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香港才懂,这里的媒体有多敢讲

puppy

还没来香港读书前,你可能觉得这里是美食和购物天堂,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每天最精彩的“大戏”,其实来自街边的报摊和电视新闻。这里的媒体真的什么都敢讲,报纸头条观点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电视上,记者追着政府官员的犀利提问,有时真会让你替他们捏把汗。这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冲击,一开始可能会让你有点懵,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它让你看到一个更多元、更复杂的社会,也逼着你学着去辨别和思考。这堂课本上学不到的“香港第一课”,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快来看看吧!

给留学萌新的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对香港的印象“滤镜破碎”,但别怕,这恰恰是它最真实、最迷人的一面。我们不只聊风花雪月,也聊聊这座城市坚硬的内核。准备好了吗?这堂课,你的教授可不会教你。

嘿,朋友,还记得你第一次来香港的场景吗?我猜,大概是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气喘吁吁地挤上港铁,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密集高楼,心里想着:“哇,我终于来到这个传说中的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了!”

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开学第一周的某个晚上,我去楼下的7-Eleven买宵夜,准备顺手拿一瓶维他奶。就在我伸手去冰柜时,眼角的余光扫到了旁边的报纸架。那一瞬间,我愣住了。

满满一墙的报纸,头版头条都在说同一件事——当时政府正在讨论一个新政策。但诡异的是,它们的标题却像是活在两个平行世界。左边一份报纸用超大号的红色字体写着《新政惠民,万众期待!》,配图是市民喜气洋洋的笑脸。而紧挨着它的另一份报纸,则用了冷峻的黑色标题《争议声中强推,专家忧虑重重》,配图是几个学者紧锁眉头的照片。

我当时脑子里一片混乱:所以……这政策到底是好是坏?到底该信谁?那一刻,我手里的维他奶突然不香了。我意识到,我脚下的这座城市,和我之前在电影、攻略里看到的那个光鲜亮丽的香港,完全是两码事。而这堂关于香港媒体的“第一课”,比我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来得更震撼,也更重要。

报摊上的“神仙打架”:今天你站哪一边?

从那天起,路过报摊成我了每天的固定节目。这比看任何连续剧都精彩。你会发现,香港的报纸,观点输出简直是“贴脸开大”。它们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爱憎分明,吵起架来,白纸黑字,毫不留情。

简单来说,你可以粗略地把它们分成几个阵营。比如,历史悠久的《大公报》和《文汇报》,通常被认为是亲建制派,对政府的政策大多持支持和正面解读的态度。它们的标题往往充满正能量,强调政策的积极影响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另一边,像《明报》这样的报纸,则以相对中立、但偏向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审慎批判立场著称。它们的新闻报道会更深入地挖掘事件的另一面,引用不同领域专家的分析,提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所以,你经常能看到它们在头条上对政府的决策提出质疑。

举个真实的例子。就拿每年发布的《财政预算案》来说吧,这可是关乎全港市民钱袋子的大事。亲建制派的报纸可能会在头版用《“派糖”800亿!市民笑开颜》这样的大标题,重点突出政府的福利政策,比如退税、发放消费券。而《明报》的头条则可能是《赤字再创新高,未来财政承压》,邀请经济学家分析巨额赤字对香港长远发展的隐忧。同一天,同一件事,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你说刺激不刺激?

当然,提到香港媒体,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苹果日报》。在2021年6月停刊之前,它以极其尖锐的批判立场和大胆的报道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它的存在,让报摊上的“战火”更加激烈。同样无法回避的,还有在2021年12月停止运作的《立场新闻》,以及之后关闭的《众新闻》。这些媒体的相继离场,深刻地改变了香港的舆论生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你我去观察和思考的巨大命题。

这种媒体格局对我们留学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看一个信源就全盘接受。你每天都被迫进行一场“信息辨伪”的脑力训练。你得学着去看不同报纸的用词、引用的专家、报道的角度,然后像个侦探一样,在脑中拼凑出事件更完整的样貌。这个过程很累,但相信我,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这么不知不觉被“逼”出来的。

电视里的“高手过招”:记者追着官员跑

如果说报纸是静态的“观点对决”,那么电视新闻就是动态的“极限拉扯”。你一定要看一次香港的晚间新闻,特别是政府召开记者会的时候,那场面,有时真会让你替台上的官员捏把汗。

这里的记者,提问风格不是“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这种温和派,而是充满了进攻性。他们的问题往往非常具体、尖锐,甚至带有一点挑衅。比如:“司长,您刚才的解释与三周前的说法有明显出入,请问是您记错了,还是政策在刻意隐瞒什么?”“长官,民调显示七成市民反对这项措施,您是否认为您已经脱离了民意?”“您承诺过问题会在年底前解决,现在承诺无法兑现,您是否会为此问责下台?”

