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学姐的英国中学通关秘籍

puppy

哈喽,准备或正在英国读中学的你,是不是也踩过不少坑?别怕,学姐来了!这篇通关秘籍里,没有生硬的大道理,全是干货。从怎么选A-Level课程才不后悔,论文如何摆脱中式思维拿高分,到怎么快速融入local朋友圈,告别“留学孤岛”。我还会分享超实用的UCAS申请经验和课外活动规划。这不只是一份指南,更是我用亲身经历帮你趟出来的“捷径”,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自信又快乐地开启英国中学生活!

核心避坑指南
A-Level 选课不是“选我所爱”,而是“选大学所要”,从终点倒推才是王道。
论文高分关键:停止堆砌知识点,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讲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
社交不是尬聊,找到共同兴趣点是破冰关键,社团是你的最佳“武器”。
UCAS 申请是场“信息战”,课外活动要“精”不要“多”,讲好你的个人品牌故事。

哈喽,各位在 lxs.net 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姐,坐标伦敦,已经从 A-Level 的“战场”上幸存下来,并且成功上岸了 LSE。回想起刚来英国读 Sixth Form 的那段日子,简直就是一部大型“踩坑连续剧”。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拿着 A-Level 选课单,感觉自己手握着通往牛津剑桥的魔法地图。周围的同学都在讨论着“数学、进阶数学、物理、化学”这个黄金组合,说这是申请顶尖大学理工科和商科的“万能钥匙”。我呢,虽然对历史和文学爱得深沉,但看着大家打了鸡血的样子,心一横,也在进阶数学(Further Maths)的框框里打了个勾。

后来的故事你们可能猜到了。我被那些复杂的矩阵和证明题折磨得夜夜失眠,上课像在听天书,GPA 也在及格线边缘疯狂试探。更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真正想申请的专业——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虽然也看重数学,但更希望看到学生在历史、经济等人文社科上的思辨能力。我那被“抛弃”的历史课,本可以成为我申请文书里最闪亮的星,结果却因为当初的盲目跟风,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那一刻我才明白,留学路上,没人会给你标准答案,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清醒地思考。这篇秘籍,就是我用无数个掉头发的夜晚和走过的弯路换来的,希望能让你们的英国中学之路,走得更顺、更开心。

第一关:A-Level 选课——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大学天花板

选课这件事,真的比你想象的要重要一万倍。它不是让你在几十门课里随便挑三四门喜欢的,而是一场从终点开始的“逆向规划”。

别再问“学姐,我选什么课好?”,先问自己:“我想申请什么大学的什么专业?”。搞清楚这个,你的选课思路就清晰了一大半。英国大学的专业对 A-Level 科目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甚至是“潜规则”。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朋友,超级学霸,一心想去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读计算机科学。他 A-Level 选了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全是 A*。他觉得稳了,结果在第一轮就被拒了。为什么?因为帝国理工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几乎把“进阶数学”当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官网上虽然写着“强烈推荐”(Strongly Recommended),但在申请者人均学霸的内卷环境下,这三个词基本就等于“必须有”(Required)。

我们来看点数据。根据 Ofqual 发布的 2023 年夏季 A-Level 数据,数学仍然是报考人数最多的科目,超过 9 万人。而进阶数学的报考人数也逐年攀升。这意味着,在申请热门理工科、经济、金融等专业时,手握“双数”成绩的竞争者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没有,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半个身位了。

所以,正确的姿势是:

1. 锁定目标:先去 UCAS 官网或者你心仪大学的官网,找到你想读的专业。比如,你想读 LSE 的经济学,网站会明确告诉你 A-Level 数学是必须的(A*),并且进阶数学是“高度推荐”的。

2. 理解“Facilitating Subjects”:虽然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已经不再官方发布“首选科目列表”,但这个概念依然重要。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现代语言这些硬核科目,能为你打开最多大学专业的大门。如果你还没想好未来方向,多选几门这类课程,总不会错。

3. 兴趣与能力结合:在满足大学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你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如果你明明逻辑思维不强,却非要硬啃物理,那最后很可能拿不到高分,得不偿失。记住,A* 的历史比 C 的物理在申请时更有说服力(当然,前提是这个专业不强制要求物理)。

别把选课当成一次性的任务。AS 结束时,很多学校允许你 drop 一门课。这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最新的申请目标,做出最理性的调整。

第二关:论文写作——摆脱中式思维,学会“讲道理”

好了,选完课,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英国中学的作业,尤其是人文社科类,80% 都是 Essay。这对我们这些从小写“总-分-总”结构议论文长大的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我第一次交历史论文时,洋洋洒洒写了五页,把所有我知道的关于这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全都罗列了一遍,还用了不少高级词汇。我信心满满地以为至少能拿个 A,结果发下来一个 C。老师的评语是:“A good description, but where is your argument?”(描述得很好,但你的论点呢?)。

我当时就懵了。我把知识点都写上去了,还要什么论点?后来我才明白,中式思维的写作是“展示我知道什么”,而英式学术写作是“证明我相信什么”。老师不关心你背了多少知识,他想看的是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有逻辑的观点,并说服他。

