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洲留学,才懂学历不过是入场券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曾以为,拼命刷GPA、拿到一张闪亮的毕业证,就能在澳洲开启人生坦途?来了之后才猛然发现,学历这东西,更像是一张演唱会的入场券,只保证你能进场,但能不能抢到前排的好位置,看的全是真本事。当HR比起你的成绩单,更关心你有没有本地实习经验;当你在group work里,发现会沟通、能协作比单打独斗重要一百倍时,那种感觉真的太真实了。这篇文章不讲大道理,只想跟你聊聊我的亲身经历:除了那张纸,我们真正需要培养哪些软实力和硬技能,才能把这张昂贵的“门票”用出最大价值,真正在这里站稳脚跟。

澳洲留学真正需要关注的“隐藏菜单”
本地实习经验 > 完美的成绩单
沟通协作能力 > 个人单打独斗
主动人脉网络 > 埋头苦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理论知识背诵

来澳洲留学,才懂学历不过是入场券

哈喽,各位在土澳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学长/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扎心又现实的话题。

还记得我刚拿到Master of IT的毕业证那天吗?阳光灿烂,悉尼歌剧院的帆顶白得晃眼。我穿着租来的毕业袍,手里攥着那张印着校徽和“Distinction”字样的纸,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稳了!两年熬夜赶due,GPA刷到接近满分,这不得是各大厂抢着要的人才?

结果,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我拿着这份自认为金光闪闪的简历,投了不下五十份工作。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好不容易得来的几个面试,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几乎都是:“Great academic record. But do you have any local experience?” (“你的学术成绩很棒。但你有任何本地经验吗?”)

我当时就懵了。我把我做的所有课程项目、拿过的奖学金都说了一遍,但面试官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手里这张花了父母近百万人民币换来的毕业证,可能真的只是一张演唱会的入场券。它证明了你有资格进到这个“澳洲职场”的大场馆,但能不能坐到前排VIP,甚至只是找个有座位的角落,看的根本不是票面上的价格,而是你进场之后展现的真本事。

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也不讲什么宏大叙事。只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和踩过的坑,跟你聊聊,除了那张纸,我们到底需要装备些什么,才能把这张昂贵的“门票”用出最大价值。

HR眼中的“废纸” vs. “敲门砖”:实习经验的降维打击

我们留学生圈里总有个误区,觉得只要学校排名高,GPA够亮眼,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澳洲的职场逻辑,可能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有个朋友叫Leo,跟我一样是学IT的,但他比我“聪明”多了。研一刚开学,他就没把全部精力放在刷分上,而是疯狂地找实习。他的第一份实习,是在一个很小的初创公司,没工资,每周去两天,做的都是些给测试工程师打下手的杂活。我们当时还觉得他有点傻,有这时间多刷两道题,把成绩搞上去不好吗?

结果一年后,他靠着这份“不起眼”的实习经历作为跳板,成功申请到了Canva的暑期实习生项目。毕业时,当我还拿着一份全是课程项目的简历海投时,他的简历上已经有了两段实打实的本地工作经验。最后他轻松拿下了某家银行的Graduate Program offer,而我还在为面试机会发愁。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的HD成绩单,在HR眼里可能只是证明了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但Leo的那两段实习经历,证明了他是一个“能工作的准员工”。他知道澳洲的职场文化,懂得如何与本地同事沟通,用过公司里真正在用的技术栈,甚至还能在面试时,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清晰地讲述自己如何解决一个真实的商业问题。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根据澳大利亚毕业生雇主协会(AAGE)近几年的调查报告,超过70%的雇主认为“相关工作经验”是招聘毕业生时最重要的因素,远超“学术成绩”。更扎心的是,大约有40%的毕业生岗位,最终都流向了那些曾经在该公司实习过的学生。这意味着,实习不仅仅是加分项,它更像是一条进入全职工作的VIP通道。

