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

puppy

是不是觉得回国后,那股海归光环没那么亮了?拿着国外名校的文凭,本以为能轻松找到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结果却发现,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很多留学生回国后的真实写照。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迷茫,面对父母的期待和朋友的“成功”,心里压力山大,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从职场竞争激烈,到自身定位不准,再到对国内环境适应不良,这些困扰咱们都懂。别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好好聊聊这个普遍又让人头疼的问题,帮你一起剖析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更重要的是,给你一些实实在在、接地气的建议和方法,教你如何调整心态、重新规划,把海外经历真正转化为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你正被这些问题困扰,不妨往下读,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和方向。

还记得小张回国那会儿,那股子意气风发劲儿,真是藏都藏不住。他顶着英国某名校商学院的硕士光环,每次和朋友聚会,都带着那种“世界尽在我脚下”的自信。家里人也跟着骄傲,觉得这下子,好工作还不是手到擒来?可半年过去,我们在咖啡馆再见他,他眼神里那团火已经熄了一大半,整个人有点蔫儿。他苦笑着说:“哥们,以前觉得能进大厂,月薪没有两万都对不起我这文凭,结果呢?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好不容易面试几家,薪资待遇跟我想的差了一大截,要么就是岗位要求太苛刻,感觉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就这么卡住了。”

小张的故事,恐怕戳中了无数海归的心窝子。那股子回国前的雄心壮志,在现实面前,被一点点消磨。我们都曾以为,海外留学经历会是求职路上的金字招牌,能让我们在职场上所向披靡。毕竟,为了这块牌子,咱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和钞票啊!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根据猎聘发布的《2023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受访海归在回国后表示就业不如预期,这个数据真的让人挺心酸的。

咱们回国后,立马就感受到了职场上的那股子劲儿。国内就业市场卷得厉害,尤其是那些一线城市的头部企业,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以为你有名校光环,就能一骑绝尘?公司HR可能收到几百上千份简历,他们看重的,往往不只是你的学历背景。很多时候,海归缺乏本土实习经验,这成了最大的短板。举个例子,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4中国职场人职业发展报告》提到,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经历,尤其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速发展行业,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空有文凭而无实战经验的应届生,哪怕是海归,也很难脱颖而出。

不少同学出国前对国内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几年前。在国外读书那几年,国内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在国外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些时候可能跟不上国内飞速发展的应用场景。比如,你可能在海外学的是最前沿的AI算法,但在国内,企业更需要的是能把这些算法快速落地、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工程师。有数据表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时,就特别强调产学研结合,很多课程都围绕解决企业真实痛点来设计,这和一些海外高校更注重纯理论研究的模式就有所不同。

再说说薪资期望吧,这可是个敏感话题。咱们在国外可能习惯了较高的消费水平,也听过一些关于“海归高薪”的传说,自然对回国后的薪资有心理预期。可回国一问,发现同样的岗位,国内应届生的起薪,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低一截。你可能觉得这不对劲,觉得自己“价值不菲”。但是,企业有企业的成本考量。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冬季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北京地区平均招聘月薪为13540元,这个数字对于刚回国的海归来说,可能就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了,尤其是在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时,这种落差感尤其强烈。

除了职场上的挑战,适应国内的工作文化也是一大坎儿。在国外,你可能习惯了相对扁平化的管理、宽松的工作氛围,下班后时间是自己的。可回国后,很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大厂,盛行的“996”工作制、加班文化、复杂的同事关系,一下子就让你觉得透不过气来。前段时间,腾讯游戏一名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工作到凌晨的经历,引发了大量共鸣,这并非个案,而是国内很多行业常态,习惯了work-life balance的你,可能真的需要时间来调整。

文化适应不仅限于工作,生活上也是。在国外几年,你的社交圈、生活习惯都围绕着当地。回国后,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可能在你不在的这几年里,已经完成了结婚生子、买房置业的人生大事,他们的生活轨迹跟你有了明显的差异。你可能觉得跟他们聊不到一块去了,那种孤独感会悄悄袭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对青年群体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社交焦虑,这种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了重新融入国内社会,对于习惯了简单人际关系的留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父母的期待,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咱们心头。他们辛辛苦苦供你出国留学,不就是盼着你学成归来,能有一番成就吗?看着邻居家的孩子,或者亲戚家的某某,可能学历不如你,却已经在大城市买了房、开上了好车,父母嘴上不说,你也能感受到他们眼神里的那份担忧和比较。这种无形的压力,有时甚至比找不到工作本身更让人焦虑。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研究指出,高期望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情绪,这恰好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海归在面对现实落差时,会感到巨大的心理负担。

