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香港,一半崩溃,一半自愈

puppy

还在纠结要不要来香港留学?我懂你!这儿的生活,真的一半是赶due、卷GPA、听不懂粤语的崩溃日常,另一半是在小小的出租屋里默默emo。但奇妙的是,也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学会了独自搞定一切。你会在某个夜晚,在维港边吹着风,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会在街角找到一家超赞的茶餐厅,治愈你疲惫的胃和心;会遇到可以一起吐槽、一起泡图书馆的“搭子”。这篇文章聊的就是这些真实的心路历程,关于我们如何在崩溃边缘,一步步把自己“拼”了回来,变得更强大。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或者即将踏上这段旅程,相信你一定会在这里找到共鸣。

来港留学前,请查收这份“心理建设”清单
学术压力预警:香港高校的课程节奏快、强度大,全英教学、小组作业、连环pre是常态。做好通宵泡图书馆的准备,GPA真的要靠“肝”。
租房现实落差:做好迎接“火柴盒”的准备。香港的租金是全球最高之一,人均居住面积仅约15平方米。在网上看到光鲜亮丽的“海景房”照片,请自动把滤镜调低80%。
粤语环境融入:虽然学校里用英语,但想真正体验本地生活,粤语是绕不开的坎。学几句“唔該”(谢谢/劳驾)和“幾多錢”(多少钱),能让你的生活便利度提升50%。
社交模式切换:这里的社交圈需要自己主动构建。不要害羞,多参加社团活动。找到一个能陪你吃饭、学习、吐槽的“搭子”,是治愈孤独的最好解药。

留学香港,一半崩溃,一半自愈

还记得我刚到香港的第三周,凌晨两点,我坐在港大智华馆冰冷的地板上,对着一份改了八遍还没头绪的 report,电脑屏幕的光照得我脸色惨白。窗外是港岛璀璨的夜景,美得像电影,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受罪?手机“叮”地一声,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宝贝,在那边还习惯吗?要好好吃饭呀。”我鼻子一酸,飞快地打下“一切都好,别担心”,然后把脸埋进臂弯里,无声地崩溃。

这个场景,我相信每一个在香港的留学生都不会陌生。还在纠结要不要来香港?或者你已经在这里,正经历着相似的深夜emo时刻?我懂你。这座城市给我们的,一半是赶due、卷GPA、面对天价账单的崩溃,另一半,就是在这些崩溃的缝隙里,我们默默学会独自撑起一片天的自我疗愈。

当“卷王之王”遇上DDL,崩溃是常态

来香港之前,你可能听说过这里大学的学术氛围有多浓。这话说得太委婉了,应该叫“学术高压锅”。香港八大,个个名声在外。就拿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来说,港大排17,港中文36,港科大47,前100里香港占了5所。这种排名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掉不完的头发。

刚开学时,我还天真地以为可以像本科那样“佛系”度日。结果第一节课,教授就用纯正的英式口音,语速飞快地讲完了一整章的内容,并布置了下周要交的reading response。我旁边的本地同学和外国同学,唰唰唰记着笔记,还能时不时举手提问,而我,全程都在“我是谁?我在哪?他刚才说了什么?”的灵魂三问中度过。

这里的group project尤其多,你以为是团队协作,有时候其实是“单人竞技”。我遇到过一个经典的“free rider”组员,从头到尾消失,只在提交前一天晚上突然出现,问“hey, what can I do?”。当时我气得差点把电脑砸了,但最后还是得自己熬夜把他那部分补上,因为我们的成绩是绑定的。那种无力感和愤怒,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图书馆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特别是final季。港大的智华馆、中大的“大学图书馆”、科大的“偷情小径”,都是24小时开放,凌晨三四点依旧灯火通明。你总能看到有人趴在桌上小憩,醒来揉揉眼睛继续写。在这里,崩溃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它几乎是一种日常。大家嘴上说着“我不行了,要挂了”,转头又给自己灌下一杯咖啡,继续和DDL(deadline)死磕。

蜗居在“鸽子笼”,孤独感被无限放大

如果说学术压力是精神上的暴击,那香港的居住环境就是物理上的碾压。来之前中介发给我的租房图片,窗明几净,温馨舒适。等我拖着两个大箱子,爬上没有电梯的唐楼,打开门的那一刻,我惊呆了。那个所谓的“单间”,小到我把箱子打开,就没地方下脚了。

香港的房价和租金,贵得离谱。根据全球数据库Numbeo 2024年的数据,香港市中心一居室的平均月租金高达20,000港币以上。我们留学生为了省钱,通常会选择合租,住在沙田、大围、红磡这些地方。即便如此,一个5-8平米的小房间,月租也要6000到9000港币。我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他的房间,床就是书桌,衣柜就是椅子,上个厕所都得侧着身子进。

