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那场高考失利,让我看见世界。

puppy

嘿,同在异乡的你,是否也曾以为人生只有一条通往成功的既定轨道?当年,一张高考失利的成绩单曾让我感觉天都塌了,仿佛被宣判了“失败”。我被迫走上留学这条“B计划”,心里满是迷茫和不甘。但没想到,正是这次脱轨,让我从“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中挣脱出来,看到了世界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我遇见了各种有趣的人,找到了全新的热情和更自洽的自己。回过头看才发现,那场看似搞砸一切的考试,反而成了我人生最棒的礼物,它推着我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给曾经或正在迷茫的你
人生不是一道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选择题,而是一篇可以自由发挥的开放式作文。高考只是这篇作文的某个标点,而不是句号。

感谢那场高考失利,让我看见世界。

嘿,同在异乡的你,还记得查高考分数那个下午吗?

我记得。整个房间安静得只剩下鼠标点击的声音和我的心跳。当那个与预期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数字跳出来时,我感觉后脑勺被人重重敲了一下,嗡嗡作响。我妈没说话,默默地走进厨房,我爸叹了口气,把烟点上了。那个瞬间,空气里弥漫的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沉重的、叫做“失望”的东西。我,我们全家的希望,好像就在那个瞬间,碎了。

那一年夏天,我没脸见同学,没心情看电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的世界观很简单,甚至有些可笑: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就是人生的标准流程。高考,就是那条唯一的、通往“成功”的独木桥。而我,掉下去了。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未来一片灰暗。

“要不,出国吧?” 爸妈的这个提议,在当时的我听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补救措施,一个仓促启动的“B计划”。我心里充满了不甘、抵触和对未知的恐惧。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学什么,未来会怎样。就这样,我揣着一颗破碎的自尊心,踏上了飞往异国的航班。我以为这是我人生的“下下策”,却没想到,这次意外的“脱轨”,竟成了我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被“分数”绑架的我们,和另一片天空

在国内,我们都是被分数精准定义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排名就是我们的身份ID。多一分,你可能超越几千人;少一分,你就可能与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压力有多大?每年都有无数报道。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超过90%的受访者都感到过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342万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是千万个家庭的焦虑和期待,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现实。

我的整个青春期,都在为这个数字服务。我放弃了画画的爱好,因为“浪费时间”;我退出了篮球队,因为“影响学习”。我的价值,似乎完全取决于试卷上的那个分数。

可当我来到这里,我发现评价一个人的维度,突然变得立体了起来。申请大学时,招生官不仅看你的成绩单(GPA),他们更想在你的文书里看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对什么充满热情,你经历过怎样的挑战。他们关心你的社区服务经历、你的兴趣特长、你的领导能力。我认识的一个朋友,SAT分数不算顶尖,但因为他坚持做了好几年关于本地流浪动物救助的公益项目,并且在文书里真诚地分享了自己与一只小猫的故事,最终被一所非常棒的文理学院录取了。招生官给他的回信里写道:“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分数,而是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灵魂。”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人生不只有一把尺子。成绩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你的善良、你的坚持、你的独特思考,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同样闪闪发光。

从“应该学什么”到“我喜欢什么”

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更像是一场基于分数的博弈。我们讨论的不是“我喜欢什么”,而是“我这个分数能报什么好学校的好专业”,“哪个专业未来好找工作,能赚钱”。金融、计算机、电子工程……这些热门专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高分考生。

我也不例外,曾经的我,对专业的理解贫瘠得可怜,只知道这些“标准答案”。被迫留学后,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在国外大学的第一年,通常是“通识教育”,你可以自由选择各种领域的课程。我抱着“随便听听”的心态,选了一门艺术史、一门社会学入门和一门电影鉴赏。

结果,我彻底“沦陷”了。

在艺术史课上,白发苍苍的教授带着我们在高清投影上,一寸一寸地分析梵高的笔触,讲解《星空》里那旋转的星云,是他内心挣扎与渴望的呐喊。我第一次知道,一幅画背后可以有如此汹涌的情感和深刻的时代烙印。在社会学课上,我们激烈地讨论着消费主义、社会分层和文化认同,那些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被一一解构,让我开始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这些东西,在过去十几年的教育里,从未有人教过我。

