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进加拿大投行?这些学校是你的黄金跳板

puppy

嘿同学,是不是也梦想着毕业后杀入Bay Street,成为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但看着大神们的简历,总觉得自己和投行之间隔着一道天堑?别急,选对学校你就成功了一大半!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悄悄话指南,带你深扒那些加拿大投行的“Target School”。像大名鼎鼎的Ivey和Queen's Commerce,它们强大的校友网能直接把你“捞”进面试,顶级投行更是每年定点来校招抢人。想知道除了这几所,还有哪些学校是隐藏的“潜力股”?想了解不同学校的求职文化和各自的王牌项目吗?快点开文章,你的投行dream offer,从这里开始规划!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想进投行的你,最好泡杯咖啡,从头到尾仔细看。这里提到的“校友网络”和“求职文化”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记住,选校不仅是选一个名字,更是选一个圈子,一张通往 Bay Street 的门票。

嘿,同学!还记得大一刚开学时,参加社团招新会那个场景吗?

我认识一个叫 Leo 的学弟,从国内一所顶尖高中毕业,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加拿大读商科。他的目标特明确——毕业进投行,在多伦多市中心最高那几栋楼里,俯瞰安大略湖,实现年薪百万的梦想。

他真的很拼。GPA 保持在 3.9,参加各种商赛,简历改了不下五十遍。大二那年,他信心满满地投了所有加拿大“五大行”(Big 5)的暑期实习。结果呢?石沉大海。只有一个小券商给了他面试机会,面试官客气地问了几个问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Leo 彻底懵了。他想不通,为什么隔壁那个GPA不如他高,商赛经验也没他丰富的本地同学,却轻轻松松拿到了 RBC Capital Markets 的面试?一次偶然的社团活动后,他鼓起勇气问了一位拿到高盛 offer 的大四学长。学长看了看他的简历,又问了问他的学校,叹了口气说:“你很优秀,但你的学校不是‘Target School’,你等于是在和几千个‘关系户’打一场毫无胜算的仗。”

“Target School”,这四个字像一盆冷水,把 Leo 从头浇到脚。原来,在投行这个看似只看能力的精英世界里,你的出身——也就是你的母校,早已为你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像 Leo 一样,有梦想但可能还有点迷茫的你。咱们不谈虚的,就来深扒一下,想进加拿大投行,到底哪些学校才是你的黄金跳板。选对学校,你的投行之路,真的能从“困难模式”切换成“普通模式”,甚至是“简单模式”。

为什么“Target School”是投行敲门砖?

咱们先得搞明白,投行为啥这么看重“出身”?说白了,就是为了省事儿,提高招聘效率。每年就那么几十个坑,但简历能收几千份。HR 没时间一个个仔细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一道门槛:先看学校。

Target School 的学生,在他们眼里,是经过筛选的“预备役精英”。这些学校有几个共同的杀手锏:

1. 强大的校友网络 (Alumni Network)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北美,尤其是金融圈,“圈子文化”非常重。Ivey 和 Queen's 的校友在 Bay Street(加拿大的华尔街)盘根错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身居高位,在招人的时候,自然会倾向于自己的学弟学妹。你发一封 cold email 过去,邮件标题里写着“Ivey HBA Student Seeking Advice”,回复率可能比其他学校高出十倍。这不是夸张,这是现实。校友不仅会帮你内推简历,甚至会在面试前给你做 mock interview,告诉你面试官的偏好。这简直就是开了“上帝视角”在玩游戏。

2. 定向的校园招聘 (On-Campus Recruitment)

顶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的多伦多办公室,以及加拿大本土的六大行(RBC, TD, BMO, Scotiabank, CIBC, National Bank),每年秋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去几所固定的学校开宣讲会、举办 networking session,然后直接进行第一轮面试。这意味着,你连“海投”这一步都省了,直接和招聘官面对面。而非目标院校的学生,简历可能连 HR 那一关都过不了,更别提见到面试官了。

3. 量身定制的课程和社团

这些顶尖商学院的课程,本身就高度模拟真实商业环境。比如 Ivey 的案例教学法,强迫你在高压下快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和投行分析师的工作日常高度相似。此外,这些学校的投资俱乐部,简直就是“准投行”。比如 Queen's 的 QUIC (Queen's University Investment Counsel),管理着超过 150 万加元的真实基金。能进入这些俱乐部的学生,等于提前上了一年的班,他们做出来的 DCF 模型,比很多非目标院校学生熬夜做的课程作业还要专业。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重头戏来了。咱们来看看,加拿大投行的“鄙视链”顶端,到底是哪些神仙学校。

第一梯队:投行精英的摇篮 (The Top Tier)

如果说加拿大投行界有“清华北大”,那无疑就是这两所学校的商科项目。它们常年为了“加拿大第一商学院”的头衔争得不可开交,在投行招聘市场上也是平分秋色。

Western University - Ivey Business School (HBA)

Ivey 在 Bay Street 的地位,怎么形容呢?就像是投行界的“黄埔军校”。它的 HBA (Honor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项目是一个 2+2 项目,意味着学生需要先在其他专业读两年,大三时凭优异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才能考入 Ivey。

Ivey 的王牌是什么?

