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少年:我的成长绝招!

puppy

嘿,哥们姐们!是不是觉得在新西兰留学,有时候挺有挑战的?学习压力,文化差异,怎么才能快速适应,找到自己的节奏呢?别担心!咱们这篇《新西兰少年:我的成长绝招!》里,一个土生土长的新西兰少年要来跟大家掏心窝子了!他会分享自己在新西兰独特的成长经历,告诉你他是怎么从一个有点迷茫的娃,蜕变成一个自信满满、又超会享受生活的人的。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他自己亲身试验过、超管用的“绝招”,从怎么平衡学习和生活,到怎么融入当地圈子,再到怎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读完你会发现,原来在新西兰成长,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着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快乐。听听他的故事,也许你也能从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成长密码”哦!赶紧点开看看,说不定就能get到让你在新西兰生活更精彩的小秘诀呢!

嘿,哥们姐们!新西兰这片土地,是不是让你又爱又恨?刚来的时候,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着满眼的英文和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有点懵圈?我叫Finn,一个土生土长的新西兰少年,今年刚从奥克兰大学毕业,主修市场学。我清楚记得,几年前,当我还在读高中,看着身边那些刚来的国际生,他们脸上有时会流露出跟我当年一样,对未来既好奇又有点不知所措的表情。那会儿我就在想,要是有人能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出来的“绝招”跟他们分享一下,该多好啊!

你可能会觉得,一个本地少年能有什么“绝招”啊,又不经历文化冲击。那可不一定!我妈是华人,我爸是毛利裔,从小我就在两种文化之间跳来跳去,学校里是Kiwi式教育,家里又是另一种氛围。这种独特的成长背景,让我比一般新西兰孩子更早地学会了“变通”和“融入”。高中那会儿,我成绩不算顶尖,也不是那种社牛,反而有点内向,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那段日子,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有点迷茫的娃,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活得更痛快。数据显示,新西兰有超过200个民族社群,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即便本地人,也常常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据新西兰统计局2018年人口普查,近30%的新西兰居民出生在海外,这种多元性塑造了我们独特的社会面貌。

新西兰少年:我的成长绝招!

我的第一个绝招,我把它叫做“学习不只是教室里的事儿”。很多同学来了这里,一门心思扎进课本,刷题、背单词。这当然没问题,学习是根本。可你有没有发现,新西兰的教育体系,尤其到了大学阶段,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高中上的是一所公立学校,那会儿的NCEA(新西兰国家教育成绩证书)体系对我来说就挺有挑战性。它不像国内考试那样,更多的是项目作业、研究报告和开放式问答。我记得有一次,科学课上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花园,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光背书是没用的。我只好去请教社区里的园艺达人,甚至还跟着他们去实地考察了一个生态农场。通过这种方式,我不仅完成了作业,还学会了怎么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沟通。据NZQA(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官网介绍,NCEA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供广泛的科目选择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我还发现,在课堂之外寻找学习资源,效果往往会翻倍。大学里,我选修了一门关于新西兰商业文化的课程。教授鼓励我们多去了解本地的创业公司和小型企业。我当时就没拘着,直接去参加了奥克兰市中心的一个创业交流会,认识了好几个刚起步的年轻人。我们聊了很久,他们分享的那些市场策略和用户洞察,比书本上的理论鲜活多了。我甚至因此找到了一家初创公司做实习,那段经历让我第一次把书本知识和真实商业运作联系起来。奥克兰大学的官网数据显示,学校与当地产业有紧密合作,提供多种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说到这里,我的第二个绝招就来了,那就是“走出你的小圈子,去拥抱这个社群”。很多国际学生刚来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跟说同一种语言的朋友待在一起,这很自然,能提供安全感。但我发现,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你走出舒适区的那一刻。我有个大学同学,来自韩国,他刚开始也只跟韩国同学玩。有一次,我邀请他去参加我们学校的“毛利文化周”,他一开始有点犹豫。我告诉他,这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他去了之后,亲身体验了Haka(毛利战舞),品尝了Hāngi(地炉烹饪),还学了几句简单的Te Reo Māori(毛利语)。回来后他激动得不得了,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后来他主动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社团,还交了好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奥克兰大学拥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从学术、文化到体育、兴趣爱好,种类繁多,据学生活动中心统计,这些社团是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结识新朋友的重要平台。

