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统做校友,是一种什么体验?

puppy

当初选校,你是不是也对着排名和各种“名人校友”眼花缭乱?和总统做校友,听起来是不是特高大上?一开始我也以为,这顶多是朋友圈发个定位的素材,但真正在这里学习生活后才发现,那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是真实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的强大校友网络、独特的校园氛围,还有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无处不在的“传承感”,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留学体验。它不只是一张光鲜的名片,更像一种融入日常的奇妙“光环”,在你迷茫时给点激励,在社交时多个话题。想知道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样吗?快来看看吧!

小编悄悄话
选校时看到“XX位总统毕业于此”,是不是瞬间觉得光芒万丈?但咱得拎得清:和总统做校友 ≠ 毕业直通白宫哦!这更像是一个超级Buff,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资源和独特的体验。所以,别光顾着激动,这篇文章带你看看,这个“总统校友”光环到底该怎么用!

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排雷和种草的留学小编。

还记得我第一次带我爸妈逛校园吗?那是个典型的加州晴天,阳光晒得人懒洋洋的。我指着图书馆前那片巨大的草坪,正准备介绍这是期末前大家“躺尸”晒太阳的最佳地点,我爸突然拉住我,指着不远处一座古铜色的雕像,激动地问:“哎,那是不是赫伯特·胡佛?”

我点点头。没错,就是那位美国第31任总统,也是我们斯坦福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之一。我爸妈立刻来了精神,冲过去合影,一边拍还一边感叹:“原来你跟总统是校友啊!了不起!”

说实话,在那一刻之前,“总统校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写在学校宣传册上的冰冷事实,一个偶尔可以在朋友圈装一下的标签。但看着我爸妈脸上那种由衷的自豪,我突然意识到,这件事好像比我想象的要更有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种光环,它像一根无形的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实实在在地塑造着我们每一个留学生的校园生活。

当初选校,你是不是也曾对着QS排名和一长串“名人校友”名单眼花缭乱?和总统做校友,听起来是不是特高大上?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这种“和总统做校友”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真的只是听起来酷炫,还是能给我们的留学生活带来点实实在在的好处?

“朋友圈定位”之外的真实自豪感

一开始,我觉得“总统校友”最大的作用,就是发朋友圈定位时,可以理直气壮地加上母校的名字,接受亲朋好友们的点赞轰炸。这种感觉确实很爽,但也很肤浅。真正的改变,是当你开始融入这所学校,那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会慢慢渗透到你的日常里。

比如在哈佛,你几乎不可能忽略掉肯尼迪(JFK)的存在。从本科生院(Harvard College)到举世闻名的肯尼迪政府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他的名字无处不在。我有个在HKS读MPP的朋友,他说他们开学典礼上,院长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来到培养未来领袖的地方,约翰·F·肯尼迪曾坐在你们现在的位置上。”

那一瞬间,整个礼堂的学生,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安静了下来。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历史突然照进了现实。你坐的椅子,走过的草坪,可能奥巴马(哈佛法学院JD)也曾在这里思考过人生。根据哈佛大学的统计,一共有8位美国总统曾在这里求学,这个数字在全美高校中高居榜首。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变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这种自豪感不是虚无缥缈的。当你为了一个paper熬到凌晨三点,在图书馆里啃着晦涩的理论,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富兰克林·罗斯福(FDR)的画像,你会突然觉得没那么苦了。你会想,当年他是不是也曾为了某个问题彻夜不眠?这种跨越时空的“革命友谊”,会给你一种奇特的激励。它让你觉得,你所经历的挣扎和努力,是这条“精英之路”上的必经一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种感觉在日常社交中也很有用。和陌生人破冰,当你说出自己的学校,如果对方恰好知道某位总统也毕业于此,话题一下子就打开了。它成了一个天然的社交货币,帮你快速建立起一种“不明觉厉”的第一印象。

强大到“离谱”的校友网络,到底有多好用?

如果说自豪感是精神食粮,那强大的校友网络就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了。这可能是“总统母校”带给学生最直接、最核心的优势。

我们总说美国是人情社会,校友关系(Alma Mater)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一所能培养出总统的大学,其校友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超乎你的想象。这不仅仅意味着你校友录里有一个总统的名字,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政界、商界、学术界等各个领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以乔治城大学为例,比尔·克林顿本科就读于其著名的埃德蒙·A·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SFS)。这所学院几乎就是美国外交官的摇篮。根据SFS官网的数据,其校友遍布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其中包括12位国家元首、无数大使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我认识一个在SFS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学妹,她告诉我,他们几乎每周都有机会见到各种“大人物”。

有一次,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是乔治城的教授)来做讲座,结束后,学妹鼓起勇气上前递了简历。教授看到她简历上写着“Georgetown SFS”,笑着说:“Ah, another Hoya.” (Hoya是乔治城学生的昵称)。就因为这层校友关系,教授和她多聊了几句,还把她推荐给了一个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朋友。这个机会,若是换了其他学校的学生,可能想都不敢想。

这套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呢?首先,学校有专门的校友数据库和求职平台,比如耶鲁大学(走出过5位总统,包括布什父子和克林顿)的“Yale Career Link”,上面有大量专门针对耶鲁学生开放的实习和工作岗位,很多发布者本身就是校友。其次,遍布全球的校友会活动非常频繁。无论你在纽约、伦敦还是北京、上海,都能找到组织。这些活动是绝佳的社交场合,一杯酒的时间,你可能就认识了某位行业大佬。

