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博士没课日常:放飞还是搞科研?

puppy

来西班牙读博,发现居然不用上课?是不是听起来超爽,感觉可以天天阳光沙滩,尽情放飞自我?但另一边,毕业论文的压力又像座大山。当没人给你排课表,全靠自觉的时候,博士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我们是全天泡在实验室“肝”项目,还是真的能实现 work-life balance,享受地中海的慢生活?这篇文章就想和你聊聊,在西班牙读博那些关于自律、自由和科研的真实日常,没有鸡汤,只有干货和共鸣,带你看看一个普通博士生是如何在“放飞”和“搬砖”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西班牙读博,先看懂这个“潜规则”
自由 = 100% 自律:没有课表不等于放假,你的唯一 KPI 就是毕业论文。老板不会天天催你,但年度报告(Plan de Investigación)会“审判”你的一切。
Work-Life Balance 是门玄学:下午六点实验室没人是常态,但实验失败周末来加班的也是你。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高效“搬砖”,安心“放飞”。
你的老板决定你的博士生涯:导师是你在学术界的唯一引路人。是放养式管理还是事无巨细,极大影响你的日常。沟通,沟通,再沟通!
发表是硬道理:别看平时没人管,毕业要求可不含糊。根据西班牙皇家法令 RD 99/2011,博士论文必须包含原创性研究成果。很多大学都将其细化为“至少发表一篇高质量(如Q1分区)的期刊文章”。压力,都在看不见的地方。

哈喽,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扎心又现实的话题。

还记得我刚到巴塞罗那读博的第一个周一吗?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实验室,我的导师,一位和蔼的西班牙老教授,热情地带我参观了一圈,指着一个空位说:“喏,这就是你的位置了。没有课程,没有打卡,每周我们开个组会聊聊进度。其他时间,be free!”

我当时就愣住了。打开我的谷歌日历,一片空白,未来三年似乎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楼下就是咖啡馆,走十分钟就是海滩。我的天,这是什么神仙日子?难道我申请的不是博士,是地中海三年豪华度假套餐?

然而,这种“爽”的感觉只持续了不到一周。当新鲜感褪去,我坐在空荡荡的电脑前,看着那篇只写了个标题的开题报告,一种巨大的迷茫和焦虑感瞬间将我淹没。没有课表,意味着没有deadline;没人管你,意味着一切都得靠自己。我到底该干嘛?是去海边思考人生,还是在实验室里创造未来?

不上课的博士,到底是“福利”还是“陷阱”?

咱们先得搞清楚,西班牙的博士体系和北美或国内不太一样。这边基本上是纯研究型,默认你已经完成了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一上来就是真刀真枪干项目。根据西班牙教育部门的数据,全日制博士的官方学制是3年,最多可以延长到5年。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如果你头一年真的在“放飞自我”,那后面就等着哭吧。

我身边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同系的哥们儿,我们叫他小A。刚来的头半年,他把马德里的所有Tapas吧吃了个遍,周末不是在伊维萨岛蹦迪,就是在去里斯本的路上。我们都羡慕他活得潇洒,他总说:“博士有三年呢,不急。”

结果,第一年结束写年度研究计划进展报告的时候,他傻眼了。文献没看几篇,实验数据几乎为零,报告写得干巴巴。导师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很不客气,直接给了“有条件通过”,警告他如果第二年再没有实质性进展,就要重新考虑他的博士资格。那之后,小A像是变了个人,周末再也没见他发过朋友圈,每天在实验室待到最晚。你看,前期的自由,都是要用后期的“肝”来偿还的。

这种“不上课”的模式,对自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它不是福利,更像是一个筛选机制,把那些真正有目标、有规划、能自我驱动的人留下来。

一个普通博士生的“非典型”作息表

那问题来了,当没人给你排课表,我们的一天到底是怎么过的?是不是就得天天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其实也不全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部分人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隐形课表”。

上午 9:00 - 13:30 | 深度工作区

这段时间是黄金时段。大脑最清醒,干扰最少。大部分人会把最需要专注力的工作放在这里。比如,像我这种搞生物信息的,就是疯狂敲代码、跑数据、分析结果。搞化学的同学可能就在通风橱前配试剂、过柱子。搞人文社科的,就是雷打不动地泡在图书馆或数据库里啃文献、写东西。这段时间,手机通常是静音模式,邮件和微信都是浮云。效率,是这个时间段的唯一关键词。

