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亚洲学霸凡尔赛,我直接破防了

puppy

姐妹们,你是不是也刷朋友圈刷到过那种“考前没复习”却拿A+,或者手握大厂offer却说“只是运气好”的亚洲学霸?我每次看到都想说,求求了别秀了,我真的会破防!这篇文章就深扒了一下这种让人又羡慕又窒息的“凡尔赛”文化,它其实不只是炫耀,背后是我们从小背负的“东亚剧本”和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文章不光是吐槽,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焦虑,还给出了跳出内卷、找回自己节奏的方法。如果你也常常因为这些感到emo,感觉快卷不动了,快来看看吧,真的巨有共鸣!

“凡尔赛”学霸的潜台词 VS 你的内心OS
凡尔赛发言:“完蛋了,明天就考试,一点没复习,准备挂科了…?”
真实内心OS:“我靠,他/她是不是又在图书馆通宵了?我才复习了两遍是不是不够?”
凡尔赛发言:“哎,随便投了几个公司,没想到谷歌给了个offer,但我还没想好去不去。”
真实内心OS:“我海投了100份简历,面试一个都没有,我是不是个废物?”
凡尔赛发言:“这学期选了6门课,感觉好轻松啊,还有时间搞个实习。”
真实内心OS:“我选3门课已经要秃头了,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姐妹们,晚上好,这里是你们的留学嘴替小编。今天想和大家聊个扎心的话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期末周,凌晨三点的你,头发乱得像鸡窝,正被一篇20页的论文折磨得死去活来。这时,朋友圈那个小红点亮了,你鬼使神差地点开,是同班那个常年绩点4.0的学霸。

照片里是精致的鸡尾酒和迷离的灯光,配文:“明天就考高数,今晚先嗨了再说,反正也没复习,随缘吧~?”

你默默放下手机,灌了一大口咖啡,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结果,一周后出分,这位“随缘”的学霸同学,又是A+。那一刻,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心脏被人Duang Duang捶了两拳,直接破防了?

欢迎来到留学生专属修罗场——“凡尔赛”文学赏析大会。在这里,人人都是平平无奇的语言小天才,GPA4.0是“基础操作”,手握三四个大厂offer只能算“运气还行”。这种看似谦虚实则炫耀的调调,真的让人又羡慕又窒息。

“凡尔赛”:一场精心编排的凡人烦恼秀

“凡尔赛”这个词,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对我们留学生来说,这种文化的浓度简直高到缺氧。它无孔不入,从学术到实习,从生活到社交,处处都是看不见的战场。

学术圈是“凡学”的重灾区。“我昨晚才开始看书”、“这门课我都没怎么听”,这些话术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说这话的人,转头就能交出一份A+的答卷。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就跟我吐槽,她有个project的组员,每次开会都说自己忙,没时间搞,结果ddl前一天交上来的部分,代码写得比教科书还标准。这种“伪装的毫不费力”,比直接炫耀的杀伤力大一百倍。

求职季更是凡尔赛的高光时刻。你刚因为海投100份简历石沉大海而emo,朋友圈就刷到有人说:“好烦啊,高盛和摩根的offer都来了,选择困难症犯了,家人们给点建议?” 这条动态的评论区,往往是一片“大佬求带”、“牛哇牛哇”的赞美。而屏幕这头的我们,只能默默把刚打出的“已拒”两个字删掉。

根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NACE)的数据,2023届毕业生的求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平均每个职位都有超过250份申请。而对于需要H1B签证的国际生来说,这个数字只会更高。去年H1B的抽签中签率已经低至14.6%。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那些“随手一投就拿offer”的凡尔赛发言,听起来就像一个遥远又刺耳的笑话。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凡尔赛”怪圈?

