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后,我彻底告别了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想东想西,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来澳洲前,我也是个典型的“内耗型选手”,被绩点、实习和同辈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但澳洲的阳光和这里“允许一切发生”的松弛感,真的慢慢治愈了我。在这里,我发现人生不止一条跑道,没人会用唯一的标准来定义你的价值。从学会享受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到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再到真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你也正被内耗所困扰,想知道澳洲生活是如何帮我找回内心平静的,来看看我的故事吧,希望它能给你带来一点阳光和勇气。

告别精神内耗,拥抱澳洲阳光生活的小贴士
别把自己逼太紧: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澳洲的大学评估体系很多元,一次作业、一场考试的成绩定义不了你。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躺平”的下午。
走出去,多晒太阳:科学研究表明,晒太阳能促进血清素分泌,让你更快乐。别总闷在图书馆和公寓里,去海边、去公园、去植物园,感受真实的阳光和微风。
拓展成功的定义:在澳洲,一个出色的咖啡师、一个受人尊敬的水管工,他们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不比CBD的金融精英差。多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天,你会发现“成功”的样子有千百种。
学会求助,你不孤单:几乎所有澳洲大学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是找个专业人士聊聊天,帮你理清思路。记住,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是头等大事。

嘿,朋友,你是不是也这样?

出发澳洲前一晚,我对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发呆。里面塞满了四季的衣服、各种转换插头,还有我妈硬塞进去的几包火锅底料。但箱子装不下的,是心里那份沉甸甸的焦虑——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还有一种被同辈压力追着跑的窒息感。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朋友圈里,有人拿了顶级投行的实习offer,有人在学生会里混得风生水起,还有人绩点高到可以当“海报”贴在学院墙上。而我呢?绩点不上不下,实习经历平平无奇,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即将开始的澳洲留学。可这趟留学,在我心里更像是一场仓皇的“逃跑”,逃离那个让我喘不过气的“内卷”环境。

我害怕自己融不进新环境,害怕课业太难跟不上,更害怕花了几十万,最后还是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别人口中“失败的留学生”。每一个“害怕”都像一个小小的钩子,把我牢牢钩在精神内耗的漩涡里。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懂。根据澳大利亚心理健康组织Orygen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的研究,有高达41%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正在经历高度的心理困扰,这个比例远高于本地学生。

看,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澳洲这片神奇的土地,用它独特的阳光和“No worries”文化,真的有能力治愈这种内耗。它没有给我一剂猛药,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把我从那个紧绷、焦虑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更松弛、更自洽的人。

当“卷王”遇见“躺平”:澳洲教会我的第一课是“慢下来”

来澳洲之前,我的生活是被时间表精确切割的。早上六点半起来背单词,上午上课,下午泡图书馆,晚上还要赶实习报告。我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陀螺,一刻不敢停,生怕被别人甩在身后。我坚信,只有把每一分钟都填满,才算“充实”。

刚到悉尼的时候,我被这里的“慢”惊到了。下午三点,咖啡馆里坐满了悠闲聊天的人;下午五点,CBD的很多店铺准时拉下卷帘门,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但不是为了加班,而是为了赶去海边冲浪,或者去公园遛狗。我那套“奋斗哲学”在这里好像完全失灵了。

我的寄宿家庭房东,一个叫Mark的大叔,是个水管工。他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抱起他的冲浪板,冲我喊一句:“Hey mate, wanna catch some waves?”(嘿哥们,去冲个浪吗?)起初我总是摆摆手,心里想着:“我还有那么多reading没看,哪有时间玩?”

直到有一次,我被一篇论文折磨得焦头烂额,Mark看出了我的沮丧,硬是把我从书桌前拖走,带到了Maroubra海滩。夕阳把整个海面染成了金色,海鸥在头顶盘旋,远处是冲浪者们在浪尖上起舞的身影。Mark没多说什么,只是递给我一瓶冰啤酒,说:“有时候,最好的工作方式就是不工作。”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被点醒了。我一直追求的“效率”,是不是反而让我失去了感受生活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常年将澳大利亚列为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表现最佳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全职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约为38小时,而且只有不到10%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这种“不以加班为荣”的社会共识,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澳洲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

我开始学着在日程表里留出“空白”。我不再因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而感到罪恶,而是会带上一本书去皇家植物园的草坪上躺着。我发现,当我允许自己“慢下来”,那些曾经让我抓狂的论文思路,反而会在散步时自己冒出来。原来,松弛感才是最高级的生产力。

人生不止一条跑道:在这里,没人用唯一的标准定义你

在国内,我们似乎从小就被塞进了一条既定的跑道: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每一步都像在打怪升级,不能有丝毫偏差。这条跑道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成绩、实习、工作title和薪水。

澳洲彻底打破了我这种狭隘的认知。

我读的是商科,身边很多同学都把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顶级投行作为人生目标。我也不例外,把这些公司的名字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前。但我的一个小组课同学,一个叫Chloe的本地女孩,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Chloe的成绩中等偏上,但她真正的热情在于做蛋糕。她的Instagram上全是自己做的各种精致甜点,比很多网红店的还漂亮。有一次我们一起做project到深夜,我问她毕业后想去哪个公司,她眼睛发亮地告诉我,她想用自己的积蓄开一家小小的蛋糕店。我当时很震惊,下意识地问:“那你读这个商科学位不是浪费了吗?”

