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姐们,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现,身边朋友圈里发“H1B又挂了,感觉人生无望”的帖子越来越多?我那个在加州湾区读CS的朋友小林,前几天跟我打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他说今年是他第三次抽H1B,结果还是没中,感觉自己在美国的这几年努力,瞬间就化为泡影了。他当时就坐在公司楼下,看着对面闪烁的霓虹灯,他说自己真的迷茫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多在座的兄弟姐妹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感觉整个留学圈最近都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改变,但又说不清道不明。
真的,小林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最近几天,各种小道消息、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从签证政策的风吹草动,到毕业后的工签抽签难度飙升,再到层出不穷的新型骗局,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咱们留学生本来在外面打拼就不容易,谁不想学有所成,站稳脚跟?可现在这感觉,就像是玩游戏,突然难度系数爆表,而且好多隐藏关卡和陷阱,你压根没听说过。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最近留学圈里几个让人“炸”锅的焦点,从政策到就业,再到那些你可能没注意到的坑,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当个大型“避雷针”。
你得知道,咱们想留在国外工作,最关键的通行证就是各类工签。就拿美国来说,H-1B工作签证的抽签,简直就是所有留学生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公布的2023财年H-1B首次注册数量突破了惊人的78万份,而每年的常规名额依旧是6.5万,加上2万个硕士及以上学位豁免名额,总共就8.5万个。数据显示,2023财年H-1B的整体中签率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点,不到11%,这还没算上那些重复提交的“僵尸申请”。去年,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同学,为了增加中签率,同时让好几家公司帮忙递交申请,结果今年USCIS严查“重复注册”和“欺诈行为”,这一下,很多人的希望又变得渺茫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大洋彼岸的英国也一样,去年英国政府就对国际学生签证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最受关注的就是,自2024年1月起,国际学生不再能携带家属来英国,除非是攻读研究型研究生课程的学生。这项政策一出,直接影响了那些本来计划带着配偶或者孩子一起留学的学生们。据英国内政部的数据显示,这一调整旨在减少净移民数量,但也确实让很多准留学生重新评估了他们的留学计划。我的一个学姐,本来打算和老公一起去曼彻斯特大学读研,这下计划全部打乱,她还在犹豫要不要一个人去。
加拿大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今年年初突然宣布,从2024年开始,将为期两年的国际学生学签审批量设限,预计将减少35%的批准数量。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加拿大每年只会批准大约36万份学签。这项新政还包括对毕业后工签(PGWP)资格的收紧,例如,就读私立学院通过公立学院课程许可协议(PCCLI)的项目,毕业后将不再有资格申请PGWP。据IRCC的官方消息,这项政策是为了打击一些“文凭工厂”,保证国际教育的质量。可这对于咱们正常求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平添了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
再说澳大利亚,他们也是收紧了对国际学生的签证政策。澳大利亚政府近期宣布,将国际学生的英语语言要求提高,并赋予移民部门权力,可以在学生签证申请中拒绝那些多次续签的学生。此外,毕业后工签的有效期也有所缩短,从2024年起,特定专业的毕业生工签最长有效期将从目前的3年降至2年,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有效期也将相应调整。据澳大利亚内政部的数据显示,这些措施旨在优化签证系统,避免学生签证被滥用。我有个朋友在悉尼读完硕士,原本想着可以安心用3年的工签找工作,结果政策一变,他的职业规划也跟着要大调整。
除了签证和工签的政策变动,咱们毕业后要面对的就业市场,那也真是个“炼狱级别”的挑战。尤其是在北美,科技行业前两年还在疯狂扩张,这两年突然就进入了“寒冬期”。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这些大厂,去年和今年裁员的消息不断,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人。据Layoffs.fyi网站的数据统计,仅2023年全球科技公司就有超过26万人被裁,2024年年初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攀升。这意味着大量有经验的工程师重回就业市场,咱们这些应届毕业生想挤进去,难度简直是指数级上升。我有个在纽约大学读计算机的师兄,去年毕业,投了上百份简历,连面试的机会都很少,最后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创业公司找到一份工作,薪水比预想的低了差不多20%。
不仅仅是科技行业,其他领域也感受到了压力。金融、咨询等行业虽然不像科技那样大规模裁员,但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实习机会竞争异常激烈。很多顶尖投行和咨询公司,往往只在精英学校招人,甚至很多岗位在正式招聘前,通过校友网络和内部推荐就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据Glassdoor的就业报告显示,在北美地区,应届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全职工作的时间和难度都在增加。我的几个在商学院的同学,为了拿到一个像样的实习,从大二就开始准备,各种networking活动跑断腿,生怕落后一步就被淘汰。
咱们还要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飙升。这简直就是留学生活中的“隐形炸弹”。房租,这个大头,是真的让人绝望。在旧金山、纽约、伦敦、温哥华、悉尼这些热门留学城市,随便一个单间合租的月租金都能轻松突破1000美元/英镑/加元/澳元,而且还常常是一房难求。据Renthop和Zoopla等租房平台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这些城市的平均租金上涨了15%到25%不等。我有个朋友在伦敦国王学院读书,去年他找房子,看了十几个房源,不是环境太差就是价格离谱,最后只能跟另外两个同学挤在一个两居室里,人均房租还是比前两年贵了一大截。
除了房租,日常的生活开销也高得吓人。超市里,鸡蛋、牛奶、肉类这些基本食材的价格都在涨,出去吃个饭更是动辄几十块。交通费、水电煤气费也跟着水涨船高。我刚出国的时候,一顿饭随便吃个快餐也就10美元出头,现在没有15-20美元根本搞不定。据各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主要留学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高位,有些时期甚至达到了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咱们爸妈给的生活费或者自己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购买力正在持续缩水,心理压力也跟着剧增。
