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点 | 实用贴士 |
|---|---|
| 出行规划 | 提前了解基督城机场到UC的交通方式,比如公交、出租车或预约接机,尤其初来乍到,越简单越好。 |
| 住宿选择 | UC官网上有详细的宿舍信息,从包餐到自炊都有。校外租房要留出时间多比较,不要急着做决定。 |
| 学业准备 | 开学前查好课表、熟悉Moodle系统,了解每个课程的评分标准和作业要求,别开学了还一脸懵。 |
| 社交融入 | 积极参加迎新活动和社团。多和本地同学交流,勇敢开口,即使磕磕巴巴也没关系! |
| 生活预算 | 基督城的物价相对奥克兰会低一些。提前做好生活费预算,学会记账,合理规划开支。 |
还记得我刚拿到基督城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简称UC)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吗?那感觉,就像是拆开一个巨大的神秘盒子,里面装满了激动、期待,当然,还有那么一丝丝小紧张。网上搜了一堆信息,看了无数帖子,却总觉得隔着屏幕,一切都模模糊糊的。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有一个“过来人”告诉我UC到底长什么样,生活学习节奏如何,那些“坑”和“宝藏”在哪里,那该多好啊!
所以,今天我这个“过来人”就来啦!我要把我在UC跌跌撞撞、充满惊喜的亲身经历,统统摊开给你看。从第一次踏进校园的震撼,到图书馆里通宵赶due的咖啡香,再到社团活动上和五湖四海的朋友哈哈大笑,我的UC故事,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彩。你准备好了吗?跟着我的脚步,一起来探秘这个既陌生又即将成为你“家”的地方吧!
第一站:初见UC,原来是这么个“宝藏”校园!
我的飞机降落在基督城的那天,天气有点阴沉,心里也跟着有点小忐忑。到了UC的校园门口,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哇塞,好大!真的,UC的校园面积非常大,据说占地76公顷,比我想象中那种紧凑的大学要开阔得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巨大的公园,绿草如茵,大树参天,还有一条小河(Ōtākaro/Avon River的支流)蜿蜒穿过。这哪里是大学,简直就是个度假村啊!
我记得刚来的那几天,简直就是个“迷路小王子”。从宿舍到教学楼,再到图书馆,每次都得边走边看地图。UC的建筑风格挺有趣的,有些是古朴的砖瓦房,带着浓浓的历史感,比如著名的图书馆Puaka-James Hight Building(虽然里面很现代化,但外观还是挺经典的)。但更多的是现代感十足的新建筑,特别是工程学院那边,各种玻璃幕墙和钢结构,看着就很有科技范儿。比如我经常去的Rehua building,那可是学校的最新建筑之一,内部设计超现代,有各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还有咖啡馆,是赶due的好地方。我查了一下,Rehua building在2019年才正式投入使用,是UC斥资2.2亿纽币校园升级项目的一部分,可见学校在硬件设施上是真的下功夫。
校园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细节让我感到惊喜。比如那些随处可见的长椅,大家可以在上面晒太阳、看书、聊天;还有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艺术装置,每次偶然发现都会觉得“原来这里还有这个!”。UC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校园里有很多回收箱,大家也会自觉分类。我听说UC是新西兰第一所获得“绿星”认证的大学,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从垃圾分类到节能减排,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在校园里,你会发现这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我当时查了一下,UC的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7万人,其中国际学生比例大概在20%左右,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少数派,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也让我的世界观一下子开阔了不少。原来,大学生活真的不只是学习,更是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啊!
第二站:课堂内外,学习生活竟然能这么酷!
“来新西兰读书,不就是为了轻松一点吗?” 我刚来的时候,也偷偷有过这种小想法。但真正踏入UC的课堂,我才发现,这里的学习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有料”!当然,这里的学习模式跟国内不太一样,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大班讲座(Lecture)、小班辅导(Tutorial)和实验课(Lab)是主要形式。
Lecture通常都是几百号人一起上,教授在前面讲,我们坐在下面听,记笔记。我第一次上大课的时候,被那个阶梯教室的规模震惊到了,感觉就像在看电影一样。Tutorial就轻松多了,一般十几个人,由助教带领大家讨论问题、答疑解惑。这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逼着我开口说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Lab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动手操作,比如我在工程学院的朋友,他们经常在实验室里鼓捣各种设备,什么机器人、风洞测试,听起来就超酷!