她笑了,说:“怎么会?商科教我如何管理成本、如何做市场营销,这些都是我开店需要的技能啊。学位是工具,不是目的。”

后来,我发现像Chloe这样的人在澳洲比比皆是。我打工的咖啡店,老板是一位昆士兰大学的法律系毕业生,他觉得每天穿着西装处理案件太压抑,远不如做一杯完美的Flat White让他有成就感。根据澳大利亚政府的Job Outlook数据,像电工、水管工、木工这类技术工人(澳洲人亲切地称他们为“Tradie”)的需求量巨大,并且时薪非常可观,一个经验丰富的Tradie年收入甚至可以超过很多办公室白领。社会对“蓝领”工作的尊重,是你在这里能真实感受到的。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像一剂解药,慢慢化解了我心中的“同辈压力”。我不再盯着朋友圈里谁又进了大厂,谁又升了职。我开始问自己: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的人生,除了那条看似光鲜的“精英跑道”,还有没有别的风景?我开始尝试做一些以前觉得“不务正业”的事情,比如去周末市集卖自己做的小手工,去动物收容所做志愿者。每当我做这些事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和拿到一个HD成绩单的喜悦完全不同,它更踏实,也更持久。

“允许一切发生”: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精神内耗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不完美”的恐惧。我们害怕犯错,害怕出糗,害怕自己不够好。我们习惯在脑海里反复预演各种最坏的情况,然后被自己的想象吓得寸步难行。

澳洲人的口头禅“No worries”和“All good”,简直是这种心态的克星。它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没关系,都会好起来的”的乐观和包容。

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紧张到手心冒汗,说到一半忘词了,大脑一片空白。在国内,这绝对是大型“社死”现场,我几乎能预感到台下同学的眼神和老师失望的表情。但在那间小小的tutorial教室里,我的tutor只是微笑着对我说:“Take your time, no worries.”(慢慢来,别担心。)台下的同学也报以鼓励的眼神,没有人窃窃私语。

那几秒钟的停顿,在当时感觉像一个世纪那么长,但事后回想,却是我留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发现,原来“不完美”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接纳的。一次小小的失误,并不会让你这个人被全盘否定。

这种“允许一切发生”的文化,也体现在学术环境中。澳洲大学的评估方式非常灵活,除了考试,还有大量的论文、小组作业、演讲和实践项目。比如,我的一门市场营销课,期末作业是为一个真实的小企业做一套营销方案。我们小组选择了一家社区里的独立书店。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和老板聊天,了解他的困境,而不是仅仅套用课本上的理论。最后,我们的方案虽然在理论深度上不算最强的,但因为极具可行性和人情味,拿到了很高的分数。教授的评语是:“Excellent engagement with the real world.”(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非常出色。)

这件事让我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分数,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根据2022年的一项全澳学生体验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Survey),超过75%的澳洲大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给出了积极评价,其中“教师的平易近人”和“鼓励性的学习环境”是高频被提及的优点。

当我不再害怕犯错,我反而变得更勇敢了。我敢于在课堂上提出“傻”问题,敢于尝试我完全不擅长的运动,也敢于坦然地告诉别人“这个我不会,你能教教我吗?”。当我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我发现世界也用更温柔的方式拥抱了我。

写在最后,给正在或即将在澳洲的你

从一个被绩点和实习压得喘不过气的“内耗型选手”,到一个能享受阳光和海浪的“松弛感”青年,澳洲带给我的,远不止一纸文凭。它教会我,人生最大的课题,是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

如果你也正被内耗所困,感觉快要被淹没,别怕,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它们都曾是拉了我一把的手:

第一,放下手机,走到阳光下。别再刷那些让你焦虑的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了。去你家附近的公园躺在草地上看云,或者坐一趟公交车到终点站,看看沿途的风景。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远比屏幕里的精彩和治愈。

第二,去做一件“无用”但快乐的事。去学冲浪,哪怕一直摔倒在水里;去学做咖啡拉花,哪怕第一个月只能拉出“一坨”;或者干脆去海边捡贝壳。这些事不会写进你的简历,但它们会让你重新找回最纯粹的快乐,让你明白你的价值,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证明。

第三,勇敢地使用学校的心理支持服务。这真的不丢人!把心理咨询想象成一次“情绪的感冒”,找专业医生聊聊,开点“药方”,再正常不过了。全澳所有大学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见过无数和你情况类似的学生,他们懂你。

最后,请一定记住,你已经非常非常棒了。独自一人来到异国他乡,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勇气的事情。澳洲的阳光,不仅会晒黑你的皮肤,更会照亮你心里那些被焦虑遮蔽的角落。希望你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No worries, mate”,然后带着这份松弛和勇气,去拥抱人生的每一种可能。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072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