怎么破?一个万能公式:PEEL 结构

  • P (Point): 观点。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你的核心论点。比如,你要论证“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帝国主义的扩张”,这就是你的 Point。
  • E (Evidence): 证据。用事实、数据、引用来支撑你的观点。比如,你可以引用历史数据,说明 20 世纪初英德两国在殖民地上的竞争有多激烈。
  • E (Explanation): 解释。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中国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你要解释你的证据是如何证明你的观点的。别把证据扔在那儿就跑了,要分析它!问自己一个问题:“So what?”(所以呢?)。这个证据说明了什么?它如何加强了你的论点?
  • L (Link): 链接。在段落结尾,把这段的论点和文章的总论点联系起来,或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全球化”,中式思维可能会写:第一,经济全球化;第二,文化全球化;第三,政治全球化。这是在做科普,不是在写论文。英式思维会这样立论:“尽管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它对本土文化的侵蚀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接下来,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在用 PEEL 结构,从不同角度去反复证明这个核心观点。

还有一个小技巧,多用“however”, “conversely”, “while it is true that...”这类词,展示你思考问题的两面性。这在学术写作里被称为“Counter-argument and Rebuttal”(提出反方观点并驳斥),是展示你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绝佳方式,也是拿高分的秘诀。

第三关:融入 Local 圈——告别“留学孤岛”,从加入社团开始

学习之外,社交是我们留学生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很多人来了英国一两年,朋友还是只有那几个中国同学,每天说的还是中文,周末活动就是去中超和吃火锅。这种“留学孤-岛”状态,真的会让你错失太多体验。

想要融入,第一步就是勇敢地走出舒适区。但怎么走?不是让你随便找个 local 小哥尬聊“今天天气真好”,而是要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最好的破冰船,就是学校的社团(Clubs and Societies)。

英国中学的社团文化极其丰富,从体育类的足球、橄榄球、板球,到学术类的辩论社、模联(Model United Nations),再到艺术类的戏剧社、管弦乐队,应有尽有。根据英国教育部门的统计,超过 85% 的中学生会至少参加一个课外社团。这里就是你结交新朋友的“金矿”。

我的破冰经历就来自戏剧社。我本来只是抱着练口语的心态去的,结果发现排练戏剧是最好的团队合作。你需要和搭档反复对台词,和导演讨论角色理解,和道具组一起制作布景。在这个过程中,你根本没时间去想“我英语不好怎么办”,因为你们有共同的目标——把这出戏演好。一场戏下来,我不但英语口语突飞猛进,还交到了一群能一起熬夜、一起大笑的英国朋友。

给你们几个小建议:

1. 至少加入一静一动两个社团。一个学术或艺术类的,锻炼你的思维和表达;一个体育类的,让你释放压力,还能快速和大家打成一片。英国人对体育的热情是刻在骨子里的,聊聊昨晚的英超比赛,比什么都管用。

2. 不要怕“丢脸”。你的口音、你的不了解,都不是问题。英国人普遍很友好,也很乐意给你解释什么是“googly”(板球术语)或者“offside rule”(越位规则)。你表现出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欣赏的态度。

3. 从小处着手。在课上主动和旁边的同学讨论问题,午餐时问问他们下午有什么课,放学后邀请大家一起去图书馆或者喝杯咖啡。友谊,都是从这些微小的互动开始的。

融入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假英国人”,而是让你在保留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也能理解和参与到当地的生活中去。这种跨文化的体验,才是留学最宝贵的财富。

第四关:UCAS 申请与课外活动——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 UCAS 申请季。这可是一场硬仗。根据 UCAS 发布的 2023 年申请周期数据,全球有超过 70 万人通过 UCAS 申请英国本科,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像计算机科学、医学、法律这些热门专业,申请人数年年暴涨。

成绩是敲门砖,但当大家的成绩都是 A*A*A 时,招生官看什么?看你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看你的课外活动,看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很多同学在这里有个误区,觉得课外活动就是越多越好。于是简历上写满了:钢琴十级、社区志愿者、辩论赛冠军、奥数金牌……看起来金光闪闪,但在招生官眼里,这可能只是一份“活动清单”,缺乏灵魂。

高级的玩法是,让你的所有活动都围绕一个核心——你申请的专业,串成一条“金线”(Golden Thread),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我申请 PPE 时,我的金线就是“对社会议题的探索”。我是怎么做的?

  • 学术上:A-Level 选了历史、经济和数学,直接对口。
  • Super-curricular(超学科活动):我阅读了大量《经济学人》杂志,以及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并在 PS 里提到了这些阅读如何启发了我的思考。
  • 课外活动:我参加了学校的模联社,并担任了“人权理事会”的主席,这直接体现了我的领导力和对国际政治的兴趣。我还利用假期在一个 NGO 做了志愿者,研究当地的社区发展问题。

你看,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形象:这是一个对社会科学充满热情、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愿意付诸实践的学生。这比一份罗列了十几个不相关奖项的简历,要有力得多。

所以,从现在开始,规划你的课外活动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个活动和我的申请方向有关吗?

2. 我能在这个活动中学到什么?(是领导力、团队合作,还是研究能力?)

3. 我如何能在这个活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参与?

记住,招生官想录取的,是一个活生生、有热情、有潜力的未来学者,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

我知道,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要应付学业、语言、社交,还要规划未来,真的很难。你可能会有想家想到哭的夜晚,有听不懂课的沮丧,有融不进圈子的孤独。这些,学姐都经历过。

但请你一定相信,这些坎,你都能迈过去。英国中学的这两年,与其说是一场升学竞赛,不如说是一次让你快速成长的“真人 RPG 游戏”。每一次挑战,都是在帮你点亮新的技能点。选错课了,你学会了及时止损和策略规划;论文拿低分了,你学会了批判性思维;社交碰壁了,你学会了勇敢和包容。

别怕犯错,也别对自己太苛刻。你的留学旅程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累了就歇一歇,找朋友聊聊天,去海德公园晒晒太阳。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这个过程。

你,远比你想象的更强大。You've got this!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34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