吐槽归吐槽,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尤其是亚洲学生,这么热衷于“凡尔赛”?这真的不只是简单的炫耀,背后是一本厚厚的、我们从小背到大的《东亚剧本》。

这本剧本的核心思想是:成功是必须的,但你不能显得太努力。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死读书”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真正的牛人都是“天赋异禀”、“举重若轻”的。所以,通宵刷夜的苦必须自己咽下,展示给别人的,必须是云淡风轻的姿态。说“我没复习”,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考砸了,可以归咎于“我没努力”;如果考好了,则能收获“天才”的赞誉,一箭双雕。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一项研究指出,“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这个标签给亚裔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被期望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而且要显得毫不费力,以符合外界的刻板印象。这种压力内化后,就变成了我们对自己严苛的要求,继而通过“凡尔赛”的形式投射出来。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则是点燃这把火的燃料。尤其是在留学这个新环境里,我们失去了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身边同学的动态就成了我们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坐标。社交媒体更是这个比较游戏的放大器。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精心剪辑过的“高光时刻”——GPA 4.0的成绩单、华尔街的实习证明、环游欧洲的旅行照。而你自己的生活,却是无数个赶due的夜晚、被拒的邮件和孤独的晚餐组成的“幕后花絮”。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让你产生一种幻觉: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过得这么辛苦?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70%的学生表示,他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困难和挣扎,以在同龄人面前维持一个积极、成功的形象。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孤岛,而周围的人都在光鲜亮丽的彼岸。

“破防”之后,我们被留下了什么?

长期浸泡在“凡尔赛”和同辈压力的海水里,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处不在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你开始疯狂内卷。别人修5门课,你就要修6门;别人去投行实习,你觉得不去大厂就是失败。你把自己的时间表填得满满当当,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敢停下来,因为你害怕一停下来就会被别人超越。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CHA)发布的《2023年全国大学生健康评估》报告,超过65%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过去12个月里感到“压倒性的焦虑”,近一半的学生感到“非常孤独”。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我们每一个留学生深夜里难以言说的emo时刻。

“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也悄然而至。即使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拿到了理想的offer,你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只是运气好”、“我其实没那么厉害,随时可能被拆穿”。你不敢庆祝自己的成功,因为你总觉得,和那些“轻轻松松”就成功的凡尔赛学霸相比,靠“苦熬”换来成就的自己,像个骗子。

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学姐,名校毕业,手握硅谷大厂的offer,是所有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告诉我,她入职后大半年都活在恐惧里,总觉得自己的代码写得不够好,同事们都比她聪明,她随时会被开除。这种巨大的心理消耗,让她差点患上抑郁症。

这种文化,最终会侵蚀我们留学的初衷。我们漂洋过海,难道就是为了参与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吗?我们放弃了国内安逸的生活,难道就是为了在另一个地方继续卷生卷死,最后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吗?

别卷了,姐妹!你的节奏,自己说了算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和每一个正在“破防”边缘的你说:亲爱的,我们该从这场游戏中退出了。

首先,请务必认清一个事实:“凡尔赛”是一场表演。那个说“没复习”的同学,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喝了三罐红牛,刷了五套模拟题。那个说“随便投投”的人,可能背地里改了八百遍简历,找了十个校友做内推。你看到的云淡风轻,背后都是你看不到的咬牙坚持。不要用自己的真实,去和别人的表演较劲。

接下来,动手改造你的信息环境。社交媒体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某个人的朋友圈让你感到焦虑和不适,果断屏蔽或取关。你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不要浪费在消耗你的人和事上。去关注一些能给你带来力量的博主,他们分享失败的经历,记录真实的努力过程,告诉你“慢慢来也没关系”。为自己打造一个健康、积极、充满善意的信息茧房。

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回你自己的评价体系。别再拿别人的尺子来量自己的人生了。GPA和offer固然重要,但它们绝不是衡量你价值的唯一标准。你第一次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完成presentation,你独立搞定了租房和报税,你学会了给自己做一顿热乎的饭菜,你在异国他乡交到了一个可以深夜聊天的朋友……这些闪闪发光的瞬间,同样是你留学生活里最宝贵的财富。

记住,留学不是一场百米冲刺,非要分出个你死我活。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和配速。有人前半程冲得快,有人后半程发力。跑不动的时候,停下来喝口水,看看路边的风景,没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你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完全程。

如果感到压力大,撑不住了,千万别自己扛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Center)都是免费且保密的,那里的老师都非常专业,能给你提供有效的帮助。找朋友聊聊天,打个视频给爸妈,或者就找个地方大哭一场,都行。情绪是需要出口的,把它说出来,痛苦就少了一半。

下次再刷到让你破防的“凡尔赛”文学,不妨在心里默念一句:“哦,挺厉害的,但关我P事。” 然后,关上手机,泡个热水澡,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感受那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你已经很棒了,真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应对全新的学术和生活挑战,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所有的掌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22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