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 |
|---|
| 本文可能含有过量真实,英伦滤镜八级厚的同学请在朋友陪同下观看。滤镜破碎,本网站概不负责哦! |
上周六,窗外又又又又下着那标志性的英式小雨,不大,但足够让你烦躁。我裹着毯子,在我的小公寓里思考人生,顺手打开了AI聊天框,输入了一行字:“用一个留学生的口吻,狠狠吐槽一下英国。”
几秒钟后,屏幕上开始疯狂输出。从“一年只下两场雨,一场半年”的天气,到“把鱼插在派里烤”的惊悚料理,再到“说不走就不走”的火车……我一边看一边笑,笑着笑着又觉得有点心酸。好家伙,这AI简直就是我的嘴替,把我在英国留学这一年多积攒的槽点,全都精准地发射了出来。那一刻,我脑海里所有关于“英伦风情”、“绅士国度”的美好滤рей镜,“咔嚓”一声,碎得比我宿舍窗户玻璃还彻底。
来英国之前,留学中介的顾问老师描绘的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国度:古老的城堡,优雅的下午茶,遍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他们会告诉你这里学术氛围浓厚,教育质量世界顶尖。这些都没错,但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为了享受这一切,你得先在连绵的阴雨里学会自我调节,在“美食荒漠”里磨炼出米其林大厨的厨艺,还要在日常罢工和低效系统里修炼成一个情绪稳定的“忍者”。
所以,这篇文章不为别的,就是想借AI的“毒舌”,带你看看滤镜之外,那个有点好笑、有点无奈,但百分之百真实的英国。如果你正准备踏上这片土地,或者已经身在其中感同身受,那么,搬好小板凳,我们的吐槽大会,现在开始。
第一“碎”:天气——欢迎来到大型户外加湿器
聊英国,天气是永远绕不开的坎。AI给我的第一条锐评就是:“英国的天气预报,主打一个薛定谔的晴天。”你早上看预报是太阳,放心大胆地穿了小白鞋,结果刚出门口,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能把你淋成落汤鸡。反之亦然,你全副武装带了伞,结果一天下来太阳大到能把伞当遮阳伞用。
我刚到曼彻斯特的时候,真的被这里的雨给上了一课。当地人开玩笑说,在曼城,如果你能看到远处的山,那说明天要下雨;如果你看不到,那说明正在下雨。这真不是段子。根据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的数据,曼彻G斯特年平均降雨天数高达152天,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更是重量级选手,一年有差不多170天都在湿漉漉中度过。咱就是说,防雨冲锋衣和马丁靴,才是英国留学生的校服。
这种持续的阴沉天气,带来的不仅仅是发霉的衣服和永远晾不干的袜子,还有一种叫“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的东西。NHS的数据显示,在英国,大约每15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冬季会受到SAD的困扰。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矫情,后来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买了那种模拟日光的小台灯(SAD Lamp)放在桌上,每天照一照,进行“光合作用”。你看,为了在英国保持心理健康,我们留学生都快把自己活成一株植物了。
所以,别再问英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在酒吧里扎堆了。你想想,外面又冷又湿,天空是永久的“高级灰”,除了找个温暖的地方喝一杯,聊聊天,还能干啥呢?而且只要一出太阳,哪怕只有五分钟,你会看到所有英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冲到草地上,脱掉外套,闭上眼睛,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拥抱阳光。那一刻,你会深刻理解“久旱逢甘霖”的真正含义。
第二“碎”:食物——在仰望星空和炸鱼薯条间反复横跳
AI对英国食物的评价更狠:“英国人对美食的贡献,就是告诉世界,他们的邻居法国人厨艺有多好。”这话虽然损,但你来了之后会发现,好像……无法反驳。
来之前,我幻想的英式美食是精致的三层下午茶,是《唐顿庄园》里的烤肉晚宴。来了之后,现实给了我三连击:万物皆可“夹心”的三明治,永远“水煮”的蔬菜,以及国菜“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特别是超市里卖的Meal Deal(套餐),一个冷冰冰的三明治、一包薯片、一瓶饮料,构成了无数留学生赶due期间的续命餐。刚开始觉得新奇,吃上一个星期,你看到三明治都会生理性反胃。
当然,英国菜里真正的“王者”,还得是那些“黑暗料理”。AI特别点名了“仰望星空派”(Stargazy Pie),一个把沙丁鱼头戳出派皮,仿佛在凝视天空的惊悚作品。我室友,一个胆大的美国小哥,曾经尝试复刻这道菜,结果整个厨房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鱼腥味,那几条死不瞑目的鱼头,成了我好几天的噩梦。还有伦敦东区的鳗鱼冻(Jellied Eels),滑溜溜、冷冰冰的口感,据说让无数勇士败下阵来。
公平点说,英国并非完全是“美食荒漠”。在伦敦、曼城这样的大城市,你能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正宗美食,中餐、日料、印度菜、土耳其烤肉应有尽有。但问题是,价格不菲。随便在外面吃一顿像样点的,人均20-30镑是家常便饭。根据最新的生活成本调查,在英国外出就餐的费用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近10%。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无论出国前会不会做饭,来英国半年后,厨艺都突飞猛进,朋友圈里晒的都是红烧肉、麻婆豆腐、螺蛳粉。可以说,是英国的“黑暗料理”,逼我们成为了中华小当家。
