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便利店打工,一个日本大叔问我:“这个便当是不是今天刚做的?”我当时日语刚到N3水平,脑袋里一片空白,“刚做”这个词瞬间卡壳了。我支支吾吾半天,憋出一句“嗯……这个是……呃……新しい?”大叔皱着眉又问了一遍,我脸都红了,最后只能拿出手机,用翻译软件给他看了“新鲜”这两个字。那一刻,我真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你知道那种感觉吗?明明想好好交流,但嘴巴就是不听使唤,词汇量少得可怜,语法一塌糊涂,每次开口都像在做阅读理解,还得带上现场表演。
刚来日本的时候,每次听到别人带着关切又带着一丝不解的语气问我“你日语怎么还没好啊?”心里就咯噔一下,好像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明明自己也努力了,也报了语言学校,也背了单词,但就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走在路上,耳边全是流利的日语,自己却像个外星人,连点个餐都要在心里排练八百遍。甚至有一次,我在大学里想问教授办公室在哪,结果因为词不达意,教授误以为我要找他做一对一辅导,聊了半天才发现是鸡同鸭讲,那尴尬劲儿,现在想起来都想笑又想哭。
你可能觉得我是在贩卖焦虑,但真的不是。我就是想告诉你,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甚至到现在,我的日语也说不上多么流利,但我也在日本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还挺有滋有味的。我知道你们很多人跟我一样,也在为日语发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留日本。别急,我们慢慢聊聊,日语不怎么样,到底怎么才能在日本站稳脚跟。
找工作,这恐怕是大家最头疼的环节了。我记得当初投简历的时候,看到招聘要求写着“日语N1优先”,我的心就凉了半截。投出去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公司的说明会,HR全程日语讲解,我坐在角落里,虽然旁边有PPT,但很多细节还是听不明白。会后提问环节,我鼓起勇气用磕磕绊绊的日语问了一个问题,结果对方重复了两遍才听懂,我感觉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那一瞬间特别想逃跑。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我们传统印象中“日语好才能进”的日本公司,其实在逐渐改变策略。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外国人雇用状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日本的外国人劳动者人数达到了约204.8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从事“特定技能”签证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也在显著增加,这些职位往往更看重专业技能,而不是日语水平,比如建筑、农业、护理等。这说明日本劳动力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求远超语言障碍。
很多国际化的公司,或者专注于海外业务的日本企业,对日语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苛。我有个朋友,他日语N2水平,但英语非常好,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他最后找到了一份在日企做海外市场拓展的工作。公司看重的是他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理解,日语只要能进行日常沟通就足够了。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在日本投资的外国企业,甚至一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日本本土企业,都在招聘时放宽了对日语水平的要求,转而更看重应聘者的其他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
技术类岗位更是如此,尤其是在IT行业。我认识一个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朋友,日语一般,但是代码写得贼溜,Python、Java样样精通。他当时面试了好几家日本的IT公司,虽然日语面试时磕磕绊绊,但技术面试环节他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场解决了几道算法题。最后他拿到了好几个offer,选择了一家在东京的金融科技公司,工作语言主要是英语,团队里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同事。据日本经济产业省预测,到2030年,日本IT人才缺口可能将达到约40万至80万人。这种巨大的缺口,使得许多公司不得不降低对日语水平的硬性要求,转而通过提供英语工作环境和内部日语培训来吸引国际技术人才。
除了找工作,融入日本社会也是一道难题。我的大学生活,一开始也挺苦闷的。日本人社团活动很多,但很多都是纯日语环境,我尝试加入过一个摄影社,结果每次社团会议,大家都在激烈讨论各种摄影技巧和活动安排,我基本插不上话,只能傻笑,最后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慢慢地就不去了。
不过,我发现有些大学为了支持国际学生,正在积极提供更多的多语言环境和支持。例如,早稻田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非常高,根据其官方数据,2023年该校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0名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学校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英文授课项目,还设立了国际学生中心,定期举办多语言交流活动和文化体验。我认识一个学弟,他参加了早稻田的国际学生志愿者项目,虽然日语不太好,但通过帮助其他新生,结识了不少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也因此有了更多说英语和简单日语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些大学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到本地社区活动中。比如京都大学,虽然以研究见长,但其国际交流中心也积极推动国际学生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他们组织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和服体验、茶道学习,甚至是当地祭典的志愿者。这些活动通常会有懂英语的日本学生或工作人员在场,即便日语不流利,也能通过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词汇进行交流。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社区举办的插花体验,那里的阿姨们都非常热情,虽然我只能用“きれい”、“すごい”这样的词来表达赞叹,但她们依然很开心地教我。这些都是在语言学校里学不到的“活”日语。
