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第一的墨大,凭什么让留学生们上头?

puppy

说到澳洲留学,墨尔本大学是不是你心里那个绕不开的名字?顶着“澳洲第一”的光环,它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一届又一届的留学生又爱又恨,直呼“上头”?是因为那座传说中“霍格沃茨”分校的复古校园,还是墨尔本这座城市浸入骨子里的文艺与咖啡香?是能让你学到头秃但含金量超高的硬核学术,还是那张能帮你敲开名企大门的闪亮毕业证?这篇文章不跟你来虚的,咱们就从选课干货、社团生活聊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毕业后的出路,带你深度扒一扒,看看这所让人欲罢不能的顶尖学府,到底值不值得你为它冲一把!

墨大学习生存法则(高能预警)
学术压力:做好为 WAM(Weighted Average Mark)头秃的准备,这里的75分堪比别处的85分。图书馆24小时开放区,总有你的位置。
选课策略:“Breadth”课程是你的救命稻草,也是你的快乐源泉。选得好,GPA 和兴趣双丰收;选不好,主科没秃,副科先秃。
社团生活:UMSU(学生会)旗下有超过200个社团,从“吃货社”到“魁地奇”,总有一款适合你。是“脱单”和“脱宅”的最佳途径。
城市体验:墨尔本的咖啡和Brunch会掏空你的钱包,但也会治愈你被 due 追杀的心。记得办张 Myki 卡,坐上免费电车,假装自己是游客。

“说真的,Lily,我感觉我的头发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离开我。这学期的三门课,感觉比别人家五门课的 reading list 还长。”

在 Lygon Street 一家飘着浓郁咖啡香的意大利馆子里,我的朋友 Tom 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一边疯狂搅动着面前的 Flat White,一边向我吐槽。他上周刚通宵赶完一篇两千字的经济学论文,这周又迎来了两场期中考。

我深有同感地点点头:“谁不是呢?我昨天为了赶一个 marketing 的 group presentation,和组员在 Zoom 上吵了两个小时。但说实话,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卡上印着‘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又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Tom 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是啊,又爱又恨,简直是‘上头’了。这鬼地方,就是有这种魔力。”

“上头”,这个词用来形容留学生对墨尔本大学的感情,简直再贴切不过了。作为常年霸榜澳洲第一、手握多项世界前列排名的顶尖学府,墨大在每个准留学生的心里,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存在。但光环之下,是压力、是挑战,也是无数个在图书馆奋斗到天明的夜晚。

所以,这所让无数人挤破头想进,进来了又哭着喊着想毕业的大学,到底凭什么让人如此“上头”?今天,咱们不谈官方宣传,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一层一层扒开墨大的外衣,看看它的真实面貌。

颜值即正义?在“霍格沃茨”读书是什么体验

聊墨大,绕不开它的颜值。第一次走进 Parkville 主校区,你绝对会被震撼到。古老的砂岩建筑,爬满常春藤的墙壁,宽阔的南草坪(South Lawn)上三三两两躺着晒太阳的学生……那一瞬间,你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片场,误入了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特别是标志性的建筑 Old Quad,那哥特式的尖顶和古朴的钟楼,简直就是拍照打卡的圣地。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就特别喜欢在期末考试前去 Old Quad 走一圈,她说这叫“拜考神”,充满了仪式感。据说,踩在那些有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连思考论文题目的思路都会变得深邃一些。

这种复古感不只是表面功夫,它渗透在整个校园的氛围里。Baillieu 图书馆里那些厚重的木质桌椅,仿佛能闻到知识沉淀下来的味道。走在连接各个学院的小路上,你可能会路过一个正在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的社团,或者看到一群建筑系的学生在草坪上搭建着奇特的模型。

当然,墨大不只有“古典美”。你想找现代感?没问题。比如商学院所在的“The Spot”大楼,设计前卫,内部设施一流。还有设计学院(Melbourne School of Design),那座由巨大木梁交错支撑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里面的 Fab Lab(制造实验室)配备了各种高科技的 3D 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让你的创意能真正落地。

这种新与旧的碰撞,让在墨大学习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上一秒你还在历史悠久的学院里和教授讨论着古希腊哲学,下一秒你就可以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操作最新的仪器。