在这种极度狭小的空间里,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白天在学校面对各种压力,晚上回到这个只能容下自己身体的小盒子里,孤独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你没有地方可以踱步,没有空间可以舒展。很多个夜晚,我就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一遍遍问自己,这一切值得吗?所谓的“emo”,在这种环境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更别提生活上的各种琐事。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空调漏水了……在国内一个电话就能找爸妈搞定的事,在这里,你只能打开YouTube,搜索“如何修理XX”,然后自己笨手笨脚地开始捣鼓。第一次成功修好东西的瞬间,确实有成就感,但过程中的无助和辛酸,也是真的。

听不懂的粤语,融不进的圈子

“靓仔,食啲咩啊?”(帅哥,吃点什么?)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茶餐厅时,老板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我当时愣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菜单上的字明明都认识,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就跟天书一样。最后,我只能尴尬地指着菜单上的图片,点了一份“常餐A”。

虽然香港的大学里官方语言是英语,教授和同学在课堂上也会说英语或普通话。但一旦走出教室,粤语就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根据香港2021年的人口普查,超过91%的5岁以上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粤语。在街头巷尾、街市小店、公共交通上,你听到的都是那种充满节奏感、语速极快的粤语对话。

这种语言隔阂,带来的是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小组讨论时,大家用英语聊完正事,很自然地就会切换成粤语开始闲聊、开玩笑,这时候你就成了“局外人”,只能在一旁尴尬地笑笑。你想去参加本地同学的聚会,但又怕自己听不懂他们的话题,显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很多人就默默地退回了自己的舒适圈,只跟说普通话的同学来往。

这种状态,其实很可惜。你明明身处在一个如此生动、有烟火气的城市,却感觉自己像隔着一层玻璃在看风景。你想融入,却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无力感,也是崩溃的来源之一。

但还好,我们有风、有美食、有“搭子”

说了这么多崩溃的瞬间,你是不是觉得香港留学生活一片灰暗?别急,故事还有另一半。奇妙的是,正是在这些把我们推到崩溃边缘的时刻,自愈的力量也开始悄悄萌芽。

我记得有一次赶完一个通宵的due,身心俱疲,我没有回宿舍睡觉,而是坐上了去中环的天星小轮。清晨的海风吹在脸上,咸咸的,带着一丝凉意。看着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楼在晨光中慢慢苏醒,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委屈好像都被风吹走了。我突然觉得,能在这座城市的核心,见证它的日出,之前熬的夜,也值了。后来,去海边吹风成了我的“充电”方式,无论是尖沙咀的星光大道,还是西环码头,看着无边的大海,心里的结好像也跟着解开了。

治愈我们的,还有香港的美食。压力大的时候,去楼下的茶餐厅,点一份热乎乎的菠萝油和一杯冰镇的港式奶茶,黄油在温热的菠萝包里慢慢融化,一口咬下去,那种满足感能瞬间抚平所有焦虑。或者在深夜,约上三五好友去旺角吃一碗鱼蛋粉,在嘈杂的人声和食物的香气里,你会觉得人间值得。这些平民美食,不贵,却有着最直接的治愈力,温暖着我们疲惫的胃和心。

最重要的自愈,来自于人。在这里,你会发现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方式——“搭子”文化。大家都很忙,很难有时间发展深度友谊,但找个“饭搭子”一起吃饭,“图书馆搭子”一起占座学习,“健身搭子”一起撸铁,却相对容易。这种“陪伴式”关系,不给你增添社交压力,却能有效地排解孤独。我和我的“图书馆搭子”,可能一周说不了几句话,但只要知道身边有个人在跟你一起奋斗,心里就踏实很多。我们会在对方撑不下去的时候,默默递上一瓶功能饮料,简单一句“加油”,就是最强大的支持。

你以为你在崩溃,其实你在变强

回过头看,那些让我们崩溃的瞬间,也恰恰是让我们成长最快的时刻。那个曾经连灯泡都不会换的我,现在能独立处理租房合同、申请签证、和房东斗智斗勇。那个曾经不敢开口说英语的我,现在能面不改色地做全英pre,和不同国家的同学唇枪舌剑。

我们学会了管理时间,在无数个DDL之间游刃有余;我们学会了管理情绪,在前一秒崩溃后,下一秒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我们学会了独立生活,把那个小小的出租屋,打理成能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安全感的港湾。

我们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庇护的孩子,而是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了。这种蜕变,是在舒适区里永远无法获得的。香港这座城市,用它的高压和快节奏,逼着我们把潜力发挥到极致,把内心磨炼得无比强大。我们一边崩溃,一边像拼图一样,把自己破碎的部分,一块块拼凑回来,最后发现,拼出来的是一个更完整、更坚韧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此刻正在香港的某个角落,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感觉快要撑不下去。别怕,这都是正常的。允许自己崩溃五分钟,然后去楼下便利店买一个冰淇淋,或者戴上耳机去海边跑一圈。

给那个你一直想约但不敢开口的同学发个消息,问一句:“周末要不要一起去行山?”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好好睡一觉。

请相信,你经历的每一个崩溃瞬间,都是在为你的铠甲淬火。这座城市一半是风雨,一半是晴天。而你,终将在这里,活成自己的太阳。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22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