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帮你解决三大核心难题 |
---|
1. 择校迷茫症:米兰、罗马、都灵、克雷莫纳……到底哪家强?不再是道听途说,我们用事实和风格帮你精准匹配。 |
2. 备考无方向:除了巴赫和帕格尼尼,意大利教授到底想听到什么?揭秘考试中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分和印象分。 |
3. 联系教授碰壁:手把手教你写一封让教授无法拒绝的“套磁信”,从上百封邮件里脱颖而出,赢在起跑线。 |
嘿,我是小L,在lxs.net潜水很久,今天终于忍不住想把自己压箱底的这点干货掏出来。还记得三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窝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一遍遍刷着意大利各个音乐学院的官网。那些.it结尾的域名、看不太懂的招生简章,还有YouTube上画质感人的音乐会视频,构成了我全部的焦虑。
当时我加了一个留学生群,里面有个哥们儿,技术好得没话说,帕格尼尼拉得飞起。他信心满满地只报了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结果……第一轮就被刷了。他想不通,我也想不通。后来他复盘才发现,自己败在了一首自己压根没准备的视奏小曲上,而且面试时教授问他最喜欢的意大利作曲家,他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上来。那一刻我才明白,去意大利考学,远不是把琴拉好这么简单。它考验的是你对这个国家、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甚至是你这个人够不够“有意思”。
所以,这篇文章不想跟你聊那些“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我想给你来点实在的,聊聊那些学校不会写在官网上的“潜规则”,那些能让你少走弯路、直击要害的真经验。准备好了吗?咱们发车!
第一站:选校,不只看排名,更要看“气质”
很多人选校,就像在淘宝上买东西,总想挑那个销量最高、名气最大的。但在意大利,这套逻辑不完全适用。每个音乐学院都有它独特的“脾气”和“风格”,选错了,就算考上了,也可能学得很难受。我们挑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聊聊。
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 (Conservatorio Giuseppe Verdi di Milano)
气质关键词:严谨、传统、交响乐的“黄埔军校”
说到意大利音乐学院,十个人里有九个第一个想到米兰。没错,它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名气最大,历史最悠久,紧挨着斯卡拉歌剧院,听着就高大上。这里的风格非常严谨,甚至有点德奥派的影子。教授们极其看重基本功,你的音准、节奏、发音,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招生偏好:他们喜欢技术扎实、演奏规范、有强大乐团合奏能力的学生。如果你梦想进入欧洲顶级乐团,米兰绝对是你的首选。根据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米兰每年小提琴本科(Triennio)和研究生(Biennio)加起来的国际生名额通常不超过15个,但申请者往往超过200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我认识一个考上米兰的学姐,她的备考曲目,光巴赫的一个赋格就练了整整一年,每个声部都能背着唱出来。她说,在米兰,技术是1,没有这个1,后面全是0。
避坑指南:如果你的风格比较自由奔放,或者技术上还有些硬伤,建议不要把米兰作为唯一目标。这里的考试,几乎没有“超常发挥”的空间,它看的是你最稳固的下限,而不是偶尔闪光的高光时刻。
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 (Conservatorio Santa Cecilia di Roma)
气质关键词:热情、歌唱性、独奏家的摇篮
如果说米兰是冷静的学者,那罗马就是热情的艺术家。坐落在首都,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的气质也更加开放和多元。这里的教授们尤其强调音乐的“歌唱性”(Cantabile)。他们会告诉你:“小提琴不是一件乐器,它是你声音的延伸。”
招生偏好:相比于米兰对技术细节的苛求,罗马的教授更看重你的音乐表现力和个人魅力。你的演奏能不能打动人?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去年有个朋友考罗马,他选的协奏曲是西贝柳斯,技术上有些小失误,但他处理得非常聪明,情感表达极其充沛。考完后,教授把他叫住,聊了很久他对西贝柳斯祖国芬兰的看法。最后他被录取了。教授后来告诉他:“技术可以慢慢练,但音乐的灵魂是天生的。”
数据参考:罗马的国际生比例相对较高,根据学院2022-2023年度的报告,约有20%的学生来自欧盟以外的国家。这说明他们对国际文化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音乐感觉很好,很有感染力,那罗马绝对值得一试。
