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生,到底多有钱?

puppy

豪车、名牌、高消费,感觉每个同学都家境优渥、出手阔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些刻板印象到底有多大的水分。 你会发现,留学生群体远比想象中更多元。当然,不否认确实有出身富裕的同学,享受着顶级生活。但更多的,可能是像你我一样,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学费生活费偷偷努力,甚至尝试兼职补贴开销的普通人。我们不聊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开销、不同的消费观念,以及大家在英国真实的经济生活状态。如果你也好奇,或者正在为自己的留学预算而烦恼,那这篇文章绝对能给你一些共鸣和实用的视角,来一起揭开“英国留学生到底多有钱”的真实面纱吧!

还记得吗,刚踏上英国土地那会儿,总觉得身边同学一个个都光鲜亮丽得不行。走在大学校园里,时不时会看到同学开着挺酷的车,聚餐的时候大家点菜毫不手软,朋友圈里也都是各种旅行、各种买买买的晒图。那时候我心里偷偷琢磨,这英国留学生是不是真的都“家里有矿”啊?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富人圈的“穷”孩子,吃饭都要算着点,买件衣服都要纠结半天。这种感觉,是不是也戳中你了呢?

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这种表象背后藏着太多复杂和多样。我有一个朋友,小李,每次出门都背着不同的名牌包,大家私下里都觉得她家境一定特别好。直到有一次她生病住院,我去看她,才知道她为了省下房租,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每天通勤路上要花将近两个小时,还常常为了买到打折的食物在超市关门前赶过去。那些名牌包,很多都是她用兼职工资分期买的,或者是一些二手淘来的,为了让自己在陌生环境里“看起来不那么格格不入”。这就像是一出戏,大家都在演,只是剧本不同罢了。

那些高昂的学费,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留学,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学费这座大山。这可是最实打实的硬支出,一分一毫都少不了。根据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的数据,2023/24学年国际本科生的学费普遍在每年1.5万英镑到3万英镑之间。像伦敦大学学院(UCL)一些热门的商科或工程类硕士课程,国际学生学费甚至能达到每年3.5万英镑以上,据UCL官网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部分课程更是高达4万英镑。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折合人民币少说也要二三十万一年。

这笔钱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是随便就能拿出来的。我认识很多同学,他们的家庭为了凑齐这笔学费,可能是爸妈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或者是把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有位同学就告诉我,他出国前家里把老家的房子抵押了,每个月都要还贷款,他来英国后压力巨大,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成绩,生怕辜负了家人的期望。这样的案例,其实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远比那些开豪车的传闻来得真实和沉重。

学费的差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有钱”的定义。有些专业的学费相对较低,比如人文社科类,可能一年在1.8万到2.5万英镑,而像医学、牙科这种学制长、教学成本高的专业,一年学费动辄就是4万英镑甚至更高,据英国大学官网显示,爱丁堡大学的国际医学本科生学费甚至可达37,500英镑/年。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家庭经济能力的需求起点就完全不同。所以,笼统地说留学生都有钱,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生活费这笔账,比想象中更复杂

除了学费,生活费也是一笔大头。英国政府在审核学生签证时,对留学生的生活费有明确要求。根据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官网公布的最新信息,如果你在伦敦地区学习,每个月至少需要准备1,334英镑的生活费,非伦敦地区则为1,023英镑。这只是最低标准,实际花销往往更高。这笔钱涵盖了住宿、餐饮、交通、日常用品和一些社交娱乐。随便算算,一年下来这又是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人民币。

住宿是生活费里的大头。伦敦的房租贵得离谱,一个单人间合租公寓,每周180-250英镑是常态,这还不算水电网费。如果想住得舒服一点,或者在市中心附近,价格更是蹭蹭往上涨。据Rightmove等房产网站的数据显示,伦敦学生公寓的平均租金在2023-2024年上涨了近10%,市区内单间公寓每月甚至可以达到1000英镑以上。我有个室友,为了省钱,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通勤,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晚上十二点才回家,就为了能住上每月不到500英镑的房子。

即使是非伦敦地区,住宿费也日益攀升。曼彻斯特、伯明翰、爱丁堡这些热门留学城市,市中心的单人公寓月租也普遍在600-900英镑,甚至更高,数据显示,这些城市的学生公寓需求远超供给,推高了租金。所以,那些住在市中心公寓,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的同学,和我们这些为了房租起早贪黑的,经济状况肯定有着天壤之别。

