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的尽头,为什么是留下?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满怀憧憬地踏上这片枫叶国?从刚落地的新鲜感到深夜赶due的崩溃,留学这条路我们走得又哭又笑。当毕业帽抛向空中的那一刻,那个终极问题也来了:回国还是留下?很多人嘴上说着“再看看”,心里却默默把“留下”当成了最终目标。这背后,不只是为了所谓的高薪工作或好山好水,更是因为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一个更自洽的自己,一种更松弛的生活节奏,和一个被重新定义的“家”的归属感。从最初的“异乡人”到后来的“本地人”,这条路到底经历了什么?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我们这些过来人的真实心声。

留下 vs. 回国:你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职业发展:你追求的是国内火箭般的速度和天花板,还是加拿大更稳定、更平衡的职业路径?
生活节奏:你是享受“996”带来的充实感和激烈竞争,还是更向往“5点下班去滑雪”的松弛感?
个人空间:你是否渴望一个不被轻易评判(judge)的环境,可以自由地探索“我是谁”?
家庭羁绊:父母的期望和对家乡的思念,在你的人生天平上占据多大的分量?

还记得三年前,我在多大毕业典礼上,把那顶沉甸甸的硕士帽抛向空中的瞬间吗?阳光刺眼,身边的朋友们笑得一脸灿烂,喊着“毕业快乐!”。人群散去后,我和最好的朋友坐在King's College Circle的草坪上,他突然问我:“真不回去了?上海那边机会不是挺多的吗?”

我愣了一下,望着远处CN Tower的轮廓,心里五味杂陈。是啊,机会多。来之前,我和爸妈的规划也是“镀金两年,回国进大厂”。可两年过去了,这个曾经无比清晰的目标,却变得模糊起来。我支吾了半天,说:“再看看吧,想先用工签试试。”

其实,那句“再看看”,只是说给别人听的客套话。内心的声音早就告诉我:我想留下。不为别的,就为了毕业前那个冬天,我因为一个project在图书馆熬到凌晨三点,出门时大雪纷飞,一个陌生的白人大哥开着皮卡路过,摇下车窗问:“Hey, need a ride home? It's too cold.”

那一刻,这座城市的温度,让我这个异乡人,第一次有了“被看见”的感觉。我想,很多同学都和曾经的我一样,嘴上说着“顺其自然”,心里却默默把“留下”当成了奋斗的终极目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不只是为了面包,更是为了成为“我自己”

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家庭条件大多不差,回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并非难事。那为什么还要选择留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从零开始打拼?答案可能很简单:为了那种“可以不成为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的自由。

我的学姐Sarah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本科在国内读的是最热门的金融,来UBC读商科硕士也是父母的安排。按照剧本,她毕业后应该回国,进入金融街,成为年薪百万的精英。可是在温哥华的两年,她迷上了徒步和攀岩,加入了学校的环保社团,每个周末都和一群不同肤色的朋友去山里捡垃圾,做水源保护的志愿者。

毕业时,她放弃了所有金融公司的offer,去了一家BC省的非营利环保组织(NGO),起薪只有她同学的一半。她爸妈气得差点跟她断绝关系,说她“书白读了”。可Sarah在电话里跟我说:“我第一次觉得,我活着,是为了我自己。我每天做的事情,不是为了KPI,不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而是我真心觉得有意义。在这里,没人觉得我‘不务正业’,我的同事们,有律师转行的,有工程师转行的,大家只是因为热爱才聚在一起。”

Sarah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加拿大,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要宽泛得多。你可以在三十岁时重返校园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可以在大公司做程序员,也可以在小镇开一家咖啡馆。多元的价值观,给了我们更多试错和探索的可能。我们不再需要被“三十岁前要成家立业”“女孩子就该安稳”之类的标签束缚,可以去真正探索“我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找回自我的过程,比任何一份高薪工作都来得珍贵。

告别“内卷”,拥抱一种叫“生活”的东西

如果你问一个留在加拿大的华人,最喜欢这里什么,十有八九会听到“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刻在加拿大社会文化里的DNA。

我朋友Alex,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在国内的同学纷纷进入“996”大厂时,他选择加入了多伦多的一家科技公司。他上班第一周就震惊了。下午5点一到,办公室的人“刷”地一下全走光了,连他的顶头上司都准时下班去接孩子。他小心翼翼地问旁边的同事:“我们……真的可以走了吗?”同事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他:“Of course! It's Friday! Enjoy your weekend!”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报告,加拿大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得分高达8.0分(满分10分),只有大约3.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是OECD国家中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到点下班”是常态,“无偿加班”才是异类。

