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新生必看:教科书上没有的安全课

puppy

嘿,即将开启你的留美冒险,是不是超级激动?但除了搞定学业,有些保平安的“潜规则”课本上可真没教。比如,晚上几点后哪些街区最好别一个人乱逛?接到自称“大使馆”或“警察”的电话该怎么机智应对?和真正的警察打交道时,哪些话是雷区,千万不能踩?还有,去party怎么才能既玩得尽兴又保护好自己和朋友?这篇文章不讲空话大道理,全是学长学姐用经验总结出的实用干货。它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想给你一份实实在在的“避坑指南”,让你在异国他乡,既能玩得开心,也能让家人彻底放心。

留美安全核心避坑指南
夜间出行:天黑后,不熟的街区别独行。查查犯罪地图,用好校园护送服务。记住,省下的几美元打车费,远没有你的安全重要。
防范诈骗:任何自称“使领馆”、“警察”、“FBI”的电话,只要提到“转账”、“保密”、“逮捕”,立刻挂断!官方机构绝不会在电话里办案或要钱。
遭遇警察:冷静,双手放在看得见的地方(比如方向盘)。不要争辩,不要乱动。被问话时,可以说“I'd like to remain silent”并要求联系律师。这是你的权利。
派对生活:杯子不离手,朋友不离身。去哪、和谁、几点回,提前告诉信得过的人。感觉不对劲,立马找借口走人。

嘿,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已经在美国“混迹”多年的学长。

还记得我刚到洛杉矶的第一个学期,有天晚上在图书馆赶完due,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看着Google Maps上显示宿舍只有15分钟步行距离,想着还能省下十几刀的Uber钱,我背起书包就抄了条近路。那条路穿过一个公园,白天看还挺惬意,晚上却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刚走到一半,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心里一咯噔,回头看是一个高大的身影在快步靠近。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无数电影里的惊悚情节,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我几乎是跑着冲出公园,回到宿舍时后背都湿透了。后来才知道,我穿过的那片区域是本地人都知道的流浪汉聚集地,天黑后治安很差。

那晚的经历,比任何课堂上的知识都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在美国,安全这件事,真的不是靠“我觉得”或者“应该没事吧”就能侥幸过关的。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当危险真的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所以今天,我想把那些教科书上没有,但关乎我们每一个留学生切身安全的东西,用大白话聊透。

天黑之后,有些路真的不能走

国内的我们习惯了半夜还能出门撸串的安全感,但在美国,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彻底“格式化”。这里的城市布局和国内很不一样,往往一条街之隔,治安状况就天差地别。白天看起来繁华的downtown,晚上商铺关门后可能就成了犯罪高发区。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22年的犯罪数据报告,超过一半的暴力犯罪(约54.7%)发生在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之间。尤其是抢劫(robbery),更是夜间高发的犯罪类型。

我认识一个在芝加哥大学的学妹,有次为了去超市买东西,晚上9点多独自穿过一个平时很安静的街区,结果被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抢走了背包,里面有她的电脑、钱包和护照。人虽然没受伤,但那种惊吓和后续补办证件的麻烦,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夜间出门有阴影。

那怎么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呢?

第一,学会使用工具。 很多网站比如 CrimeMapping.com 或者 NeighborhoodScout.com,可以让你输入地址,查看附近的犯罪记录和安全评级。在你租房或者规划夜间路线前,花五分钟查一下,能帮你避开很多潜在的坑。很多大学警察局(Campus Police)的网站也会公布校园周边的安全警报(Safety Alert),一定要养成定期查看的习惯。

第二,善用校园资源。 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提供“校园护送服务”(Campus Escort Service 或 Safe Ride)。如果你在图书馆或实验室待到很晚,可以打电话让他们派车或派人护送你回宿舍。这项服务通常是免费的,别不好意思用,这是你交的学费里包含的安全保障!

