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大面试稳了!教授最爱听的回答!

puppy

还在为弘大面试头秃吗?别再疯狂背那些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啦,教授们早就听腻了!这篇文章就像你的面试“陪练”,手把手教你怎么把“为什么选我们学校”这种必考题答出新意,让教授眼前一亮。我们不讲空话套话,只告诉你如何巧妙地结合自己的作品集,聊出你对专业的独特见解和未来规划,把你的热情和思考真诚地展现出来。想知道怎么回答才能精准戳中教授的心巴,让他觉得“这个学生我们非要不可”吗?快来看看吧,让你自信满满走进考场!

面试心态纠偏:别当“考生”,当“准合伙人”
聊作品,不背稿:你的作品集就是你最好的稿子,把它聊透了,比任何标准答案都动人。
谈研究,不拍马屁:夸学校太空泛,不如聊聊你对某位教授研究方向的看法,或者对学校某个课程的期待。
讲规划,不说空话:别只说“我想学设计”,要具体到“我想利用贵校的3D打印实验室,把我作品集里的XX项目深化下去”。

嘿,各位未来的弘大人!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Kiki。

还记得去年申请季,我陪着一个叫小雅的学妹准备面试。她是个超级努力的姑娘,作品集打磨了无数遍,闪闪发光。为了面试,她把网上能找到的所有“弘大面经”都背得滚瓜烂熟,从建校历史到知名校友,张口就来。她觉得这次稳了,甚至给我模拟了一遍标准答案:“我选择弘益大学,因为它是韩国设计教育的摇篮,拥有悠久的历史和……”

我当时就感觉有点不对劲。果不其然,面试结束后,小雅垂头丧气地告诉我,教授在她背诵校史的时候,脸上波澜不惊,甚至有点走神。全程下来,教授只对她作品集里一个未完成的小项目多问了两句,而她因为没准备,答得磕磕巴巴。

与此同时,另一个背景稍弱的同学,面试时紧张到话都说不利索,但他全程拿着自己的作品集,跟教授聊他为了做一个交互装置,是怎么自学Processing编程,失败了多少次,最后又是怎么从弘大一位教授的公开论文里找到灵感,实现了初步构想。他甚至还大胆地问教授,如果能入学,可不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把这个装置做得更完善。

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个紧张的同学收到了Offer。

这个故事,每年都在上演。所以今天,Kiki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别再头秃地去背那些让教授耳朵起茧的“标准答案”了。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面试陪练,咱们一起来拆解一下,那些面试必考题,到底怎么答才能精准戳中教授的心巴!

破题第一步:教授问“为什么选我们”,到底想听啥?

这绝对是面试的Top 1必考题,也是最大的“陷阱题”。当你听到这个问题时,请立刻在脑内敲响警钟:教授不是想听你夸学校,他是在考察三件事:你的研究深度、你的申请动机、以及你和学校的匹配度。

光说“弘大是韩国第一的设计名校”太空了。你知道吗?每年至少有80%的申请者会这么说。教授听了只会礼貌性地点点头,心里OS:“哦,又来一个只会看排名的。”根据202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弘大的艺术与设计专业确实常年稳坐韩国第一,全球前50的宝座。但这串数字应该是你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你答案的全部。

真正能让教授眼前一亮的回答,是把“你们学校很牛”变成“你们学校的这个点,正是我需要的,而且我也能为之贡献价值”。

咱们来看个真实案例。有个申请视觉设计专业的同学,他是这么回答的:

“我之所以非弘大不可,主要是被安尚秀(Ahn Sang-soo)教授的字体设计哲学所吸引。我在做作品集里的‘城市记忆’项目时,尝试为老街区的招牌设计一套专属字体,但我发现自己对韩文字体的结构理解非常有限。后来我读了安教授关于‘脱离方块字’的理论,深受启发。我了解到弘大的字体设计课程会深入讲解从传统到现代的韩文字体演变,甚至还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字体库开发项目。这对于一直想在字体设计领域深耕的我来说,是别处无法替代的学习机会。我希望能在这里,将我的‘城市记忆’项目从一个静态的平面设计,发展成一个真正具有可用性的动态字体系统。”

看到区别了吗?这个回答包含了几个关键信息:

1. 具体的研究:提到了具体的教授(安尚秀是弘大视传系的标志性人物)和他的学术理论,证明你做过功课。

2. 与自身的连接:巧妙地把自己作品集里的项目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联系起来,展示了你不是盲目申请,而是带着问题和目标来的。

3. 清晰的未来规划:明确表达了入学后想做什么,让教授看到了你的潜力和求知欲。

这样的回答,传递出的信息是:“我懂你,我需要你,我来了能成才”。这比任何一句“久仰大名”都有分量。

实操Tips:现在就去弘大官网,找到你申请的那个系,把教授名单拉出来,一个个点进去看他们的履历、研究方向和近期作品。再去看看学校近两年的毕业展主题、学生获奖作品,或者关注一下学校的官方社交媒体,了解一下最近在办什么讲座、有什么企业合作项目。这些,才是你答案的弹药库。

