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U就读,是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puppy

比如,能和学术界大牛教授在课后像朋友一样讨论课题,把整个波士顿当作自己的“后花园”,沿着查尔斯河看日落,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在Newbury街逛吃一下午。在这里,你真的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又各怀绝技的小伙伴,一起探索,一起成长。当然,这种“神仙体验”也伴随着挑战和惊喜。想知道我们是如何在BU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解锁那些宝藏选修课和最好吃的食堂窗口吗?快来看看我们最真实的分享吧!

给准备来BU的你,一些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我掏心窝子的话。别把它当成官方指南,就当是一个学长/学姐在和你喝咖啡,聊聊在BU的真实生活。这里有坑也有光,有半夜三点赶due的崩溃,也有一出门就看到绝美日落的治愈。希望你看完,能对这里多一份期待,少一分迷茫。

还记得大一刚开学那会儿,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Commonwealth Avenue(我们都叫它“Comm Ave”)的路边,看着古老的红砖建筑和行色匆匆的人群,心里一阵发怵。绿皮小火车“叮叮当当”地从我面前开过,车上挤满了看起来就很聪明的面孔。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啊,我真的能在这里活下来吗?

这个问题,我想每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都问过自己。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BU)这个名字听起来闪闪发光,U.S. News上#43的排名、庞大的校友网络、坐落在全美最棒的城市之一……这些标签都很美好,但真正决定你体验的,是那些标签背后的日常。是你在无数个日夜里,亲身经历的每一件小事,塑造了你对BU的独家记忆。所以,在BU就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聊。

当学术大牛,成为你的“课后聊友”

来BU之前,我以为那些履历金光闪闪的教授们,都只会是PPT上一个遥远的名字。比如我们学校拥有像历史学家Andrew Bacevich这样在国际关系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创立了全美第一个反种族主义研究中心的Ibram X. Kendi教授。你会觉得,能上他们的课就已经是三生有幸了,哪还敢奢求更多?

但BU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打破了这种距离感。学校官方数据说,这里的师生比是11:1,超过50%的本科课程,学生人数都少于20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你愿意,你就有大把的机会和教授进行深入交流。我有个学传播学(COM)的朋友,选了一门关于媒体伦理的研讨课(seminar),全班只有15个人。她的教授是一位前《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每节课都像是一场小型圆桌会议。期末的时候,她为了一个关于“假新闻”的课题焦头烂额,鼓起勇气给教授发了封邮件,问能不能在Office Hour之外约个时间聊聊。

结果你猜怎么着?教授直接回邮说:“这周末下午你有空吗?我们去Blue State Coffee(学校附近一家超火的咖啡馆)边喝边聊吧。” 后来我朋友说,那一下午的收获,比她自己埋头看十篇论文还大。教授不仅帮她理清了思路,还分享了自己在新闻行业里亲身经历的案例,甚至还给她介绍了一位在路透社工作的校友。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敬仰已久的武林高手,不仅愿意教你独门秘籍,还亲自下场给你喂招。这可不是“上课”,这是真真正正的“求学”。

当然,不是所有课都这么小班。像CAS EC101(宏观经济学入门)这种基础大课,一个阶梯教室能坐几百人。但即使是这样,BU的教授和助教(Teaching Assistant, TA)团队也配置得非常完善。每周固定的Office Hour和数不清的答疑课(Discussion),只要你肯花时间,总能找到人帮你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你要主动!别害羞,别怕自己问的问题太“傻”。这里的教授们见过的学生多了,他们最欣赏的,恰恰是那种敢于提问、刨根问底的劲头。

整个波士顿,都是你的“后花园”

聊完学术,我们来说说生活。BU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整个校园像一条长龙,沿着Comm Ave铺展开来,完美地融入了波士顿这座城市。这意味着,你的校园生活和城市生活是零距离的。上一秒你还在教室里和同学讨论,下一秒出门右转,可能就走进了芬威球场(Fenway Park),感受波士顿红袜队(Red Sox)主场的狂热呐喊。

我们的“后花园”大得超乎你想象。天气好的下午,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从东校区(East Campus)出发,沿着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慢跑。河边有专门的步道,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河面和扬帆点点的白帆,另一边是波士顿市中心标志性的天际线。夕阳西下的时候,整个天空被染成橘粉色,那景色真的能治愈一切赶due的疲惫。很多同学会带着毯子和零食,在河边的草坪上野餐、看书,或者只是单纯地发呆。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那BU简直是天堂。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MFA)。你知道吗?凭BU的学生卡,可以免费无限次参观!里面从莫奈的《睡莲》到古埃及的木乃伊,够你逛上好几天。旁边的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也同样对学生有优惠,那座威尼斯风格的庭院美到让人窒息。

想逛街购物?从学校坐T(波士顿的地铁)绿线,几站地就到著名的Newbury Street。那里汇集了从奢侈品大牌到独立设计师的各种潮店,还有数不清的网红餐厅和咖啡馆。约上三五好友,在这里消磨一个下午,绝对是周末的标配。波士顿有超过35所大学,超过15万名学生,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年轻活力的氛围。在这里,你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因为总有新的角落等待你去探索。