中午 13:30 - 15:00 | 地中海式充电

西班牙人对午餐的执念是刻在骨子里的。你很少会看到有人在工位上啃三明治。到了饭点,整个办公室或实验室的人都会“消失”。大家会约着一起去吃个 Menú del Día(今日套餐),前菜、主菜、甜点加饮料,十几欧就能搞定。这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和放松环节。大家会聊聊实验的奇葩结果,吐槽一下导师,或者计划下周末去哪儿玩。这种彻底的放松,能让你下午重新充满电。这也是西班牙 work-life balance 文化最直观的体现。

下午 15:00 - 18:00 | 协作与整理区

吃饱喝足,下午的精力可能没那么集中了。这段时间就适合做一些“浅度工作”。比如回复邮件、处理数据、准备组会要用的PPT、和同事讨论问题。这个时间段也是开会的高峰期。我们实验室的组会就固定在周三下午四点。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进展和遇到的难题,互相给点建议。这种学术碰撞,往往比一个人埋头苦思要有效得多。

晚上 18:00 以后 | 你的生活,你做主

六点一到,大部分西班牙同事就准时下班了。这时候,你是选择留下来继续“奋斗”,还是拥抱生活,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和你的实验进度。如果实验顺利,我一般也会准时闪人,去健身房、去超市买菜、约朋友吃饭看电影。但如果一个重要的细胞实验正在关键节点,或者一个程序跑了一天结果报错了,那别说待到晚上九点,周末来加班也是家常便饭。没人强迫你,但你的毕业论文就在那里,像个无形的监工。

这种模式下,自由和责任是并存的。你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也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全责。

你的导师,决定了你80%的博士体验

在西班牙读博,你和导师的关系,可能比你和你对象的关系还要重要。因为没有课程体系的缓冲,你的导师几乎是你唯一的“老板”和引路人。

西班牙的导师风格也千差万别。我认识一个在CSIC(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相当于我们的中科院)的朋友,她的导师是德国人,管理风格极其严谨。每天早上九点必须到岗,每周都要交详细的周报,实验方案必须经过他反复确认才能执行。我朋友说,她感觉自己像在一家德国外企上班,压力山大,但好处是她的研究方向非常明确,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文章产出效率很高。

而我的导师,就是典型的南欧“放养”派。他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了我极大的自由度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很少过问细节,只在关键节点给我一些宏观的指导。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我可以天马行空,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但坏处是,当我卡在一个技术难题上好几周都出不来时,会感到非常无助和焦虑,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没有哪种风格是绝对的好或坏,关键是看你是什么样的性格,以及你和导师的匹配度。根据全球知名的学术排名机构Scimago的数据,西班牙在2022年的科研产出位列全球第11位,这背后是无数个风格各异但都富有成效的科研团队。无论导师风格如何,积极主动地沟通,让他知道你的进度、你的困难和你的想法,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肝”与“躺”之间,找到你的平衡点

所以,在西班牙读博,我们到底是在“卷生卷死”地“肝”项目,还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躺平”?

答案是: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很多同学刚从国内的环境出来,习惯了“内卷”,觉得晚上不加班、周末不学习就是一种罪过。但在这里,你会发现你的西班牙同事可能更看重效率和生活品质。他们会在工作时间百分百投入,但下班后就彻底切换到生活模式。一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但慢慢地,你会被这种文化影响,开始思考:我真的需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吗?是不是我的效率可以更高一些?

另一方面,“躺平”的诱惑又无处不在。阳光、沙滩、美食、派对……任何一样都比看文献、改代码有意思。尤其是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那种想逃避的念头会特别强烈。

读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一直紧绷着“肝”,很容易过早耗尽心力。权威期刊《Nature》的一项调查显示,博士生的焦虑和抑郁比例是普通人群的六倍以上。所以,学会放松,享受生活,反而是为了能更好地走下去。

真正的平衡,是建立在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自律之上的。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全力以赴,也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自己放个假。可能是在成功发表一篇论文后,奖励自己一个短暂的旅行;也可能是在一个实验搞得焦头烂额时,索性去海边走走,换个脑子。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才是西班牙博士生涯的最佳状态。

说了这么多,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你的博士生活,终究是你自己的。

别再纠结是该去实验室还是去海滩了。或许最好的状态是,带着你的笔记本电脑,在海边的咖啡馆里写完今天的代码,然后合上电脑,心安理得地去享受那片属于你的地中海阳光。

记住,西班牙给你的不是一张空白的课表,而是一支画笔。你的博士生涯是什么颜色,完全由你来描绘。找到你的节奏,画出你自己的精彩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04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