所以,别再把图书馆当成你留学生活的全部了。从今天起,把找实习当成一门必修课来对待。哪怕是无薪的、短期的、或者在一家小公司,它能带给你的,远不止是简历上的一行字,而是一个让你窥见真实职场的窗口,一次让你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演练,更是你建立本地人脉的起点。

Group Work里的“社恐”,如何在职场“隐身”

聊完硬技能,我们再来谈谈软实力。在澳洲留学,你绝对逃不掉一样东西——Group Work(小组作业)。

我敢说,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对这玩意儿都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可以抱大腿,恨的是总会遇到“神仙”队友:有全程划水不见踪影的,有掌控欲爆棚听不进意见的,还有永远yes yes yes但交上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用的。很多时候,为了最后的成绩,我们都选择自己默默扛下所有,把Group Work硬生生做成了Solo Work。

我以前也是这么干的。我觉得跟他们掰扯太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写来得快。直到我参加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面试——小组面试(Assessment Centre)。面试官把我们几个候选人分在一组,给了一个商业案例,让我们在半小时内讨论出一个方案并做pre。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被Group Work支配的恐惧中。

我习惯性地埋头分析案例,脑子里已经有了完整的框架。但当我准备开口时,发现小组里一个本地小哥已经主动站出来,拿着马克笔在白板上引导大家头脑风暴了。另一个女生则主动承担了计时和记录的角色。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我,这个脑子里有答案的人,却像个局外人,根本插不进话。

那次面试我当然挂了。我后来反思,面试官想看的,根本不是谁能提出最完美的方案,而是在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里,谁最懂得如何协作、如何沟通、如何推动团队前进。

澳洲的职场文化极度强调“Teamwork”和“Communication”。LinkedIn发布的《2023未来技能报告》中,针对澳洲市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常年霸占雇主最看重软技能的前五名。你的技术再牛,代码写得再漂亮,如果无法跟团队有效沟通,无法融入协作的氛围,那你依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所以,请你重新审视每一次Group Work。别再把它当成一个单纯拿分的任务,把它看成一个零成本的职场模拟器。

  • 试着主动承担一个角色,不一定是leader,可以是协调者、记录员、或者负责某个具体部分的owner。
  • - 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哪怕你并不同意。
  • 当出现分歧时,试着去推动解决,而不是逃避或单干。
  • 观察那些local同学是怎么沟通的,他们如何礼貌地提出反对意见(I see your point, but have we considered...),如何进行有效的brainstorming。

这些在小组作业里学到的沟通协作技巧,才是你未来面试时能讲出来的、闪闪发光的故事,比你简历上那个冷冰冰的GPA重要一百倍。

别只在“华人圈”打转,你的 নেটওয়ার্ক 决定你的天花板

留学几年,你的手机里是不是也塞满了各种新生群、租房群、二手群?我们习惯于在舒适区里抱团取暖,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你的社交圈仅限于此,那你可能错过了澳洲这张“入场券”附赠的最大宝藏之一——人脉网络(Networking)。

我知道,一提到“Networking”,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西装革履、端着香槟、满脸假笑的社交场合,对于我们这些天生内敛的东亚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

但真正的Networking,不是去“认识大佬”,而是建立真诚、平等的连接。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学妹Sarah,学会计的,性格也偏内向。她没有去参加那些大型的Career Fair,而是选择了一个她真正感兴趣的方式——做志愿者。

她加入了学校一个帮助小微企业主报税的公益项目。在活动中,她认识了一位在Deloitte(德勤)工作的校友,也是这个项目的志愿者之一。他们没有聊什么宏大的职业规划,只是在合作中,那位校友看到了Sarah的细心和责任感。项目结束后,校友主动跟她说:“我们部门最近在招实习生,我觉得你很合适,要不要我帮你把简历递进去?”

