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MIT读书,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下课坐上叮叮车就能去逛街,作业做到一半还能溜进巷子里喝杯咖啡。这里有让人抓狂但收获满满的小组作业,也有很多真正锻炼动手能力的实践课,当然也少不了在图书馆熬夜赶due的崩溃瞬间。它很酷,也很“肝”。想知道真实的学习节奏、选课避坑指南和墨尔本的吃喝玩乐攻略?这篇文章给你一份超接地气的RMIT生存报告!

RMIT新生报到,先看这篇生存报告!

嘿,准RMITer!在点开这篇文章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能接受校园没有围墙,教学楼散落在CBD各个角落吗?
是的,RMIT的校园就是墨尔本市中心。上一秒还在教室里听课,下一秒就已经在最繁华的商业街上。

2. 你为“小组作业”做好了心理准备吗?
这里的小组作业,数量多到你怀疑人生,但也正是它,让你学会如何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猪队友”和“神队友”高效协作。

3. 你是个咖啡爱好者吗?或者,你准备好成为一个咖啡爱好者了吗?
在墨尔本,尤其是在RMIT,咖啡不仅是饮料,更是社交货币、续命神器和灵感源泉。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或者“听起来很有趣”,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超接地气RMIT生存指南。坐稳了,我们发车!

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一个学期,期末周,我和三个组员约在Swanston Library的四楼通宵赶一个占分40%的商业策划案。窗外是凌晨三点的墨尔本,Swanston Street上偶尔有叮叮车(Tram)缓缓驶过,发出“叮叮”的声响,整个城市安静得只剩下我们的键盘敲击声和咖啡机传来的嗡嗡声。

我们一边疯狂地查阅资料,一边为PPT的配色吵得不可开交。一个来自印度的哥们对数据分析有种偏执的热爱,一个澳洲本地的女孩则对设计和展示要求极高,而我,负责把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整合成逻辑清晰的文字。那个夜晚,我们喝了至少三轮咖啡,吃了两盒披萨,在崩溃和互相打气的边缘反复横跳。直到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我们终于提交了最终版。那一刻,我们四个人瘫在椅子上,累到一句话都不想说,但心里却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那一晚,我突然明白了在RMIT读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上课、考试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完全融入城市、在实践和协作中野蛮生长的体验。所以,如果你也即将开启这段旅程,想知道它光鲜外表下的真实面貌,那么这篇用无数个due night和咖啡因堆砌出来的经验,希望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RMIT的“酷”,藏在CBD的每一条巷子里

说到RMIT,第一个跳进你脑海的词可能就是“没有校园”。没错,它真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和围墙。它的教学楼、图书馆、工作室,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散落在墨尔本最核心的中央商务区(CBD)。

这种“无边界校园”的概念,刚开始可能会让你有点懵。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设计课在著名的Swanston Academic Building(就是那个外墙五颜六色、坑坑洼洼的网红楼,我们都叫它SAB或者Building 80),而你的商科选修课却要穿过整个Melbourne Central购物中心,走到另一头的Building 13。第一次上课,提前半小时出门找教室是基本操作。

但很快,你就会爱上这种设定。这意味着你的大学生活和城市生活是无缝衔接的。下课铃一响,你推开门,面对的不是安静的林荫小道,而是墨尔本最鲜活的街景。你可以立刻坐上覆盖整个CBD的免费叮叮车(Free Tram Zone万岁!),去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买点新鲜水果,或者钻进任何一条不知名的小巷(Laneway),找到一家评分超高的咖啡馆。根据Numbeo 2024年的数据,在墨尔本市中心,一杯普通的卡布奇诺大约在5澳元左右,这笔投资绝对是你学习期间最值得的“燃料费”。

RMIT的建筑本身也充满了故事。除了网红Building 80,还有被绿色玻璃圆盘覆盖的Design Hub(Building 100),那里经常有各种脑洞大开的设计展。还有古老的Building 1,曾经是旧墨尔本监狱的一部分,走在里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这种新与旧、学术与商业的碰撞,塑造了RMIT独特的气质——前卫、实用、永远充满活力。你不是在一个封闭的象牙塔里学习,而是在一个真实运转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让人又爱又恨的“肝”:学习节奏大揭秘