其实,融入本地圈子没那么难,从小事开始就行。新西兰人普遍比较友善,喜欢户外活动。我从小就跟着我爸去海边冲浪,去山上徒步。后来我发现,这是最快能跟当地人打成一片的方式。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西海岸的Bethells Beach冲浪,旁边有个大叔看我动作不太对,就主动过来指导我。我们聊起来才知道,他是个退休的冲浪教练。从那以后,每次去冲浪,我们都会聊上几句,他还会给我讲一些当地的故事。这种轻松的互动,远比在正式场合里尬聊要舒服得多。新西兰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据新西兰旅游局统计,徒步、冲浪、骑行等户外活动是国民参与度最高的休闲方式,这些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自然的社交场景。

我的第三个绝招,是“运动与自然,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在新西兰生活,你会发现户外活动无处不在。无论是阳光明媚的夏天,还是微风习习的秋日,总有人在跑步、骑车、冲浪、徒步。我以前学业压力大的时候,就喜欢往山上跑。奥克兰有很多徒步路径,比如我们家附近的Waitākere Ranges,那里的灌木丛和瀑布能让人瞬间放松下来。每次跑完步,大汗淋漓之后,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汗水冲走了。这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理的排毒。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新西兰政府也在积极推广国民参与体育活动,数据显示超过70%的青少年每周至少参与一次体育锻炼。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期末考前特别焦虑,整夜睡不着觉。我爸看我愁眉苦脸的,没说什么,第二天一早就把我拉去海钓。我们在海上漂了一整天,看着海鸥在头顶盘旋,听着海浪轻轻拍打船舷的声音。我什么都没想,就只是安安静静地钓鱼。那天我们一条鱼也没钓到,但我回来的时候,心里特别平静,晚上也睡了个好觉。第二天考试,感觉脑子特别清醒。新西兰的自然环境是它最宝贵的财富,这里拥有14个国家公园和无数的自然保护区,为国民提供了丰富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据环保部官网介绍,这些区域对公众免费开放,鼓励人们走进自然。

接着就是我的第四个绝招:“兼职体验生活,学会独立和理财”。在新西兰,很多学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我从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就开始兼职了,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咖啡馆做服务员。刚开始的时候,端盘子、擦桌子、学着做咖啡,手忙脚乱的,还被客人抱怨过几次。但慢慢地,我学会了怎么高效地工作,怎么跟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甚至还学会了简单的成本核算。更重要的是,我用自己赚的钱买了我的第一块冲浪板,那种成就感真是无法形容。新西兰的最低工资每年都会上调,目前(2024年4月1日起)成年人最低时薪为23.15纽币,这为学生兼职提供了不错的收入保障,据政府劳动部门统计,餐饮、零售和园艺是学生兼职最常见的领域。

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它更是你融入当地社会、了解新西兰工作文化的一个窗口。我在咖啡馆工作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同事们聊起最新的橄榄球比赛,或者哪个周末的徒步计划。通过这些闲聊,我慢慢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个本地大妈来店里喝咖啡,跟我聊起了她孙子也在奥克兰大学读书。我们相谈甚欢,她还告诉我一些关于当地社区活动的消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交流,都是你建立人际网络、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的宝贵机会。据维多利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调查,超过60%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有兼职经历,认为这对其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提升。

我的第五个绝招,叫作“找到你的‘专属部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在新西兰,你总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除了冲浪和徒步,还特别喜欢玩乐器,吉他弹得还不错。大学里,我加入了学校的乐队社团。我们每周都会一起排练,还会去一些小酒吧或者校园活动上演出。那感觉真是太棒了!我们不仅一起玩音乐,还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后来,我们乐队还自己创作了几首歌曲,有一次在校园音乐节上表演,全场都跟着我们一起摇摆,那种被认可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归属。奥克兰大学的官网显示,学校有专门的音乐学院和表演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并且支持学生自主组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社团,自己去创造一个也没关系。我有个朋友喜欢摄影,刚开始他觉得摄影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爱好,没地方交流。后来,他看到学校里有几个同学也拿着相机,就主动上前搭讪。慢慢地,他们几个人组成了一个摄影小组,周末一起出去扫街,去海边拍日落,还会互相点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提升了摄影技术,还交到了几个铁哥们。新西兰的社区文化非常活跃,各种兴趣小组、俱乐部随处可见。根据新西兰社区服务部的统计,全国有数万个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团体,涵盖体育、艺术、环保、文化等各个领域,它们欢迎所有居民的参与。