后面的故事你大概能猜到了。Sarah通过内推,跳过了最难的简历筛选环节,最终成功拿到了实习offer。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澳洲,有高达70%的职位空缺是通过“隐藏就业市场”被填补的,也就是说,这些岗位根本不会出现在Seek或者LinkedIn这样的公开招聘网站上,而是通过内部推荐和人脉网络消化了。你埋头在网上投一百份简历,可能都比不上一次有效的内推。

建立人脉网络,并不一定意味着你要强迫自己变得外向。你可以:

  • 用好LinkedIn:把你认识的同学、老师、甚至在讲座上见过一面的演讲嘉宾,都加上好友。认真写你的个人简介,把它当成你的线上简历。看到心仪公司的校友,可以尝试发一封礼貌的私信,简单介绍自己,请教一些经验。大部分人都很乐意帮助校友的。
  • 参加行业活动和学校讲座:不要只是去听,试着在Q&A环节提一个有水平的问题,会后主动找演讲嘉宾聊几句,交换联系方式。
  • 进行信息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这在西方非常普遍。你可以通过校友网络联系到在你感兴趣行业工作的人,约个15-20分钟的线上咖啡,目的不是要工作,而是真诚地请教他们的职业路径和行业见解。这不仅能让你获得宝贵信息,还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走出你的舒适区,去认识不同背景的人。你今天在课堂上认识的一个不起眼的同学,几年后可能就成了你职业道路上的贵人。这张人脉网,是你毕业后能带走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把学历“用活”: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开始

最后我们来聊聊,怎么把你在学校学的那些硬核理论,真正变成能解决问题的“武器”。

很多同学,尤其是工科和商科的,学了满脑子的模型、公式和理论,但一问到“你用这些知识做成过什么”,就卡壳了。只会考试,不会应用,这是我们很多留学生的通病。

我认识一个学Marketing的女孩,叫Amy。她发现很多留学生初来乍到,对本地超市的打折信息和省钱技巧一无所知。于是,她就自己注册了一个小红书账号,每周花时间去Coles和Woolworths实地考察,整理出最值得买的半价商品,再用她在市场营销课上学的知识,制作成引人注目的图文笔记分享出去。

半年时间,她的账号积累了上万粉丝。毕业找工作时,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空谈“我对社交媒体运营有热情”,而是直接把她的小红书账号和后台数据放进了作品集(Portfolio)。她可以清晰地告诉面试官,她是如何进行用户画像分析的,如何通过A/B测试优化笔记标题的,如何将粉丝转化率提升了20%的。

结果,一家本地的快消品牌公司当场就给了她offer。面试官说:“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有成功案例的准市场专员。”

Amy的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创造一些“准工作经验”。

  • 如果你是学IT的,能不能为学校的某个社团开发一个小程序?或者参与一个GitHub上的开源项目?
  • - 如果你是学会计的,能不能帮学校的学生会或者一个小的NGO做志愿者,管理他们的账目?
  • 如果你是学设计的,能不能为身边朋友的小生意免费设计一套Logo和VI?

这些“Side Project”(个人项目)和志愿者经历,不仅能让你把知识用活,更能向未来的雇主证明你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这个行业的热情。这些品质,是任何一张成绩单都无法体现的。

好了,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贩卖焦虑,更不是否定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的意义。高GPA当然是重要的,它能帮你通过很多公司的第一轮硬性筛选。但我想说的是,它真的只是开始,只是那张让你能走进赛场的门票。

别再只盯着成绩单上的那个数字了,抬起头看看周围。这个学期,试着去学校的Career Hub预约一次简历修改服务;下一次Group Work,试着主动开口,承担更多的责任;鼓起勇气,在LinkedIn上给你心仪公司的校友发去第一封问候信;或者,就从解决身边一个小小的不便开始,做一个属于你自己的项目。

你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来到这里,得到的绝不应该只是一张毕业证。那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撞思想的瞬间,那些在实习岗位上犯错又成长的经历,那些主动伸手连接世界而获得的回应,才是这趟留学旅程中,真正让你脱胎换骨的宝藏。

你的澳洲留学故事,主角是你自己,而不是那张纸。这张入场券很贵,别只用它看了个开场就离席。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5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