在日常生活里,语言不通造成的尴尬简直数不胜数。去药店买药,想描述自己的症状,手舞足蹈半天,店员还是一头雾水。去银行开户,那些专业的金融词汇,我听得云里雾里,只能一个劲儿地问“これは何ですか?”然后看着对方耐心地用更简单的词汇解释,或者直接在纸上写给我看。但这些经历,虽然当时让人很想钻地缝,回头想想,却也成了自己适应日本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有了各种翻译工具,生活便利了不少。比如Google翻译、DeepL翻译,简直是留学生的救星。我手机里常备好几个翻译APP,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听不懂的话,立刻拿出来一扫、一录音。有一次我在区役所办理住民票,工作人员问我一串听起来很复杂的专业名词,我立刻打开翻译APP,让她对着手机说话,机器翻译出来的意思虽然不百分百准确,但至少让我抓住了大意,成功办理了业务。据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国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频繁使用翻译软件来辅助沟通,这已经成为大家在日本生活的“标配”了。
我们除了语言,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优势。比如,你来自哪个国家,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优势。我有个朋友,他是韩国人,日语也不是特别好,但他利用自己会韩语的优势,在大学里做起了兼职,给一些对韩国文化感兴趣的日本学生上韩语口语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代购,专门帮在日的韩国人购买日本的特色商品,赚得盆满钵满。日本的企业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多元化人才的引进,他们希望通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员工,来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据日本政府公布的《外国人材受入・共生のための総合的対応策》显示,日本正在积极推动“多文化共生”社会,鼓励企业招聘拥有多样化背景的外国人,这不仅包括技术人才,也包括能够带来不同视角和文化理解的人才。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日语必须完美”这一个篮子里。你的专业技能、跨文化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你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我认识一个学艺术的留学生,她日语也很一般,但她在国内学过画画和平面设计。她发现日本有很多小企业或者个人工作室,虽然规模不大,但很需要会做设计的人。她就主动去联系了一些小型设计事务所或者个人开的咖啡店,用自己制作的英文版作品集和简单的日语沟通,最后成功接到了几个设计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不全是高薪,但让她积累了在日本工作的经验,也让她发现了自己除了语言之外的价值。
甚至有些时候,日语不流利,反而能成为一种“特色”或者“优势”。我在大学里参加过一个国际交流活动,需要分组完成任务。我们组的日本同学,起初有点担心我因为语言问题会拖后腿。但我发现,我虽然说得慢,词汇量少,但每次表达都特别谨慎,会反复确认对方是否理解。在讨论某个概念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从我们国家文化背景出发的独特见解,虽然是蹩脚的日语,但意外地让日本同学眼前一亮。他们说,因为我的语言障碍,反而迫使他们放慢语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让他们更认真地去倾听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这种经历,让我第一次觉得,语言不是唯一的沟通桥梁。
还有很多人问,日语不好,怎么交日本朋友?我的经验是,从兴趣爱好入手。去参加那些不需要太多语言交流的活动,比如徒步、骑行、烹饪班、桌游俱乐部。我后来加入了一个大学的桌游社,发现桌游本身就有规则,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语言,通过玩游戏自然就能建立连接。就算听不懂规则,旁边的人也会很乐意比划着教你。慢慢地,你会发现,通过共同的兴趣,简单的词汇加上肢体语言,一样能和日本同学打成一片。现在我和几个日本朋友,虽然他们的英语不太好,我的日语也一般,但我们一起玩桌游、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完全没有语言障碍的困扰。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正在为日语发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留下来,别想太多,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我从便利店“新しい”的尴尬,到今天能在这里用文字跟你分享我的经历,也经历了很多。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找到除了语言之外的,能让你在日本找到自己位置的“武器”。
别老是盯着“N1”那张纸看,那只是一个衡量你语言能力的标尺,不是衡量你是否能成功留在日本的唯一标准。与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背单词刷题,不如大胆地走出去。去参加你感兴趣的大学社团活动,就算语言不通也没关系,能帮上忙的地方就积极参与,哪怕只是搬搬凳子、发发传单。或者去找一份不那么依赖口语的兼职,比如在工厂流水线、超市理货、厨房帮工,或者一些国际化的呼叫中心,这些地方往往更看重你的体力或者其他语言能力。多给自己创造一些真实接触日本社会的机会,你会发现,语言在实践中进步得更快,而且你会意外地找到更多属于自己的可能性,甚至交到意想不到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