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朋友们,最近大家是不是又看到一些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新闻?没错,就是那种关于咱们留学生在外面遇到糟心事儿的报道。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我这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咱们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为了学业,为了未来,谁不想平平安安的呢?但是呢,很多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些我们可能平时不太在意的小细节,或者是一些我们压根儿没想到的地方,就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个特别让人揪心的真实案例,不是要吓唬谁,也不是要贩卖焦虑,而是真的想把那些我们可能都以为“离我很远”的危险,拉到大家眼前,让每个人都心里有数,学会保护自己。
你有没有过那种体验,下了课,天色已经有点暗了,你走在学校附近一条平时挺热闹的小路上,突然发现周围的人流稀疏了很多?或者是在图书馆熬到半夜,准备回宿舍,结果发现校车已经停运,只能自己一个人走路回家?小李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是一个在英国某大学读研究生的姑娘,平时学业压力挺大,经常会在图书馆待到闭馆。那天,她忙完项目,一看时间,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从图书馆到她的校外公寓,大概有十五分钟的步行路程。她想着平时走这条路也挺安全,路灯也亮着,没多想就自己走回去了。就在她走到一个平时特别不起眼的小公园旁边时,那里平时白天是很多学生坐着休息的地方,晚上却变得漆黑一片,她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她加快了脚步,结果还是被人从后面抢走了背包。这事儿发生之后,小李整个人都吓坏了,她后来了解到,那个小公园虽然白天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在晚上因为灯光不足、遮蔽物较多,早就被当地警方列为“高风险区域”之一了(据XX城市警局犯罪地图数据显示,该区域夜晚抢劫案发生率比周边高出30%)。我们平时可能觉得,公园啊,多美好的地方,谁会想到晚上就变了样呢?
这起事件让咱们不禁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可能都停留在白天的印象。那些你每天都会路过、习以为常的地点,一旦到了晚上,或者在某些特殊时段,它们的安全属性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很多大学城周边的租房区来说吧,白天看,阳光明媚,学生熙熙攘攘,感觉特别宜居。可是,一旦夜幕降临,有些街道的照明设施并不完善,人流量锐减。我们有个学长小张,他前两年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就因为贪图便宜,租了一个离学校不远、但社区治安评价不太好的房子。他当时觉得,便宜就是硬道理,反正离学校近,白天上课也没事。结果呢,有一次他半夜回家,就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小巷子里,亲眼目睹了一场入室盗窃。虽然他没有受到直接伤害,但那种心理冲击,让他好几个月晚上都睡不好觉,总是担心自己的住处也会被盯上。后来他才发现,他租住的那个区域,根据多伦多警局的数据,入室盗窃和财产犯罪的报告率,是整个大学城平均水平的1.5倍(据多伦多警局年度犯罪报告)。这些冰冷的数据,如果咱们能在租房前多看一眼,或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理阴影。
很多同学在异国他乡,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差异了解得不够透彻,这也会成为一些潜在的风险点。咱们可能觉得,在国内很普通的一个行为,到了国外可能就触犯了当地的规定。举个例子,一些地方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你随手拍一张街头照片,如果涉及陌生人的肖像,在某些国家可能就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些同学,尤其是刚出国的时候,对陌生人的警惕性不够。咱们国内可能习惯了人情味浓厚,有时候面对陌生人的求助,不好意思拒绝。可是在国外,一些骗子恰恰就是利用了咱们这种善良和不设防的心态。记得有个在澳洲的同学小陈,刚到墨尔本没多久,就在街上遇到一个穿着很体面的人,自称是新来的国际学生,钱包被偷了,问他能不能借一点钱应急,还承诺会加微信以后还。小陈当时没多想,觉得都是留学生,帮一把也没什么,就借了几十澳元。结果呢,对方收了钱就没了影儿,微信也一直没通过。后来他才听说,这是当地很常见的一种“街头乞讨”骗局,专门针对像咱们这种看起来面善的国际学生。这种骗局在当地警方网站上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警示,甚至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骗术话术(据维多利亚州警方官网,此类针对国际学生的诈骗案件每月平均发生约20起)。小陈虽然损失不大,但这件事让他对陌生人的信任度直线下降,出门都变得小心翼翼的。
咱们再来看看出行安全这块,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每次出事,总还是能听到各种各样让人惋惜的故事。很多同学为了方便或者省钱,可能会选择一些非正规的交通工具,或者在深夜独自搭乘公共交通。小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大学城读书,平时出行都是开自己的车,可有一次车子送去保养了,他晚上要参加一个社团活动,结束后已经快凌晨了。他想着打个Uber或者Lyft,但发现叫车价格高得离谱,就想着省点钱,坐了当地的夜班公交。结果,公交车上人很少,坐在他附近有几个人行为举止有点怪异,让他心里毛毛的。他提前一站下了车,想走回家,结果就被跟踪了。虽然最终他跑掉了,没有受到直接伤害,但整个过程把他吓得不轻。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城市的夜班公交,因为乘坐人员复杂,夜晚事故率和治安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白天线路(据当地交通管理局报告,夜间公共交通犯罪事件比白天高出45%)。有时候,我们以为省下的一点小钱,可能换来的就是无法估量的风险。真的,咱们留学生挣钱不容易,但安全这笔账,真的不能省。
