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悄悄话 |
---|
一张N1证书,真的能帮你搞定日本高中生活吗?也许能帮你通过入学考试,但真正的挑战,藏在老师讲的《源氏物语》里,藏在同学午饭时的爆笑梗里,也藏在你一个人回家那条安静的路上。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聊干货,带你看看留学路上的三个“隐藏大BOSS”,顺便偷师一下学长学姐们的“通关秘籍”。 |
哈喽,各位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一枚。
还记得小希吗?出发前,她是我们留学生群里最靓的仔。手里攥着一张闪闪发光的N1证书,分数还不低。所有人都觉得,这姑娘去日本读高中,那还不是降维打击?小希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她真真切切地坐在了位于东京某高中的教室里。
开学第一天,国语老师是个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开始讲解《枕草子》里的名句——“春はあけぼの。やうやう白くなりゆく山ぎは…”(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点泛白的山际…)。小希懵了,这每一个假名她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语言。她偷偷看了一眼旁边的日本同学,大家都在奋笔疾书,一脸“我懂了”的表情。
这还只是个开始。午休时间,几个女生围在一起,聊着一个叫“ひき肉です!”的梗,笑得前仰后合。小希凑过去,努力地听,却完全get不到笑点。她想插话,问问这是什么意思,但大家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话题已经跳到了昨晚的某个油管主直播。她张了张嘴,最后还是默默地打开了自己的便当。
那一刻,她手里的N1证书,好像忽然变得有点重。它能证明她认识多少汉字,懂多少语法,却没法让她立刻听懂一千年前的古文,也没法让她立刻融入JK们的世界。
小希的故事,不是个例。所以今天,咱们不聊怎么背单词,不聊怎么刷真题。我们就来扒一扒,除了语言考试本身,日本高中留学路上,那几个真正让你头疼的“大BOSS”,到底长什么样。
第一关BOSS:课本里的“天书”——不只是日语,更是“日本的语文和数学”
你以为的挑战:听懂老师用日语讲课。
实际上的挑战:听懂老师用日语讲“古日语”、“中式日语”和“数学日语”。
把N1想象成一把钥匙,它能帮你打开高中的大门。但门后面,有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的语言系统,都和你熟悉的“标准日语”有点不一样。
第一个房间,叫“国语课”。这是很多留学生的滑铁卢。日本的国语课,可不只是读读现代文,它主要由三座大山组成:现代文、古文、汉文。
现代文还好,努努力能跟上。但“古文”(こぶん)和“汉文”(かんぶん)就完全是另一个次元了。古文,指的是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文章,语法、词汇都和现代日语天差地别。什么“已然形”、“未然形”,什么“なり”、“けり”,别说你了,日本学生学起来都头大。老师在讲台上分析《徒然草》的人生无常,你在下面感觉自己的人生更无常,因为你连主语谓语都找不到。
汉文就更有意思了。它看起来都是汉字,亲切吧?但它是用日本独特的“训读”方式来阅读中国古文。你得学会在汉字旁边加上各种奇怪的符号(返り点、送り仮名),然后像玩解谜游戏一样,按照日本的语法顺序重新排列组合。明明是李白的《静夜思》,被他们一通操作,读出来就变成了“床前月光を看る…”的日式味道。你一个中国人,还得跟着日本老师学怎么“正确地”读中国古文,这感觉是不是有点奇妙?
学姐小A的真实案例: 来自上海的小A,是个文学少女,在国内时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她以为到了日本也能轻松拿捏。结果第一堂古文课就给了她当头一棒。老师讲的是《伊势物语》,她感觉自己像在听火星语。后来她是怎么“闯关”的呢?她跑去书店,买了一套专门给中学生看的漫画版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先看漫画,把故事和人物关系搞懂了,再回过头去听老师讲课文分析,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她说:“你得先对它产生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死磕语法。把《源氏物语》当成宫斗剧来看,就好玩多了!”
第二个房间,是理科教室。你可能会想,数学、物理、化学,这些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总没问题了吧?
没错,阿拉伯数字和化学方程式是通用的。但解释这些概念的语言不是。比如,国内我们说“函数”,日本叫“関数”(かんすう);我们说“求导”,他们叫“微分する”(びぶんする);“抛物线”是“放物線”(ほうぶつせん)。这些词,N1词汇书里可没有。你可能脑子里解题思路清晰得像高速公路,但因为听不懂老师说的“二次関数”(二次函数)或者“等速直線運動”(匀速直线运动),硬生生卡在了第一步。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在日本高中就读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1973人。这个数字不大,意味着在大多数学校里,你可能是一个班甚至一个年级唯一的外国人。老师没有义务为了你一个人放慢语速,或者用更简单的词汇来解释。这种学术语言的壁垒,才是最需要提前准备的。
第二关BOSS:空气里的“暗号”——融不进的圈子和读不懂的气氛
你以为的挑战:能和日本同学日常对话。
实际上的挑战:能听懂他们的梗,接上他们的话,还能在正确的时候保持沉默。
课堂上的挑战,靠预习和努力还能克服。但下课后,真正的社交战场才刚刚拉开帷幕。
首先,是快到模糊的语速和层出不穷的“若者言葉”(年轻人用语)。日本人和朋友聊天时,语速比新闻播报快至少一倍,还夹杂着各种省略、倒装和方言。更要命的是那些流行语,更新换代的速度比手机App还快。
比如,去年日本“JC・JK流行語大賞2023”选出来的热词,像“ひき肉です”(我是绞肉!,一个网红的打招呼方式)、“蛙化現象”(青蛙化现象,指突然对喜欢的人感到厌恶)、“かわちい”(可爱的另一种可爱说法)。这些词,你要是不知道出处和用法,当同学说出来的时候,你脸上只能挂着礼貌而又迷茫的微笑。当大家因为一个梗笑成一团时,你只能跟着傻笑,心里却在疯狂搜索:“他们到底在笑什么?”