UC在学术方面的实力确实很强。我当时做功课的时候就看到,UC的工程学院在新西兰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特别是土木工程,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经常位列全球前100。除此之外,环境科学、林业、地质学等专业也都是UC的王牌。我的专业虽然不是工程,但在文科领域,我也感受到了教授们的专业和热情。他们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引导我们思考,鼓励我们提出问题,甚至挑战他们的观点。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说到学习,怎么能不提图书馆呢?Puaka-James Hight Library,简称PJH,是UC的主图书馆,真的很大,有五层楼。里面藏书量超级丰富,我查了一下,光是实体书就有超过一百万册,数字资源更是海量,各种学术期刊、数据库,基本上你想找的资料都能找到。除了书多,PJH的学习环境也一级棒。有安静的自习区,有可以小组讨论的房间,还有带电脑的机房。我最喜欢去的是四楼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校园的风景,累了就抬头看看,感觉很放松。每次期末考试前,PJH都是灯火通明,大家都在那里奋战,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也让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了。
当然,学习过程中也少不了遇到瓶颈。我记得刚开始写英文论文的时候,简直想哭。语法、逻辑、引用格式,每一样都让我头疼。但UC有很多学习支持服务,比如Academic Skills Centre(学术技能中心),他们会提供免费的写作辅导、学习技巧讲座。我当时就去预约了写作辅导,老师手把手教我怎么组织结构、怎么避免语法错误,真的帮了我大忙。原来,学习路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校提供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第三站:社团大爆炸!从“宅”到“社交达人”的逆袭!
如果你问我,在UC最不能错过的体验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参加社团!来新西兰之前,我其实是个有点内向的人,不太爱主动社交。但UC的社团文化,真的把我从“宅”属性里彻底拉了出来,让我完成了从“宅男/女”到“社交达人”的逆袭。
UC的社团数量简直是“大爆炸”!我查了一下,UC的学生会(UCSA)下属有超过16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体育、文化、学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从橄榄球俱乐部到动漫社,从辩论队到国际学生联谊会,总有一个能让你找到归属感。每年开学季,UCSA都会举办“Clubs Day”活动,整个校园里摆满了社团的摊位,各种宣传海报、免费零食、互动游戏,简直是热闹非凡。我当时逛了一圈,眼睛都看花了,每个都想加入!
我最后选择了加入了两个社团。一个是国际学生联谊会,因为觉得这样能更快认识其他国际学生,大家背景相似,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另一个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徒步社团(Tramping Club)。新西兰的自然风光那么美,来了不徒步简直是浪费!国际学生联谊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比如Potluck晚餐(大家各自带一道菜分享)、电影之夜、城市探索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家乡的美食,交流文化差异,真的很有意思。
徒步社团的活动就更刺激了!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去基督城周边甚至南岛的其他地方徒步。从简单的公园漫步到挑战高山步道,每次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了距离基督城大概一个半小时车程的Castle Hill,那里的巨石阵地貌非常独特,我们爬上爬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徒步社团的成员很多都是本地KIWI学生,通过和他们一起徒步,我的口语进步超快,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新西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原来,兴趣爱好真的是最好的桥梁!
UCSA(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Students' Association)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管理着各种社团,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比如每年一度的“Undie 500”慈善跑、校内音乐节“O-Week”迎新周活动等等。他们还有自己的酒吧、咖啡馆和商店,为学生提供便利。可以说,UCSA是UC学生生活的核心,他们的存在,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你问我有什么建议,那就是:别害羞,大胆去尝试!即便你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或者性格有点内向,也没关系。社团就是为了让你找到同好,拓展社交圈。也许你会在某个社团里,遇到未来最好的朋友,甚至找到一辈子的爱好呢!
第四站:住得好,吃得香,我的基督城“家”体验!
