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生日本读研,择校避坑全攻略

puppy

打算来日本读编导研究生的你,是不是也正对着一堆学校信息头大?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到底该怎么选?是冲综合大学的名气,还是选专业对口的艺术院校?搞定“教授内诺”又有什么诀窍?别急,这篇攻略就是写给你的“避坑指南”。我们会用大白话帮你分析各个名校的真实风格和专业侧重,戳破那些只看排名、不看导师的常见误区。从怎么写研究计划书到如何有效“套磁”,手把手带你绕开弯路,让你稳稳地迈出成功留学的第一步,离你的导筒更近一点!

编导生日本读研避坑核心提示
选校核心:导师远比学校排名重要!别当“排名党”,去深挖教授的研究方向、作品风格和你们的“化学反应”。
两大阵营:综合大学理论资源丰富,适合想做电影研究的你;艺术大学实践机会多、设备牛,适合一心想拍片的你。
研究计划书:拒绝假大空!具体到你想拍什么、怎么拍、为啥非这个导师不可,这才是展示你实力的“剧本”。
“套磁”诀窍:邮件不是群发传单。看懂教授的论文和作品再联系,提出真问题,证明你们是“同道中人”。
语言能力:N1只是入场券。面试和课堂讨论,靠的是你的真实口语和专业词汇量。多看生肉电影,多张嘴说!

编导生日本读研,择校避坑全攻略

凌晨两点,学弟小A的微信头像还在闪。他给我发来一张截图,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开着十几个浏览器窗口: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早稻田大学……每个学校的研究科介绍页面都写着“业界顶尖”“大师云集”。

“学长,我快疯了,”他打字飞快,“东艺大听着就像殿堂,但听说毕业难如登天;日艺的校友录简直是日本电影圈的半壁江山,可又有人说它太商业化;武藏野的风格好像很先锋,但我的作品不够实验怎么办?我到底该怎么选?感觉每条路都通向罗马,又好像每条路都布满陷阱。”

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这种感觉,每个想来日本学电影的编导生都懂。信息越多,人越迷茫。我们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学校,却常常忽略了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今天这篇攻略,不给你念官方招生简章,也不搞虚头巴脑的排名。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择校这件事儿里的门道和坑,帮你找到那把能打开你导演之路的钥匙。

名校光环下的“真实面孔”:艺术大还是综合大?

在日本,教电影的研究生院主要分两大阵营:一类是东京艺术大学(艺大)、武藏野美术大学(武藏美)这样的专业艺术院校;另一类是日本大学(日大)、早稻田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选哪个,基本决定了你未来两年的学习生活是扛着摄影机在片场度过,还是泡在图书馆里啃理论。

东京艺术大学(TUA):导演界的“东大”,天才与怪才的修炼场

先说大家最常听到的“东艺大”(东京艺术大学)。它的大学院映像研究科电影专攻,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这么说吧,如果你在国内听说哪个导演是“北电导演系”毕业的,你会肃然起敬;在日本,如果你说你是“艺大映画”出身的,那基本就是“大神”的代名词。像拍出《驾驶我的车》拿下奥斯卡的滨口龙介,还有黑泽清、诹访敦彦这些国际电影节的常客,都在这里执教或毕业。

这里的风格是什么?是纯粹的“作家主义”。学校不教你怎么拍商业片赚钱,而是鼓励你挖出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东西,哪怕它再小众、再私人。这里的资源好到令人发指,据说每个学生毕业作品的预算能高达数百万日元,设备都是业界顶级的。但代价是,入学极难。导演方向每年全球可能就招个位数,2023年的数据显示,电影专攻导演领域的报录比常常在20:1以上,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真实案例:我的一个朋友,作品集非常惊艳,给黑泽清教授发了邮件,收到了鼓励报考的回复。他以为稳了,结果面试时被问到一个关于“电影时间性”的哲学问题,他回答得不够深入,最后遗憾落榜。艺大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你对电影独立的、深刻的思考。适合那些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理念,想在艺术上继续深造的同学。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Nichigei):日本影视圈的“黄埔军校”

如果说艺大是培养艺术家的,那日艺(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就是培养“职人”的。你现在打开日本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尾字幕,从导演、编剧到摄影、录音,划拉下去十个里至少有三四个是日艺的校友。它的优势不在于多先锋,而在于它和业界的无缝连接。

