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博洛尼亚美院,学一种有温度的设计

puppy

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多设计看起来很酷,但总缺点儿人情味?来博洛尼亚美院吧,这里的“设计”有点不一样。我们不只聊软件和技法,更在意怎么把这座千年古城的生活气息、手作的质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正放进你的作品里。想象一下,你不再是埋头赶工的“画图人”,而是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在阳光广场上寻找灵感,把每个创意都变成一个有故事、能触动人心的表达。如果你也向往这种充满温度的留学体验,渴望自己的设计能与人产生真正的连接,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博洛尼亚设计留学速览
这座城:它不只是背景板,而是你24小时在线的灵感教科书。
这儿的学法:动手远比动鼠标重要,工作室(Laboratorio)才是灵魂课堂。
这儿的人:同学是未来的合作者,不是卷死你的竞争对手。
这儿的语言:意大利语不只是工具,更是你解锁当地故事和人情味的钥匙。

嘿,朋友,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深夜?

我记得我学设计的第二年,为了一个项目,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电脑屏幕上,那个3D模型的每一个反光、每一个倒角都被我调校得完美无瑕,光影炫酷,科技感拉满。我把作品发给教授,他回了一句:“技术很棒,但它在对谁说话呢?”

那一刻,我像被针扎了一下。我看着那个冰冷、精确、却毫无表情的作品,突然觉得很空虚。它很酷,却没有故事,没有温度,更无法让人产生一丝一毫的共鸣。我花那么多时间学的,难道只是为了成为一个熟练操作软件的“画图人”吗?

这个困惑,一直跟随着我,直到我来到了博洛尼亚,走进了博洛尼亚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在这里,我慢慢找到了答案。如果你也曾有过和我一样的迷茫,渴望自己的设计能多一点“人情味”,那么,请花点时间,听听我的故事。

博洛尼亚这座城,本身就是一门设计大课

还没进学校,博洛尼亚这座城市就先给我上了一课。你可能听过它的三个外号:“La Dotta”(博学之城)、“La Grassa”(胖子之城)和“La Rossa”(红色之城)。听起来有点好笑,但这背后,藏着设计的全部秘密。

“博学之城”,说的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你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可能就是一家开了几百年的古董店;你路过一个转角,墙上可能就刻着但丁的诗句。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会让你明白,好的设计不是凭空创造,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历史对话。你的设计语言,会不自觉地变得沉稳、有底蕴。

“红色之城”,指的不是别的,就是这里标志性的红砖建筑。整座城市的主色调是温暖的陶土红,尤其在黄昏时分,阳光洒在那些古老的墙壁和连绵不绝的柱廊上,整个城市都像在发光。博洛尼亚拥有总长超过40公里的柱廊(Porticoes),在2021年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你走在廊下,光影变幻,雨天不湿鞋,夏天不暴晒。这种设计,考虑的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是人的感受,是邻里之间的交流空间。它教会我,设计的起点,永远是“人”。

“胖子之城”,这个最可爱。因为博洛尼亚是意大利的美食之都,意式肉酱面(Tagliatelle al ragù)、意式饺子(Tortellini)都源于此地。这里的人们对食物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和尊重。你看一家小店里的手工意面,从和面、擀皮到塑形,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手作的痕迹和匠人的专注。这让我反思,我们追求的“像素级完美”真的那么重要吗?有时候,一点点不完美的手工感,反而能传递出制作者的情感和温度。一个包装设计,如果能让人感受到背后制作食物的用心,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这里,城市就是你的素材库。你不用刻意去美术馆找灵感,你每天上学的路,穿过的广场,喝咖啡的小馆,本身就是一场流动的展览。

美院的“不一样”:我们不量产“画图匠”

走进博洛尼亚美院,你会发现这里的氛围和很多现代设计院校不太一样。它没有那种高科技的未来感,反而更像一个巨大的手工作坊集合体。

这里的教授,很多本身就是艺术家、版画家、策展人。他们教你的,不仅仅是Photoshop的快捷键或者C4D的渲染技巧,他们更在意培养你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强调“Laboratorio”,也就是工作室实践课。比如,学平面设计的同学,除了学软件,还必须去上版画课、活字印刷课、丝网印刷课。你得亲手调油墨,感受纸张的纤维,操作沉重的印刷机。当你满手油墨印出一张海报时,那种质感和温度,是任何一个电脑滤镜都无法模拟的。

