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留学避坑指南速览 |
---|
学术篇:教授“放养”式教学,全靠自觉和主动沟通,别等DDL。 |
行政篇:办居留、注册,做好跑断腿的心理准备,材料一次备齐是王道。 |
生活篇:租房要趁早,主岛房源又贵又少,谨防“二房东”和合同陷阱。 |
气候篇:Acqua Alta(涨水)是常态,高筒雨靴是标配,出门前先查潮汐预报App。 |
消费篇:主岛游客物价高,学会像本地人一样去Rialto市场采购能省不少钱。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留学生网站(www.lxs.net)的老朋友,小编一枚。
还记得我刚到威尼斯的第一周,拖着两个28寸的大箱子,在圣马可广场附近迷路。手机导航彻底失灵,只能看着地图上近在咫尺的公寓,却被一条条运河拦住去路。一个好心的船夫大叔看我快哭了,用蹩脚的英语加手势告诉我,我需要过三座桥,绕一个大圈才能到。那一刻,汗水混着泪水,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鬼地方,真是美则美矣,活起来要命啊!
这个“开场白”,几乎是每个威尼斯留学生的必经之路。你以为你来的是童话水城,是文艺复兴的艺术殿堂。没错,这些都是真的。但你即将面对的,还有一个不按常理出牌、效率感人、生活成本高昂的真实威尼斯。今天,我就拉着几位刚从威尼斯美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Venezia)毕业的学长学姐,跟大家聊聊在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上学,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咱们不谈虚的,只讲干货。那些旅行手册上不会告诉你的“坑”,我们一个一个帮你踩平了。
一、随性还是随缘?和意大利教授的“爱恨情仇”
在国内习惯了老师布置作业、划重点、催进度的你,到了威尼斯美院,可能会经历一次彻底的“三观重塑”。这里的教学风格,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随性。
学姐Linda至今还对她的版画史教授记忆犹新。第一节课,教授没带PPT,没讲教学大纲,而是领着全班同学去了隔壁的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他指着丁托列托的巨幅画作,聊了一个半小时的八卦,从画家的情妇聊到颜料的配方。然后宣布:“好了,这学期的精髓你们感受到了,下节课我们聊聊提香。哦对了,期末写篇论文,主题自己定,不少于15页。”
然后呢?然后就真的很少在课堂上见到他了。邮件回复看心情,办公室的门永远紧闭。Linda说,她和同学们一度怀疑自己报了个“函授课程”。直到期末前一个月,大家才在恐慌中开始疯狂查资料、泡图书馆。这种“放养式”教学,在美院里是常态。教授们认为,艺术是靠感受和自我探索的,而不是条条框框的灌输。他们是你的引路人,但路必须自己走。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自由度极高,你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但坏处是,如果你自制力不强,或者脸皮薄不敢主动去“骚扰”教授,那一个学期下来可能真的什么都没学到。根据一项非官方的学生调查,超过60%的留学生表示,他们第一学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适应这种“全靠自觉”的学术氛围。你得像个侦探一样,主动去挖掘课程信息,追着教授的屁股后面约时间看作品,甚至要学会从他喝咖啡的闲聊里,捕捉关于期末考试的蛛丝马迹。
所以,给新生的第一个忠告就是:扔掉你的“等、靠、要”思想。把脸皮练厚点,把嘴巴练甜点。每周至少给你的导师发一封邮件,汇报你的创作进展和困惑。哪怕他只回你一个“Ok”,也比石沉大海强。记住,在意大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主动的学生有分拿。
二、“跑断腿”的行政手续:一张纸,八个部门,等三个月
如果说学术上的随性还能靠个人努力克服,那么意大利的行政手续,则会让你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无能为力”。办过意大利居留卡(Permesso di Soggiorno)的同学,都有一部辛酸血泪史。
学长阿哲,一个北方壮汉,提起办居留就想叹气。他严格按照流程,落地8天内就去邮局寄送了申请材料(那个被称为“kit”的大信封)。然后,他等了整整4个月,才收到去警察局按手印的通知信。按完手印,又等了3个月,才终于拿到了那张薄薄的卡片。整个过程耗时7个多月,期间他的临时居留条(Ricevuta)都快被他盘包浆了。根据威尼斯当地移民局(Questura di Venezia)公布的数据,2023年学生居留的平均办理周期就在5到8个月之间,这还是在材料完全正确的情况下。
最让人抓狂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不互通,而且上班时间极其“人性化”。比如税务局(Agenzia delle Entrate)办税号,可能只在周一、三、五的上午办公。大学秘书处(Segreteria)解决注册问题,可能需要提前邮件预约,而预约名额比双年展的限量门票还难抢。你常常会为了一个盖章,或者一张证明,跑上三四趟,每一趟都要重新排队,跟窗口里那位慢悠悠喝着espresso的大叔或大妈斗智斗勇。