吃饭也是一门大学问。学校食堂的餐点虽然方便,但顿顿吃下来可不便宜,一份简餐通常要6-10英镑。我见过很多同学为了省钱,每天自己做饭。每周去超市采购一次食材,仔细计算哪种蔬菜打折,哪个品牌更划算。Aldi和Lidl这些平价超市,就成了我们这些“精打细算派”的根据地。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2023年英国食品通胀一度达到19.2%,即使现在有所回落,但日常生活开销的压力依然不小。很多同学每月伙食费会控制在150-200英镑左右,这需要极高的自律和烹饪技巧。

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伦敦的地铁和公交系统虽然发达,但价格也不菲。一张月卡动辄就要100多英镑。很多同学为了省钱,宁愿走路或者骑自行车。我有个朋友,为了每天省下地铁钱,坚持步行一个小时去上课,风雨无阻。据交通部门的数据,伦敦公共交通费用在过去五年内上涨了约20%,这对于预算有限的留学生来说,每节省一笔通勤费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周末想去周边城市玩玩,火车票提前买也许能便宜些,但临近出行再买,价格就能让你心疼半天。

社交娱乐方面,更是天差地别。有些同学隔三岔五就去酒吧、夜店,参加各种派对,一晚上几百镑花出去眼睛都不眨一下。而我们呢,可能更多的是选择在家里和朋友一起做饭、看电影,或者去公园散散步,享受免费的乐趣。偶尔出去吃顿好的,也得提前研究半天哪家餐厅有学生折扣,或者哪里有“Two for One”的优惠。TOTUM卡和UNiDAYS这些学生折扣平台,就像我们的秘密武器,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些小细节,恰恰反映了不同消费观念背后的经济实力。

兼职:赚点零花钱,还是为了补贴家用?

很多同学出国前就计划好了要兼职,一来是想体验一下当地生活,二来也是想赚点零花钱。根据英国学生签证规定(Tier 4 General Student Visa),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期间则可以全职工作。英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在逐年上涨,截至2024年4月,21-22岁工人的最低工资为11.84英镑/小时,23岁及以上为11.44英镑/小时。看起来似乎不错,每周工作20小时,一个月也能有近千镑收入。

然而,现实往往更骨感。找兼职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不用占用太多学习时间、薪资待遇又不错的工作。很多同学只能找到在餐厅洗碗、送外卖、超市理货这些体力活。工作辛苦不说,有时候还会影响学习。我认识一个学霸,为了在咖啡馆兼职,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去开店,晚上回来还要赶作业,常常累到趴在桌子上睡着。他告诉我,他兼职的收入主要是为了补贴生活费,减轻家里负担,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独立体验”。

兼职的同学里,也有不少是为了存下一些钱,作为旅行或者未来发展的资金。比如我有一个同学,他在学校图书馆兼职,因为工作时间灵活,也能接触到很多学习资源,他把赚到的钱都存起来,打算毕业后去欧洲深度游一趟。据英国政府数据统计,约有30%的国际学生在学习期间有兼职经历,其中绝大部分是为了分担经济压力。所以,看到同学兼职,不要以为他们只是“玩票”,很可能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远超你的想象。

奖学金:不是“富人”的专属,而是“拼命三郎”的勋章

说到经济支持,奖学金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很多人觉得奖学金是学霸的专属,或者只有特别贫困的同学才能申请。但其实,英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种类非常多,除了学业优异奖学金、贫困助学金,还有很多针对特定国家、特定专业,甚至特定背景的奖学金。例如,谢菲尔德大学就为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国际学生设立了“国际优等生奖学金”,金额从2500英镑到全额学费不等,据其官网信息,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生受益。还有一些机构提供外部奖学金,比如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s),就是面向全球的优秀未来领导者,提供全额资助。

申请奖学金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申请材料,写文书,参加面试。我认识一位同学,为了申请到一个2000镑的奖学金,她修改了不下十遍的个人陈述,还请了好几个老师帮忙指导。最终她成功拿到了奖学金,虽然金额不大,但对她来说意义非凡,那是她用努力换来的认可,也是她省吃俭用下的一笔重要补充。所以,别再把奖学金看作是“富人”的专属,它更像是那些“拼命三郎”的勋章。

拿到奖学金的同学,也并非都是家境贫寒。有些同学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他们依然非常努力地争取奖学金,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肯定。这告诉我们,经济上的“有钱”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懒惰”或“躺平”。同样,那些没有拿到奖学金的同学,也可能是在其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或者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申请经验不足而错失机会。

消费观念的多元化:谁是真正的“有钱人”?