安家落户,绝对是留学生活的第一大考验。刚到基督城,住宿问题真的让我操碎了心。UC为新生提供了不少住宿选择,主要分为两种:校内宿舍(Halls of Residence)和校外合作公寓。我当时申请的是校内宿舍,主要是图个方便和安全。我住的是Sonoda Christchurch Campus,一个比较新的宿舍,离教学楼走路大概15分钟。宿舍是单人房间,有独立的卫浴,这简直是太棒了!不用担心和别人抢洗手间,私密性也很好。
校内宿舍通常都包餐,这意味着你不用每天操心做饭。刚开始吃食堂的饭菜会觉得有点新奇,毕竟是西餐嘛。但时间长了,我这个“中国胃”就开始抗议了。好在基督城有很多亚洲超市和餐厅,可以买到各种调料和食材,自己动手做饭就成了我周末的一大乐趣。宿舍里有公共厨房,大家可以一起做饭,互相分享,这也是认识朋友的好机会。
如果选择校外租房,选择就更多了。你可以选择和朋友合租公寓,或者租一间house的房间。基督城的房租相对奥克兰和惠灵顿来说,会更亲民一些。我查了下最新的数据,一套靠近UC的两居室公寓,周租金大概在450-550纽币左右,分摊下来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水电网这些费用要另算。租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同细节,比如租期、押金、维修责任等等,别到时候吃亏。
解决完住的问题,吃也是头等大事。除了宿舍食堂和自己做饭,UC校园里也有不少咖啡馆和餐厅,比如The Foundry,是UCSA运营的一个大餐厅兼酒吧,经常有特价餐。校园外围的伊拉姆(Ilam)和Upper Riccarton区域,有很多亚洲餐厅和超市。特别是Church Corner那一片,简直是“亚洲美食天堂”,从中国菜、韩国烤肉、日本寿司到泰国菜、越南粉,应有尽有。每次想家的时候,去那里吃一顿家乡菜,瞬间就能治愈不少。
基督城本身就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作为新西兰的第二大城市,它既有大城市的便利,又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市中心在2011年地震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现在变得非常现代化和有活力。新的购物中心Westfield Riccarton就在UC附近,走路大概20分钟就能到,平时购物、看电影都很方便。基督城的公交系统也很发达,一张学生卡(Metrocard)就能让你畅游全城。我记得我刚来的第一张Metrocard,在注册完学生身份后就可以去办理了,上下车刷卡,比现金支付要便宜很多。原来,在新西兰生活,处处都有学生福利啊!
周末的时候,基督城也绝不会让你感到无聊。你可以去Hagley Park散步、野餐,去Botanical Gardens欣赏花卉,或者去Sumner Beach冲浪、晒太阳。如果你喜欢艺术,可以去Art Gallery看看展览;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去Canterbury Museum探索毛利文化和南极探险历史。基督城真的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城市,总能找到适合你的活动。
第五站: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神助攻”资源!
刚到UC的时候,我总觉得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摸索。但后来我才发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神助攻”资源,简直多到超乎想象!这些资源,就像一个个隐形翅膀,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给你提供帮助和支持。
首先要说的就是健康和心理支持。留学生活压力不小,身体不适或者心情低落是常有的事。UC校园里就有个学生健康中心(University Health Centre),你可以免费注册成为他们的病人。看病、开药,甚至预约心理咨询,都非常方便。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压力太大,去咨询了心理医生,效果非常好。我查了一下,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还有心理咨询师,他们会用非常隐私和专业的方式帮助你。原来,关心学生的健康,学校是认真的。
其次是学术支持。前面提到了Academic Skills Centre,他们除了提供写作和学习技巧辅导,还有各种免费的研讨会和在线资源,比如如何做演讲、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批判性思考等等。如果你在某个课程上觉得吃力,还可以去找你的课程协调员(Course Coordinator)或者导师(Lecturer/Tutor)寻求帮助,他们通常都很乐意为学生答疑解惑。原来,遇到学术难题,不是只能一个人硬抗。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Support)简直就是我们的“娘家”。从签证续签、医疗保险咨询,到文化适应、紧急情况处理,他们都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的签证快到期了,就是去国际学生办公室咨询的,他们给我提供了详细的续签指南和材料清单,让我省去了很多麻烦。他们还会定期组织各种国际学生聚会,帮助大家更快融入。原来,学校为我们考虑得这么周到。
就业服务也是UC的一大亮点。UC的职业中心(UC Careers)会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帮你修改简历、模拟面试,还会定期举办招聘会和求职技能讲座。我有个学长就是通过他们的帮助,在毕业前就拿到了基督城当地一家公司的offer。他们还会发布兼职信息和实习机会,对于想找课余工作的同学来说,非常有帮助。我查了一下,UC Careers还会提供一些志愿者机会,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和融入社区都很有益。原来,毕业找工作,学校也有一条龙服务。
还有一些可能不那么显眼但非常实用的资源,比如残疾学生支持服务(Disability Support Service),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大使项目(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me),让你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来赚取一些津贴;甚至连校园安全,UC也有专门的保安团队和24小时紧急电话,让你在校园里感到安心。原来,这些“神助攻”,真的能让留学生活少走很多弯路,多了很多便利。
第六站:融入当地,我的小秘密武器!
