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暑期田野课,解锁城市隐藏地图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厌倦了游客式的打卡,想真正像个local一样探索香港?那港大这门暑期田野课你可千万别错过!我们不泡图书馆,而是跟着教授一头扎进城市最鲜活的角落,走街串巷,探寻那些地图上找不到的社区故事和历史温度。这门课就像一张为你定制的寻宝图,带你解锁一个旅游攻略里绝不会告诉你的香港,让你对这座城市的爱,从此不止于维港的夜景。

报名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这不是一门“水课”:别看我们不在图书馆,田野调查(Field Study)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你可能需要顶着大太阳走上一天,也可能要在嘈杂的街市里做访谈,体力消耗和心理挑战都不小。

语言不是绝对障碍:虽然会说粤语绝对是加分项,但教授通常会分组,确保每组都有本地学生。更重要的是你的观察能力、同理心和敢于沟通的勇气。一个微笑、一个友善的手势,往往比流利的语言更有用。

保持开放心态:你会看到一个和游客照里完全不同的香港,它可能不那么光鲜,甚至有些混乱,但却充满了生命力。放下预设,像海绵一样去吸收,这趟旅程的收获才会最大化。


港大暑期田野课,解锁城市隐藏地图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在香港读了三年书,却依然觉得自己像个游客的“伪local”。

还记得我刚来香港的第一个夏天,热情高涨地把所有旅游攻略上的景点都刷了一遍。太平山顶的夜景,维多利亚港的星光大道,旺角的霓虹灯牌……朋友圈里的照片攒了九宫格又九宫格,定位从“香港中环”换到“香港尖沙咀”。但每当深夜从图书馆走回宿舍,路过楼下那个永远坐着几个阿伯闲聊的凉亭时,我心里总有个声音在问:“我真的了解这座城市吗?”

我能背出米其林餐厅的地址,却不知道街角那家车仔面档的老板娘为何总爱多给一块萝卜;我熟悉MTR每一条线路的换乘,却看不懂社区布告栏上那些关于旧楼重建的繁体字通知;我惊叹于中环的摩天大楼,却对天桥下那些周日铺开纸板聚会的菲佣姐姐们的世界一无所知。那种感觉,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张官方地图,上面标满了著名的山峰和河流,但你却错过了地图上所有蜿蜒的小径、无名的小溪和山谷里生机勃勃的村落。

这种“身在其中,又仿佛置身事外”的疏离感,在我选了港大社会学系那门叫“香港社区与文化”的暑期田野课后,彻底被打破了。这门课,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张“隐藏地图”。它告诉我,想要真正读懂香港,教科书和图书馆远远不够,你必须亲自走进去。

这门课,到底神在哪儿?

当别的同学在空调房里啃着理论、刷着PPT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搬到了香港最真实、最生猛的街头巷尾。这门课没有期末考试,唯一的“作业”就是分组选择一个社区,像人类学家一样,一头扎进去,用几周的时间去观察、去记录、去访谈,最后交上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社区研究报告。

教授在第一节课就说:“Forget your tourist camera, bring your sociologist's eyes.”(忘掉你的游客相机,带上你社会学家的眼睛。)我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带着问题和好奇心的探索者。我们的研究工具不是复杂的仪器,就是最简单的两样东西:一本笔记本和两条腿。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酷?它就像一场大型的城市真人RPG游戏,每个街角都可能触发新的任务,每个路人都可能是掌握关键信息的NPC。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就这样组成了一支城市探险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香港深度游。

第一站:深水埗的B面人生

我们的第一个研究点,选在了深水埗。在游客眼中,这里可能是鸭寮街的廉价电子产品和米其林一星的猪润面。但在我们的田野笔记里,它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我们小组的任务是研究“士绅化”(Gentrification)对老社区的影响。于是,我们开始每天泡在深水埗。我们发现,这里正上演着一场新与旧的无声交锋。一边是汝州街上那些卖了几十年纽扣、花边的布艺老店,老板们用算盘计算着几块钱的生意;另一边,几步之遥的大南街,已经悄然进驻了十几家装修精致的文青咖啡馆和独立艺廊。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类似深水埗这样的旧区,近年来小型商铺的租金年增长率有时会超过10%,这对于那些利润微薄的老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基隆街卖布超过四十年的陈伯。他一边熟练地裁剪着一块格子布,一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们:“以前整条街都是做我们这行的,现在?一半都变成咖啡店啦。年轻人不来买布,只来‘打卡’。”他的话里没有抱怨,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无奈。而在隔壁的咖啡馆,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他用回收木材做的吧台,他说他爱这里的“旧区风味”,希望能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这两种声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复杂和立体的深水埗。它不再是攻略里“平民美食天堂”一个简单的标签。我们开始思考,城市的发展一定意味着对过去的取代吗?新旧之间,除了对立,有没有共存的可能?这些问题,是你在任何一本教科书里都找不到答案的。

