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我在新西兰学会了生活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自己快被“内卷”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甩下去了?在国内时,我曾是那条拼命奔跑的仓鼠,以为停下来就是落后。直到来了新西兰,我才慢慢明白,原来生活不只是KPI和无尽的deadline。在这里,我看到同事下午四点就去接孩子、冲浪,周末的朋友圈是徒步和BBQ,而不是加班。没人关心你的title,大家更在意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这趟旅程让我重新定义了“成功”,发现原来慢慢来、好好感受,把时间还给自己,才是生活的真谛。这篇文章,没有大道理,只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里从焦虑迷茫,到找回内心平静的真实故事。

小编悄悄话
嘿,读这篇文章前,想跟你说句话:这篇文章不是劝你“躺平”,而是想和你一起探讨,怎么从被推着走到学会自己“站起来,好好走路”。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勇气。

告别内卷,我在新西兰学会了生活

还记得那是来新西兰的第三个月,我在奥克兰一家本地公司实习。下午三点五十五分,办公室里突然响起一阵轻快的键盘敲击声,紧接着是拉链和背包的声音。我抬起头,一脸错愕地看着身边的同事Mark,一个四十多岁、顶着微啤酒肚的可爱大叔,正麻利地关掉电脑,把冲浪板从桌子底下拖出来。

“Dude,今天浪不错,要去赶最后一波。明天见!”他朝我挤挤眼,潇洒地走了。

我看了看墙上的钟,四点整。窗外阳光正好,而我手里的项目报告,才写了不到三分之一。在国内,这个点别说下班,可能连下午茶的外卖都还没到。我脑子里嗡的一声,那个在国内深夜写字楼里,靠着一杯又一杯咖啡续命,盯着KPI表格焦虑到失眠的自己,和眼前这个扛着冲浪板、满脸写着“生活最大”的Mark,形成了无比刺眼的对比。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跨越了半个地球,要学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语言,更是一种全新的、关于“生活”的操作系统。

相信每一个从国内“卷”出来的留学生,都对那种感觉不陌生。我们像是被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停下来就意味着被淘汰。成绩要名列前茅,实习要进大厂,社团活动要当主席,连朋友圈都要精心包装。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不被“同辈压力”这股洪流淹没。可是,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问过自己:我真的开心吗?

四点下班,不是都市传说

在新西兰,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不是一句写在PPT里给老板画饼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刚开始,我真的很难适应。

我习惯性地在下班后继续查看工作邮件,周末主动提出要研究一下项目资料。我的经理,一位叫Sarah的和蔼女士,找我聊了一次天。她没有批评我,而是很认真地问我:“Leo,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工作量太大了吗?还是你没有安排好自己的周末生活?”

我当时愣住了,支吾着说:“没有没有,我只是想多做一点。”

Sarah笑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是吗?你的合同上写明了工作时间,我们希望你在这段时间里高效工作,然后在下班后,去享受你的生活,去陪家人,去探索这个美丽的国家。这是你的权利,也是我们鼓励的。”

后来我才发现,这并非个例。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新西兰人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大约是37.5小时。更令人羡慕的是,仅有约11%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非常长”(每周超过50小时),这个比例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国内“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在这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里的法律也给了“生活”足够的底气。新西兰的法定年假是每年4周,也就是20个工作日。除此之外,还有12个公共假期。这意味着,你一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规划一场长途旅行,或者只是在家里的院子里发发呆、种种花。我的同事们,一到假期,朋友圈里不是在南岛的峡湾里划皮划艇,就是在北岛的火山上徒步,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有一次,我壮着胆子,也在周五下午四点半准时关了电脑。走出办公楼,阳光洒在脸上暖洋洋的,路边咖啡馆坐满了人,海滩上有人在遛狗、跑步。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原来,我也可以拥有这样不被工作填满的、属于自己的黄昏。

没人问你“什么title”,只想知道你“开心吗”

在国内的社交圈里,我们习惯用一连串的标签来定义一个人:哪个学校毕业的?在哪个公司?做到什么职位?年薪多少?这些仿佛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

但在新西兰,这套体系彻底失灵了。

我参加过很多次当地人的家庭BBQ派对。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的话题天马行空。有人会兴奋地分享他上周末钓到了一条多大的Kingfish,有人会展示他新学会的园艺技巧,还有人会讨论下个月要去哪个国家公园徒步。整场聚会下来,几乎没有人会主动问:“你在哪里高就?”