咱们在国外的那几年,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这些都是你独一无二的财富,也是国内职场现在越来越看重的“软实力”。比如,很多跨国公司或者有国际业务的公司,都非常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良好英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据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CEO调研报告》,全球企业CEO们普遍认为,具备跨文化领导力、创新能力以及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这正是很多海归的优势所在。

面对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咱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定义“成功”。成功真的就是高薪大厂、豪车大宅吗?可能对有些人是,但对你来说呢?也许你更看重工作中的成就感、生活的平衡,或者某个能让你发挥所长的特定领域。别让别人的标准绑架了你的幸福。很多从海外归来的学子,选择进入非营利组织、文化创意产业,或者自主创业,他们虽然没有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光鲜”职业,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像北京电影学院就有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去大公司,而是自己成立工作室,专注于独立电影或艺术创作,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调整心态的同时,咱们得开始“武装”自己,弥补技能上的差距。在国内,很多行业发展迅速,对新技能的需求也更新迭代得快。你可以利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比如Coursera、网易云课堂、B站等等,补习一些国内热门的技术或商业技能,比如数据分析、Python编程、新媒体运营,或者考取一些国内认可的专业证书。现在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会选择利用一两个月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的甚至会去考取国内的CPA(注册会计师)或司法考试,提升自己在国内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咱们还得学会在国内“搞关系”,这里说的不是走后门,而是建立有效的人脉网络。在国外,你可能习惯了通过LinkedIn投简历,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回国后,你会发现很多好的机会,往往是通过熟人推荐、行业沙龙、校友聚会得来的。多参加一些行业交流活动,认识一些同领域的前辈和同行,或者主动联系你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经验,这些都是帮你打开国内职业圈子的有效途径。例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每年都会组织校友返校日和各种行业论坛,为毕业生和校友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这种校友资源在国内是非常宝贵的。

如果一线城市让你觉得压力山大,或者机会不够理想,不妨把目光投向“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人才引进政策非常优厚,而且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幸福感可能更高。很多城市甚至为海归提供了创业补贴、住房优惠、落户便利等一系列福利。比如,据《2023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已经直逼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其中也包括不少海归。在那里,你可能会更容易找到一份体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

创业,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道路,尤其是你有一些独特的海外资源、技术或商业模式。国内的创业环境这几年非常活跃,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和团队,可以尝试申请一些海归创业园区,他们通常会提供办公场地、孵化服务和资金支持。例如,上海市就设立了多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符合条件的海归提供启动资金、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支持,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海归创业案例在这里孵化成长。

回国后的这段时间,可能充满了迷茫和焦虑,这是非常正常的。别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过得不如预期,也别一个人硬扛着。找信任的朋友、家人倾诉,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很多高校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现在也开始为回国校友提供一些心理支持服务,或者推荐心理咨询机构。据中国青年报一项关于青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青年人认为有必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这说明大家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给自己一点时间,允许自己有段“空窗期”或者“探索期”。这不叫失败,这叫给自己一个喘息和重新定位的机会。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旅行、去学习新的技能、去尝试不同的兼职,甚至去支教做公益,去深入了解国内的社会和文化。这些经历,都会让你对国内市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帮你找到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很多大学的生涯规划中心也鼓励学生在毕业后进行间隔年(Gap Year),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投资自己。

你的海外留学经历,就像一粒种子,可能需要时间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你独立面对世界、解决问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也许短期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经历会让你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韧性。数据显示,从长远职业发展来看,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才,在晋升速度和薪资增幅上,往往会比纯本土背景的同龄人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这需要你用时间和耐心去证明。

所以啊,别再纠结于过去的“高大上”预期了,也别再跟身边的“成功人士”比较了。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目光收回来,聚焦到自己身上。找几个靠谱的老铁,或者你的导师学长学姐,好好聊聊你的困惑,听听他们的建议。然后,给自己列个小清单,从现在开始,每天做一件能让你离目标更近一点的小事。可能是学半小时Python,可能是联系一个前辈喝杯咖啡,也可能是认真修改一份简历。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别急。你会发现,属于你的那条路,其实就在脚下,等着你去走出来呢。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