我发现,我真正热爱的,是和人、和文化、和思想打交道。最终,我选择了社会学作为我的专业,一个在国内亲戚朋友听起来“虚无缥缈,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但我知道,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快乐,更有学习的动力。

我不是个例。根据全球教育服务机构“启发广场”(IDP Education)2023年的一份报告,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开始将个人兴趣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超过了传统的“就业前景”。很多人像我一样,在这里找到了被应试教育埋没的热情,从机械工程转到工业设计,从会计转到心理学。我们不再是为了一个“好前途”去学习,而是为了内心的热爱。这种由内而发的驱动力,是任何压力都无法比拟的。

你的世界,由你遇到的人构成

出国前,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同质化的环境里。我的同学、朋友,大家背景相似,目标一致,每天讨论的无非是考试、分数和升学。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大多来自书本和网络。

留学生活,像一个巨大的搅拌器,把我扔进了一个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世界村”。

我的第一个室友,是个来自尼日利亚的黑人小哥,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放超级欢快的非洲音乐,他告诉我他的家乡有很多很棒的作家和电影人,远不止新闻里说的贫穷和战乱。我的课程小组里,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女孩,严谨到每次开会前都会发一份详细的议程,还有一个来自巴西的男孩,永远充满奇思妙想,能从一个我们都觉得枯燥的话题里,找到有趣的切入点。我们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也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和妥协。

这些鲜活的、真实的交流,一点点地敲碎了我脑海中那些刻板印象。我开始明白,没有哪个国家或族群可以被简单地标签化。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个体。这种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工作报告》中,“积极倾听”和“社会影响力”等软技能,被列为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恰恰是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中,才能真正学到的。

我不再是一个只关心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学生,我开始关心亚马逊的雨林,关心欧洲的难民问题,关心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冲突。我的视野,从一张试卷,扩展到了整个地球。我意识到,世界如此之大,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

“成功”不是终点,“自洽”才是

回过头看,那场曾让我感觉天塌下来的高考,真的那么重要吗?

它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它是一场筛选,但绝不是最终的审判。这些年,我看到当年高考失利的朋友,有人在国外读了社区大学,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步步转入顶尖名校,现在成了硅谷的优秀工程师。我也看到当年考上名校的同学,在“内卷”的压力下迷失了方向,毕业后不断跳槽,寻找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们这一代人,对“成功”的定义正在悄然改变。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如今的海归求职者,除了薪酬福利,更加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个人兴趣的实现”。“赚大钱、当大官”不再是唯一的追求,我们更希望找到一份自己热爱,并且能让自己感到平静和满足的工作。我们开始懂得,与外界的期待和解,与自己的内心自洽,远比一个光鲜的头衔更重要。

那场高考的“失败”,强行把我从预设的轨道上推了出去。正是这次意外,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些更本质的问题。我学会了独立生活,自己做饭、报税、处理各种麻烦事;我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学会了欣赏差异,尊重多元,也更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不再因为自己没有考上国内的“985”而自卑,因为我知道,我的价值,由我的经历、我的思想、我的创造来定义,而不是一张陈年的成绩单。

所以,如果你也曾因为某场考试、某次失败而深陷自我怀疑,我想抱抱你,然后告诉你:

别怕,真的。那扇看似紧闭的大门背后,可能藏着一整个你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不要把成绩单看作是给你人生下的判决书,把它当成一张地图,它只是告诉你,此路不通,但旁边还有无数条风景各异的小路等着你去探索。

去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别只盯着排名。去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看看他们的校园文化,看看那里的学生都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找一个真正让你心动的地方,而不是别人眼中“最好”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和自己聊聊天。问问那个被试卷和排名压得喘不过气的自己,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如果抛开所有的期待和压力,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那张成绩单没有定义你,但你如何回应它,将定义你未来的路。世界很大,去看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