别以为在国外就安全了,各种针对留学生的骗局也是层出不穷,而且骗子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让人防不胜防。以前常见的“虚拟绑架”、“冒充使领馆诈骗”咱们可能都有所耳闻,但现在,新型的“投资理财骗局”和“刷单返利骗局”才是重灾区。很多骗子会在微信、Telegram或者一些看似正规的社交平台上,以“高额回报”、“低风险高收益”为诱饵,引诱留学生投资虚拟货币、外汇或者其他不知名的金融产品。据各地警方发布的诈骗预警显示,许多留学生因为急于赚钱或者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多,轻信了这些骗局,最终血本无归,甚至背负巨额债务。
还有一种特别隐蔽的“就业骗局”,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市场紧张的情况下,显得格外有诱惑力。骗子会伪装成知名公司的HR或者猎头,通过LinkedIn或者邮件联系你,提供一个“高薪轻松”的工作机会。他们可能会要求你提前支付“背景调查费”、“入职培训费”甚至“设备押金”。我的一个校友,前段时间就差点掉进一个冒充某国际咨询公司的招聘陷阱里,对方让他先交一笔“资料翻译费”才能进行下一轮面试。幸好他多了个心眼,去公司官网核实了一下,发现根本没有这个岗位,才避免了损失。据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出的警示,这类骗局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大家务必擦亮眼睛。
社交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咱们每天都在刷Instagram、TikTok、小红书,可能觉得没什么,但这里面也藏着不少“坑”。最直接的就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你发个定位、晒个护照签证,或者不经意间透露自己的生日、学校、专业,这些信息都可能被有心人利用。去年就爆出过几次针对留学生的精准诈骗,骗子能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学校,甚至知道他们的行程安排,就是因为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了个人信息。据网络安全机构的报告,年轻人是网络诈骗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度高的留学生。
还有一种“心理陷阱”,那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光鲜生活”滤镜。你是不是经常看到朋友圈里,同学都在晒各种高级餐厅、名牌包包、旅游美景?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别人都过得比我好”的错觉,无形中增加了攀比心和心理压力。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只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据一项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显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并进行社会比较,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别让别人的“完美生活”影响了你自己的节奏,记住,你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方面,虽然每年都在积极招收国际学生,但有些内部变化咱们也得留意。比如,有些大学的国际学生学费每年都在小幅上涨,而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名额却没有相应增加。据多所大学官方发布的学费涨幅公告,每年平均涨幅在3%到5%之间,这对于本身就已经承担高额学费的留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认识的一个同学,本来依靠TA(助教)或RA(研究助理)的工资来补贴生活费,但现在这些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或者工作时间被限制,导致他不得不额外找兼职来维持开销。
有些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部门,可能因为学生人数增多或者预算限制,服务质量会有所下降。比如,心理咨询等待时间变长、就业指导资源分配不均等等。据一些留学生论坛上的反馈和校内新闻报道,很多学生抱怨在需要帮助时,很难及时得到学校的有效支持。所以,咱们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得学会自己去找资源,自己去争取。比如,学校的Career Center提供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服务,通常需要提前很久预约,咱们就得提前规划,不能临时抱佛脚。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有点喘不过气。但兄弟姐妹们,知道这些“炸”点,不是为了让咱们更焦虑,而是为了让咱们更有准备,不至于稀里糊涂地就踩了雷。想想咱们出来留学的初心,是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不一样的经历?这些变化和挑战,其实也是一次次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所以,接下来你该做点什么呢?别再天天刷剧、打游戏,或者只活在朋友圈的滤镜里了。第一件事,赶紧去查查你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局官网,看看有没有针对国际学生的最新政策更新,尤其是跟毕业工签、签证续签有关的,那些官方消息才是最靠谱的。别听那些小道消息,也别被一些不靠谱的中介忽悠。他们的话听听就行,最终还是要以官方信息为准。
然后,好好审视一下你的职业规划。现在就业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光凭一个文凭可能不够了。多利用学校的Career Center资源,找职业顾问聊聊,看看你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需要补充哪些技能。实习,实习,实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哪怕是无薪实习,只要能学到东西,积累经验,都比什么都没有强。别等到毕业了才想起找工作,那时候就真的晚了。
还有,学会保护好自己。别轻信那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什么高额回报的投资,什么高薪又轻松的工作,多半都是骗局。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多跟身边的朋友、家人或者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求证。你的个人信息也得捂严实了,朋友圈里晒东西也要有分寸,别什么都往外抖落。生活费方面,学会记账,合理规划开销,别大手大脚。能自己做饭就自己做,能蹭饭就蹭饭,能省一点是一点。
最后,也最重要的,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留学生活本来就充满挑战,遇到挫折和压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感觉扛不住的时候,别憋着,找个靠谱的朋友聊聊,或者寻求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爱自己的方式。咱们都在同一条船上,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只要咱们保持清醒,积极应对,就一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