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大家在干嘛?夏天去湖边划船、BBQ,冬天去雪山滑雪、泡温泉。政府运营的社区中心(Community Centre)里,几十加元就能报一门陶艺课、瑜伽课或者游泳课。Alex用他第一个月的工资,给自己买了一套专业的滑雪装备。他说:“在国内,我可能要用这笔钱去应酬,或者攒着付首付。但在这里,我更愿意投资我的‘生活’。我发现,原来人生不只有工作和赚钱,还有日落、湖水和雪山。”

当然,加拿大的工资水平可能没有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那么有爆发力,税收也高。但换算成“时薪”和“幸福感”,这笔账可能就要重新计算了。当你的生活不再被工作填满,你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那些更细微、更真实的美好。

从“过客”到“归人”,“家”的意义被重写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异乡人”。我们住在临时的出租屋里,吃着不地道的中餐,面对着陌生的语言和文化,孤独感像潮水一样,在每个深夜将我们淹没。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临时的“站台”,心里总想着“毕业就走”。

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东西在悄悄改变。

可能是你第一次独立报税,研究那些复杂的表格,虽然头大,但完成后有一种成人的掌控感。可能是你第一次在超市,和收银员阿姨从天气聊到她家的狗,发现自己的英语已经可以自如地“small talk”。可能是你加入了本地的跑步俱乐部,和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跑过整个城市的四季。也可能是,你的邻居在你生病时,给你送来一碗自制的鸡汤。

这些微小的瞬间,像一颗颗钉子,慢慢地把你和这片土地钉在了一起。你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有了常去的咖啡馆,有了熟悉的理发师。你不再是那个只在校园和宿舍两点一线的留学生,你开始真正地融入这个社会。

从数据上看,这种“留下”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一直将国际学生视为理想的移民候选人。在2023年,有超过25万名临时居民成功转为永久居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持有毕业工签(PGWP)的留学生。政府推出的各种移民通道,如经验类移民(CEC)和各省的省提名项目(PNP),都为留学生铺平了道路。

当那张小小的枫叶卡寄到你手中的时候,“家”的意义,也被悄然重写了。它不再仅仅是地球另一端那个有父母在的房子,也成了脚下这片你曾为之奋斗、哭过笑过的土地。你开始关心这里的政策,参与社区的活动,为自己支持的冰球队呐喊。你从一个“过客”,慢慢变成了一个“归人”。

留下,也并非一劳永逸的童话

聊了这么多“留下”的好,我们也要说点实在的。选择留下,绝对不是走进了一个没有烦恼的乌托邦。这条路上的挑战,甚至比你想象的还要多。

首先是身份问题。拿到永久居民身份(PR)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场漫长而煎熬的“渡劫”。你需要拼命工作攒经验,努力考雅思,时刻关注着Express Entry(EE)分数线的变化。那种把命运交给一个不确定的分数线的无力感,足以让最坚强的人崩溃。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几分之差与邀请失之交臂,不得不重新规划人生。

其次是那份无法排解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朋友圈里是家人团聚的热闹,而你只能独自一人,煮一碗速冻水饺。与父母的跨洋电话里,你总是报喜不报忧,说着“一切都好”,挂了电话却忍不住掉眼泪。这种对亲情的亏欠感,会成为心头一根拔不掉的刺。

还有职场上的“隐形天花板”。作为第一代移民,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让你在晋升时遇到一些无形的障碍。你需要付出比本地同事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更不用说,偶尔还会遇到一些基于种族的偏见或不理解,这些都考验着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留下,意味着你要有更强大的心脏,去面对这些现实的困境。它是一种选择,也一种取舍。你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必然会失去另一些东西。

说了这么多,其实无论是回国还是留下,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就像一道开放题,每个人的解法都不同。

如果你还在犹豫,别急着做决定。好好利用你手里的毕业工签,这是加拿大给你的最好礼物。用这一到三年的时间,别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打工人”,去真正地“生活”一次。

去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小镇住上一个月,看看除了多伦多和温哥华,加拿大还有怎样的风景。去社区做一次志愿者,感受一下那种不为钱、只为心的付出和连接。去认真谈一场恋爱,不管是和谁,去体验跨文化背景下的碰撞和融合。

最重要的是,多和自己的内心聊聊天。问问它,到底什么能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是账户里不断增长的数字,是一线城市霓虹灯下的成就感,还是周末午后,在自家后院躺椅上看到的那一缕阳光?

想清楚了,你的答案,自然就浮现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7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