而校园之外,是墨尔本这座城市赋予的独特气质。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IU)的全球宜居性指数,墨尔本常年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更是高居全球第三。它不像悉尼那样张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腔调。那些藏在小巷(Laneway)里的咖啡馆、涂鸦墙、独立书店和风格各异的餐厅,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下课后,你可以跳上免费的环城电车,去联邦广场喂鸽子,去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感受人间烟火,或者干脆找个巷子里的咖啡馆,点一杯澳白,看着窗外人来人往,享受片刻的宁静。这种浸入骨子里的文艺和松弛感,是缓解学术压力的最佳良药。

让人头秃的硬核学术,才是最值钱的“特产”

如果说颜值是墨大的“面子”,那它硬核到让人头秃的学术就是它的“里子”。别被那些岁月静好的校园照片骗了,这里的学习压力,绝对是澳洲大学里的“顶级配置”。

首先要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墨尔本模式”(Melbourne Model)。简单来说,就是“通识本科 + 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这意味着,你在本科阶段(比如 Bachelor of Arts, Science, Commerce)会接触到非常广泛的知识,而不是一开始就局限在一个极窄的专业里。这给了你更多探索兴趣的机会。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读 Bachelor of Science 的朋友,他主修计算机,但同时,他通过选修课(后面会细讲)接触了心理学,发现自己对人机交互特别感兴趣。于是,本科毕业后,他顺利申请了信息技术硕士,专攻这个方向。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极大的灵活性和可能性。

但灵活的背后,是极高的学术标准。墨大的评分系统极其严格,WAM(Weighted Average Mark,加权平均分)是悬在每个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里,能拿到 H1(First Class Honours,80分以上)的都是学神级的人物。很多刚来的留学生,看到自己第一份作业只拿了60多分(P, Pass),心态差点崩了,因为在国内这可能就是个刚及格的分数。但在这里,一个65分的 P,可能已经是全班的平均水平。

这种压力,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每门课的 reading list 都长得吓人,一节 lecture 背后可能需要你好几个小时的预习和复习。Group project 是家常便饭,你不仅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协作,还要适应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节奏,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锻炼。

这种严苛,换来的是全球顶级的学术声誉。在2025年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13位,继续蝉联澳洲第一。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它位列全球第37位。尤其在一些特定领域,墨大的实力更是毋庸置疑,比如它的法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等,常年稳居世界前20。

在这里学习,你身边坐着的可能就是某个领域的未来大牛。你的教授,很可能就是你正在读的这本教科书的作者。这种学术氛围,会逼着你不断跳出舒适区,去思考、去辩论、去挑战权威。过程虽然痛苦,但毕业时你会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已经和三年前的自己完全不同了。

一张能敲开名企大门的“VIP”入场券

花那么多钱,熬那么多夜,为的是什么?说得现实一点,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份好工作。而墨大这张毕业证的含金量,绝对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在全球雇主心中,墨大毕业生就是“靠谱”和“能干”的代名词。根据2022年的 QS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墨尔本大学高居全球第8位,澳洲第一。这个排名可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是强大的校友网络和学校为学生就业提供的全方位支持。

学校的 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服务中心,简直就是学生找工作的“神助攻”。他们会定期举办各种大型招聘会,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PwC, Deloitte, EY, KPMG)、顶级咨询公司(McKinsey, BCG)、投行、科技巨头(Google, Microsoft)等直接请到校园里来。你可以在现场直接和 HR 面对面交流,投递简历。

我有个学会计的学长,就是在大二的招聘会上和 PwC 的一位经理聊得特别投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后来他申请暑期实习项目(Vacationer Program),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功拿到了 offer,毕业后直接转正。他说:“学校给我们创造了太多接触行业顶尖公司的机会,只要你主动去抓,机会真的很多。”

除了招聘会,学校还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咨询等服务。你可以预约一对一的 career consultant,他们会帮你分析你的优势和劣势,告诉你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对于留学生来说,这些本地化的求职指导尤其宝贵。

墨大的校友网络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超过40万的校友遍布全球各行各业,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国家领导人、商界精英。学校会通过各种校友活动、Mentoring Program(导师计划)等方式,将学生和这些成功的校友连接起来。想象一下,你的导师是一位在世界500强担任高管的学长,他给你的几句点拨,可能比你看十本求职宝典还有用。

当然,墨大的光环不代表你能躺着进名企。这里的竞争同样激烈,尤其是在商科、IT 等热门专业。但学校为你搭建的这个平台,无疑大大提高了你成功的概率。它给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视野、一个人脉网络和一张被全球认可的“名片”。

玩转选课系统: “神仙”副科让你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了“墨尔本模式”,这里面有个对所有学生都至关重要的概念,叫“Breadth Subjects”(通识课程)。这是整个本科学习体验中,最有趣、也最考验策略的一部分。

按照规定,你的本科学分里,必须有一部分来自你的主修领域之外的课程。比如,你是商科生,你就得去修几门科学、艺术或者设计类的课。反之,理科生也得去接触一些人文社科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你的综合素养。

这简直是为学习生活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你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我见过学金融的朋友,跑去选了一门叫“Street Art”的课,每周的“作业”就是去墨尔本的各个小巷里看涂鸦,然后写分析报告。还有一个学生物的学霸,选修了“Music and Health”,研究音乐是如何影响人类情绪和健康的。听起来是不是超酷?