我的第六个绝招,是“学会‘Kiwi式’解决问题”。新西兰人普遍比较务实,遇到问题,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动手解决,或者找最直接的途径。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老旧汽车突然抛锚在半路上。当时我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打电话给我爸,他没骂我,而是让我先找找最近的修车铺,或者看看有没有人能帮忙。结果,旁边一家农场的大叔看到了,主动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他稍微捣鼓了一下,居然就让我的车重新启动了!他说,他从小就在农场长大,对机械修理有点心得。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临机应变的能力和向身边人求助的勇气。新西兰的自助式服务非常普遍,从自助结账到自己动手修理,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中,据消费者协会调查,许多本地居民更倾向于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而非立即寻求专业服务。

这股“自己动手”的劲儿,也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新西兰人对自然环境有着极高的保护意识。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跟着一个环保组织去清理海滩垃圾。那天下着小雨,风也挺大的,但大家都很积极,一点怨言都没有。我们不仅捡拾了塑料瓶、渔网,还对捡到的垃圾进行了分类。结束后,组织者还会给大家讲解海洋污染的危害。通过那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这种集体行动、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据新西兰环保部数据,每年有超过10万名志愿者参与到各种环保项目中,共同维护新西兰的自然环境,这体现了国民强烈的环保责任感。

第七个绝招,虽然我是本地人,但我也想跟你们聊聊“和家人保持连接”这件事。很多留学生会经历思乡之情,觉得跟家人远隔重洋,特别孤独。我虽然住得离家不远,但大学住校的时候,也常常会觉得有点“离家出走”的感觉。那会儿,我每周都会给我妈打视频电话,分享我在学校的趣事,吐槽一下遇到的难题。我妈虽然听不懂我的专业课,但她总能给我最简单的安慰和鼓励。这种定期的连接,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我跟家人紧密地连在一起,给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撑。新西兰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据奥克兰大学学生支持服务官网介绍,学校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各种工作坊,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包括思乡情绪。

而且,这种连接并不一定非要是打电话。有时候,给家人寄一张手绘的明信片,或者分享一张你在新西兰拍的风景照,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心意。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国际学生,他每周都会给家里做一道新西兰特色菜,然后拍照发给父母,跟他们分享菜谱和感受。他说,这让他感觉自己并没有真的离开家,也让家人对他在这里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视频通话、社交媒体等工具让远距离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据国际电信联盟报告,新西兰的网络覆盖和速度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为学生与家人保持联系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一个绝招,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新西兰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享受当下。我发现,有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成功”、“优秀”,反而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小细节。比如,下课后在学校的草坪上晒晒太阳,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周末去市集逛逛,尝尝新鲜出炉的面包和本地水果;傍晚坐在海边,看着夕阳把海面染成金黄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新西兰人非常懂得享受生活,数据显示,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美好生活指数”中,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社区参与度等方面都名列前茅,这反映了其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我记得我大学有个教授,每次上课前都会花五分钟跟我们聊聊最近的生活,而不是直接切入正题。他会问我们周末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吃了什么。一开始我有点不理解,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和工作,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和体验的美好。新西兰的国家假日和公共假期相对较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时间,据新西兰政府官网公布,每年有大约11个公共假日,鼓励国民休闲和家庭团聚。

所以,哥们姐们,来新西兰留学,不仅仅是来拿一张文凭,更是来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来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别把自己框在“学生”这个身份里,大胆地去尝试,去犯错,去探索!去跟本地人聊天,去参加你从来没玩过的运动,去那些你从没去过的地方。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有很多资源和机会等着你去发掘。下次出门,别只顾着低头看手机啦,抬头看看新西兰湛蓝的天空,深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然后给自己一个微笑。去找一家你觉得有意思的咖啡馆,点一杯Flat White,然后找个角落坐下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听听他们在聊什么,也许下一个“成长绝招”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里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