在这里,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管道工,和一个在CBD工作的金融分析师,在社交层面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更在意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你对生活有没有热情。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的名片,而在于你这个人本身。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我从无尽的比较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我不再因为自己的实习公司不够“高大上”而自卑,也不再因为别人的朋友圈光鲜亮丽而感到压力。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新西兰常年在“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名列前茅,2023年的报告里,它排在第10位。我想,这种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这种不比较、不攀附的社会氛围。当“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的财富和地位,而是多元的、关于个人感受和内心满足时,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跑道。

我开始尝试一些以前觉得“浪费时间”的事情。我报了一个陶艺班,花一个下午,就为了捏一个歪歪扭扭的杯子;我跟着朋友去海边学习冲浪,被浪拍得七荤八素,却笑得像个孩子;我开始在阳台上种番茄和香草,每天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那种喜悦是任何KPI都无法给予的。

我发现,当我不再拼命去“成为”谁,而是开始“做”自己时,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才真正到来。

治好精神内耗的,是山川和湖海

如果说社会文化是软件,那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就是最强大的硬件,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嘿,慢下来,感受一下。

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和日本差不多,人口却只有500多万。超过30%的土地被划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驱车半小时,几乎都能一头扎进纯粹的大自然里。

我曾经一度因为学业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每天晚上失眠,白天精神恍惚。朋友看不下去,拖着我去了南岛的皇后镇。

当我们站在格林诺奇(Glenorchy)的湖边,看着远处雪山连绵,湖水清澈得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身边只有风声和鸟鸣。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所有的烦恼和焦虑,都被这片广阔的天地稀释了。什么论文的deadline,什么工作的offer,在亿万年形成的地貌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从那以后,徒步(Tramping)成了我治愈自己的方式。每当感到疲惫和迷失,我就会背上包,走进山里。走在蕨类植物丛生的步道上,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听着潺潺的溪流声。身体的疲惫,换来的是精神的极度放松和清明。你不需要思考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需要应对繁琐的工作,你只需要专注脚下的路,和眼前的风景。

这种与自然的亲近,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对消费和物欲的看法。以前,我总觉得要买最新款的手机、最潮的鞋子,才能获得快乐。但现在,一双舒适的登山鞋,一个性能好的帐篷,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那些奢侈品。

生活变得简单了,欲望变少了,但快乐的阈值却降低了。看到晚霞,我会开心;听到Tui鸟独特的叫声,我会觉得有趣;周末在海边挖到几个Pipi(一种贝壳),就能高兴半天。这种源于生活本身的、细碎而真实的快乐,才是对抗内卷最有力的武器。

从“卷王”到“生活家”,这条路我也走了很久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的转变一帆风顺,仿佛一夜之间就顿悟了。但其实,这个过程充满了拉扯和挣扎。

刚开始“慢下来”的时候,我充满了负罪感。下午五点下班,看着大把的空闲时间,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心里发慌。我总觉得别人是不是在偷偷学习、偷偷进步,而我却在“浪费生命”。这种被“内卷”思维模式禁锢了十几年的惯性,强大到可怕。

我强迫自己去改变。第一步,就是把“待办事项”清单,换成“想做的事”清单。今天想去海边散步,明天想尝试做一道新菜,周末想去逛逛本地的农夫市场。把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打卡一样去完成。

第二步,是屏蔽掉那些会让我焦虑的信息源。我不再频繁地刷朋友圈,看别人又去了哪里旅游、拿了什么offer。我开始关注一些本地的生活博主,看他们如何改造花园,如何烘焙面包,如何带着孩子去露营。

最重要的一步,是和自己和解。我告诉自己:你已经很努力了,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你的价值,不需要通过比别人更优秀来体现。允许自己休息,允许自己“无所事事”,允许自己做一个不那么“上进”的普通人。

这是一个漫长的“戒断”过程,但每一点微小的改变,都让我离那个内心平静、眼神有光的自己更近一步。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不妨试试看:

下一次,当别人都在图书馆刷夜的时候,允许自己去看一场日落。

找一个完全出于兴趣,和功利无关的爱好, चाहे是画画、弹琴,还是种一盆多肉。

主动约你的新西兰同学或朋友出去玩,别总待在华人圈子里,去感受一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别再拿自己和别人比了。你的节奏就是最好的节奏。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有时候,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来新西兰留学,我们收获的绝不应该只是一纸文凭。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从身边的小事中汲取快乐的能量——把时间真正地还给自己,这或许才是这趟旅程,最珍贵的礼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5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