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踏上德国土地那会儿吗?脑子里自带了十级美颜滤镜,想象着一切都像精密时钟一样准时运转,效率高到飞起,生活节奏简直是为学习而生。我甚至提前背好了几句德语的“你好”、“谢谢”,感觉自己即将完美融入。结果呢?那年秋天,柏林机场的风呼啦啦地刮过我的脸庞,瞬间就把我脑海里那些“德式完美”的泡泡给吹破了一大半。你可能觉得这有点夸张,但相信我,那些关于德国的“万万没想到”,总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蹦出来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办那张德国的银行卡。来之前,国内银行的服务那叫一个便捷,网上申请、指纹识别,几分钟搞定,卡片直接寄到家。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在传说中如此发达的德国,银行服务只会更高效吧?结果,我去了好几家大银行,每次都是排队、预约、再排队。我走进一家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某大型银行网点,想着大银行应该流程成熟。那天,我足足等了近一个小时才轮到我。柜台小姐姐慢悠悠地解释着各种条款,打印文件,然后又让我填写各种表格,手写签名。整个过程耗时将近一个半小时,而这仅仅是申请,卡片还得邮寄。据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的数据显示,虽然在线银行近年来在德国有所发展,但传统的柜台服务依然是许多人,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那张卡等了足足两周才寄到我的住处,要知道,国内寄个快递跨省也就三天。那段日子,我拿着在国内换的欧元现金,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有钱花不出去”的窘境。
你以为银行卡是极限了?办理“Anmeldung”——就是你在德国的居住登记,那才叫一个考验耐心和毅力。我租的房子定下来后,室友告诉我得赶紧去市政厅(Bürgeramt)登记,不然很多事情都办不了。我信心满满地打开柏林市政厅的官网,想着网上预约应该很方便。结果,那预约页面简直是“皇帝的新衣”——一眼望去全是灰色,显示“目前没有可用预约”。我每天凌晨守着电脑刷,就像抢演唱会门票一样。足足刷了三天,才终于抢到了一个两个月后的预约。两个月!这意味着在这期间,我的银行账户可能无法完全激活,我还不能申请网络、办理电话卡实名认证等等。根据柏林市政府官方数据,由于人口增长和行政效率问题,Bürgeramt的预约确实长期紧张,热门区域甚至需要等待数月才能拿到预约。这让我在等待的那段时间里,对“德式效率”这个词产生了深深的误解。
接下来就是找房子这件“甜蜜的负担”了。来德国之前,我对学生宿舍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独立房间、价格实惠、设施齐全。我甚至在飞来德国前就提交了学生宿舍的申请,自以为万无一失。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我到德国后,才得知学生宿舍的等待名单长得惊人,很多热门城市的宿舍,比如慕尼黑和柏林,等待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学期,甚至超过一年。据慕尼黑学生服务中心(Studierendenwerk München Oberbayern)官网透露,由于房源紧张,超过3万名学生面临住房挑战,热门宿舍的等候名单往往非常漫长。我那段时间住在青旅,每天背着大包小包去参加WG(合租公寓)的面试,感觉自己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参加求生游戏。每次面试,除了自我介绍,还得展现出你有多爱干净、多会做饭、多不吵闹,仿佛这不是租房子,而是选秀。
说到生活,你肯定听说过德国人严谨、守时。这确实没错,但有时这种严谨会变得让你哭笑不得,甚至有些“固执”。比如垃圾分类。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了“干湿分离”就差不多了,但在德国,这简直是一门大学问。黄桶装包装物,蓝桶装纸张,棕桶装厨余垃圾,黑桶装其他垃圾,甚至还有专门的玻璃回收桶,按颜色分类。我第一次因为扔错了垃圾而被邻居“善意提醒”时,那种无地自容的感觉至今难忘。邻居大妈的眼神里充满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的疑惑。据德国联邦环境局(Umweltbundesamt)的资料显示,德国的垃圾回收率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严格的分类制度是其关键,每人每年平均回收超过200公斤的包装垃圾。我这才明白,这不仅仅是规定,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习惯。
语言障碍,这可能听起来不是“万万没想到”,毕竟我们是来学德语的。但即使你德语学得再好,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差异还是会让你犯懵。我有个同学,德语C1水平,平时交流完全没问题。有一次他去超市购物,发现一种水果的标签上写着“Angebot”(特价),他拿着水果去结账,结果收银员刷出来的却是原价。他疑惑地问收银员:“这不是Angebot吗?”收银员面无表情地回答:“是的,但这个Angebot是针对另外一个牌子的。”我同学愣住了,因为商品摆放的位置和标签很容易让人混淆。他再追问,收银员已经开始不耐烦了。这种情况下,即使语言没问题,但由于对当地商业习惯、默契规则的不了解,还是会遇到沟通的壁垒。据德国消费者协会(Verbraucherzentrale)的调查,商品信息不明或误导性广告确实是消费者投诉的常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超市这种快速交易的环境中。
德国的数字化水平,也经常让我感到“万万没想到”。我们国内移动支付、扫码出行早已成为日常,甚至买个菜都习惯用手机。可到了德国,你会发现现金依然是主流,很多小商店甚至餐厅只接受现金支付。我曾经在一家很受欢迎的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结账时掏出手机准备扫码,结果老板娘摇摇头,指了指收银台旁边小小的“Nur Barzahlung”(只收现金)牌子。我只好灰溜溜地跑出去找ATM取钱。更别提公共交通的App,虽然有,但经常会出现各种Bug,或者信息更新不及时。我坐火车经常遇到延误,想在App上查新的班次,结果App显示正常,等到了站台才发现火车晚点了半小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Statistisches Bundesamt)2022年的数据显示,虽然在线支付正在增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偏好使用现金,尤其是在小额交易中。这种对现金的“执念”,常常让我这个习惯了“一部手机闯天下”的中国人感到一丝不适。
德国人对规矩的遵守,有时也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你可能觉得这正是严谨的体现,但在某些情境下,它会让你觉得有点不近人情。比如周日,几乎所有商店都关门歇业,除了火车站、机场的一些便利店。刚来的时候,我经常周六玩疯了,周日才发现冰箱空空如也,想去超市买点东西,结果吃了闭门羹。后来才知道,这是《商店营业时间法》(Ladenschlussgesetz)的规定,周日是休息日,全国统一。这让我这个在国内习惯了“24小时便利店”的学生,经历了好几次“周日饿肚子”的窘境,深刻理解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甚至有一次,我在周日下午一点去公寓楼下的洗衣房洗衣服,结果被一个老太太拦住,告诉我周日中午12点后不能使用洗衣机,因为会产生噪音打扰到邻居休息。我当时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洗衣房并没有贴出这样的规定。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公寓住户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都默默遵守。这种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常常让我这个外国人感到手足无措。
