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校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
| 排名是起点,不是终点:除了QS、THE这些榜单,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是学术氛围,还是社团生活?是城市文化,还是未来的就业前景? |
| 你是哪种学习“体质”:你喜欢被push着走,还是享受自由探索?墨大的学术压力不是开玩笑的,想清楚自己能不能hold住。 |
| 生活不只有图书馆:未来几年,你想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是繁华都市还是安静小镇?墨尔本的文艺、多元和“不确定”的天气,你爱吗? |
| 这篇文章能给你什么:不吹不黑,带你看看排名滤镜下的真实墨大,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找工作的真金白银,全是干货。 |
我还记得去年新生周,在Union House门口帮一个刚下飞机的学妹指路。她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一脸迷茫又兴奋地问我:“学姐,听说墨大是全澳第一,是不是真的特别厉害?” 我笑了笑,帮她把箱子扶正,说:“是啊,排名是挺厉害的。但你很快会发现,在这里,比排名更重要的东西,多着呢。”
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群留学生,漂洋过海,选择一所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一个响亮的Title。我们是在选择未来三到四年的生活方式,选择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一个能让我们成长、甚至脱胎换骨的环境。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把那个已经说烂了的“澳洲第一”暂时放一边,聊点真正有血有肉的东西——墨大,到底值不值得你来?
校园:一半是霍格沃茨,一半是硅谷
第一次踏进墨大Parkville主校区,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你可能前一秒还在为Old Quadrangle那哥特式的钟楼和古老的砂岩建筑惊叹,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收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了。这里的每一块砖,似乎都在讲着自1853年建校以来的故事。无数学生会在南草坪(South Lawn)上席地而坐,晒着墨尔本珍贵的太阳,旁边就是古色古香的Baillieu图书馆。
我有个学会计的朋友,就特别喜欢泡在Baillieu里。她说,每次在那个挑高极高、充满木头香味的阅览室里复习,就感觉自己不是在赶due,而是在进行某种神圣的学术仪式,效率都变高了。这种沉淀下来的学术氛围,是墨大最迷人的气质之一。
但你如果以为墨大只有“老古董”,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你穿过草坪,走到另一边,画风立刻突变。比如著名的“鸟巢”——Melbourne School of Design (MSD) 大楼,内部是纵横交错的木质结构和开放式空间,充满了前卫的设计感。还有Arts West教学楼,外墙上刻着世界各地历史名人的浮雕,内部却是最现代化的交互式教室。我一个学传媒的同学就对里面的“Object-based learning labs”赞不绝口,在那里他们可以直接触摸和研究历史文物,而不是只看PPT上的图片。
这种新与旧的碰撞,不只是建筑风格上的。它也体现在学校的氛围里:尊重传统,但永远拥抱创新。你可以在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室里,听教授讲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伦理,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告诉你,知识是传承的,也是不断颠覆的。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会塑造你的思维方式,让你既能沉下心做研究,也能跳出框框去思考。
社团生活:找到你的“搭子”,比什么都重要
留学生活最怕什么?孤单。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业压力山大的时候,如果连个能说说话、一起吐槽的朋友都没有,真的很难熬。墨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给你超过200个选择。
墨大学生会(UMSU)旗下有超过200个注册社团,这个数据每年还在增长。从最常见的中华学生会(CSSA)、各种商科社团,到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比如巧克力爱好者协会、魁地奇俱乐部(没错,就是哈利波特那个),甚至还有“公开演讲恐惧症互助会”。基本上,只要你能想到的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组织。
我刚来的时候,抱着“多认识点人”的想法,参加了新生周的“Clubs Expo”。那场面,跟赶集一样,每个社团都使出浑身解数招新。我认识的一个叫Leo的男生,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内基本不参加社团活动。那天他被拉着去了一个桌游社的迎新会,本来只是想去蹭点免费披萨,结果发现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一个学期下来,他不仅成了狼人杀高手,还认识了一帮能一起通宵赶due、也能在周末一起徒步的朋友。他后来跟我说:“来墨大最正确的决定,可能不是选了这个专业,而是加入了这个社团。”
这绝不是个例。数据显示,超过70%的墨大学生至少参加了一个社团。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在社团里,你能锻炼领导力、沟通能力,还能接触到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一个学姐,在Marketing社团做到了主席,毕业时,这段经历被她写进了简历最显眼的位置。面试官对她组织策划一场吸引了500多人参加的行业分享会的经历非常感兴趣,这比她简历上那些4.0的GPA要有说服力得多。最终,她成功拿到了四大咨询公司的Offer。