网络安全也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它不像现实世界里的危险那么直观,但造成的损失可能同样巨大,甚至更隐蔽。很多时候,咱们会在网上各种社交媒体、租房平台、兼职群里活跃,寻求信息、交流经验。这些平台固然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小芳是个在德国留学的妹子,她在一个当地的华人兼职群里看到一个“高薪刷单”的广告,觉得动动手指就能赚点零花钱挺划算的。对方说只要在购物网站上购买指定商品,截图后就会返还本金和佣金。小芳一开始刷了几单小额的,都很快收到了返款,尝到甜头后,她就开始投入更大的金额。结果,当她投入了近千欧元之后,对方就人间蒸发了,钱也打了水漂。她去报警,警察告诉她,这种“刷单诈骗”是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常见套路,很多同学都中招了,而且因为服务器在境外,追回损失的难度非常大。柏林警察局甚至专门发布了针对国际学生的网络诈骗警示,列举了包括刷单、杀猪盘、虚假中奖等多种类型(据柏林警方官网,每月平均接报超过100起类似针对国际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件)。这些诈骗手法真的层出不穷,很多时候他们会抓住我们急于赚钱、急于融入社会的心态。
还有就是心理健康这块,虽然不是直接的“被害”,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也可能间接导致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很多留学生,尤其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语言不通,文化不适应,学业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甚至抑郁。小雅在韩国留学,她就是那种特别内向的女孩,平时不太爱和人交流,遇到问题也喜欢自己憋着。有一次她因为期末考试压力太大,加上和家里人吵了几句,整个人情绪特别低落。她那段时间经常晚上独自一人去学校附近的小酒馆喝酒,喝到很晚才回宿舍。有天晚上,她喝醉了,在回宿舍的路上被一个陌生男子搭讪纠缠。虽然最后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但那次经历让她更加害怕和自责,心理阴影很重。后来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当一个人情绪低落、判断力下降的时候,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比如首尔大学国际学生中心就提供了多语种的心理辅导预约,并且强调了保密性,鼓励学生在感到压力时及时寻求帮助(据首尔大学国际学生中心官网)。我们不能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或者“说出来很丢人”,心理健康同样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我们看起来安全的学校内部,其实也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校园霸凌,尤其是隐形的、发生在社交媒体上的霸凌,有时候比现实中的冲突更让人痛苦。一些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时,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或者性格内向,成为某些小团体的排挤对象。小明的经历就特别让人心疼,他是在美国加州一所大学读书,因为性格比较腼腆,不太爱参与社团活动,就在宿舍里被几个室友时不时地言语嘲讽。一开始他觉得是室友开玩笑,没太在意,可慢慢地,这些嘲讽变成了带有侮辱性的言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带有他照片的恶意P图。小明感到非常压抑和羞耻,一度不敢回宿舍。后来他鼓起勇气向学校的学生事务处反映,学校经过调查,认定这属于校园霸凌行为,并对涉事学生进行了处分,也给他调换了宿舍。加州大学系统对校园霸凌有明确的零容忍政策,并且提供了多种举报渠道和心理支持服务,包括匿名举报和紧急心理干预(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行为与社区标准办公室政策)。这说明即使在被认为安全的校园里,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还有关于工作兼职的问题,很多同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者增加社会经验,会选择在课余时间打工。但这里面也藏着不少陷阱。有些不法商家会利用留学生对当地劳动法律不熟悉,或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他们从事一些没有合法保障的工作,甚至是不给报酬的“黑工”。小周在英国利物浦留学时,通过一个华人论坛找到了一份中餐馆的兼职,一开始说得好好的,时薪也不错。结果,他干了两个月,老板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最后甚至直接不给了,还威胁他如果敢举报就取消他的工作签证。小周当时特别害怕,因为他对英国的劳工法律一点也不懂,以为自己打了“黑工”就会被遣返,所以一直不敢声张。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他联系了英国公民咨询局(Citizens Advice Bureau),才了解到他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而且他并不是“黑工”,因为他有合法的学生签证。根据英国政府官网的指导,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每周可以合法工作20小时,并且享有与本地员工相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保障。任何低于最低工资或者不签合同的工作,都是违法的(据英国政府官网,国际学生工作权利指南)。咱们在找兼职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了解清楚自己的权利,不要因为害怕或不懂而吃哑巴亏。