首先是它的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在 Ivey 的两年,你几乎不开教科书,每天就是阅读、分析、讨论几十页的商业案例。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你养成了快速抓取关键信息、进行结构化思考和清晰表达的习惯。一个 Ivey 毕业生在面试中,往往能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和商业敏锐度。

其次是它那“令人发指”的校友网络。Ivey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叫做“Ivey Pledge”,即校友有义务帮助在校生。这个网络有多强大?这么说吧,你想进哪家投行,几乎都能在 LinkedIn 上找到在里面工作的 Ivey 校友。发一封邮件过去,约一个 15 分钟的 Coffee Chat,只要你态度诚恳,准备充分,对方大概率会同意。根据 Ivey 官方发布的 2023 年 HBA 就业报告,高达 94% 的毕业生在毕业后 6 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其中有 32% 的学生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而投资银行是其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在 RBC Capital Markets 或者 BMO Capital Markets 的分析师团队里,你经常会发现,一个组里一半以上都是 Ivey 的毕业生。

求职文化:Ivey 的求职文化非常“aggressive”,甚至有点残酷。从进入 Ivey 的第一天起,所有人就开始为找工作做准备。各种 networking events、公司宣讲会、模拟面试充满了你的日程。学生之间既是同学,也是竞争对手。这种环境压力巨大,但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潜能。如果你不适应这种高强度的竞争,可能会觉得很痛苦。

Queen's University -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Commerce)

如果说 Ivey 培养的是凶猛的“狼”,那 Queen's Commerce 培养的就是优雅的“狮子”。女王大学商学院(简称 QComm)和 Ivey 一样,是 Bay Street 的心头好。它是一个四年的本科项目,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沉浸在商科的氛围里。

Queen's 的独特魅力在哪?

首先是它的社区感 (Community Feel)。QComm 的班级规模相对较小,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种团结的氛围也延伸到了校友网络中。Queen's 的校友虽然不像 Ivey 那样“有义务”帮你,但他们同样非常乐意提携后辈。Queen's 的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团队合作能力强、情商高、善于沟通。

其次是它的学生社团。前面提到的 QUIC 就是一个典型。能进入 QUIC,本身就是一张简历的“金字招牌”。他们每周要花几十个小时进行行业研究、股票分析、撰写报告,强度不亚于一份兼职的投行工作。根据 Smith 商学院发布的 2022-2023 年就业报告,金融服务业是毕业生最大的去向,占比高达 23%。而每年,像高盛、摩根大通等顶级投行都会专门为 QUIC 的成员开设小范围的 networking session。

求职文化:Queen's 的求职文化同样激烈,但多了一丝“work hard, play hard”的气息。学生们在图书馆里拼命,在派对上也玩得很疯。相比 Ivey 的单兵作战,Queen's 更强调团队合作,在各种商赛中,他们往往能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对于留学生来说,Queen's 所在的金斯顿(Kingston)是一个美丽的小镇,社区氛围浓厚,可能比伦敦(Western 所在地)更容易融入。

第二梯队:不容小觑的潜力股 (The Semi-Targets)

除了 Ivey 和 Queen's 这两大巨头,还有几所学校也备受投行青睐。它们可能在某些方面稍逊一筹,或者地理位置不占优,但绝对是实力派选手。进入这些学校,你依然有很大机会敲开投行的大门,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McGill University - Desautels Faculty of Management (BCom)

麦吉尔大学,号称“北方哈佛”,其国际声誉甚至超过了前面两所。它的 Desautels 商学院在加拿大金融界,尤其是在蒙特利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优势:国际化的视野和品牌。如果你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局限于加拿大,而是放眼全球,比如纽约、伦敦或香港,麦吉尔的招牌会非常有帮助。它的学生群体也极其多元化。此外,麦吉尔的 McGill Investment Club (MIC) 也是一个精英社团,是进入蒙特利尔金融圈的重要平台。根据 Desautels 2022 届 BCom 毕业生的就业数据,26% 的学生进入了金融行业,其中不乏进入 National Bank Financial(加拿大国家银行投行部)和 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 这类蒙特利尔金融巨头的。

