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米理读规划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
别把自己当“画图的”:你的大部分时间会花在阅读、调研、讨论和写作上,CAD 和 Rhino 只是最后表达想法的工具。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知识储备比软件技能更重要。 |
准备好迎接“文化冲击”:你的队友可能来自伊朗、印度、意大利、哥伦比亚……你们会对“公共空间”的定义吵翻天,但这正是学习的精髓。 |
学会“厚脸皮”:你需要主动去跟陌生人聊天,去政府网站扒数据,去图书馆翻故纸堆。信息不会自己送上门,得靠自己去挖。 |
咖啡是你最好的朋友:真的,不管是赶due的深夜,还是和教授、同学进行头脑风暴,一杯 Espresso 都是你的续命神器。 |
在米兰理工,我们这样学习规划一座城
还记得我第一个学期的 Studio Final 吗?那是一个周二的凌晨三点,我和我的小组——一个来自威尼斯的固执老哥、一个来自德黑兰的理论大神,还有一个来自印度的建模高手,正围着我们那个已经改了不下二十遍的区域模型。桌上堆满了空咖啡杯和皱巴巴的草图纸,模型上用牙签和细线临时固定的“绿色走廊”摇摇欲坠,就像我们四个快要崩溃的神经。
我们争论的焦点是米兰东郊一个叫 Lambrate 的旧工业区,到底应该优先发展创意产业集群,还是应该先做社区公共空间再生。威尼斯老哥觉得,没有好的社区环境,创意人才根本不会来;而德黑兰姐姐则搬出各种城市理论,坚持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唯一引擎。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眼看再过几个小时就要交图了,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一个中国人,千里迢迢跑到意大利,就是为了在半夜三点跟几个外国人吵怎么“改造”米兰的一个我刚认识三个月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混乱、疲惫又充满火花的夜晚,恰恰就是米兰理工(Politecnico di Milano)城市规划学习最真实的写照。它告诉你,规划一座城,远不止是画出漂亮的图纸,它是一场深入城市肌理、与人反复博弈、在妥协与坚持中寻找最优解的漫长旅程。这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我们不仅是在学习一门专业,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如何用我们的眼睛和脚步,去阅读、去诊断、去想象一座伟大城市的未来。
我们不是工程师,更像“城市侦探”
在国内,提到城市规划,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画总平、画控规,感觉是个技术活儿。但在米理,尤其是城市规划与政策设计(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 Design)这个专业,第一学期就把我们这种“工程师思维”敲得粉碎。我们的第一项任务不是打开电脑,而是走出教室,一头扎进我们要研究的那个“问题街区”。
就拿我们研究过的米兰 Porta Romana 地区来说吧。你对它的第一印象可能是 Prada 基金会所在地,一个文艺时髦的地方。但老师会告诉你,这远远不够。你要像个侦探一样,去挖掘它层层叠叠的历史。我们被要求去查阅米兰市政府的档案,发现这里曾是重要的铁路货运场(Scalo di Porta Romana),占地超过20万平方米,是割裂城市南北的巨大灰色地带。直到2000年后,随着铁路功能的外迁,这里才开始了漫长的转型。这些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冷知识,它直接决定了这片土地的“基因”:巨大的空间尺度、遗留的工业建筑、以及与周边成熟社区的隔阂。
接下来就是田野调查,我们称之为“城市行走”(Urban Walking)。我们真的会花上好几个下午,像游客一样在街区里闲逛,但口袋里装着地图和笔记本。我们会记录下有多少家咖啡馆、多少个小公园、人们在街角做什么、哪条路没有人走。比如我们发现,尽管周边居民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近 10,000 人,但区域内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绿地却少得可怜,人均绿地面积远低于米兰市平均的18.1平方米。我们还会偷偷“潜入”居民楼的院子,观察他们的公共空间是怎么使用的,甚至鼓起勇气和在阳台浇花的老奶奶聊上几句。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最后都会变成我们分析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点,它们共同拼凑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温度的社区画像。
这个过程,我们叫它“认知阶段”(Cognoscitivo)。它占据了整个学期几乎一半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画图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复杂的认知框架,把历史、经济、社会、空间、环境所有维度都叠在一起。你会发现,规划的起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已经写满了故事、充满了矛盾的旧地图。我们的工作,就是先读懂这些故事。
在“世界大战”般的讨论中,方案诞生了
如果说田野调查是单打独斗的侦探工作,那么接下来的方案设计阶段,就是一场“联合国会议”。米理的国际化程度高得惊人,根据2023年的数据,其硕士阶段的国际学生比例接近30%,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项目小组里,几乎不可能有两个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人。