“很酷,也很肝”,这是所有RMIT学生公认的事实。“肝”这个词,完美诠释了这里的学习强度。别以为国外的大学很轻松,RMIT会用数不清的小组作业和实践项目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小组作业:社会人的提前演练

在RMIT,尤其是商科和传媒等专业,你几乎每门课都会遇到小组作业。少则2-3人,多则5-6人,合作完成一个报告、一个项目、一个展示,或者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这绝对是留学生涯中最具挑战性,也最锻炼人的部分。

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队友:永远在线、carry全场的“大神”;想法很多但不切实际的“몽상가”;还有最令人头疼的,开会失踪、消息不回、只在最后一天问“我能做点什么”的“隐形人”。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遇到一个组员在提交前48小时才出现,我们不得不重组所有分工,通宵帮他“补锅”。这种经历虽然让人抓狂,但也逼着你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设定明确的团队规则、如何在压力下进行项目管理。

真实案例: 我一个读市场营销的朋友,他们期末项目是为澳洲一个真实存在的初创护肤品牌做一份完整的线上推广方案。他们小组不仅要进行市场调研、用户画像分析,还要设计社交媒体内容、拍摄宣传短片、制定预算。最后,他们要去品牌方公司进行提案(Pitch)。这已经完全不是纸上谈兵了,而是一次真实的商业演练。虽然过程极其“肝”,但这份经历写进简历,含金量超高。

实践课:把理论扔进现实

RMIT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的实践性教学。它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艺术与设计专业位列全球第19位,澳大利亚第1位;建筑与建造环境专业位列全球第31位,澳洲第3位。这些高排名背后,靠的就是强大的行业联系和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

如果你是学设计的,你的日常可能就是在工作室(Studio)里做模型、画图、和导师进行一对一的Critique(作品评估)。如果你是学传媒的,学校会提供专业的摄影棚、剪辑室,让你拿着RED摄影机去拍片子。如果你是学工程的,你会在实验室里接触到行业标准的设备和软件。

这里的教学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老师不会只给你一堆理论让你背,而是会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你去尝试、去犯错、去解决问题。很多课程的讲师(Lecturer)和导师(Tutor)本身就是行业内的从业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人脉资源。

赶Due日常:图书馆是第二个家

每个学期的第四周到第六周是期中(Mid-term)高峰,而第十周到第十二周,则是期末(Final)赶due的人间地狱。在这段时间,Swanston Library会成为你的第二个家。图书馆的座位非常抢手,很多学生会用一个叫“Stalk-a-space”的应用来实时查看哪个楼层还有空位。

在考试周期间,图书馆通常会24小时开放。你会看到无数个埋头苦读的身影,桌上堆着书、电脑、笔记本和好几杯咖啡。那种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氛围,既有压力,也有一种奇特的“战友情”。虽然熬夜伤身,但和朋友一起在图书馆奋斗到天亮,然后去楼下买个热乎乎的羊角包当早餐,也会成为日后回想起来会心一笑的珍贵回忆。

选课避坑指南:你的GPA,自己做主

选课是门技术活,选得好,一学期如沐春风;选不好,GPA和发际线一起告急。RMIT的选课系统叫“Enrolment Online”,操作不复杂,但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第一步:读懂课程指南(Course Guide)

在选课前,一定要仔细研究每门课的Course Guide。这是官方的课程说明书,里面有最重要的信息:课程介绍、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以及考核方式(Assessments)。考核方式是重中之重!看清楚每个作业的类型和占分比例。比如,一门课可能是4个小作业各占25%,另一门课可能是50%的小组报告+50%的期末考试。如果你极度讨厌考试,那就尽量避开考试占分比高的课程。如果你害怕公开演讲,那就要慎重选择有大量Presentation的课程。

第二步:打探口碑,善用“民间情报”

官方信息之外,“民间情报”同样重要。多向学长学姐打听,或者加入一些学生自发组织的微信群、Facebook Group。在这些社群里,你可以问到最真实的信息:哪个老师讲课风趣又有料?哪门课是传说中的“水课”(容易拿高分)?哪门课又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硬骨头”?这些经验之谈,能帮你有效避开那些讲课枯燥、给分严苛的“天坑”。

第三步:合理规划你的时间表(Timetable)

选好课后,你需要在系统里自己安排上课时间,也就是排课表(Allocate+)。排课表时要注意几点:

  • 劳逸结合: 尽量不要把所有的课都挤在一天,或者连续上4、5个小时的课,那样后期会非常疲惫。
  • 考虑通勤: 留意课程的地点。虽然都在City,但从Building 80跑到另一端的Building 56也需要十几分钟。如果两节课衔接很紧,地点又离得远,你可能需要一路狂奔。
  • 留出吃饭和“摸鱼”时间: 课与课之间最好能留出一两个小时的空档,用来吃饭、去图书馆预习,或者干脆找个咖啡馆放空一下。

第四步:别错过有趣的选修课(Electives)

除了专业必修课,RMIT还提供了海量的全校选修课。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索你的兴趣。你可以选一门基础的摄影课,学学怎么用单反;也可以选一门外语,比如日语或西班牙语;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品酒、电影鉴赏的有趣课程。这些课不仅能调剂你紧张的学习生活,还能让你认识不同专业的朋友,拓宽你的视野。

墨尔本生存法则:不只是学习,更是生活

来到墨尔本,你的世界就不应该只有图书馆和教室。这座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地方,有太多值得你去探索的角落。

“吃”在墨尔本:从Brunch到深夜食堂

墨尔本是吃货的天堂。RMIT的地理位置,让你坐拥全城最好的美食资源。

  • 咖啡文化: 没在墨尔本的巷子里喝过一杯Flat White,留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学校附近的Hardware Lane、Degraves Street都是咖啡馆聚集地。不用刻意去找网红店,随便走进一家,品质都不会差。
  • 学生午餐: Swanston Street上遍布着各种亚洲美食,中餐、韩料、日料、麻辣烫应有尽有,价格也相对亲民。Melbourne Central和QV楼下的美食广场也是解决午饭的好去处。特别推荐一下Don Don的日式快餐,人均10-15澳元就能吃饱,是很多学生的“续命食堂”。
  • 周末犒劳自己: 周末可以去Lygon Street尝尝正宗的意大利菜,或者去Richmond吃一顿地道的越南粉。当然,还有遍布全城的Brunch店,一份班尼迪克蛋配上一杯澳白,就是最惬意的墨尔本周末。
  • 自己动手: 想省钱或者想念家乡味,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做饭。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是你的宝藏之地,那里有最新鲜的蔬菜、水果、海鲜和肉类,价格也比超市便宜。记得在周日下午去,很多摊位会打折清仓。

“玩”在墨尔本:艺术、购物与自然

墨尔本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化。

  • 交通出行: 办一张Myki卡,它是你的出行必备。记住,CBD区域内的所有叮叮车都是免费的,这个范围完全覆盖了RMIT的所有教学楼。对于学生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福利。
  • 购物天堂: 从奢侈品云集的Collins Street,到潮牌聚集的Melbourne Central,再到各种设计师小店,无论你是什么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
  • 文艺青年必去: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GV)的常规展是免费的,是感受艺术熏陶的好地方。联邦广场(Federation Square)和ACMI(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也经常有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展览。别忘了去Hosier Lane,和满墙的涂鸦来一张合影。
  • 逃离城市: 如果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周末可以计划一次短途旅行。坐火车去Brighton Beach看彩虹小屋,或者跟团去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看十二门徒岩的壮丽日落,去菲利普岛(Phillip Island)看萌萌的小企鹅归巢。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会让你爱上维多利亚州。

写在最后的话

在RMIT读书,是一场辛苦但绝对值得的冒险。你会在无数个小组讨论中学会如何表达和倾听,会在一次次实践项目中把知识变成真正的能力,也会在赶due的深夜里发现这座城市别样的温柔。

你会遇到挑战,会想家,会因为一份报告抓耳挠腮,也可能会吐槽那个永远不回消息的组员。但别怕,这些都是成长的印记。

更重要的是,你也会在下课后,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跳上叮叮车,在夕阳下穿过亚拉河;你会找到一家让你愿意每天都光顾的咖啡馆,和老板熟悉到可以聊起家常;你会在某个展览中,找到让你心动的灵感;你会在毕业那天,无比自豪地回头看那个曾经迷茫但从未放弃的自己。

所以,放轻松,深呼吸。欢迎来到RMIT,欢迎来到墨尔本。准备好去学习,去探索,去犯错,去尽情体验这里的一切吧。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