日艺的课程非常体系化、工业化。老师很多都是活跃在业界一线的导演和制作人,他们带来的是最实用的经验和人脉。在这里,你能学到非常扎实的剧本写作技巧、片场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方法。学校的氛围更像一个大的电影公司,大家都在忙着组队拍片,互相帮忙,毕业后这套人脉网就能直接带到工作中去。根据“大学通信”网站2022年的调查,在媒体行业(包含影视)的上市公司社长出身大学排名中,日本大学常年位居第一。

真实案例:学妹小C,在国内就是剧组的常客,动手能力超强。她选择了日艺,研究生期间跟着导师参与了两部商业电影的制作,一部担任导演助理,一部做了场记。还没毕业,就已经通过老师的推荐,拿到了一家知名制作公司的内定。对于想快速进入日本影视工业体系的同学来说,日艺是绝佳的跳板。

武藏野美术大学 & 东京造形大学:视觉系的冒险家乐园

武藏美和东京造形大学这类顶级美术院校,它们的“映像学科”又是另一种画风。它们不强调传统的叙事电影,而更侧重于“影像”本身的可能性。动画、实验短片、影像装置、CG特效……在这里,电影只是视觉表达的一种媒介。

这里的导师很多本身就是艺术家或动画导演。比如武藏美的影像学科,就有以动画闻名的教授,课程设置里包含了大量关于动态图形、媒体艺术的训练。如果你对拍剧情长片没那么大执念,反而对用视觉讲故事,或者探索影像边界更感兴趣,那这类学校会给你极大的自由度。

真实案例:小D同学,本科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他的作品集里有动画、有VJ影像、还有交互设计。他申请了武藏美,研究计划书写的是关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探索沉浸式叙事”。这和学校的教学方向一拍即合,很顺利地拿到了内诺。毕业后,他没有去电影公司,而是进了一家顶尖的数字艺术团队,做的风生水起。

综合大学:理论研究者的象牙塔

最后说说早稻田、立教这些综合大学。它们的映像相关专业,通常不在艺术学部,而是在文学研究科、现代心理研究科这类地方。这里的重点是“研究”,而不是“制作”。你来这里,主要任务是读论文、写论文,从社会学、哲学、美学等角度去分析电影。

比如早稻田大学的表象・媒体论课程,学生们研究的是从早期电影到当代数字影像的理论变迁。这里的教授都是理论大家,但你别指望他们会手把手教你打光、剪辑。这里适合两类人:一类是未来想当电影学者、评论家或策展人的;另一类是创作遇到瓶颈,想通过理论学习寻找突破口的创作者。

所以,别再问“哪个学校更好”了。先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者?我想拍什么样的电影?搞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择校地图瞬间就清晰了一大半。

绕开最大的坑:导师 > 排名,找到你的“伯乐”

聊完了学校,我们来聊一个更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选导师。

在中国,我们习惯了看学校排名,觉得进了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但在日本读研,尤其是艺术类,你的导师是谁,几乎决定了你的一切。你的研究方向、你能获得的资源、你的毕业难度,甚至你未来的职业路径,都和这个“老板”息息相关。一个排名不高学校里的大牛教授,带给你的价值,可能远超一个名校里和你方向不符的教授。

那么,怎么找对那个“他/她”?

第一步:从作品入手,而不是论文

对于我们编导生来说,了解一个导演教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他的电影!别光看学校官网那几行干巴巴的介绍。去豆瓣、IMDb,把他所有的长片、短片、纪录片都找来看一遍。你喜不喜欢他的风格?他的电影在探讨什么样的主题?这些主题和你关心的一致吗?

这就像谈恋爱,你得先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感觉对不对。如果你想拍温情脉脉的家庭片,就别去找一个热衷于拍血浆恐怖片的教授,就算他是大师,你们俩也聊不到一块儿去。这个“气场相合”是第一位的。

第二步:深挖研究方向,找到连接点

看完作品,感觉对了,再上学校官网和J-STAGE、CiNii这些日本学术论文网站,去查教授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学会活动、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题目。这能帮你精准定位他的研究兴趣点。他最近是在研究VR电影,还是在关注东南亚新浪潮?