这既是宝藏,也是“灾难”。宝藏在于,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视角是颠覆性的。比如,当我们讨论如何利用 Porta Romana 铁路货场改造后留下的巨大开放空间时,来自中国的我,习惯性地想到了要做一个标志性的中央公园,大气、规整。但我的意大利同学立刻反对,他认为米兰的魅力在于那些小而美的邻里花园(Giardino di Quartiere),人们可以在那里社交、遛狗,而不是去一个宏大的“城市客厅”。而来自印度的同学则更关心如何在这片空间里融入非正式的经济活动,比如小摊贩和周末市集,因为在他的文化里,这才是城市活力的来源。
我们的讨论(或者说争吵)常常陷入僵局。为了说服对方,我们不得不去做更多的研究。意大利同学会拿出历史地图,证明米兰城市广场的演变路径;印度同学会找来全球各种成功市集的案例数据;而我,则会去研究米兰2030年总体规划(Piano di Governo del Territorio)里对大型绿楔的战略定位。我们每个人都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理解和吸收对方的逻辑。
最终的方案,往往是一个“混合体”。我们为 Porta Romana 设计的方案里,既保留了一大块核心绿地,以满足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也用网络化的慢行系统将它与周边社区串联起来,并在沿途嵌入了许多小型的、功能模糊的“口袋空间”。我们甚至还规划了几个可以举办临时市集和社区活动的区域。这个方案或许不完美,但它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最初的想法都更丰富、更具包容性。它是一个在文化碰撞和激烈辩论中诞生的“混血儿”。
这个过程非常折磨人,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但它也教会了我们最宝贵的一课:城市规划从来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它是一个协商和共创的过程。你必须学会倾听、理解、妥协,并最终找到那个能凝聚最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把理论落地,亲手“缝合”一座城市
在米理的学习,最酷的一点是,它总能让你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真”的。我们研究的案例,往往就是米兰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重大城市事件。比如我们研究的 Porta Romana 区域,正是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奥运村的选址地。我们做的每一个分析、提出的每一个设想,都与这个城市的真实未来紧密相连。
老师会邀请负责该项目的真实操盘手——比如来自 COIMA 或 Lendlease 这样顶级开发公司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来给我们做讲座,甚至参与我们的期中评图。他们会用最一线的经验,来挑战我们的“学生思维”。他们会问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你这个方案的土地价值怎么平衡?”“你考虑过分期开发的现金流问题吗?”“你设计的公共空间谁来维护?钱从哪里来?”
这些问题瞬间把我们从象牙塔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我们意识到,一个好的规划方案不仅要“看上去很美”,还必须在经济上可行、在管理上可持续。于是,我们开始被迫去学习土地增值、公私合营(PPP模式)、社区参与治理这些更宏观的政策设计层面的知识。我们不再只是空间的设计者,更要学着成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和政策建议者。
最终,当我们在学期末,把厚厚的研究报告、分析图纸、效果图和实体模型摆在教室里,向教授和外部评审进行最终汇报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你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留学生,而是一个真正参与到米兰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员。你亲手为这座城市的一个伤疤“问诊把脉”,并开出了一剂也许稚嫩但充满诚意的“药方”。你的方案或许永远不会被完整地实施,但其中闪光的想法,可能会通过你的老师、通过那些来评审的实践者,以某种方式影响到真实的决策。
比如,我们小组当时提出的“利用临时装置激活待开发场地”的建议,后来几年,在米兰很多类似的城市更新区域,比如 Scalo Farini,都出现了类似的“战术都市主义”(Tactical Urbanism)实践。这让你觉得,你当初那些在深夜里的争吵和坚持,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米兰理工学规划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想说,别指望能轻松毕业,也别只想着学点软件技能。来这里,你要准备好把整个米兰城当作你的实验室,把形形色色的人当作你的研究对象,把每一次和神仙队友的争吵都当作一次认知升级。
大胆地去跟街角的报刊亭老板聊天,他知道的比任何报告都多。试着去参加一次社区会议,听听当地居民最真实的抱怨和期望。别怕你的意大利语有口音,也别怕你的想法听起来很“外行”。
因为规划一座城,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故事。而你,作为一个闯入此地的“异乡人”,最独特的价值,就是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不带偏见的视角。在这座包容又挑剔的城市里,请尽情地观察、思考、争论、创造吧。或许有一天,你走在米兰的某条街道上,能指着一个街角公园,或是某个充满活力的广场,骄傲地对自己说:“嘿,这里面,有过我的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