的困境和朋友倾诉时,他们不仅给予我安慰,还会分享他们自己的挣扎。原来,大家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努力地打着怪。我们互相鼓励,分享笔记,一起做饭,成了彼此在异国他乡最坚实的依靠。

这趟留学,就像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它会把你所有的脆弱、依赖和不成熟都暴露出来,然后逼着你,一点点去修复,去重建。这个过程很痛苦,但结果是,你拥有了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你学会了如何与孤独共处,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这种百折不挠的韧性,才是这趟旅程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它会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畏风雨。

所以,如果你问我,澳洲留学到底值不值?我会告诉你,那张毕业证书,可能只是这次旅程的纪念品。真正让你脱胎换骨的,是你在厨房里被油溅到时学会的从容,是你在和中介据理力争时学会的逻辑,是你在说出那句地道的“No worries”时收获的自信,更是你在无数个深夜里,自己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的那份坚韧。

别怕那些“鸡毛蒜皮”,去拥抱它们吧。因为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琐碎,把你打磨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大人。这份成长,千金不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