这里的“坑”在于细节。你的地址拼写错一个字母,你的照片背景不是纯白色,你少复印了一张护照首页……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你的申请被退回,然后一切从头再来。我认识一个同学,因为银行存款证明上的欧元符号“€”打得不太标准,被要求重新开一份,为此又多等了一个月。
怎么办?首先,来之前就把所有能公证、能双认证的文件全部办好,多复印几份备用。其次,找一个靠谱的学长学姐,或者花点小钱去当地的援助中心(CAF或Patronato),让他们帮你检查一遍材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放平心态。把办手续当作一种修行,一种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沉浸式戏剧”。今天办不成,就去旁边的Bar喝一杯,明天再来。在意大利,急是没用的,学会享受等待吧。
三、水城生存法则:与Acqua Alta斗,其乐无穷?
每年秋天,当朋友圈里开始刷屏“威尼斯被淹了,水上威尼斯名副其实”的游客照时,我们留学生只想说: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Acqua Alta”,即高水位现象,是威尼斯秋冬季节的常客。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周期性的潮汐现象。但当潮水漫过堤岸,涌入小巷和广场时,对生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学妹小鱼就吃过大亏。她刚来时租了一个底楼(piano terra)的房间,觉得推开窗就能看到运河,特别浪漫。结果11月的一天夜里,她是被冰冷的河水泡醒的。整个房间水深20厘米,她的行李箱、书本、插线板无一幸免。
威尼斯市政府有专门的潮汐预报中心(Centro Previsioni e Segnalazioni Maree),会通过警报声和手机App(比如官方的“hi!tide Venice”)提前预警。警报声分等级,不同的鸣笛组合代表不同的预警水位。比如,超过110厘米,圣马可广场就会被淹;超过140厘米,城市近60%的区域都会进水。近年来,虽然耗资巨大的摩西工程(MOSE)防洪系统已经启用,大大减少了特大洪水的发生,但对于110-130厘米的中等涨潮,系统有时并不会启动。这种级别的涨水,一年平均会发生10到20次,足以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一团糟。
所以,在威尼斯生活,你需要get一些新技能。首先,一双质量好的高筒雨靴是你的“救命神器”,不是UGG那种,是能没过膝盖的橡胶或塑料长靴。其次,养成每天看潮汐预报的习惯,就像看天气预报一样。第三,熟悉你家和学校附近的“高架栈道”(passerelle)路线,涨水时,这些临时搭建的木板桥是你唯一的陆路通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租房铁律:绝对不要租没有经过现代化防潮改造的底楼公寓!多花点钱住楼上,能帮你省下无数的金钱和眼泪。
当然,换个角度看,蹚水上学也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看着平日里严肃的教授穿着雨靴从水里走来,看着贡多拉“开”进被淹的广场,你也会忍不住笑出来。这种人与自然既对抗又共存的奇妙关系,本身就是威尼斯魅力的一部分。
四、租房血泪史:在主岛找个家,比登天还难
“在威尼斯主岛,找到一个价格合理、条件尚可、合同正规的住处,比申请到美院的offer还难。”这句玩笑话,是每个威尼斯学生的共识。
为什么难?原因很简单:供需极度不平衡。威尼斯主岛面积狭小,房子古老,很多都被改造成了酒店或Airbnb,用来赚游客的钱。剩下的房源,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工作者的争抢。根据意大利房产网站Immobiliare.it在2024年初的数据,威尼斯主岛一个单人间的平均月租金高达550-700欧元,这还不包括水电网气等杂费。而在大陆的Mestre,同样条件的房间可能只需要300-450欧元。
高昂的租金只是第一道坎。更可怕的是各种“坑”。比如,很多房东不愿意签正规的学生合同(contratto transitorio per studenti),因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缴税。他们更倾向于“君子协定”,现金交易,这对于你需要用租房合同来办理居留、身份证等手续的留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还有臭名昭著的“二房东”,他们租下整套公寓再分租给你,但可能随时跑路,让你钱房两空。
学长Leo的经历就很典型。他通过一个Facebook群组找到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房间,位置好,价格也“仅”需500欧。房东说自己人在国外,让他先把三个月押金打过去,钥匙会寄给他。幸好Leo留了个心眼,托在威尼斯的朋友去看了下,才发现那套公寓根本就不存在,地址是个公共厕所。网络诈骗在租房市场屡见不鲜,尤其针对急于找房的外国新生。
那么,如何在威尼斯安全地找到住处呢?