找到这些信息后,就要思考怎么和你的研究计划产生连接。比如,你发现教授最近在研究“地方城市在电影中的呈现”,而你正好想拍一个关于你家乡小城的故事。那在你的研究计划书里,就可以引用教授的理论,阐述你的创作如何能成为他研究的一个实践案例。这种“投其所好”不是拍马屁,而是证明你们有共同的学术语言,你能get到他的点。

第三步:别忘了“相性”,打听教授的真实风格

“相性”这个词在日语里很重要,可以理解为脾气、性格合不合。有的教授是放养型,给你充分的自由,但也可能对你不管不问;有的教授是圈养型,手把手带你,但可能控制欲极强。怎么了解这些信息?

最好的办法是联系这个研究室的中国前辈。大部分学校官网都会公布研究室成员名单,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方式,尝试联系他们。客气地咨询一下,比如“教授开会的频率是怎样的?”“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吗?”“研究室的氛围如何?”这些信息,比任何官方介绍都真实。

搞定“内诺”的两大武器:研究计划书 & 套磁信

选定了心仪的导师,接下来就要主动出击了。在日本,考修士(硕士)之前,通过邮件联系教授,获得他/她口头上的录取许可,也就是“内诺”,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内诺就直接报名考试,基本等于裸考,希望渺茫。而拿到内诺的两大核心武器,就是你的研究计划书和第一封“套磁”邮件。

研究计划书:不是作文,而是给导演的“分镜脚本”

很多同学的研究计划书,写得像一篇抒情散文:“我想通过电影探讨人性的复杂……”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教授每天收到几十封邮件,他没时间看你的情怀。你的研究计划书,必须像一份专业的项目策划案,清晰、具体、有执行性。

一份让教授眼前一亮的编导专业研究计划书,至少要包括:

  • 作品概要(何を撮るか):一句话说清你要拍什么。比如:“一部15分钟的剧情短片,讲述一位在东京便利店打夜班的中国留学生,如何在台风夜帮助一位走失的日本老奶奶。”
  • 创作意图(なぜ撮るか):你为什么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它有什么社会价值或个人情感连接?
  • 表现手法(どう撮るか):你想用什么样的影像风格?手持摄影营造纪实感?还是固定长镜头表现疏离感?参考哪些导演的作品?(这里就是展示你阅片量和专业性的地方)
  • 研究计划(どう進めるか):未来两年你打算怎么干?第一个半年做田野调查、写剧本;第二个半年拍摄;第三个半年做后期……让教授看到你的规划能力。
  • 选择该导师的理由(なぜこの先生か):这是最关键的部分!结合你之前做的功课,精准地拍“马屁”。“我拜读了您关于‘城市空间与个体记忆’的论文,深受启发。我的短片正是想实践您理论中提到的……您的作品《某某》中对夜景的处理,是我这次拍摄想要学习和参考的……” 这句话一出,教授就知道,你是有备而来的。

套磁邮件:不是群发,而是专属的“情书”

第一封联系教授的邮件,就是你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千万别写成群发的模板。标题要清晰,比如“大学院研究生入学希望の件(你的名字)”。正文要简洁、礼貌、有重点。

一个参考结构:

  1. 我是谁:简单自我介绍,来自哪个大学,什么专业。
  2. 为何找你:一两句话表达对教授的尊敬和对他作品/研究的理解。比如“我长期关注您的创作,特别是您的影片《某某》中对声音的运用方式,给了我极大的创作灵感。”
  3. 我想干嘛:简要介绍你的研究计划核心内容,勾起他的兴趣。
  4. 附件说明:“具体的构想和个人作品集,请您查阅附件中的研究计划书和Portfolio链接。”
  5. 表达感谢,请求指导。

记住,邮件里附上你的作品集链接至关重要。对于编导生,作品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一个剪辑精良、展现你导演才华的3-5分钟Showreel,是最好的敲门砖。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件事:别再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别再对着排名榜单焦虑。留学申请,尤其是艺术类的申请,本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你不是在求一个入学名额,而是在寻找一个能与你共鸣、指导你成长的创作伙伴。

所以,关掉那些让你眼花缭乱的网页吧。去拉片,去阅读,去思考,去找到那个让你心动的导演教授,然后用你的作品和思考去告诉他:嘿,我们是同路人,未来两年,我们一起拍点牛逼的东西吧!

这条路或许不简单,但当你把目标从“上名校”变成“跟对人”时,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清晰而笃定。你的导筒,离你其实并不遥远。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