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醒 |
|---|
| 这篇文章不是劝退指南,而是帮你提前看到那些旅行vlog里不会拍的细节。留学是成长,不是童话,认清现实才能更好地拥抱它。把预期调到最真实的状态,你的留学之路才能走得更稳。 |
打破滤镜,这才是日本留学的真实样貌
深夜十一点,我朋友小A站在东京一家便利店的后厨,一边飞快地把饭团和三明治摆上货架,一边用眼角余光瞥着手机上的文献。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日文片假名像一群跳舞的蚂蚁,让她头晕脑胀。三个小时前,她刚从研究室逃出来,导师布置的课题报告还一个字没动。而明天早上七点,她还要赶第一班电车去上另一份早班。那一刻,看着窗外新宿区闪烁的霓虹灯,她突然问自己:“我当初想象的留学生活,是这样的吗?”
这可能是很多留日学子的日常缩影。出发前,我们看的日剧、动漫,刷的旅行vlog,把日本描绘成一个干净、有序、充满小确幸的国度。樱花、和服、动漫圣地、美食天堂……这些标签像一层厚厚的柔光滤镜,让我们对留学生活充满了粉红色的泡泡。但当你真正拖着两个大行李箱,降落在成田或关西机场,生活这张考卷才会一页页在你面前展开,上面写满了意想不到的难题。
这篇文章,不想贩卖焦虑,更不想劝退你。我只是想和你聊聊,滤镜背后,那个90%的留学生正在经历的,有点苦、有点涩,但又真实得可爱的日本。
学术压力:不只是上课,是“泡”在研究室里
来日本是干嘛的?学习。这是初心,也是压力的最大来源。如果你是来读学部(本科),那可能还好,和国内大学类似,上课、修学分、准备考试。但如果你是来读大学院(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那你的主战场就不再是教室,而是“研究室”。
日本的研究室文化,有点像一个小公司。导师是你的“老板”,前辈(先輩)是你的“老员工”。你的日常就是“泡”在研究室里,做实验、读文献、处理数据,每周还要参加“ゼミ”(seminar),向导师和同门汇报你的研究进展。这听起来似乎很正常?但魔鬼在细节里。
我有个读生物学的朋友,他的研究室是“核心时间制”,要求早上9点到晚上9点必须在实验室。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项调查,日本理工科博士生平均每周在研究上花费的时间超过40小时,其中近20%的学生超过60小时。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基本就是三点一线:家、研究室、便利店。周末?不存在的,细胞和数据可不休息。
语言是另一座大山。就算你考过了N1,也别太乐观。学术论文里的日语,和你日常对话、看动漫的日语完全是两个物种。那些又长又绕的敬语、复杂的汉字词汇、严谨到刻板的逻辑,能让你一篇文献读一下午。很多时候,你不是没思路,而是被语言卡住了脖子,在ゼミ上被导师问到哑口无言,那种挫败感真的很难受。
更别提人际关系了。研究室里的“空气”(雰囲気)很重要。你得学会“读空气”(空気を読む),处理好和导师、前辈、后辈的关系。有时候,学术上的分歧,可能会演变成复杂的人际问题。这种无形的压力,比看得见的文献更让人疲惫。
打工辛酸:时薪1113日元,撑不起东京的房租
几乎90%的留学生都会打工,原因很简单:生活费太贵了。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令和3年度私费外国人留学生生活实态调查》,留学生每月平均生活费(不含学费)约为9.3万日元。其中,东京圈的生活成本更是高居榜首。
那么打工能赚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笔账。以东京为例,2023年10月起,最低时薪上调至1113日元(约合人民币55元)。留学生的打工时间上限是每周28小时。假设你打满了,一个月最多能赚:1113日元 × 28小时 × 4周 = 124,656日元。听起来好像能覆盖生活费了?