来新西兰留学,可不仅仅是拿到一个文凭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当地的生活,融入这个社会。我的“秘密武器”就是:勇敢走出去,多和当地人接触,以及……找一份兼职!
找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点零花钱,更是了解当地文化、提高英语口语、积累工作经验的绝佳机会。根据新西兰的学生签证规定,国际学生在学期内可以每周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我当时找了一份在咖啡馆兼职的工作。虽然刚开始有点手忙脚乱,听不懂顾客说的所有话,但每天和不同的人交流,我的口语和听力真的突飞猛进。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咖啡的知识,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拉花!通过这份工作,我结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他们带我去了很多游客不知道的宝藏地方,也让我对新西兰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查了一下,UC Careers网站和Trade Me Jobs是找兼职的两个主要平台。原来,兼职不仅能赚钱,还能帮你更快融入。
除了兼职,我还积极参与了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基督城有很多志愿者组织,比如帮助地震重建的、环境保护的、老人院的等等。我选择了在一家环保机构做志愿者,定期去公园清理垃圾,种植树木。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为社区做出了贡献,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本地朋友。他们对我非常友好,会给我讲很多新西兰的故事,甚至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原来,融入当地,真的需要你主动去敲开那扇门。
另外,别忘了探索基督城周边甚至整个南岛的美景!新西兰被称为“长白云的故乡”,自然风光绝对是世界级的。周末的时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Akaroa看海豚,去Hanmer Springs泡温泉,或者租辆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南岛自驾游,去皇后镇(Queenstown)、瓦纳卡(Wanaka)感受极限运动的刺激,或者去特卡波湖(Lake Tekapo)看星空。这些经历,都会成为你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回忆。我记得我第一次去特卡波湖,看到漫天繁星的那一刻,真的感觉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原来,新西兰的美,真的能治愈一切。
当然,融入当地也包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新西兰人非常友善,也很重视环境保护。他们说话通常比较直接,但语气很温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毛利语单词,比如“Kia Ora”(你好)、“Ka Kite”(再见),会让他们觉得你很用心。多看看当地新闻,了解当地热点,这些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这个社会。
我的UC,你也可以拥有!
好了,我的基督城大学探险报告就到这里啦!回顾我这几年的留学生活,真的是充满了各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我从一个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小萌新,成长为一个在这里找到归属感的“老司机”。UC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成长和探索世界的勇气。
如果你也正准备踏上这段旅程,或者正在纠结要不要选择基督城大学,我的建议是:
第一,保持开放的心态。别害怕尝试新事物,别害怕犯错,也别害怕问问题。UC的老师、同学、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好,他们很乐意帮助你。
第二,积极参与。无论是迎新活动、社团聚会,还是志愿者工作,多给自己创造和人交流的机会。你的英语口语和社交能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第三,学会照顾自己。留学生活是独立的开始,学会做饭、管理预算、处理各种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如果遇到困难,别忘了学校有那么多“神助攻”资源等着你。
第四,多出去走走。新西兰的美景那么多,别把时间都困在宿舍和图书馆里。去徒步,去冲浪,去探索这个国家,你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会发现一个更勇敢的自己。
留学是一场独特的体验,它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无限可能。我的基督城大学,原来是这样!现在,轮到你来书写自己的UC故事了。祝你在基督城大学的旅程,精彩纷呈,收获满满!期待听到你的“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