都灵威尔第音乐学院 (Conservatorio Statale di Musica "Giuseppe Verdi" di Torino)
气质关键词:稳健、包容、性价比之王
都灵夹在米兰和法国之间,城市气质也融合了两者的特点,既有工业城市的严谨,又有艺术之都的浪漫。都灵音乐学院的风格也是如此,非常稳健和包容。它不像米兰那么“卷”,也不像罗马那么“奔放”,但它的教学质量非常扎实,尤其是在室内乐方面,有着非常强的传统。
真实案例:我有个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大城市的喧嚣。他当时同时拿到了都灵和另一个大城市音乐学院的offer,最后选了都灵。他说,这里的老师更有耐心,同学关系也更融洽,他可以安安静静地钻研自己喜欢的德奥作品和室内乐。都灵的生活成本比米兰和罗马低了至少30%,对于预算有限的同学来说,绝对是“性价比之王”。
招生偏好:都灵喜欢态度谦虚、有团队合作精神、愿意潜心学习的学生。他们的考试除了常规曲目,通常还会有一项室内乐视奏,考查你和别人配合的能力。所以,在准备作品时,不妨多思考一下如何与其他乐器声部进行“对话”。
克雷莫纳蒙特威尔第音乐学院 (Conservatorio di Musica "Claudio Monteverdi" di Cremona)
气质关键词:寻根、古乐、工匠精神
克雷莫纳,这个名字对所有学弦乐的人来说,就是圣地。这里是斯特拉迪瓦里、瓜奈里的故乡。在克雷莫纳学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可能出门买个菜,隔壁就是一家百年制琴工坊。这里的音乐学院,也深深烙上了这种“工匠精神”的印记。
特色项目:克雷莫纳音乐学院在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和古乐实践方面是全意大利的翘楚。如果你对本真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感兴趣,想知道三百年前的人是怎么拉巴赫的,那全世界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学院和当地的提琴博物馆(Museo del Violino)有紧密合作,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价值连城的古董名琴。
招生偏好:他们非常欣赏对乐器历史、演奏法演变有思考的学生。面试时,教授可能会问你:“你对巴洛克弓和现代弓的区别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用羊肠弦演奏维瓦尔第,和用钢丝弦有什么不同?”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绝对是巨大的加分项。他们要找的,不仅仅是一个演奏员,更是一个对小提琴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传承者。
第二站:备考,拉什么不重要,怎么拉才是关键
好了,选好了心仪的学校,接下来就是最头疼的备考环节。大部分学校的要求都大同小异:一首巴赫无伴奏、一首帕格尼尼随想曲、一首大型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但为什么水平差不多的两个人,考试结果却天差地别?因为魔鬼藏在细节里。
技术不是炫技,是表达的工具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帕格尼尼拉得越快越好,协奏曲的技术段落越华丽越好。错了!意大利人对音乐的理解,根植于歌剧。在他们看来,所有的音乐都是“歌唱”。你的技术,是为了让“歌唱”更动听,而不是为了展示你的手指有多快。
举个例子:巴赫的夏空舞曲(Chaconne),很多人把它当成一首技术练习曲来拉,快、响、猛。但考上罗马音乐学院的一位学长告诉我,他的老师上课时,让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只分析夏空的和声结构,理解每一段变奏的情绪递进,从悲痛、到挣扎、再到升华。老师告诉他:“在你拉出第一个音之前,你心里必须已经‘唱’完了整首曲子。” 当你理解了音乐背后的情感逻辑,你的技术才有了意义。考场上,教授一耳朵就能听出,你是在“弹奏音符”,还是在“讲述故事”。
视奏(Prima Vista):拉开差距的“送分题”
这绝对是中国学生最容易忽视,也最容易吃亏的一环。意大利几乎所有的音乐学院考试都包含视奏。教授会给你一张陌生的谱子,准备一两分钟,然后直接开始。这考的不是你提前准备得多好,而是你的综合音乐素养。
如何准备?没有捷径,唯有多练。从现在开始,养成每天视奏一条新曲子的习惯。可以是乐团片段、练习曲、或者任何你没见过的谱子。关键不是拉得多完美,而是要保证:1. 节奏绝对准确,不能停;2. 调性、拍号第一时间把握;3. 遇到困难的音符,即使拉错了也要保持音乐的完整性,硬着头皮往下走。在教授看来,一个好的视奏能力,代表着你学习能力强、反应快,未来有巨大的潜力。
面试(Colloquio):你不是考试机器,你是个活生生的人
演奏结束了,教授会把你叫过来聊几句。千万别以为这是客套,这可能是决定你命运的五分钟。他们想知道:你为什么来意大利?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你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回答的艺术:千万不要说“因为意大利留学便宜”或者“因为你们学校排名高”这种大实话。你需要展现你对音乐的热情和思考。