更有一些传说中的“神仙水课”,比如“Principles of Brewing”(酿酒原理)。对,你没看错,就是教你怎么酿啤酒。据说这门课非常火爆,每次选课都要靠抢。虽然听起来很“水”,但其实内容相当硬核,涉及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等知识,期末还有品酒考试。

选好 Breadth 课程,有两大好处:

第一,满足你的好奇心,发展第二兴趣。很多学生就是通过 Breadth 课程,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甚至影响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第二,策略性地“拉高”你的 WAM。有些 Breadth 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轻松,比如没有期末考试,只有几篇小论文或者小组展示。如果你在主修的硬核课程里挣扎,选一门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 Breadth,拿个高分,就能有效地平衡你的总成绩。这对于那些想申请荣誉学位或者继续读研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在墨大选课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开学前一定要花时间去研究学校的 Handbook,看看有哪些有趣的 Breadth 课程,多去学生论坛(比如 Reddit 的 r/unimelb 版块)看看学长学姐的评价,找到最适合你的“宝藏课程”。

图书馆外的世界:你的大学生活不止于学习

如果在墨大三年,你的生活轨迹只有教室、图书馆和家,那绝对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墨大的社团文化,是它校园生活里最活色生香的一部分。

墨尔本大学学生会(UMSU)旗下,有超过200个注册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无论你的兴趣多么小众,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组织。从最大的华人学生会(CSSA),到各个国家的学生联合会;从专业的学术社团,如商业、法律、工程协会,到五花八门的兴趣小组——巧克力爱好者协会、哈利波特社(The Potter-heads)、迪士尼社、奶茶社,甚至还有教你屠龙的“屠龙者联盟”(开玩笑,但类似的角色扮演社团真的有)。

每学期开学的 O-Week(迎新周),South Lawn 上会摆满各个社团的摊位,堪称“百团大战”,是招新和“白嫖”各种小礼品(笔、帆布袋、免费BBQ)的最佳时机。这是你快速了解学校、结交新朋友的黄金机会。

参加社团的好处太多了。对于想融入当地生活的同学,加入一个兴趣社团,比如戏剧社、乐队或者体育俱乐部,能让你迅速和本地学生打成一片。我认识一个朋友,因为喜欢打羽毛球,加入了学校的羽毛球俱乐部,不仅球技大涨,还交了一帮澳洲本地的好朋友,英语口语也突飞猛进。

对于想锻炼领导力和职业技能的同学,加入学术类或职业发展类的社团,竞选一个干部职位,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你将有机会组织大型活动、管理团队、与赞助商谈判,这些经历写在简历上,绝对是闪闪发光的加分项。

当然,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社团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个温暖的归属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可以说着母语、一起过节、一起吐槽的小伙伴,是支撑你走过无数个想家夜晚的重要力量。

所以,这所让人“上头”的大学,你准备好冲了吗?

写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墨大到底值不值得?

它当然不是完美的。它的学费是澳洲最贵的之一(国际生本科商科一年学费超过5万澳元),它的学术压力巨大,它所在的城市生活成本不低,它周围的“内卷”程度也相当惊人。

在这里,你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自我怀疑,也可能因为小组合作遇到“猪队友”而崩溃,更可能在无数个深夜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空白文档发呆。

但它能给你的,也远超你的想象。

它给你一个足够高的平台,让你看到世界顶尖的学术是什么样子;它给你一个多元包容的环境,让你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同龄人;它给你一张极具分量的文凭,让你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可能性。

最重要的,它会逼着你成长。逼着你独立思考,逼着你管理时间,逼着你与人协作,逼着你去探索自己的极限。

所以,别问值不值得。问问你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一个轻松安逸的留学生活,那墨大可能不是你的最佳选择。但如果你渴望挑战,想在一个顶级的环境里逼自己一把,看看自己究竟能走多远,那么,别犹豫。

为墨大“上头”一次,绝对会是你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且闪亮的回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