我认识一个学产品设计的学姐,她的毕业设计是为本地一家老牌咖啡馆设计一套新的咖啡用具。她没有一开始就画3D模型,而是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泡在那家咖啡馆里,观察客人怎么端杯子,咖啡师怎么操作机器,甚至和老板聊了几十年来的故事。然后,她跑去学校的陶瓷工作室,亲手用陶土捏制、烧造。最终的作品,杯子的把手弧度特别贴合人手,托盘的边缘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刚好可以卡住一小块饼干。这个设计没有酷炫的外形,但每一个细节都在说:“我懂你。”

根据意大利教育部(MIUR)的数据,像博洛尼亚美院这样的高等艺术院校,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课程(Laboratori/Workshop)的学分占比通常高达40%-60%。这意味着你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动手”,而不是在“听讲”。这种教育模式,就是为了避免把你培养成一个只会执行命令的“工具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能思考、有情感、懂材料的真正“创作者”。

你的同学,是来自世界的故事交换机

留学最宝贵的是什么?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人。博洛尼亚是一个真正的国际熔炉。作为欧洲著名的大学城,每年有大量的国际学生涌入,其中通过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来到博洛尼亚大学区的学生,每年就超过2500人。而在博洛尼亚美院,这种多元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你的同学可能来自西班牙、德国、土耳其,也可能来自巴西、韩国、伊朗。大家聚在一起做小组项目,那简直就是一场世界观的碰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要做一个关于“家”的主题海报。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设计得非常冷静、克制,用几何图形构建了一个极简的空间;而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同学,则用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民间图案,画面热闹得像过节。我呢,则想用一些水墨的元素来表达东方的含蓄。

我们没有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在分享彼此文化里“家”的含义。最后,我们把各自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做成了一个系列作品,反而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那一刻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是要统一所有人的审美,而是要尊重和呈现不同的故事。

这种交流不只发生在课堂上。美院旁边的威尔第广场(Piazza Verdi)是学生们的聚集地。天气好的下午,大家就坐在广场的台阶上,弹吉他,喝啤酒,聊创意。你上一秒还在和一个学舞台美术的同学聊布景,下一秒就可能被一个学漫画的朋友拉去看他的新速写。在这里,灵感是流动的,是共享的。博洛尼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街头海报艺术节叫“CHEAP Festival”,很多作品就是由学生和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他们把城市的墙壁当成画廊,用设计直接与社会对话。这种充满活力的创作氛围,会推着你不断向前。

从工作坊到世界舞台,机会比你想的更多

你可能会担心,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节奏缓慢的地方,会不会与现代商业社会脱节?恰恰相反,博洛尼亚为你连接了许多世界级的平台。

如果你是学插画或童书设计的,那博洛尼亚就是你的天堂。每年春天举办的“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童书盛会。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的书展吸引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56家参展商,以及超过28000名专业观众。作为这里的学生,你简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展会内部,可以直接把自己的作品集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出版人,可以免费听各种大师讲座。很多学生就是在这里拿到了人生第一份出版合同。

如果你是学产品设计或时尚设计的,博洛尼亚所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是意大利著名的“引擎之都”(法拉利、兰博基尼、杜卡迪的故乡)和“设计腹地”。这里有无数顶级的制造企业和手工作坊,学校与这些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Tirocinio)机会。你可以去一家百年历史的皮具工坊,学习传统手艺;也可以去现代化的设计公司,参与一个真实的项目。这些实践经验,远比课本上的理论宝贵得多。

博洛尼亚美院本身也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工作坊和讲座,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来交流。你会发现,世界并不遥远,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站上舞台的中央。

聊了这么多,可能你已经有点心动了。最后,不想做什么总结,只想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

来这里之前,别把你的作品集做得像个技术报告。除了放上你最酷炫的效果图,不如也放几张你的速写、你的手工作品,甚至是你旅行中拍下的某张触动你的照片。让老师看到,你是一个有感受、有思考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软件操作员。

学点意大利语,哪怕只会说“Ciao”和“Grazie”也行。语言是通向当地人内心的桥梁。当你能用蹩脚的意大利语和楼下咖啡馆的大叔开个玩笑,或者听懂市场里老奶奶介绍她家橄榄油的故事时,你获得的设计灵感,会比你看一百本设计年鉴还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会“慢下来”。别着急赶项目,别焦虑没灵感。去博洛尼亚的菜市场逛逛,看看那些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是怎么被精心摆放的;找个下午,坐在马乔雷广场(Piazza Maggiore)的台阶上,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发呆;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就迷失在那些没有尽头的红色柱廊里。

可能你最好的设计,不是诞生于某个通宵的深夜,而是来自广场边的一杯Espresso,和一次无目的的漫步。那份设计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属于生活的,温暖而琐碎的瞬间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