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顶念大学,脚下曾是一片荒芜

puppy

嗨,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在一座山上念大学是种什么感觉?我的大学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你可能很难相信,我们现在每天生活学习的这片校园,几十年前还真是一片没人要的荒山。是第一代师生们,亲手把这里一砖一瓦地建了起来。所以,我们在这里读书,不只是在上课,更像是在亲身感受一段从零到一的创业故事。每天走在绿树成荫的小路上,都能感觉到那种坚韧又浪漫的精神。如果你也对这种独特的经历感到好奇,想知道我们在山顶的学习生活到底有多特别,那我的故事你一定要看看!

给想来“山顶”读书的你提个醒

体力准备:忘掉你的高跟鞋和精致小皮鞋吧!一双舒服的运动鞋才是这里的生存必备。你每天的微信步数,随随便便就能霸占朋友圈封面。

心态准备:别把等校巴、爬楼梯看作是麻烦。把它们当作是独特的校园探索游戏,每一次迷路,都可能发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绝美风景。

时间管理:从宿舍到教学楼,可能需要坐一趟校巴再爬几百级台阶。所以,千万别踩着上课铃出门,不然教授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气喘吁吁的你。

嗨,朋友!我是LXS网站的小编。还记得你刚落地一个陌生国家,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站在宿舍楼下,心里那种既兴奋又有点慌张的感觉吗?我第一次到学校报到那天,这种感觉被放大了十倍。因为我面对的,不是一栋宿舍楼,而是一整座山。

当时,接我的学长指着蜿蜒向上的山路,乐呵呵地说:“欢迎来到我们‘山中’大学!从山脚到你宿舍,坐校巴大概要15分钟。”我当时就懵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这是来留学,还是来修仙的?

这个开头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这就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CUHK)读书的真实日常。我们的校园,占地137.3公顷,是全香港面积最大的大学。这137.3公顷,大部分都是山路、树林和散落在各个山头的学院建筑。对我,以及成千上万像我一样的留学生来说,选择这里,不仅仅是选择了一所学校,更是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藏着一个你可能完全想不到的,关于“从零到一”的创业故事。这个故事,对我们这些同样是“从零到一”开始留学生涯的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我们的教室,曾是农民的菜地和荒山

每次我和朋友在学校里散步,走到那个叫“百万大道”的著名地标时,总会开玩笑说:“你知道吗?我们脚下踩着的这条路,花的钱可能真的超过一百万。” 这条宽阔的中央步道,是学校的标志,连接着图书馆和行政楼,无数学生在这里拍毕业照,举办活动。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想,在没有这条路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

答案是:一片荒芜。真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荒山野岭。在1963年大学成立之前,香港政府批给我们的这片地,叫做马料水。当时这里除了零星的几个小村落和一些坟地,什么都没有。建校的先辈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座光秃秃的、石头遍布的荒山。

我曾经在学校的档案馆里看到过一些老照片,那种视觉冲击力真的太强了。照片是黑白的,推土机正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艰难地开辟道路,工人们戴着草帽,用最原始的方式搬运砖石。完全无法和我们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联系起来。据说,当时为了平整土地,光是爆破山石用的炸药就消耗了无数。每一次爆破的巨响,都像是这所大学心跳的第一次搏动。

这所大学的创立本身,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它是由三所独立的书院合并而成的: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其中新亚书院的故事尤其让我感动。它的创办人,是一群在1949年从内地来到香港的学者,比如钱穆、唐君毅先生。他们当时可以说是身无分文,怀抱着“为中国文化续命”的理想,在九龙的贫民区租了几间教室,就开始办学。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们连薪水都发不出来。钱穆先生的夫人甚至要在家缝补衣服来补贴家用。

就是这样一所“难民学校”,后来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基石之一。当他们和其他两所书院一起搬进这座荒山时,那种感觉,不就像是创业者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终于有了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土地吗?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这片空白的画布上,画出未来的模样。所以,我们在这里读书,感觉真的不一样。我们不只是一个庞大教育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我们更像是这个伟大创业故事的继承者。每一次当我爬上新亚书院的“天人合一”池,看着远方的海景,我都会想到钱穆先生写下的《新亚校歌》:“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这份从无到有的坚韧,早已刻进了这所大学的DNA里。

在山上生活,每天都是一场小型探险

知道了学校的历史,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独特的校园生活。在一个平地上的大学,你的活动范围可能就是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但在我们这儿,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本身就是一场“旅行”。

我们学校的命脉,是一种被称为“校巴”的神奇交通工具。它有十几条线路,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整个校园。对于新生来说,第一周的必修课就是“如何看懂校巴路线图”。坐错车是家常便饭。我刚来的时候,好几次想去山顶的联合书院,结果一不小心坐上了下山的车,直接被送到了港铁站门口,只能哭笑不得地再坐车上山。

根据学校交通处的数据,校巴系统在高峰时段,每小时要运送超过8,000名乘客。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每天早上8点半,你会在校巴站看到堪比春运的壮观景象。大家开玩笑说,能在中大精准地掐点坐上校巴,是一项需要经过精密计算和实践检验的核心技能。