第一,提早行动。至少提前3-4个月开始找。高峰期是8月和9月,那时候真的是“神仙打架”。
第二,选择可靠平台。除了Immobiliare、Idealista等大型网站,威尼斯大学(Ca' Foscari)和美院官网有时也会发布经过认证的房源信息。ESU(地区学生服务组织)也提供宿舍,但床位极少,需要尽早申请。
第三,实地看房,签正规合同。无论房东把房子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不要在没看到房子和合同原件前付一分钱。合同一定要是书面的,并且拿到税务局去注册(registrazione del contratto),这样才有法律效力。
第四,考虑备选方案。住在Mestre或Lido岛其实是不错的选择。Mestre到主岛的火车和公交车非常频繁,10-15分钟就能到罗马广场。Lido岛风景优美,坐船到圣马可广场也就15分钟。虽然每天需要通勤,但你能用省下的房租,换来一个更宽敞、更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性价比高得多。
五、当然,这里是无可替代的“艺术天堂”
好了,吐槽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威尼斯留学生活暗无天日?别急,现在要上“甜点”了。上面说的一切麻烦,当你真正沉浸在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中时,都会觉得是值得的。
在威尼斯美院上学,意味着你的校园是无界的。整个威尼斯,就是你的写生簿和灵感库。你的邻居,就是学院美术馆,里面躺着乔尔乔内、贝利尼、提香的真迹。出门拐个弯,就是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毕加索、达利的作品触手可及。你不用买票,因为学生证常常能让你免费或以极低的价格进入这些艺术殿堂。
最奢侈的,莫过于把两年一度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当成后花园来逛。这个全球最顶级的艺术盛会,对别人来说是一生可能只来一次的朝圣之旅,对你而言,却是整个夏天的日常。你可以带着学生年卡,在没课的下午,随意溜达到绿园城堡(Giardini)或军械库(Arsenale)展区,找个角落坐下来,看一部实验影像,或者对着一个装置作品发呆。全世界最前沿的艺术思潮,就在你的身边涌动。这种浸润式的滋养,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
你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幅流动的画。清晨,你可能在里亚托市场(Mercato di Rialto)的鱼腥味和叫卖声中,速写下最生动的市井百态。傍晚,你会在Zattere码头,和朋友们人手一杯1.5欧的Spritz,看着夕阳把Giudecca运河染成一片金红。你会在迷路时,意外闯入一个寂静无人的庭院,发现墙角爬满了青苔的古老石雕。你会习惯没有汽车鸣笛的夜晚,只有贡多拉划过水面的潺潺声和远处教堂的钟声伴你入眠。
这些瞬间,是威尼斯给你的独家馈赠。它用那些行政上的不便和生活上的挑战,筛选掉了那些只爱它表皮的游客,而把最深层、最宁静、最富诗意的内核,留给了愿意在此生活的你。
来威尼斯留学,就像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它会用数不清的麻烦事让你抓狂,让你无数次想打包行李逃离。但它也总能在你快要放弃的时候,用一个绝美的日落、一幅动人的画作、一阵悠扬的钟声,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拥抱。
所以,别怕那些“坑”。带上你最好的雨靴,和一颗强大的心脏,来亲自体验一下吧。毕竟,能在丁托列托画过的光影里画素描,能在安藤忠雄改造的美术馆里看展览,这种体验,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