所以,别再只知道泡图书馆了。去社团看看吧,那里有你的“搭子”,有你的战友,甚至可能藏着你未来的职业机会。
墨尔本的咖啡:留学生的“续命水”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代表墨尔本的灵魂,那一定是咖啡。这座城市对咖啡的痴迷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街小巷遍布着精品咖啡馆,几乎看不到星巴克的影子。而墨大,就坐落在这座“咖啡之都”的心脏地带。
对于墨大的学生来说,咖啡早就不是一种简单的饮料了。它是早上9点大课的清醒剂,是下午讨论组的社交媒介,更是期末周通宵复习的“续命神水”。学校周边的Lygon Street(意大利街)和各种小巷里,藏着无数家备受学生青睐的咖啡馆。很多教授也喜欢在课后,约几个学生去咖啡馆,在更轻松的氛围里继续讨论学术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赶一个经济学的论文,连续两天只睡了不到6个小时。第三天早上,我感觉自己就是个行尸走肉,大脑完全无法思考。室友看不下去了,硬是把我拖到学校附近一家叫Seven Seeds的咖啡馆,给我点了一杯Flat White。当那口醇厚、微苦又带着奶香的液体滑入喉咙时,我感觉自己瞬间“重启”了。那天上午,我文思泉涌,一鼓作气写完了最难的文献综述部分。
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墨尔本的咖啡文化确实深深地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它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提神,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教会你放慢脚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享受一刻的闲暇和专注。根据一项非官方的校园调查,超过85%的墨大学生每周至少喝三次咖啡。这杯小小的咖啡,撑起了无数个要命的due,也见证了我们的崩溃与坚持。
“墨尔本模式”:是噱头,还是真香?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也是很多中介会重点宣传的概念——“墨尔本模式”(Melbourne Model)。简单来说,就是“通识本科 + 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墨大读本科,你除了要学自己专业(Major)的课程,还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广度课程”(Breadth Subjects)。这些课程可以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比如,一个学金融的同学,可以去选修一门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课;一个学生物的,也可以去学一门基础编程。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知识面更广、适应性更强的毕业生。
刚开始,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觉得不如多学点专业课来得实在。但真正体验下来,你会发现它的好处。我认识一个读Commerce的学妹,她选了一门叫《From Idea to Reality》的广度课程,这门课教你怎么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可行的商业项目。她在课上和一个学工程的、一个学设计的组队,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的项目。虽然项目最后没有商业化,但这段经历让她第一次完整地体验了产品从0到1的过程,也让她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高效协作。这对她后来找实习,尤其是面试产品经理岗位时,帮助巨大。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给了你“试错”和“探索”的机会。很多高中生在选专业时其实是迷茫的,广度课程就像一个窗口,让你有机会窥探其他领域,甚至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而且,这种跨学科的背景在求职时也越来越受欢迎。根据最新的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2022),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8,全澳第一。这个成绩,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墨尔本模式”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墨尔本模式”不是一个空洞的噱头,它是一种真正能拓宽你视野、提升你综合竞争力的培养体系。前提是,你要主动去利用它,而不是把它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选择墨大,或者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要只盯着那个冷冰冰的排名。排名能告诉你的,只是这所学校在学术界的声望,但它无法告诉你,清晨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在社团里和朋友们一起大笑是什么感觉,喝下第一口咖啡赶走困意是什么感觉,以及,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那种成就感是什么感觉。
别让排名绑架了你的选择。去学校的官网看看课程设置,去YouTube上搜搜校园Vlog,去找正在就读的学长学姐聊聊天,问问他们最真实、甚至最想吐槽的经历。问问你自己,你想要的大学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毕竟,未来几年的时光是你自己的,那些欢笑、泪水和成长,才是留学这份经历里,最最珍贵、任何排名都无法衡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