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国内考研又卷出新高度?

puppy

不知道正在国外读书的你,有没有被国内考研的各种消息刷屏?今年的战况好像又激烈出了新境界。报名人数再创新高,400多分的学霸被刷都不是新闻了,“神仙打架”已是常态。大家为了“上岸”,从“逆向考研”到各种花式备考,简直无所不用其极。这篇文章就带你一起“隔岸观火”,看看这场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之战,究竟卷成了什么样,也聊聊这背后是年轻人的焦虑,还是唯一的出路?或许看完,你会更理解国内朋友们的不易,也会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有新的思考。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不贩卖焦虑,也不比较哪条路更优越。只想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现状,看看我们那些选择留在国内的朋友们,正在经历着怎样一场“战役”。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深夜十二点,你刚赶完一篇due,瘫在床上习惯性地刷开朋友圈。屏幕微弱的光照在脸上,你划过几张旅行风景照,几份精致的brunch,然后,一张照片让你停了下来。

那是国内好友阿哲发的动态,没有配文,只有一张图。昏黄的台灯下,书桌被垒成山的书和卷子占满,只留出一方小小的空地。《肖秀荣冲刺8套卷》《考研英语词汇闪过》……这些熟悉的书名,像一个个代码,瞬间把你拉回了某个既遥远又熟悉的时空。照片的角落里,是一杯喝了一半的速溶咖啡,和一行小字——“Day 218”。

你愣了一下,才想起他正在“考研”。隔着一个大洋和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你好像能闻到那张照片里透出的、纸张和咖啡混合的疲惫味道。你点开他的头像,想发一句“加油”,却又觉得这两个字轻飘飘的,有点苍白。最后,你只点了个赞,然后默默关掉了手机。

或许,这就是我们很多留学生的常态——“隔岸观火”。我们知道国内的竞争激烈,知道考研是场硬仗,但具体“卷”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可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篇文章,就想带你一起,凑近点看看这团“火”,看看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究竟打得有多惨烈。或许看完,你会更能理解阿哲们的不易,也会对自己当初漂洋过海的选择,有一次全新的审视。

数字不说谎:考研到底有多“卷”?

想知道一场战役的规模,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数据。国内考研的“卷”,首先就体现在那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数字上。

你可能还记得自己当年高考时“一分压倒千人”的说法,但现在的考研,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先来看最核心的报名人数。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474万!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比很多欧洲小国的人口还要多。虽然2024年报名人数略有回落,降至438万人,但这依然是一个庞大到可怕的基数。要知道,在2015年,这个数字才仅仅是165万。短短几年间,翻了近三倍。

人多了,坑位却没怎么变。这就直接导致了录取率的残酷。综合来看,近几年的考研平均录取率大概在20%-25%左右。也就是说,每四个考生里,就有三个人会成为“炮灰”。2023年,474万人报名,最终录取的只有约110多万,超过360万的考生,在经历了一整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苦战后,最终没能“上岸”。

如果你觉得25%的录取率听起来还行,那我们再看看名校的情况。对于那些“985”、“211”的热门专业,录取比例通常低到个位数。比如一些顶尖大学的计算机、金融、新闻传播等专业,报录比达到30:1甚至50:1都毫不稀奇。这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这简直是千军万马走钢丝,下面还是万丈深渊。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最能体现这种“卷”的,莫过于社交媒体上年年都会上演的“高分被刷”惨案。在考研总分500分的体系里,400分以上绝对是很多人眼中的“学霸”了。但在如今的考研战场,400分可能连一张复试的入场券都换不来。

去年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一位报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同学,初试考了400多分,这个分数在往年绝对是稳进复试的。但那一年,由于神仙打架过于激烈,他连复试名单都没能进去。还有一位报考某985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考了415分的高分,结果在复试环节被刷掉,理由是面试表现不够突出。他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时说:“我以为我准备了一场马拉松,没想到终点线前还有一场拳击赛等着我。”

这种“神仙打架”的局面,让“上岸”变成了一件极其玄学的事情。你不仅要笔试成绩足够高,还要在复试中表现完美,甚至你的本科背景、科研经历、实习经验都会成为被审视的细节。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竞赛,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无情碾压。

为了“上岸”,他们都想了些什么招?

