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英国留学生,几个是中国人?

puppy

放眼望去,好多都是咱们自己人。这可真不是幻觉!文章里有实打实的数据告诉你,中国留学生的队伍到底有多庞大。人多当然热闹,找人组队、约个火锅局都方便得不行,但心里是不是也犯嘀咕:天天泡在中文环境里,我的英语还怎么进步?这趟留学是不是有点“不地道”?别纠结啦!这篇文章就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事儿,它不只分析现象,更会分享超实用的建议,教你怎么既享受同胞带来的温暖和便利,又能勇敢跳出舒适圈,真正把留学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找到属于你的最佳平衡点!

本文食用指南
看到满街的同胞,是该高兴还是焦虑?
扎堆儿的利与弊,咱们今天一次性聊透。
提供超实用的“破圈”小妙招,不打鸡血,只讲干货。
帮你找到留学生活的最优解,收获一个不后悔的留学经历。

嘿,各位在英国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 lxs.net 码字的小编。

还记得你第一次走进英国大学教室时的情景吗?

我猜很多人跟我朋友 Sarah 的经历差不多。她去年九月兴冲冲地飞到曼彻斯特读市场营销硕士。出发前,她想象中的课堂是《哈利·波特》里那种,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叽里呱啦说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她甚至为第一次全英的 group discussion 默默演练了好几天。

结果呢?开学第一天,她走进阶梯教室,放眼望去,乌压压一片熟悉的亚洲面孔。耳边飘来的不是“Alright, mate?”,而是此起彼伏的“欸,你哪个中介办的?”“加个微信呗?”。教授开始点名,念到一半,感觉像在看中文报纸的读者名录:Yiming Zhang, Jiaqi Li, Zihan Wang……

Sarah 当时就懵了,给我发微信吐槽:“我花了几十万,跨越半个地球,难道就是为了来上个‘中英双语精品小班’?”

这种感觉,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走在校园里,以为自己还在国内某所大学的英语角;去中超买包螺蛳粉,排队时听到的全是普通话和各地方言;想在图书馆找个座,前后左右都是奋笔疾书写着中文笔记的“自己人”。

“十个英国留学生,几个是中国人?”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句玩笑。它背后是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的现实,一种夹杂着亲切、便利、却又带着一丝丝焦虑和困惑的复杂情绪。今天,咱们就敞开心扉,好好聊聊这个“甜蜜的烦恼”。

咱们的队伍,到底有多庞大?(这不是错觉,是数据)

你感觉身边同胞多,这真不是你的错觉。咱们先来看一组“硬核”数据,让你感受一下这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有多强大。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官方数据,在2021/22学年,在英就读的中国内地留学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 151,690 人。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把排在第二名的印度(126,535人)和第三名的尼日利亚(65,920人)都甩在了身后。

在所有非欧盟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你在校园里遇到的每三个国际面孔,可能就有一个是你的老乡。

这还只是个平均数。如果你去到某些特定的大学和专业,那场面就更“壮观”了。比如像格拉斯哥大学、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这些中国学生的热门选择,商学院、传媒学院和计算机科学院简直就是“重灾区”。我有个在利物浦大学读金融硕士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专业的微信群人数比官方的 WhatsApp 群还多,上课时教授提问,底下同学窃窃私语互相讨论用的都是中文,场面一度非常“国际化”。

曾经有份非官方的统计,在某些商科硕士项目里,中国学生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70%-80%。所以,Sarah 的经历绝非个例,而是成千上万中国留学生的日常。我们确实是在一个“大型海外华人社区”里求学。

“舒适圈”的好,谁待谁知道

人多,当然有数不清的好处。这种感觉就像在异国他乡突然找到了组织,那种温暖和便利,是实实在在的。

最直接的就是,再也不怕“社恐”了。刚落地英国,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儿办银行卡,不知道手机卡哪家信号好,不知道怎么跟GP(家庭医生)注册。这时候,学长学姐微信群里吼一嗓子,立马有热心同胞出来答疑解惑,甚至手把手带你去办。这种安全感,千金不换。

我认识一个叫 Leo 的男生,刚到英国第三天就发高烧,人生地不熟,连退烧药叫什么都不知道。他在新生群里求助,不到半小时,同宿舍楼的一个中国学姐就敲开他的门,递上了 Panadol(英国版扑热息痛)和一碗刚煮好的白粥。Leo 说,那一刻他差点哭出来,感觉比亲妈还亲。

学习上的便利就更不用说了。遇到听不懂的 lecture,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旁边的中国同学用中文讨论:“欸,刚才那个理论是啥意思?”“这教授口音太重了,你听清了吗?”。小组作业更是中国学生的天下,一个眼神就能迅速组队,沟通效率奇高,用微信群分分钟就把任务分配好,根本不用担心有人“划水”。final 期间,各种中文版的复习资料、大神笔记在群里满天飞,简直是续命神器。

生活上更是惬意。想吃火锅了,群里一约,马上就能凑齐一桌“锅友”;想玩狼人杀了,随时能组个局;逢年过节,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饺子,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乡愁都被冲淡了不少。这种“家”的感觉,是缓解留学孤独感的最佳良药。

所以说,这个由同胞组成的“舒适圈”,它真的很舒服。它像一个柔软的安全气囊,保护着初来乍到的我们,让我们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少走很多弯路。

泡在中文“温泉”里,英语会不会“泡发了”?