学术生活方面,我也遇到了不少“万万没想到”。德国大学的课程安排和考试制度,和国内大学的“期末考定生死”模式截然不同。这里的教授更强调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多课程的成绩不是一次期末考就能决定的,可能包括多次小组作业、课堂展示、期中论文等等。我刚开始的时候,习惯了在国内一个人埋头苦读,对小组作业这种模式很不适应。有一次,我们小组为了一个项目,约了无数次时间讨论,但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达成共识,最后硬生生地拖到了截止日期前几天才赶完。后来我才知道,德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讨论,甚至有的大学,比如波恩大学(Universität Bonn),其部分文科专业课程会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才能获得学分,据波恩大学官网的学生手册说明,这意味着“沉默是金”在这里并不适用。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从一个只会听课的学生,慢慢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协作。
医疗系统也是一个“大坑”。在国内,生病了去医院挂号、看医生、拿药,基本一套流程下来很快。但在德国,首先你得有个家庭医生(Hausarzt),身体不舒服不能直接去大医院看专科,得先找家庭医生看。家庭医生觉得有必要,才会给你转诊到专科医生那里。我记得有一次我发烧感冒,想着直接去大学医院的急诊部,结果被告知急诊只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感冒发烧这种“小病”应该去看家庭医生。无奈之下,我预约了家庭医生,结果又是等了一周才轮到我。而且,如果你没有提前预约,直接去诊所,可能要在诊所里等上几个小时。据德国联邦卫生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Gesundheit)的数据,德国的医疗体系确实是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以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这让我明白了,在德国生病,除了身体不适,还得有耐心。
交通出行方面,你以为德国的公共交通一定准时到秒?那你就太天真了。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德铁(Deutsche Bahn)确实还算靠谱,但延误、取消也是家常便饭。我最崩溃的一次是,有年冬天我从慕尼黑去柏林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结果我乘坐的ICE(德国城际快车)在路上突然停了半个多小时,没有任何解释。车厢里的人都开始骚动,大家都拿出手机查信息,结果App上没有任何更新。后来列车员才广播说是因为前方线路故障,需要等待。我因此错过了会议的开幕式。据德铁DB的官方统计,2023年德铁的准点率约为75.1%,这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列车可能出现延误。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太糟,但当你身在其中,面对那突然跳出的“Verspätung”(延误)或“Fällt aus”(取消)时,心里的那句“万万没想到”绝对是脱口而出。
社交生活和人际交往,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德国人给人的印象可能比较内敛,不容易敞开心扉。我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期待能像在国内一样,很快就能和新认识的朋友打成一片。结果发现,德国同学之间的友谊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他们更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独立性。我试着邀请几个同学去我家吃饭,他们礼貌地拒绝了,说已经有安排了。后来我才明白,德国人很少会临时起意地聚餐,大部分社交活动都需要提前很长时间预约。我后来参加了一个大学的社团,才慢慢融入了一些本地学生的圈子。据一项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发布的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6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德国结交本地朋友存在一定难度,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是主要原因。所以,不要奢望一来就能成为社交达人,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还有一件让我非常“万万没想到”的事情,那就是德国人对“预约”的执着。在德国,预约几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科玉律。无论是看医生、办签证、去理发、甚至修自行车,你都得提前预约。我曾经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直接冲到一家被推荐的理发店,结果理发师看了我一眼,耸耸肩,指了指墙上密密麻麻的预约表,示意我下周再来。那一刻,我真想问他,剪个头发也需要这么隆重吗?据德国本地生活指南的建议,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等待和奔波,几乎所有服务性行业都鼓励甚至要求客户提前预约。这种生活方式,让我这个习惯了“说走就走”的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规划我的时间和日程。
所以,你是不是觉得我把德国说得一无是处了?当然不是!这些“万万没想到”的背后,其实也藏着德国的另一种魅力。它的严谨,让你学会了规划和耐心;它的慢节奏,让你有机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它的固执,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一种文化的底蕴。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友善的人,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也看到了很多美丽风景。我只是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来德国留学,别被那些完美的滤镜蒙蔽了双眼,别以为一切都会像你想象中那么顺滑。
如果你正打算踏上这片土地,或者已经身在其中,我的建议是:下载一个DeepL翻译App,再准备一个能随时记下各种预约和截止日期的日程本或App。更重要的是,放平心态,别太较真,把每次“万万没想到”都当成一次有趣的闯关游戏。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多问问同学、老师,或者去学生会寻求帮助。别怕犯错,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你能笑着把这些“没想到”当作谈资讲给朋友听的时候,你就真的融入这里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