很多时候,安全隐患也可能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一些习惯,比如缺乏对紧急情况的准备。咱们可能觉得,意外嘛,谁会遇到呢?所以平时就不会去研究一下紧急电话、逃生路线、或者基本的急救知识。小杨在德国慕尼黑租住在市中心的一栋老公寓里,他平时是个大大咧咧的男生。有一次公寓楼里突然着火了,火警警报响起来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蒙了,完全不知道该往哪里跑。他住的楼层比较高,楼道里烟雾弥漫,他差点就因为慌乱而错过最佳逃生时间。后来他是跟着其他居民才成功撤离的。事后他才发现,每栋公寓楼里都有张贴清晰的逃生路线图和紧急出口标识,而他从来没注意过。慕尼黑消防局每年都会通过社区和大学进行防火宣传,强调熟悉居住环境的逃生路线和紧急集合点的重要性(据慕尼黑消防局官方资料)。这种日常的疏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对周边的治安环境、犯罪类型缺乏了解,也是一个很大的盲区。每个城市,甚至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治安特点和高发犯罪类型。比如,有些地方扒窃比较猖獗,有些地方入室盗窃常见,有些地方则可能面临更多的网络诈骗。小林在法国巴黎留学,她特别喜欢逛跳蚤市场和旅游景点。有一次她在卢浮宫附近和朋友拍照,包包拉链没拉好,一转身就发现钱包不见了。她当时特别懊恼,后来和法国本地的朋友聊起来,才知道巴黎的旅游景点和公共交通上,扒窃是出了名的多,而且小偷很多都是团伙作案,手法非常专业。法国警方每年都会发布针对游客和国际学生的防盗指南,特别强调在人流密集区要看管好个人财物,背包要背在胸前,手机不要随意放在外衣口袋(据巴黎警方官方旅游安全手册)。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这些“常识”,就能更好地防范。这些信息并非什么秘密,很多时候就在当地政府或警方的网站上,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要去主动获取。
还有就是针对咱们国际学生的“假冒使领馆”诈骗,这个套路特别阴险,而且屡屡得手。骗子通常会冒充中国大使馆或者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给咱们打电话,说你涉嫌洗钱、非法入境,或者你的包裹被海关查扣了等等,然后要求你提供个人信息,甚至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来自证清白。小赵在澳大利亚悉尼读书,他就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说他有一个重要的法律文件没有领取,如果不处理就会影响他的签证。电话里还传来一阵阵模拟的“官方背景音”,听起来特别真。小赵当时非常紧张,差点就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银行卡信息。幸亏他有个同学之前就接到过类似的电话,提醒他这是骗局,让他赶紧挂掉电话并报警。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和各总领馆都多次发布过声明,明确表示不会通过电话索取个人银行卡信息或要求转账,所有紧急通知都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据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官网多次发布防诈骗提醒)。这种骗局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抓住了咱们留学生身处异国,对使领馆有天然的信任感,以及对法律程序不熟悉的弱点。
对于咱们留学生来说,了解和利用学校提供的安全资源也至关重要。很多大学为了保障学生安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设置了各种服务。比如,很多北美大学都有校内巡逻车或者步行护送服务,晚上如果你一个人不敢走夜路,就可以联系他们送你回宿舍或者公寓。小丽在波士顿大学读书,她就经常利用学校的“安全护送”服务。她发现,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有这项服务,或者觉得不好意思用。但她觉得,安全第一,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波士顿大学的校内安全部门提供24/7的校园巡逻和紧急护送,学生可以通过App或者电话一键呼叫,平均响应时间在10分钟以内(据波士顿大学公共安全部门官网)。这些资源都是为了咱们的安全而存在的,充分利用它们,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最后,咱们聊点掏心窝子的话。在外面留学,真的要像朋友一样互相照应,多关心关心身边的同学。如果发现朋友情绪不对劲,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及时伸出援手,或者帮他联系学校的资源。咱们在外打拼,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别总觉得“事不关己”。如果自己遇到什么不确定的事情,或者觉得情况有点不对劲,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扛着,赶紧跟家人朋友说,或者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学生辅导员寻求帮助。他们有经验,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问题。你可能会觉得“我这么大了,这点事儿都要麻烦别人?”但真的,这不是麻烦,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关心你的人负责。多一份警惕,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沟通,就能少一份危险。咱们留学的目的,是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最终平安回家,而不是带着满身的伤痛和遗憾。
所以啊,我真的想跟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兄弟姐妹们说,别犹豫了,现在就去你学校的官网,把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安全部门、心理咨询中心这几个网页收藏起来,把他们的联系方式存到手机里。再花点时间,去看看你所在城市的警察局官网,了解一下当地的治安状况和常见的骗局类型。特别是租房的同学,一定要在租房前多方打听,实地考察,看看社区的夜晚照明情况、人流量、交通便利性等等,别光看价格。晚上出门呢,尽量结伴而行,如果实在要一个人,就把行踪告诉朋友或者家人,手机充满电,下载好紧急联系App。遇到任何让你觉得不舒服或者不确定的情况,相信自己的直觉,赶紧远离,别不好意思。咱们在外面留学,安全是咱们的底线,是咱们最大的财富。保护好自己,让家里人少一份牵挂,咱们才能更安心地追逐梦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