但如果错过了校巴呢?那就只能靠“11路”了——你的双腿。我们学校有很多“绝望坡”和长长的楼梯。比如连接本部和崇基学院的那条长楼梯,我们戏称它为“叹息桥”(Bridge of Sighs)。每次期末考试,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山上的图书馆走下来,经过这里时都会忍不住叹一口气,因此得名。虽然是玩笑,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爬山”日常。

不过,这种看似“艰苦”的环境,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正因为校园足够大,足够复杂,才给了我们无限探索的空间。你可以在一个没课的下午,不坐校巴,就沿着一条没走过的小路随便走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隐藏在树林里的亭子,或者一个可以俯瞰整个吐露港海景的秘密角落。我们学校的生态也极好,校园里有超过230种鸟类和近80种蝴蝶,甚至偶尔还能看到野猪大摇大摆地在路上散步。这种和大自然的亲近感,是在城市中心的大学里绝对体验不到的。

这种“探索”的精神,其实和当年建校的先辈们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当年面对的是一座未知的荒山,用脚步丈量土地,规划出每一栋建筑的位置。而我们今天,则是在他们创造出的这个美丽世界里,用自己的脚步去发现和感受。每一次迷路,每一次惊喜的发现,都像是在和那段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不只是同学,更像是一起创业的伙伴

如果说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身体,那独特的书院制度,就塑造了我们的灵魂。这是我们学校最引以为傲的传统,也是那份“创业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前面提到,大学是由三所书院合并而成的。后来,学校不断发展,又陆续成立了六所新的书院,现在总共有九个书院。每个本科生,无论你是什么专业,都必须属于其中一个书院。你的宿舍、你的朋友、你的课外活动,很多都和书院紧密相连。这就像你在一个大公司里,同时又属于一个有凝聚力的小型创业团队。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什么?它打破了专业的壁垒,让你有机会和学医的、学法律的、学艺术的同学成为“一家人”。你们一起住在同一栋宿舍楼,一起在书院的食堂吃饭,一起参加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糖水会”、高桌晚宴、划龙舟比赛等等。

我所在的逸夫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叫“逸夫节”的活动,持续一整个月,有各种比赛、表演和工作坊。那种感觉,就像是整个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集体记忆。这种归属感,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它给了我们一个“家”的感觉。

这种强烈的社区感,同样源于建校之初的理想。创校的先辈们不希望大学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工厂,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的社群。在荒山之上,大家必须互相扶持、紧密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这种“抱团取暖”的传统,就通过书院这个载体,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种“创业伙伴”的关系,还体现在学校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上。我们学校有一个叫“前期创业育成中心”(Pi Centre)的地方,它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设备和导师指导。根据2022年的数据,中大已经成功孵化了超过150家初创企业,其中很多都是由在校生或年轻校友创立的。学校似乎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别怕,就像我们当年在一片荒地上建起这所大学一样,你们也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去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事业。

从荒山走出的巨人,和我们身上的“山顶”气质

一所大学的精神,最终会体现在它培养出的人身上。当我们谈论这所“山顶大学”的创业精神时,有一个人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他就是高锟(Charles K. Kao)教授。

你现在能看到这篇文章,能和远方的家人视频通话,都离不开他。高锟教授被誉为“光纤之父”,他在1966年就提出了用玻璃纤维取代铜线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的革命性构想。在当时,这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遭到了无数质疑。但他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研究。最终,他的理论被证实,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也为他赢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教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还是我们学校的第三任校长。他在1987年到1996年期间执掌中大,正是学校高速发展的时期。他把那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精神,深深地注入了这所大学的文化中。他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从零到一”:从一个不被看好的想法,到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就像我们的大学,从一座没人要的荒山,到一个世界级的学术殿堂。

我们这些在山顶念书的学生,身上或多或少也沾染了这种“山顶”气质。它可能不是那么宏大,但却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的宿舍在半山腰,而超市在山脚时,你很快就能学会如何规划路线,一次性买好一周的补给。当你要组织一个跨书院的活动,需要协调分布在不同山头的同学时,你的项目管理能力会得到飞速提升。

它是一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你习惯了天气的多变,山顶的雾气和山脚的阳光可能完全是两个世界。你也习惯了文化的多样性,在书院里,你身边坐着的可能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交换生,或是说着一口流利粤语的本地同学。这种环境,让你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乐观和坚韧。每天爬坡上坎,久而久之,你不会再抱怨路途的遥远,反而会享受过程中的风景。这会让你在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也多了一份从容。因为你知道,只要一步一个台阶,再高的山峰也总能登顶。

所以,朋友,当有人问起在一座山上念大学是什么感觉时,我不会只告诉他这里风景很美,空气很好。我会告诉他,这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沉浸式体验。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梦想和奋斗的故事。而我们,正在用自己的青春,续写这个故事的新篇章。

如果你也是一个留学生,一个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开拓者”,你一定能明白我的感受。我们都曾“手空空,无一物”,但我们也都相信“路遥遥,无止境”。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迷茫或者想放弃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么做:找一个高处,可以是你宿舍的窗边,也可以是城市里的某座小山。从那里往下看,看看你来时走过的路,看看眼前这片你正在努力扎根的土地。然后告诉自己,每一个伟大的开始,都源于一片荒芜。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为你自己的“百万大道”,铺下第一块砖。

对了,别忘了穿一双好走路的鞋。因为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94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