第三“碎”:交通——主打一个随缘和“说走就走”的罢工
“在英国坐火车,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晚点、取消,还是直接罢工。”AI的这句吐槽,精准戳中了每一个在英国靠公共交通出行的留学生的痛点。
英国的铁路系统,突出一个“老而弥坚”——设施老,价格坚挺。你花大价钱买了一张提前预定的火车票,兴冲冲地跑到火车站,却发现屏幕上你的那趟车后面标着一个鲜红的“Cancelled”(取消)。理由千奇百怪:“司机身体不适”、“轨道上有牛”、“信号故障”,甚至还有“树叶掉在铁轨上太多”。根据英国铁路与公路办公室(ORR)的数据,即便是正常运营时期,英国铁路网的列车取消率也时常在3%以上徘徊,这意味着每天有数百甚至上千趟列车凭空消失,让你的出行计划充满不确定性。
我有一个朋友,计划从伦敦去爱丁堡玩,提前一个月买好了特价票。出发当天,他到了国王十字车站,发现因为罢工,所有去苏格兰的火车都停了。他当场就懵了,最后只能临时花高价买了飞机票,原本计划好的穷游瞬间变成了“奢侈游”。
说到罢工,这绝对是英国留学生活的一大“特色”。铁路工人、公交司机、机场地勤,甚至你的大学教授,说罢工就罢工。2023年以来,以RMT和ASLEF为首的铁路工会已经组织了数十轮罢工,几乎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整个国家的铁路网陷入半瘫痪状态。你必须像个侦探一样,时刻关注新闻和APP,提前规划好B计划、C计划甚至D计划。不然,被困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小镇,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种不靠谱的交通系统,不仅影响旅游,更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业。我认识一个住在邻村的同学,每天要坐火车来上学,罢工日他就只能在家上网课,或者花两倍的时间坐公交。久而久之,大家的心态都佛了:火车能准点到,那是惊喜;晚点是常态;取消了,也只能耸耸肩,然后默默打开Google Maps寻找替代路线。
第四“碎”:效率——NHS的预约和银行的证明,总有一个在路上
AI还提到了一个留学生深有体会的话题:“在英国,耐心是一种被动技能,因为你总是在等待。” 这句话完美概括了英国各种公共服务的“慢节奏”。
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注册GP(全科医生)是你落地后必须做的事情之一,但从你看病那一刻起,“等待”就成了主旋律。我之前因为皮肤过敏想看医生,打电话给GP诊所,前台小姐姐温柔地告诉我,最近的预约在三周后。三周!我的过敏都快自愈了!如果你想看专科医生,那等待时间更是以月为单位计算。根据NHS England的最新数据,全英格兰有超过750万人在等待非紧急的常规治疗,这个数字触目惊心。所以,大家都会在出国前带上一个“小药箱”,备好感冒药、消炎药、肠胃药,因为在英国,小病基本靠“扛”。
另一个能让你体验到“英式效率”的地方,是银行。开一个最基础的学生账户,你需要提供护照、BRP卡、学校开的在读证明、地址证明……材料之繁琐堪比申请签证。我当初为了开户,跑了银行三趟。第一趟,材料不齐;第二趟,预约错了时间;第三趟,终于把所有材料交上去了,然后被告知银行卡和密码函会分开邮寄到你家,大概需要一到两周。这期间,你就只能用现金,体验一把“回到过去”的感觉。
这种“慢”,体现在方方面面。寄个快递,标准服务能在英国境内漂上三五天;家里网络坏了报修,工程师可能下周才能上门;申请个什么东西,邮件发出去石沉大海是常事。它会逼着你把所有事情都提前规划,因为这里没有“加急”这个选项。一开始你会抓狂,但慢慢地,你也就习惯了这种“不着急”的节奏,甚至开始觉得,生活慢一点,好像……也还行?
碎掉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英国留学生活一片灰暗,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别急,先别划走。
AI的吐槽虽然句句扎心,但它也只是点出了那些被滤镜掩盖的真实面。这些槽点,恰恰是留学生活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部分。它不是劝退信,更像是一份“行前排雷指南”。
滤镜碎了,不代表生活就碎了。相反,当你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用一种更平和、更现实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时,你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英国。
你会学会在阴雨天里找到一家温暖的咖啡馆,点一杯Flat White,看书看一下午;你会为了省钱和满足中国胃,从一个厨房小白变成能做一桌满汉全席的大神;你会在一次次被火车“放鸽子”后,熟练地规划出各种备用路线,成为朋友眼中的“出行活地图”;你也会在和各种“慢效率”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锻炼出超凡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哭笑不得的经历,最后都会变成你留学故事里最独特、最闪亮的徽章。它们让你迅速成长,变得独立、坚韧又乐观。多年以后,当你和朋友聊起留学岁月,让你眉飞色舞、津津乐道的,可能不是你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了什么,而正是这些曾经让你抓狂的“奇葩”日常。
所以,准备好你的雨衣和SAD小太阳,下载好菜谱APP,把火车罢工日期记在日历上。欢迎来到这个不完美,但足够真实的英国。勇士,你的冒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