第三,花钱买安心。 晚上出门,尤其是去不熟悉的地方,别为了省几美元而选择走路或坐公交。直接叫Uber或Lyft,并且一定在室内的安全地方等待,看着App上的车牌和司机信息核对无误后再上车。上车后和朋友分享你的行程,这点小钱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记住,夜晚的危险,往往就藏在你以为的“抄近路”和“省点钱”里。

“大使馆”打来的电话?99.9%是骗你的

“您好,这里是大使馆,我们检测到您名下有一个从北京寄出的包裹,内含多张非法信用卡,您涉嫌国际金融诈骗,需要配合我们调查,否则将被遣返……”

如果你接到这样的电话,第一反应是什么?紧张?害怕?开始回忆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打住!请立刻、马上、毫不犹豫地挂掉电话!

这种“虚拟绑架”或“官方机构”诈骗是专门针对海外华人群体,尤其是留学生的“精准打击”。骗子们利用我们身在异国、不熟悉当地法律、害怕影响签证的心理,进行恐吓和操控。根据中国驻美大使馆多次发布的安全提醒,这类诈骗案近年来持续高发,已经有无数留学生和家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就在去年,加州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小A就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中国国际刑警”的电话,对方说他涉嫌洗钱,发来了伪造的“警官证”和“逮捕令”,要求他缴纳“保证金”洗脱嫌疑。骗子还威胁他必须“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并切断与家人朋友的联系,自己找个酒店躲起来。在骗子的持续洗脑和恐吓下,小A一步步将父母给的十几万美元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转了过去。等他意识到被骗时,钱早已被转移,追悔莫及。

如何一眼识破这些骗局?记住以下几条铁律:

1. 官方机构不会在电话里办案。 无论是中国使领馆、国内公安局,还是美国的FBI、CIA、IRS(国税局),任何一个真正的官方机构,都不会通过电话通知你涉嫌犯罪,更不会要求你在线转账、提供银行账户密码或缴纳“保释金”。所有法律程序都必须通过书面文件和法定流程进行。

2. 任何要求“保密”的都是骗子。 骗子最怕的就是你和外界联系,因为只要你跟朋友、学校老师或者家人说一句,骗局就可能被戳穿。所以他们会用“此案是国家机密”、“告诉别人会连累家人”等话术来孤立你。

3. 别被+86开头的号码迷惑。 骗子用改号软件可以伪装成任何号码,包括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开电话。接到这类电话,最好的验证方式就是:挂掉它,然后自己去官方网站查找正确的号码,再打过去核实。

4. 使领馆的唯一作用是保护你,不是审判你。 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为海外公民提供领事保护和服务的,比如你护照丢了可以找他们,但他们没有权力在中国境外对你进行所谓的“电话调查”或“逮捕”。

请把这些信息同步给你国内的父母。很多“虚拟绑架”案的升级版,是骗子在控制你之后,再打电话给你父母,说你被绑架了,播放事先录好的你的哭声,索要巨额赎金。所以,和家人约定一个只有你们知道的“暗号”或安全问题,关键时刻能救急。

和警察打交道:这不是电影,别给自己加戏

在美国,和警察(Police Officer)打交道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远远不像电影里那样可以随意调侃或争辩。由于文化和法律体系的差异,我们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在这里可能会被误解为挑衅或危险举动,从而导致事态升级。

最常见的情景就是开车被警察拦下(Pulled Over)。根据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Stanford Open Policing Project),全美每年有超过2000万次交通拦截。作为留学生,你很可能就会遇到。

这时候,该怎么做?

第一步:冷静靠边。 看到警车在你后面闪灯,立刻打右转向灯,平稳地把车停在路边安全的地方。不要急刹车,也不要继续开很远去找你认为“好”的地方。晚上停车后,最好打开车内的灯,让警察能看清车内情况。

第二步:手别乱动!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把手放在方向盘上,让警察能一直看到。千万不要在他走向你的过程中,就开始在储物箱或包里翻找驾照和保险。这个动作在警察看来,极有可能是掏枪的危险行为。

第三步:听指令,少说话。 等警察走到你车窗前,摇下车窗,等他开口。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拦下你,并要求你出示驾照(Driver's License)、车辆注册证(Registration)和保险(Insurance)。这时,你可以告诉他:“Officer, my license is in my wallet/glove box. I am going to reach for it now.” (警官,我的驾照在钱包里/手套箱里,我现在要去拿。) 一定要先说再动!