挑战:地理位置。蒙特利尔虽然是加拿大的第二大金融中心,但机会远不如多伦多。想去 Bay Street 工作,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飞去多伦多参加 networking。此外,法语在蒙特利尔的职场中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University of Toronto - Rotman Commerce

多伦多大学的 Rotman 商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它就在 Bay Street 旁边!你可以上午上课,下午就溜达到 RBC 的总部参加一个 coffee chat,这种便利是其他任何学校都无法比拟的。

优势:无与伦比的地理位置和多大的品牌。Rotman 的学生有大量机会在学期中就在金融机构实习 (part-time)。多大的名气在全球范围内也极其响亮。Rotman Commerce 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扎实,尤其是在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方面。

挑战:班级规模巨大。Rotman Commerce 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远超 Ivey 和 Queen's。这意味着你面临的内部竞争会异常激烈。学校提供的职业服务和校友资源,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显得不那么充足了。在这里,你必须是一个非常主动(proactive)的人,自己去争取机会,否则很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中。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虽然 Rotman 每年进入投行的人数总数不少,但从比例上来看,远低于 Ivey 和 Queen'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 (BCom)

UBC Sauder 是加拿大西海岸的商科霸主。如果你想在温哥华或者卡尔加里(加拿大的能源金融中心)发展,Sauder 是你的不二之选。

优势:在西海岸的统治地位和一个王牌项目——Portfolio Management Foundation (PMF)。PMF 项目每年只从大三学生中挑选 6-8 名精英,让他们管理一个超过 900 万加元的真实基金。这个项目的强度和声望极高,被誉为“西海岸的 QUIC”。从 PMF 毕业的学生,几乎是 100% 的顶级投行、精品投行和买方机构的 placement rate。他们不仅在温哥华和卡尔加里受追捧,去多伦多、纽约和香港也同样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挑战:地理位置。和麦吉尔类似,UBC 的学生想去 Bay Street 需要跨越整个加拿大。你需要有明确的规划,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远程 networking,并且愿意自费飞到多伦多参加面试。

别忘了这些“隐藏款” (The Dark Horses)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强校,还有几所学校因为其独特的项目,也在金融圈里占有一席之地。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 Lazaridis Schoo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BBA)

Laurier 最出名的就是它强大的 Co-op(带薪实习)项目。它是加拿大最大的商科 Co-op 项目之一。这意味着学生在本科期间,可以获得长达 12-16 个月的全职工作经验。很多学生通过在银行后台或中台部门的 Co-op,一步步 network 到前台的投行部门。对于缺乏本地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来说,Co-op 是一个积累经验、建立人脉的绝佳途径。Laurier 的毕业生在 Bay Street 的口碑非常好,被认为是“踏实肯干”的代名词。

University of Waterloo (Math/CS + Finance)

滑铁卢大学本身不是商科强校,但它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地位是世界级的。随着金融行业越来越量化(Quant),滑铁卢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 Compu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CFM) 项目的学生,成为了各大投行和对冲基金争抢的对象。他们可能不会去做传统的 M&A,但会在 Sales & Trading、量化分析、风险管理等部门发光发热。如果你是理科大神,对编程和数学建模充满热情,滑铁卢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华尔街技术含量最高、薪酬也可能最高的门。

给留学生的悄悄话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眼花缭乱了。最后,作为你的学长(小编),给你几句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学校只是你的起点,不是终点。能进 Target School,恭喜你,你有了一张不错的入场券。但这不代表你就可以躺平了。你的 GPA 依然是硬通货,低于 3.7/4.0,再好的学校背景也救不了你。你的实习经历、社团活动、面试表现,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如果你不在 Target School,也别灰心。路会难走很多,但绝对不是死路。你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去 networking。把 LinkedIn 当成你的战场,去找到那些和你一样从非目标院校杀出重围的校友,他们的故事和建议对你来说是无价之宝。你要更主动地参加校外的比赛和活动,去创造机会让投行的人认识你。

Networking 不是拉关系,是建立真诚的连接。别一上来就问人家“能不能帮我内推?”。先做好功课,了解对方的背景和经历,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学长/学姐,我看到您参与了最近XX公司的IPO项目,我对这个行业非常感兴趣,能请教一下您对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吗?” 让人家觉得你是一个有思考、值得花时间交流的人。

投行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它充满了竞争、压力和无数个不眠之夜。但它也充满了挑战、机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感。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就像是为你这趟艰难的远征,配备了一匹更快的马和一张更精准的地图。

现在,你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去研究这些学校,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个,然后,拼尽全力吧!你的 dream offer,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32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