找到志同道合的“神经病”,一起闪闪发光

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知识?学历?我觉得,是人。是在你最好的年华里,遇到一群可以陪你一起疯、一起闹、一起成长的朋友。BU的学生群体非常多元化,据说学生来自全美50个州和全球超过130个国家。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这种文化大熔炉的环境,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

我认识一个在Questrom商学院读金融的哥们儿,标准的“未来华尔街精英”模板。但他最热衷的,却是BU的奶酪俱乐部(BU Cheese Club)。你没听错,就是一个正儿八经品尝和研究世界各地奶酪的社团。他带我去参加过一次活动,一群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人,围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讨论着一块蓝纹奶酪的风味层次。那一刻,我觉得特别酷。

BU有超过450个官方注册的学生组织,从常规的舞蹈社、戏剧社,到有点“奇葩”的松鼠观察俱乐部、海盗俱乐部,总有一款适合你。参加社团是认识新朋友最快的方式。我大一的时候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参加了社团招新会(Splash),结果被一个叫“Stage Troupe”的学生戏剧社团吸引。他们完全由学生运营,每年会制作好几部大型戏剧。我从一个连螺丝刀都分不清的小白,跟着他们学搭景、做道具、控灯光,最后在几百名观众面前,完美完成了一场演出的幕后工作。那种成就感和团队协作的快乐,是在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

在这里,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各怀绝技”。你的室友可能是一个每天坚持晨跑的运动健将,你的实验搭档可能是一个已经写出好几个App的编程大神,你邻座的同学可能是一个Ins上有几十万粉丝的摄影博主。和这些优秀又有趣的人在一起,你会不自觉地被他们带动,也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一起在Mugar图书馆刷夜,一起在深夜食堂抱怨教授,一起在拿到好成绩时尖叫庆祝,也一起在遇到挫折时互相打气。这种战友情,是留学岁月里最温暖的光。

解锁宝藏选修课和最好吃的食堂窗口

说到上课,就不得不提BU的“魔鬼”——BU Hub。这是我们学校的通识教育系统,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在6个不同能力领域的学分,比如“全球公民与跨文化认知”、“科学与社会探究”等等。刚开始,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负担,占用了太多本专业学习的时间。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它的妙处。

正是因为Hub的存在,我这个学新闻的,才有机会去上了一门叫“MET ML 623: A History of Food in America”(美国食物史)的课。老师带着我们从印第安人的原始食谱,一路聊到现代的分子料理。期末作业不是写论文,而是复刻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美国菜,并阐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这门课让我认识了一群来自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的朋友,也让我对美国的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如果没有Hub,我可能永远不会踏进这个领域的课堂。

还有很多类似的“宝藏选修课”,比如教你品酒的课,教你认识宇宙的课,甚至还有分析《哈利波特》的课。选课就像开盲盒,总有惊喜在等你。我的建议是,大胆地去尝试那些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聊了这么多“高大上”的,我们再来点接地气的——吃!民以食为天,食堂绝对是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U主要有三个大食堂:东校区的Marciano Commons,中校区的Warren Towers,和西校区的West Campus Dining Hall。

要说环境和菜品丰富度,2012年才建成的Marciano绝对是No.1。落地窗、两层楼,从现做的意面、铁板烧,到素食专区、无麸质专区,应有尽有。我最爱的是他们的炒锅(Wok)窗口,可以自选蔬菜、肉和酱料,让师傅给你现炒一份,热气腾腾,特别有家乡的味道。Warren食堂虽然老一些,但胜在离很多宿舍和教学楼近,非常方便,而且他们的现烤披萨和汉堡是一绝。西校区食堂则离健身房和运动场馆最近,运动完去补充能量最合适不过了。

除了食堂,你还可以用Dining Points去学校里的各个咖啡馆和快餐店消费,比如星巴克、Panda Express等等。友情提示,Late Nite Kitchen是住宿生的福音,晚上饿了可以点到鸡翅、玉米片这些夜宵。怎么把手里的Meal Plan用得最划算,绝对是一门学问,值得你好好研究一下!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BU的体验,很难用“神仙”或者“糟糕”来简单定义。它更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会有挑战,会有压力,会有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的孤独,也会有深夜独自走在Comm Ave上,怀疑自己选择的时刻。

但别怕,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请你一定,一定要勇敢一点。勇敢地在课堂上举手,勇敢地去参加那个你有点好奇的社团,勇敢地约你欣赏的教授喝杯咖啡,也勇敢地在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向朋友或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求助。

别总想着要规划好每一步,有时候最好的风景,都藏在计划之外的拐角处。去Mugar图书馆七楼的窗边坐坐,看看波士顿的夜景;在BU Beach的草坪上躺一下午,什么都不做;或者干脆跳上绿线小火车,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看看沿途的风景。把节奏慢下来,你会发现,BU和波士顿能给你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0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