周日限定:中环天桥下的“第二个家”

田野课的另一个迷人之处,是它会带你关注那些被主流视野忽略的群体。我们的教授给我们的下一个课题是“城市空间的再利用”,他指引我们去观察一个独特的香港现象——周日的中环。

每个周日,当金融精英们退场,中环和金钟一带的人行天桥、公园、甚至是银行大楼的屋檐下,就会被一张张纸板、一条条花布“占领”。这里,会瞬间变成一个巨大的户外派对现场。根据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的数据,全港有超过34万名外籍家庭佣工,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每周仅有一天休息的她们,把这些公共空间变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我们小组决定深入了解这个群体。起初,我们有些胆怯,不知道如何开口。但当我们鼓起勇气,带着微笑和善意走过去时,发现她们远比想象中热情。我们认识了在天桥上庆祝生日的Maria,她和姐妹们分享着从家乡寄来的零食,用手机视频让远方的家人也参与其中;我们还遇到了在皇后像广场练习舞蹈的Siti,她们为了参加社区的舞蹈比赛,每周日都来这里排练。

她们告诉我们,这里不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交中心、信息交换站和情感支持网络。她们在这里分享雇主家的八卦,交流哪家汇款公司汇率最好,甚至还有小型的借贷互助组织。她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将这些冰冷的城市混凝土空间,临时性地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和生活气息的社区。这个发现,让我们对“空间”的定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空间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它会被使用它的人重新定义和赋予意义。

从观塘码头到西九龙:一条海岸线的变迁史

我们的田野课不只关注人,也关注“物”和“景”的变迁。最后一个项目,我们聚焦于维多利亚港的海岸线,试图从它的变化中解读香港的城市发展脉络。

我们没有去游客如织的尖沙咀星光大道,而是选择了观塘海滨花园。这里曾经是繁忙的工业区和货物装卸码头,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逐渐衰落。直到2015年,政府启动“起动九龙东”计划,这里才被改造成一个充满艺术装置和绿地的公共空间。我们采访了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他们回忆起当年这里机器轰鸣、空气中都飘着工业粉尘的场景。如今,他们在同一个地方散步、慢跑,看着对岸港岛的璀璨灯火。

为了做对比,我们又去了全新的西九龙文化区。这里是香港政府耗资数百亿港元打造的艺术新地标,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根据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报告,仅M+博物馆在开幕首年就录得超过200万人次的访客。我们看到,光鲜的建筑、精心设计的草坪,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和游客前来拍照。然而,与观塘那种自发形成的社区生活气息相比,这里似乎多了一份规划好的精致,少了一点野生的活力。

从观塘的工业遗存到西九的文化地标,这条海岸线的变迁,就是一部微缩的香港经济转型史。它让我们思考:一个“好”的公共空间,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国际化的宏大叙事,还是根植于本地记忆的日常温情?这门课,再一次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抛给了我们。

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隐藏地图”

一个暑假下来,我们的皮肤晒黑了,笔记本写满了,每个人手机里的照片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游客照,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故事。我们交上去的报告,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献综述,而是充满了我们自己脚步的温度。

这门课给我的,远不止一个学分。它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打开了观察这座城市的全新视角。从此,香港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堆地名和景点的集合体。我知道了北角春秧街叮叮车穿过街市的独特风景,也理解了重庆大厦里为什么能买到便宜的咖喱和最新的宝莱坞电影。这座城市在我面前,慢慢地、真实地展开了它的纹理。

所以,如果你也厌倦了只是“路过”一座城市,如果你也渴望真正地“融入”其中,别犹豫,去你的学校网站上搜一搜,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田野课程。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城市研究这些院系,往往都藏着这样的宝藏。

就算你的学校没有完全一样的课,也别灰心。你完全可以为自己设计一门“一人的田野课”。

这个周末,别再去商场了。随便跳上一辆开往终点站的巴士,或者在地图上选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地铁站。下车后,收起手机导航,别设任何目的地。就在那个陌生的社区里漫无目的地走走,看看路边的招牌,听听市场的叫卖,找一家看起来本地人最多的小店,点一份你看不懂菜单的食物。试着和杂货店的老板聊聊天气,或者只是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一个下午,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们。

相信我,当你开始用双脚代替攻略,用眼睛代替滤镜,用好奇心代替购物清单时,一张专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香港隐藏地图,就会在你面前,缓缓展开。而那一刻,你才会真正地,爱上这座复杂又可爱的城市。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50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