别急,我们再看看支出。在东京租一个普通单间公寓(ワンルーム),月租平均在7-9万日元。再扣掉水电煤气、网络、交通费、国民健康保险等固定支出,剩下的钱,只够你非常节俭地吃饭。想买件新衣服、和朋友出去玩、或者买本贵点的专业书,都得掂量再三。
钱是一方面,打工的辛苦是另一方面。便利店、居酒屋、快餐店是留学生最常见的选择。这些工作不仅要求你有一定的日语口语能力,还得学会社内一套复杂的敬语和服务流程。比如,光是“欢迎光临”(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这一句话,根据客人的远近、情绪,你的语调、音量、鞠躬角度都得有所不同。深夜班更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下班时天都快亮了,拖着疲惫的身体挤上最早一班电车,感觉身体被掏空。
一个在居酒屋打工的朋友曾吐槽,最怕遇到喝醉的客人。有一次,一个客人非说他算错了钱,用很难听的话骂了他十几分钟。他一边不停地鞠躬道歉(たとえ客が間違っていても),一边委屈得想哭。他说:“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不是来留学的,是来修行的。”
社交困境: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国前,总想着要交很多日本朋友,体验地道的日本文化。现实却是,很多留学生的主要社交圈,依然是中国人。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而是文化壁垒真的很难打破。
日本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内”(うち)和“外”(そと)。日本人对自己圈子里的“内人”非常热情友好,但对“外人”则会保持一种礼貌的距离感。作为外国人,我们天然地被划在了“外”的圈子里。你可以和日本同学一起上课、吃饭、聊天,但想成为能深夜打电话倾诉心事的朋友,太难了。
很多大学社团(サークル)看起来是融入的好机会,但实际上,不少社团内部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固的小团体。新人,特别是外国人新人,很难真正挤进去。而且,日本社团的“飲み会”(饮酒会)文化非常盛行,这对于不擅长喝酒或者不喜欢这种场合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不去,显得不合群;去了,又不知道该聊什么,只能尴尬地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用自己听不懂的梗和内轮笑话聊得热火朝天。
根据一项针对在日外国人的调查,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曾感到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身边没人,而是在人群中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你看着涩谷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看着电车里低头刷手机的当地人,会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这种感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尤其明显,当朋友圈被国内的家庭聚餐刷屏时,你可能正一个人在便利店买一份打折的便当。
生活琐碎:垃圾分类只是“新手村”任务
来日本前,你可能听说过日本的垃圾分类很严格。但当你亲身经历时,才会发现这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瓶、罐、塑料瓶、旧纸张)、粗大垃圾……每一种都有指定的回收日期和地点。一个塑料瓶,瓶身、瓶盖、外面的包装纸,要分成三类丢弃。搬家时处理一个旧床垫,需要提前去便利店买处理券,预约回收公司,手续繁琐到让人抓狂。
这还只是“新手村”任务。真正让你头疼的是各种行政手续。刚到日本,你要在14天内去区役所(区政府)办理“住民登录”和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地址变更、更新在留卡、办理银行卡、签手机合约……每一样都需要你带着一堆材料,在窗口前耗上大半天,听着工作人员用语速飞快的敬语解释各种条款,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租房是另一大挑战。日本租房有一套独特的系统,除了房租,你通常还需要支付“敷金”(押金)、“礼金”(给房东的感谢费,不退还)、中介费、保证公司费、火灾保险费等。初期费用加起来,可能是月租的4到6倍。一套月租8万日元的房子,你可能需要一次性拿出三四十万日元才能入住。这个数字,对于还没开始打工的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但是,这里依然有光
说了这么多现实的骨感,是不是觉得留学生活一片灰暗?当然不是。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留在这里?因为,打破滤镜后,你看到的不只是残酷,还有那些真实而温暖的闪光点。
这里的确很安全。一个女生深夜独自回家,基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你的钱包掉在电车上,大概率能原封不动地找回来。根据2023年的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日本的安全指数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这里的确很便利。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不仅卖吃的,还能缴费、复印、取钱、收发快递,功能强大到超乎想象。公共交通系统精准到分钟,一张交通卡可以带你走遍整个城市。无论你住在多偏僻的地方,附近总能找到自动贩卖机。
这里的人,也的确很温暖。虽然有距离感,但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大多数日本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我曾经在车站因为看不懂复杂的路线图而手足无措,一位老奶奶主动走过来,不仅给我指了路,还担心我坐错,一直把我送到正确的站台。那种陌生人给予的善意,是留学记忆里最宝贵的珍珠。
还有那些治愈你的瞬间。春天去上野公园看一场纷纷扬扬的樱花雨,夏天穿着浴衣去参加花火大会,秋天在京都的古寺里邂逅一片惊艳的红枫,冬天到北海道感受被粉雪覆盖的宁静世界。这些风景,是真实存在的,它们能抚平你被论文和打工磨得粗糙的心。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只想告诉你:
别把留学当成一次长途旅行,它是一场真刀真枪的生活。来之前,把日语学得再扎实一点,哪怕多背50个单词,都会在你办理手续、打工面试时帮上大忙。
钱,多准备一些。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有底气说“我先不打工了,专心搞定学业”,而不是被生活推着走。
心态上,别怕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留学是一个让你快速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主动一点,去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去加入你真正感兴趣的社团,哪怕只交到一个朋友,也是巨大的收获。
留学日本,不是让你从现实跳进童话,而是让你换一个地方,去体验另一种现实。这个现实里有压力,有挑战,但也有风景,有成长。当你能坦然接受它的全部,好的和坏的,那么恭喜你,你的留学之路,才算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