学长小B的真实案例: 小B是个性格外向的男生,来日本前觉得交朋友肯定没问题。结果发现,男生们的聊天内容,不是动漫最新一集,就是棒球比赛,要么就是某个偶像团体。他一个都不了解。为了能插上话,他逼着自己去看当时最火的动漫《咒术回战》,每周守着看甲子园的比赛转播,甚至去了解乃木坂46的成员。他说:“这过程挺累的,有点像为了面试一家公司,疯狂去了解它的企业文化。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你能接上一句‘那个五条悟确实帅’或者‘今天阪神虎队打得不错’时,你和他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比流行语更玄学的,是日本社会独特的文化——“读空气”(空気を読む)。
这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要求你通过观察现场的气氛、对方的表情和微小的动作,来判断当下最合适的言行。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附和,什么时候该闭嘴,都是学问。日本人非常重视集体和谐(和),不喜欢过于直接的表达和冲突。他们习惯用委婉的、暧昧的方式来表达否定或不同意见。
比如,小组讨论时,你有一个绝妙的点子,直接说出来“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可能会让场面瞬间尴尬。更地道的做法是先肯定一下别人的意见,然后试探性地提出“那个…如果这样做的话,会不会也挺有趣的呢?”(〜というのも、面白いかもしれないですね)。
这种“空气”,对于从小习惯了直来直去的我们来说,真的很难读懂。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成了那个“KY”(空気が読めない,读不懂空气)的人,被大家在心里默默地划出圈外。
第三关BOSS:心里的“怪兽”——无法言说的孤独感
你以为的挑战:想家。
实际上的挑战: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在努力融入和保持自我之间反复横跳。
这是最隐秘,也最强大的一个BOSS。它不像听不懂的古文和看不懂的空气那样具体,但它会慢慢地消耗你的能量和热情。
刚到日本,新鲜感会冲淡一切。但几个月后,当一切都归于日常,孤独感就会悄悄找上门。你会发现,虽然身边有很多同学,但你很难交到真正的“亲友”。午休时,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团体,热烈地讨论着你插不进嘴的话题。放学后,他们结伴去唱卡拉OK或者去逛街,你可能会收到礼貌性的邀请,但你知道,你去了可能还是那个微笑的倾听者。
这种孤独,不是因为没人理你,而是因为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让你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你开心的时候,找不到人分享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你难过委屈的时候,更不知道该如何用还不太流利的日语,去倾诉那些复杂的情绪。渐渐地,你开始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害怕说错话,于是变得越来越沉默。
一份针对在日留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留学生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感到过孤独和社交孤立。这种心理压力,远比考试不及格要可怕得多。它会让你怀疑自己,怀疑当初留学的决定。
学姐小C的真实案例: 小C说她留学第一学期,是她人生中最难熬的半年。她每天都努力地笑,努力地跟同学搭话,但内心却感觉空荡荡的。转折点发生在她加入了学校的吹奏部。她从小就学长笛,这是她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情。在吹奏部,大家的目标很纯粹,就是为了合奏出一首完美的曲子。语言不通没关系,音乐是相通的。通过一起练习,一起为比赛流汗,她自然而然地交到了朋友。她说:“千万不要为了交朋友而去迎合别人。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你闪光的地方,一个你真正喜欢的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当你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时,你整个人会发光,对的人自然会被你吸引过来。”
写在最后:给勇敢的你一些“闯关秘籍”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劝退你,恰恰相反,是想让你在出发前,就把装备准备得更齐全一些。
去日本读高中,绝对不是一场只靠N1证书就能通关的游戏。它是一场全方位的冒险,考验你的不只是语言能力,更是你的适应能力、观察能力和一颗强大的心脏。
别把日语学习只局限在课本里。从现在开始,就去看看日本高中生都在看的动漫和电视剧,去刷刷他们的TikTok,听听他们都在听的歌。这不叫不务正业,这叫“沉浸式预习”。
也别怕犯错。刚开始,你的日语肯定说得磕磕巴巴,还会用错敬语,但这又怎样呢?大胆地去问,大胆地去说。日本人对于努力学习他们语言的外国人,其实非常宽容和友好。你每一次脸红的提问,都是在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定要找一个你发自内心喜欢的社团(部活)加入。不管是运动部还是文化部,那都是你建立深度人际关系最好的地方。在那里,你们是“战友”,是伙伴,这种情谊远比“同班同学”要牢固得多。
这条路,走起来确实会比你想象中要辛苦一点,会有很多想要放弃的瞬间。但请相信,每当你攻克一个难关,无论是听懂了一节古文课,还是接上了一个同学的梗,那种成就感,都会让你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无比值得。
留学,从来都不是为了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发现一个更强大、更有趣的自己。
加油吧,未来的冒险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