当常规的努力已经不足以保证胜利时,考生们便开始各出奇招,各种新的备考“战术”和“黑话”也应运而生。

第一个,也是近两年最火的词,叫“逆向考研”。

听起来有点费解,其实很简单。就是指那些本科毕业于“985”、“211”等名校的学生,在考研时,主动选择报考层次更低的“双非”(非985、非211)院校。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大家普遍的观念都是“水往高处流”,读研当然要读个比本科更好的学校。

但现在,情况变了。一位本科就读于某顶尖985高校的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报考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心理路程。他说:“我不是不想冲更好的学校,但我更害怕失败。与其去顶尖学府的热门专业当炮灰,不如选择一个普通学校,稳稳地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先‘上岸’,再谈其他。”

他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逆向考研”学生的心态: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他们选择了确定性。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一种理性的自保。他们放弃了名校光环,只为求得一张继续深造的“船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以及在极端内卷环境下,求稳心态的集体转向。

除了“逆向考研”,还有一种趋势是“跨界求生”。很多本科学习天坑专业(比如生化环材、某些文史哲专业)的同学,为了未来更好的就业,在考研时会拼尽全力跨考到计算机、金融、法律、新传等热门专业。这条路更加艰辛,因为他们不仅要和本专业的学生竞争,还要从零开始学习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

我有一个朋友,本科学的是历史,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处处碰壁,于是下定决心跨考计算机。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背单词、学编程,晚上学到图书馆闭馆。他说,那一年他掉光了半头头发,感觉自己把大学四年没吃的苦全都吃了一遍。幸运的是,他最终成功“上岸”,但他说自己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那不是学习,那是玩命。”他这样总结道。

当考研变成一场“生存之战”,备考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苦行僧”化。你可能在B站或小红书上刷到过“考研Vlog”,很多博主会记录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那份时间表,精确到分钟,堪比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起床晨读,上午刷3小时数学题,下午看4小时专业课,晚上练2小时英语,睡前还要背政治。一天学习12-14个小时是常态。

为了对抗孤独和懒惰,他们甚至发明了“直播学习”。成千上万的考生,在直播间里开着摄像头,不说话,就只是默默地学习。屏幕前的他们互不相识,却通过这种方式互相监督,抱团取暖。这种近乎残酷的自律,既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

疯狂背后:是焦虑,还是唯一的出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大家要如此执着于一张研究生文凭,甚至不惜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这背后,是深层的社会焦虑,也是许多人眼中“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中国每年都有超过一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2023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58万人。僧多粥少,导致就业市场的竞争白热化。许多不错的企业和岗位,在招聘时直接将门槛设置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学历通胀”或“学历贬值”。二十年前,一个本科生是“天之骄子”;十年前,本科生是合格的劳动力;而现在,在很多领域,本科学历已经沦为了“基础配置”,硕士学历才勉强算是一张有竞争力的入场券。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多本科生感觉自己“被逼上梁山”,不得不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资本,以求在未来的求职大军中占据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除了就业压力,还有一种无形的推力,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望。“考上研究生,找个好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这依然是许多中国家庭为孩子设定的“标准成功路径”。在亲戚朋友的眼中,考研不仅关乎学业,更关乎“上进心”和“出息”。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读研,就稀里糊涂地加入了考研大军。

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是出于一种“缓冲”心态。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确定自己想做什么,也害怕直接面对社会的毒打。于是,考研成了他们的“避风港”。他们希望用两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作为一个缓冲期,来延迟就业,同时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未来的方向。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但当数百万人都抱着类似的心态涌入同一条赛道时,这个“避风港”也就变得波涛汹涌了。

所以,考研热的背后,交织着年轻人对未来的期许、对现实的焦虑、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丝身不由己。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个社会情绪的缩影,反映了一代年轻人在转型期的迷茫与挣扎。


看完这些,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心里有点五味杂陈,甚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或许你会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出国这条路,避开了这场惨烈的“厮杀”。确实,我们不用面对那样令人窒息的竞争,不用把一年甚至更久的青春,全部赌在一场考试上。

但我们也别忘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战场”。深夜里啃着全英文文献的苦,小组讨论时插不上话的窘迫,一个人过节时的孤独,还有那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带来的压力……没有哪条路是真正轻松的。我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攀登山峰的路径,沿途的风景不同,需要克服的险阻也各异。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谁更难,也不是想让你产生任何优越感。只是希望,当你再看到国内朋友那条关于考研的朋友圈时,能多一份理解和体谅。

下次和他们视频聊天,如果他们抱怨备考太累、压力太大,别急着说那些“加油,你可以的”之类的模板式鼓励。那些话,他们可能已经听了无数遍,甚至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也许,你可以试着问一句:“最近是不是很累啊?要不要聊点别的,换换脑子?”

然后,给他讲讲你在这边遇到的某个奇葩教授,分享一下你刚学会做的“黑暗料理”,或者吐槽一下最近让你头疼的group project。让他从那堆积如山的书本里,短暂地抽离几分钟,看看世界的另一端正在发生着什么。

有时候,一份感同身受的倾听,一个能让他暂时喘口气的窗口,远比任何空洞的加油都来得更有力量。毕竟,无论是在灯火通明的考研自习室,还是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我们都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想把生活过得好一点,不是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36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