除了收入和支出,消费观念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有钱”的看法。我见过一些同学,家里条件确实殷实,他们对物质享受毫不吝啬。买名牌、开豪车、住市中心公寓,对他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些同学确实构成了“英国留学生很有钱”这种刻板印象的一部分。数据显示,根据Knight Frank的《The Wealth Report》,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持续增长,其中不少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往英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这类同学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他们的生活方式也确实反映了顶级的消费水平。

但更多的同学,可能是那种看起来“出手阔绰”,实则精打细算的。他们可能会买一两个心仪的名牌包,但其他方面却极其节俭。比如那位小李同学,她的名牌包可能是她辛苦兼职很久才买下的“犒劳品”。还有的同学,他们穿搭时尚,但可能是通过折扣季、二手市场淘来的。我在二手交易平台Vinted上就经常看到有同学转卖或购买一些只穿过几次的衣物,价格远低于原价。这是一种更聪明、更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外表的“光鲜”并不总是和“有钱”画等号。

更有不少同学,他们的消费重心根本不在物质上。他们把钱花在提升自己、增长见识上。比如报名参加一些高阶课程、专业认证考试,或者利用假期去欧洲各地深度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这些“无形”的投资,在他们看来比任何物质消费都更有价值。我有个朋友,他的父母明确告诉他,学费和生活费他们会全额支持,但其他的开销,比如旅行或者额外的培训,需要他自己想办法。他于是每年都会存一笔钱,用来参加一些专业讲座和实践项目,这让他觉得特别充实。

心理压力:金钱背后的沉重

不论是富裕的同学,还是精打细算的同学,金钱问题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那些家里条件一般的同学来说,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担心自己花钱大手大脚,担心辜负家人的期望,甚至因此产生自卑情绪,不敢和“有钱”的同学交朋友。我认识一个同学,他平时特别节俭,吃饭都只去最便宜的超市,但有一次他妈妈来看他,他为了让妈妈放心,特意请妈妈去了一家比较贵的餐厅,花了他好几天的生活费,事后他心疼了好久。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其实是很多留学生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那些家里条件优越的同学,他们也并非没有压力。有些同学可能面临着家族企业的期待,或者父母过高的期望,他们必须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才能不辜负这份投资。也有一些富二代同学,他们可能从小就没有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突然来到异国他乡,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双重挑战,他们也需要适应和成长。有些同学甚至会因为自己“太有钱”而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担心别人接近他们只是为了他们的钱,这种心理负担也相当沉重。

这种经济上的差异,有时候也会导致人际关系中的误解和隔阂。那些在朋友圈里“晒”出奢侈生活的同学,可能无意中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反之,那些精打细算的同学,也可能被误解为“小气”或“抠门”。数据显示,英国慈善机构“Student Minds”曾发布报告指出,经济压力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国际学生,语言文化障碍和缺乏社会支持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压力。

揭开“有钱”的真实面纱

所以,当你再听到“英国留学生都很有钱”这种说法时,你会发现它真的只是一个充满水分的刻板印象。这个群体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元,也更复杂。它里面有真正出身富裕,享受顶级生活的同学;也有像你我一样,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学费生活费偷偷努力,甚至尝试兼职补贴开销的普通人;更有那些把金钱视为工具,用来投资自我、拓宽视野的“隐形富豪”。

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认识不同的人,磨练自己的能力。金钱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衡量我们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些为了省钱而自己做饭的夜晚,那些为了兼职而起早贪黑的日子,那些为了拿到奖学金而熬过的通宵,都是我们留学生活中宝贵的经历,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坚韧、更独立、也更懂得珍惜。

别再被那些表面的光鲜所迷惑了,也别再为自己的“不够有钱”而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重要的是,你在这里过得开心,学有所成,并且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那些真正的财富,往往不在于银行卡上的数字,而在于你经历的、体验的、学到的,以及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你现在也正在为留学预算感到烦恼,或者对周围同学的“富裕”感到压力,那我真心建议你,少刷一点社交媒体上那些看似完美的朋友圈,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充实自己、提升能力上。你可以多去学校官网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奖学金项目,或者找找校内的工作机会,比如在图书馆、食堂兼职,或者做一些助教的工作。这些不仅能帮你减轻经济负担,还能锻炼你的能力,扩大你的社交圈。多跟同龄人聊聊,你会发现很多人跟你一样,甚至比你更努力地在平衡学业和生活开销。我们都是普通人,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留学生活,没什么好攀比的,踏实做好自己的事,你就是最棒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