他们会追着官员跑,把话筒怼到他们嘴边,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不给你任何喘息和回避的空间。这种场面,对于习惯了和风细雨发布会的我们来说,冲击力是巨大的。你会看到官员们如何运用语言技巧闪转腾挪,也会看到他们偶尔被问到语塞、面露难色的尴尬瞬间。

香港电台(RTHK)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其皇牌纪实节目《铿锵集》,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香港调查性报道的标杆。他们制作了大量深入社会肌理、敢于触碰敏感议题的纪录片。比如,在2019年元朗“721事件”发生后,《铿锵集》团队通过追查海量闭路电视录像和采访关键人物,制作了专题报道,对事件的许多疑点提出了深刻的追问。这期节目后来获得了新闻奖项,但也让其制作人付出了个人代价。这背后展现的,是新闻工作者在复杂环境下的坚持与风险。

这种媒体监督的存在,就像悬在权力头顶的一把剑。它提醒着公职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公众的审视之下。对我们留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看个热闹。它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什么是“第四权”(The Fourth Estate)的理论,让我们看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这比任何一本《新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都来得生动和深刻。

从信息过载到主动思考:你的香港生存指南

我知道,刚开始接触这一切,你可能会感到非常“懵”。信息像海啸一样扑面而来,观点左右互搏,你感觉自己就像一叶小舟,随时可能被撕裂。你会忍不住问: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我该相信谁?

恭喜你,当你开始问出这个问题时,你的“香港第一课”才算真正开始。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这里,没有人会喂给你一个“事实罐头”。你需要自己去寻找、去对比、去思考。这个过程,就是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你会慢慢学会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看一则新闻时,不仅看它说了什么,更要看它没说什么;留意报道中引用的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分析评论文章作者的背景和一贯立场;甚至要去学着阅读英文媒体,比如《南华早报》(SCMP),获取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视角的叙述。

这个过程也让你更加理解香港社会的复杂性。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社会问题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历史、利益和情感。这种复杂性,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它不完美,甚至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它足够真实。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敢讲”的媒体环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无国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发布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香港的排名经历了一场“自由落体”。2002年,香港曾高居全球第18位,而到了2023年,排名已经跌至第140位。这个数字的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叙事,告诉我们香港的媒体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动。作为身处其中的留学生,我们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这堂“必修课”,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来读个书,拿个学位的,香港的媒体怎么样,政治怎么吵,关我什么事?

关系太大了。因为你不是活在象牙塔里。你每天上学坐的地铁,吃的茶餐厅,逛的商场,你身边的本地同学、教授,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焦虑与希望,都与这座城市的公共讨论息息相关。

如果你不了解这里的媒体在讨论什么,你就无法真正理解你的同学为什么会对某个社会议题如此上心;你也无法理解教授在课堂上引用的本地案例背后的深层含义;你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碗鱼蛋粉的价格上涨,会成为报纸上讨论好几天的民生大事。

了解香港的媒体,就是拿到了一把解锁这座城市的钥匙。它让你能够超越一个“游客”或“过客”的身份,去尝试理解这座城市的脉搏和呼吸。它让你看到的,不再只是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还有夜景背后,700多万香港人真实的挣扎、困惑、希望和梦想。

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场认知的探险。在香港,这堂由媒体开设的“社会观察课”,或许是你留学经历中最宝贵、最无法复刻的一门课。

所以,下次路过街角的报摊,别再步履匆匆了。停下来,花几块钱,买一份你从未读过的报纸。找个地方坐下,慢慢读。你可能会同意它的观点,也可能会气得想把它撕掉。但无论如何,它都会让你开始思考。

而这种思考,朋友,才是你香港留学生涯真正的开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