第四步:不要争辩,不要撒谎。 如果你超速了,就承认。试图争辩或者撒谎,只会让情况更糟。警察有执法记录仪,一切都有记录。你可以在法庭上申辩,但绝对不是在路边。

第五步:了解你的权利。 警察可能会问一些超出交通违章范围的问题,比如“你从哪里来?”“车上有没有什么违禁品?”。你有权不回答这些问题。你可以礼貌地说:“I'd like to remain silent.” (我想保持沉默)。如果他要求搜查你的车,你有权拒绝,可以说:“Officer, I do not consent to a search.” (警官,我不同意搜查)。当然,如果他有“合理理由”(Probable Cause),比如闻到大麻味或者看到违禁品,他依然可以搜查。但表明你的态度很重要。被捕时,你有权要求联系律师。

记住,面对警察,你的目标不是“赢”,而是“安全地结束这次接触”。保持礼貌、冷静、配合,但也要清楚自己的权利边界。这堂课,关乎你的人身安全。

Party攻略:玩得尽兴,更要安全到家

来美国读大学,参加Party是体验校园文化、结交朋友的重要方式。但电影里那些狂欢的场景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风险。

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数据,大学年龄段的女性是性侵犯的高风险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案件发生在社交场合,并且与酒精有关。这绝不是要我们因噎废食,不去社交,而是要学会“Party Smart”。

1. The Buddy System(伙伴系统)。 这是留学生社交圈的黄金法则。永远不要一个人去参加Party,尤其是去不熟悉的人家里。和信得过的朋友一起去,并且约定好,无论如何都要一起离开。在Party中,时常和朋友互相照应一下,确保对方没事。

2. 看好你的杯子。 这句话要刻在脑子里。不要喝已经开封的饮料,不要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酒水。如果可以,自己从冰箱里拿一瓶未开的啤酒或饮料。如果喝的是杯装的酒,那么从酒保手里接过来之后,就不要让它离开你的视线。去上个厕所,回来这杯就不要再喝了。这不是 paranoid(偏执),而是因为在饮料中“下药”(drink spiking)的案例在派对中并不少见。常见的约会迷奸药物,如Rohypnol(俗称“迷魂药”)和GHB,无色无味,几分钟内就能让人失去意识。

3. 控制你的酒量。 了解自己的酒量,不要因为别人劝酒或起哄就喝多。酒精会降低你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让你更容易成为犯罪目标。感觉有点醉了,就停下来,喝点水或果汁。保持清醒,才能让你对周围环境保持警惕。

4. 提前规划回家路线。 去Party之前,就想好怎么回家。是叫Uber,还是有清醒的朋友开车?手机要保证有电。千万不要想着“到时候再说”,更不要搭陌生人的车回家。

5. 相信你的直觉。 如果在一个Party里感觉不舒服,或者某个人让你觉得很不自在,不要犹豫,找个借口(比如“要去接个电话”、“朋友在等我”)立刻离开。你的直觉是你最好的安全警报。

玩得开心和保证安全从来不是对立的。做好这些准备,你才能真正无后顾之忧地享受社交的乐趣。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让你每天都活在焦虑和恐惧里,恰恰相反,是希望你能把这些意识内化成一种习惯,就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一样自然。当安全成为一种本能,你才能更自由、更自信地去探索这个国家,去拥抱你的留学生活。

记住,你漂洋过海,是为了看更广阔的世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平安。你的平安,是你送给远方家人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你对自己这趟青春冒险,最基本的责任。

照顾好自己,朋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077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