舒服归舒服,但很多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我这样留学,意义何在?

这就像泡温泉,刚进去的时候觉得浑身舒坦,但泡久了,人会发晕,皮肤会起皱。我们天天泡在中文环境这个“温泉”里,最先“起皱”的,可能就是我们的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体验。

最大的痛点,就是英语进步慢。我们当初选择留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拥有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把英语练得跟母语一样溜。可现实是,除了上课听讲和跟超市收银员说“Thank you”,我们一天里大部分的交流都是用中文完成的。跟朋友聊天用中文,小组讨论用中文,点外卖用中文App,连看的剧都是国内的。久而久之,口语和听力就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水平,一张嘴还是中式思维,遇到真正的深度交流就磕磕巴巴。

我认识一个叫 Tina 的学姐,她读完一年硕士回国后,非常后悔。她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来英国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的中文补习班,顺便拿了个英文文凭。毕业典礼上,我想跟我的导师好好聊几句,表达一下感谢,结果憋了半天,说出来的话还是干巴巴的,远不如我用中文写的感谢信来得真诚。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失败。”

除了语言,更可惜的是错过了深度的文化体验。英国留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张文凭,更在于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去本地人常去的 pub 喝一杯,看一场当地球队的足球赛,参加社区的 charity run(慈善跑),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聊聊他们的政治、历史和价值观……这些鲜活的体验,是构成留学记忆最宝贵的部分。

如果我们每天的活动半径就是宿舍、教室和中餐馆,社交圈子仅限于华人,那我们看到的英国,可能只是一个“游客视角”的英国。我们了解的英国文化,也大多停留在书本和英剧里。这趟留学之旅,就少了很多色彩和深度。

别做选择题,我们要做“平衡大师”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矛盾。一边是温暖便利的同胞圈子,一边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外部世界。难道我们必须二选一吗?

当然不!成熟的留学生,不做选择题。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既享受同胞带来的温暖,又勇敢地跳出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这不难,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主动做出一点点改变。下面这些超实用的“破圈”小妙招,亲测有效,分享给你:

第一招:执行“1+1+1”交友法则

别给自己定下“我要和十个外国人做朋友”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咱们从小的开始。给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在你的留学期间,至少深交一个英国本地朋友,一个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朋友,以及一个中国朋友。

怎么开始?就从你身边最容易接触的人开始——你的 course-mate(课程同学)。下课后,鼓起勇气问旁边那个英国小哥:“Hey, I found today's lecture a bit trick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at theory?” 也许一次对话后没有下文,但多试几次,总会遇到愿意和你交流的人。邀请他们去喝杯咖啡,聊聊周末的计划,关系就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第二招:加入一个“非功能性”社团

每个英国大学都有上百个学生社团(society),从徒步、辩论、烘焙、摇滚乐到哈利波特爱好者协会,五花八门。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当然是我们的大家庭,但别只待在这一个社团里。

根据你的兴趣,去加入一个你真正热爱的社团。兴趣是最好的社交语言。我有个朋友,超级喜欢打羽毛球,加入了学校的羽毛球社。每周两次的训练,让他认识了一帮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和英国的球友。大家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结束后一起去 pub 喝一杯,聊的都是共同的爱好,根本不会感到尴尬。一年下来,他的球技和口语都突飞猛进。

第三招:搞一份“逼你说话”的兼职

想让英语突飞猛进?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扔进一个不得不说英语的环境里。找一份兼职,尤其是需要大量与人交流的,比如咖啡师、零售店店员、餐厅服务员。

这绝对是挑战,一开始你可能会听不懂顾客的口音,会紧张到说错话。但只要坚持下来,几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听说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不仅能听懂苏格兰口音和利物浦口音的区别,还能自如地和顾客开开玩笑、聊聊天气。这份经历给你带来的自信,远比赚到的那点时薪更宝贵。

第四招:策略性地选择你的“邻居”

住宿,是决定你日常语言环境的关键。如果你选择和一群中国朋友合租一个 house,那家里大概率会变成“中文频道”。

在选择住宿时,可以更有策略一些。申请学校宿舍时,尽量选择 international flat。在校外租房时,通过 SpareRoom 这样的平台,有意识地去寻找有多国籍室友的房源。当你的室友来自西班牙、法国、德国时,你们唯一的共同语言就是英语。每天在厨房里一起做饭、在客厅里一起看剧,不知不觉中,你的日常英语就会变得非常地道。

第五招:对“中国式”娱乐说“不”(偶尔)

我不是说让你放弃火锅和 KTV,它们是我们的快乐源泉。但你可以试着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次“非中式”的娱乐活动。

你的外国同学邀请你去参加他们的 house party?去!就算你觉得尴尬,也要去感受一下那种文化。当地有个小众乐队的 live show?买张票去看看!周末有个农夫市集?去逛逛,和摊主聊聊天。把你的触角伸出去,你会发现一个和华人圈子里完全不一样的,更真实、更多彩的英国。

留学,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探索和成长的冒险。华人圈子是我们的港湾,它给了我们依靠和温暖,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旅途的终点。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每一次你鼓起勇气,迈出舒适圈的那一刻。

别怕犯错,别怕口音不标准,更别怕被拒绝。你迈出的每一步,说的每一句蹩脚的英语,都是在为你这趟独一无二的留学故事,增添最生动的一笔。

别让你未来的自己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再勇敢一点点。你的留学故事,主角是你,剧本,也该由你来写。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7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