我一个在耶鲁法学院的朋友就深有体会。他说,在华盛顿特区,耶鲁的法学校友几乎形成了一个“圈子”。他去国会山实习,带他的律师就是一位80年代的耶鲁校友。那位前辈不仅在工作上倾囊相授,还主动把他介绍给圈子里的其他人。前辈的原话是:“我们都是从纽黑文那个小地方出来的,理应互相帮助。”

这种“理应互相帮助”的默契,就是校友网络最核心的价值。它不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而是一种基于共同身份认同的信任和提携。你的校名,就是你最好的推荐信。而“总统校友”这个标签,无疑将这封推荐信的含金量提升到了最高级别。

空气里都飘着“政治味儿”的校园氛围

一所学校能培养出总统,绝非偶然。这背后往往是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学术氛围长期熏陶的结果。作为学生,你会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一种关心公共事务、鼓励思辨和辩论的环境里。

就拿奥巴马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来说。地处纽约市中心,哥大天生就带着一种躁动和入世的气质。它的学生以思想自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而闻名。从上世纪60年代的反战运动,到近年的各种平权运动,哥大的校园里从来不缺辩论和抗议的声音。

在这里读书,你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社会问题的经典文献。大家在课堂上激烈地讨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分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这种强制性的思辨训练,塑造了学生关心政治、审视社会的习惯。

我有个哥大的同学说,他们宿舍的“楼道政治”都异常激烈。几个人点个外卖,都能从“财富分配是否公平”聊到“外卖平台的垄断问题”。校园里各种学生社团,比如哥大民主党人社团(Columbia University Democrats)和共和党人社团(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Republicans),每周都会举办辩论会,邀请教授甚至议员来做讲座。2023年,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正式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的教授。

这种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让你觉得,讨论政治、关心社会是一件很酷、很正常的事情。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薪水,而是会去思考更宏大的问题。不管你未来是否从政,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公共精神,都会让你受益终生。

相比之下,像普林斯顿大学(走出过詹姆斯·麦迪逊和伍德罗·威尔逊两位总统)则呈现出另一种气质。它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现已更名)历史悠久,课程设置更偏向于政策研究和历史分析,氛围更为古典和庄重。在这里,学生们可能不会像哥大的学生那样频繁地走上街头,但他们会在研讨会上对一份政策报告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不同的“总统母校”,会因为其历史和传统,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政治气质”。

看得见摸得着的“传承感”

留学在外,有时候会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而在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校里,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传承感”,会给你一种奇妙的归属感和力量。

走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你可能会经过拿骚楼(Nassau Hall)。这座建筑在独立战争期间曾被用作大陆会议的会场,詹姆斯·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就曾在这里学习。当你的历史课教授告诉你,你们正在讨论的《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当年就坐在你们这间教室里时,历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文字,而是一种可以呼吸的现实。

这种传承感体现在很多细节里。比如,很多学校都有历史悠久的毕业传统。普林斯顿的“毕业拱门”(FitzRandolph Gate),新生入学时不能走,只有毕业时才能昂首穿过,象征着学成离校。上百年来,从伍德罗·威尔逊到无数诺奖得主,都遵循着这个仪式。当你和同学们一起走过那道门时,你会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了这个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当然,传承并不总是光鲜亮丽的。近年来,很多大学也开始反思其历史。比如普林斯顿就曾因伍德罗·威尔逊的种族主义观点,而就其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命名展开了全校范围的大讨论,并最终决定更名。作为学生,你会被邀请参加听证会,发表你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你亲身参与到塑造学校历史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这让你对“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传承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这种“传承感”会给你一种超越个人的使命感。它让你觉得,你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读书,你也在为这所学校百年的声誉添砖加瓦。你会不自觉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能无愧于“某某大学毕业生”这个称号,无愧于那些走在你前面的伟大校友。

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总统校友”这件事?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如何利用好这个“总统光环”呢?

别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社交媒体上的标签。去学校的网站上,搜一搜那位总统校友在校期间的趣闻轶事,看看他住哪个宿舍,参加过什么社团。这会让你觉得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学长。

大胆地去利用校友网络。别害羞!在LinkedIn上给校友发信息时,开头第一句就写“我是您XX大学的学弟/学妹”,回复率真的会高很多。积极参加校友会活动,多和前辈们聊聊,他们的经验和人脉,可能会在你未来的求职路上帮你大忙。

多去参加学校里那些充满“精英味儿”的讲座和活动。哪怕听不懂,去感受一下氛围也好。看看那些未来的“大人物”们是如何思考和辩论的,这会极大地开阔你的眼界。

最后我想说,和总统做校友,最酷的一点,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平等感。当你在图书馆熬夜,抱怨食堂饭菜难吃,为未来的工作发愁时,不妨想一想,那个后来掌管了一个国家的家伙,当年也和你一样,经历过这一切。他也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在这里的学习和奋斗,才走向了不凡。

图书馆里那张悬挂着的总统肖像,不是为了让你顶礼膜拜的。它更像是一个安静的提醒:嘿,坐在这间教室里的你,未来,未尝不可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03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