- 关于为什么来意大利:可以聊聊你对意大利歌剧、文艺复兴艺术或者某位意大利作曲家的喜爱。比如:“我从小就着迷于维瓦尔第音乐中的阳光和活力,我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最原汁原味的感觉。”
- 关于为什么选这所学校: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去官网上查查你要考的这位教授。可以提他的某个录音,或者他教出来的某个学生。比如:“Maestro Rossi,我听过您演奏的贝多芬协奏曲,您对华彩乐段的处理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跟随您学习。” 这种“定制化”的回答,会让教授觉得你是有备而来,并且对他充满敬意。
记住,他们想招的是一个有思想、有热情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只会拉琴的机器人。
第三站:联系教授,一封邮件,决定你的第一印象
在意大利,考学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系统审核流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在考试前,通过邮件和心仪的教授建立联系,让他对你有印象,这几乎是所有成功考上的学生的“秘密武器”。但这封邮件怎么写,学问可大了。
黄金法则:尊重、真诚、有干货
教授们每天都会收到无数封这样的邮件,大部分都会被直接扔进垃圾箱。想让你的邮件被打开、被回复,记住以下几点:
1. 邮件标题要清晰:不要写“Hello”或者“A student from China”。标题要像个公文,一目了然。格式建议:`Richiesta informazioni per l'ammissione al Biennio di Violino - Nome Cognome (Your Name)` (关于小提琴研究生入学咨询 - 你的名字)。
2. 称呼要用敬语:开头必须是 `Gentile Maestro [教授姓氏]` 或 `Gentile Prof.ssa [女教授姓氏]`。`Maestro`(大师)是音乐领域最尊重的称呼。
3. 自我介绍要简短:第一段,一两句话说清楚你是谁,来自哪里,准备考什么课程。
4. 核心内容:表达“为什么是你”:这是整封邮件的灵魂。不要空洞地拍马屁,说“您太厉害了”。要具体!比如:“我在YouTube上看了您去年在博洛尼亚音乐节上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三奏鸣曲的视频,尤其第二乐章的处理,让我对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了解到您的教学非常注重乐句的呼吸感,这正是我目前最希望提高的方面。” 这段话表明你真的花时间去了解他了。
5. 附上你的“名片”:准备一个简洁的个人简历(CV),最好是PDF格式。同时,把你最好的演奏视频上传到YouTube或Vimeo,设置成公开或非公开链接,贴在邮件里。视频不要超过10分钟,选两首风格对比鲜明的曲子,确保音质和画质都尽可能好。
6. 提出一个明确的“请求”:邮件的结尾,不要问“您能收我为徒吗?”这种傻问题。可以问得委婉一些,比如:“不知您近期是否方便,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和您进行一个15分钟的线上交流,向您当面请教一些关于备考曲目的问题?” 或者 “如果我的水平基本符合您的要求,我非常希望能将贵校作为我的第一志愿。”
7. 结尾和签名:结尾用 `Cordiali saluti` 或 `Distinti saluti`。然后签上你的全名。
发完邮件,请耐心等待。如果两周没有回复,可以再发一封非常简短礼貌的邮件跟进一下。如果还是没有,就不要再骚扰了。但只要你用心写了,大概率会收到回复的。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Grazie, ho visto il tuo video”(谢谢,我看了你的视频),也意味着你已经在他那里挂上号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考学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次沟通。从你选择学校,到准备曲目,再到联系教授,你都在向这个你未来的学习殿堂展示一个完整的你——你的技术、你的音乐、你的思考,还有你的热情。
别把教授想得高高在上,他们也曾是年轻的学生,也经历过你现在的迷茫和焦虑。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演奏机器,而是一个眼睛里有光、对音乐爱得深沉的年轻人。把琴拉好,更要把“人”做好。去了解每一所学校的灵魂,去读懂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故事,然后,真诚地去交流。
最后,送你一句意大利人常说的祝福:In bocca al lupo! (祝你好运!字面意思是“到狼嘴里去”,回答要说“Crepi il lupo!”-让狼死吧!)。别怕,勇敢地走进那片充满挑战的丛林吧,因为那里,藏着你想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