你的作品集,才是“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

面试时最尴尬的场景是什么?教授问你一个关于作品集的问题,你却还在用脑子里的“标准答案”来回答,两者完全脱节。

请记住,作品集不是你申请阶段的终点,而是你面试的起点。它是你和教授之间唯一的、最坚实的沟通桥梁。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能用作品集里的某个项目来印证。

我们再把“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这个问题深化一下,把它变成一个展示你作品深度和思考能力的机会。

假设你申请的是工业设计,作品集里有一个关于“老年人友好型智能药盒”的设计。当教授问你为什么选择弘大时,你可以这样说:

“教授您好,在我的作品集第三个项目,我设计了一款智能药盒,试图解决老年人忘记吃药的问题。但在用户测试阶段,我发现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产品在情感上被接受。很多老人对冰冷的电子产品有抵触情绪。我知道弘大的工业设计系非常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并且开设了‘服务设计’和‘用户体验研究’等交叉学科课程。去年,我还在弘大设计周的线上展览中,看到一个学长做的关于‘社区互助式养老’的服务设计项目,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意识到我的药盒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它应该是一个连接家人关怀的温暖媒介。我非常渴望能在弘大的课程体系下,学习如何进行更深度的用户共情研究,把我的产品从一个冰冷的‘物’,升级为一个有温度的‘服务’。”

这个回答的厉害之处在于:

1. 主动暴露“弱点”:诚实地指出了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和遇到的瓶颈。这不但不会减分,反而显得你非常真诚,并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这是设计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2. 提出解决方案:把弘大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定位成解决你问题的“钥匙”。这等于在告诉教授:“我的问题,只有你们能解决,我来这儿就是为了进步的。”

3. 展现学习能力:提到了自己关注学校的展览,并从中获得了启发。这表明你是一个主动学习、善于从外界吸收养分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弘大设计学部每年会和三星、LG、现代等大企业开展超过20个产学合作项目(산학협력 프로젝트)。这些项目通常会发布在学院官网。如果你能在面试中提到,“我关注到贵系和三星合作的关于未来智能家居的项目,我作品集里的某个智能灯具设计,正好可以作为这个方向的初步探索”,教授会立刻觉得,你不仅是个学生,更是一个有潜力的“准合作伙伴”。

别只说过去,聊聊你在弘大的“未来剧本”

教授招学生,就像天使投资人投项目。他们不仅看你过去做出了什么(作品集),更看重你未来的成长潜力。所以,你需要向教授清晰地展示,你为自己在弘大的学习生涯写好了一份“剧本”。

这份“剧本”不需要多么华丽,但一定要具体、可行。

还是用工业设计的例子。当教授进一步问你“入学后有什么学习计划”时,千万别只说“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活动”。太空洞了!

你可以尝试这样构建你的“四年剧本”:

第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在大一、大二,我计划把重心放在基础课程上,特别是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这些实践课程。因为我意识到我作品集里的模型都比较粗糙,动手能力是我的短板。我想利用学校先进的工坊(Workshop),比如CNC切割和3D打印设备,把基础打扎实。我还想申请加入‘IDEA’设计社团,听说社团会定期组织前辈分享会,我想多和学长学姐交流,快速融入学习环境。”

第三四年级(深化阶段):“到了大三,我想专注于交互设计和可持续设计这两个方向。我会选修金教授的‘物联网产品设计’课程,并希望能有机会参与他的实验室项目。同时,我会积极寻找实习机会。我知道弘大和很多设计公司有合作,比如Naver或Kakao。我希望能在毕业前,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产品开发流程中。对于毕业设计,我希望能延续我作品集中关于‘老年人关怀’的主题,但会从产品设计拓展到服务系统设计,做一个更完整、更具社会价值的课题。”

毕业后(长远目标):“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关注社会议题的UX设计师。弘大的教育不仅能给我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艺术氛围和强调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是我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我希望未来我的设计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你看,这样一个回答,几乎把你未来几年的学习路径图都画出来了。它向教授证明了:

  • 你对学校的课程、社团、资源了如指掌。
  • 你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
  • 你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划、执行力强的人。

这样的学生,哪个教授会不爱呢?他们会觉得,把你招进来,完全不用操心,你就是那种能自己茁壮成长的“好苗子”。

所以,别再害怕面试了。把它当成一次你向心仪的设计“合伙人”展示你项目计划的Pitch。你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审判,而是在主动地寻求合作。

忘掉那些千篇一律的稿子吧,你最好的回答,就藏在你熬夜画的图里,在你反复修改的模型里,在你对未来的每一次真诚的憧憬里。

走进考场前,深呼吸。相信我,一个真实、有思考、对设计充满热情的你,远比一个口若悬河的“背稿机器”要迷人得多。

加油!弘大的大门,就等着你这样有想法的人来推开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13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