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日本前,最好先扔掉这些“滤镜” |
|---|
| 动漫滤镜:现实中的日本生活不是热血番,更多是平静甚至有些单调的日常。没有人会突然从街角跑出来,撞到你然后开始一段奇妙的相遇。 |
| 日剧滤镜:东京的爱情故事并不遍地都是,大家更多是在为下个月的房租和交通费奔波。光鲜亮丽的写字楼背后,是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山手线。 |
| “完美”滤镜:街道干净、服务周到是事实,但这背后是极其严苛的规则和每个人小心翼翼的自我约束。人与人之间礼貌的距离感,有时也会变成一种孤独。 |
| “佛系”滤镜:别以为日本生活节奏慢,这里的“卷”是润物细无声的。从垃圾分类到职场晋升,每一步都有看不见的规则和压力,需要你投入百分百的精力。 |
凌晨三点,我站在便利店明晃晃的灯光下,机械地重复着“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一位刚下夜班的大叔,顶着一身疲惫,买了一罐啤酒和一个饭团。他没有多余的话,只是在接过东西时,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了句“お疲れ様”(辛苦了)。
就在那一瞬间,电车的轰鸣声、收银机的滴滴声、日语敬语的肌肉记忆,和我眼里这位陌生大叔的疲惫交织在一起。我突然觉得,我好像摸到了这个国家真实的脉搏。它不是旅游宣传片里的樱花烂漫,也不是日剧里加了柔光的东京塔,而是由无数个这样平凡、克制又带着一丝温暖的瞬间组成的。来日本快三年了,我从一个只会说“卡哇伊”的游客,变成了一个能熟练应对垃圾分类、能听懂上司“读空气”暗示的“半个社会人”。这个过程,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身边那么多朋友,一边吐槽着这里的压抑和孤独,一边又默默地续签了签证。
让人上瘾的“秩序感”,是一种低成本的安心
刚来日本时,我做的第一件“蠢事”,就是把钱包忘在了拉面店的凳子上。等我满头大汗地跑回去时,店长已经用一个塑料袋把我的钱包包好,放在了柜台上,里面的现金、卡片,分文不少。他只是平静地说:“下次请注意哦。”
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在国内,丢了东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认倒霉。但在这里,找回失物似乎是大概率事件。这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社会秩序感。后来我查了数据,被惊到了。根据东京都警视厅的统计,仅2023年一年,东京都内拾得的遗失现金就高达约42.2亿日元,其中约有73%(约30.9亿日元)都物归原主。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不用担心坐电车有人插队,因为每个人都会自觉在黄色安全线后排成一列。你不用担心快递被偷,因为快递员会精准地在你指定的时间送到你手上,或者放在你家门口的指定位置。甚至连地震来临时,手机上提前几十秒弹出的预警,和电视里立刻切换的速报,都给人一种“虽然有危险,但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奇妙安心感。
这种秩序感,一开始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压抑,条条框框太多。比如垃圾分类,我刚来的时候真的头疼,周一扔可燃,周二扔塑料,瓶子还要洗干净、撕掉包装纸、瓶盖和瓶身分开……简直像一门玄学。但当你习惯了这一切,你会发现它极大地降低了你的生活“内耗”。你不需要花心力去跟不确定性对抗,不用时刻提防着别人,整个社会的运行有一套默认的、清晰的脚本。这种可预测性,对于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低成本的安全感。这也是很多人留下来的第一个理由:在这里生活,心不累。
为“一个人”量身打造的便利,是社恐的天堂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个人想吃火锅,走进店里,服务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仿佛在说“一个人也来吃火锅?”在日本,你完全不会有这种烦恼。这里简直是为“独行侠”量身打造的社会。
从“一人食”拉面店(每个座位都有隔板),到一人烤肉、一人卡拉OK,再到各种只够一个人转身的迷你公寓,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都在为“个体”服务。根据日本总务省2022年的数据,东京都的单人家庭比例已经超过了50%。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极其成熟的“单人经济”体系。
我最离不开的就是便利店。日本的便利店,早已超出了“商店”的范畴。它是一个24小时的生活服务中心。根据日本特许经营协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日本有超过5万5千家便利店。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不输餐厅的便当,可以复印打印、收发快递、缴纳水电煤气费,甚至可以买到演唱会门票。我曾经在赶论文的深夜,靠着便利店的咖啡、饭团和打印服务熬了过来。那种“无论多晚,总有个地方亮着灯等你”的感觉,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这种极致的便利,让独居生活变得异常轻松。你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问题。这对于很多留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太擅长社交(俗称“社恐”)的同学来说,简直是福音。你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过得很好,不用被迫参加无效社交,不用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社会的“边界感”很强,没有人会轻易打扰你的生活,只要你遵守规则,就可以安然地做你自己。
当然,这种便利和边界感的另一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邻居住了几年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但对于很多已经习惯了独立、享受独处的人来说,这种“恰到好处的冷漠”,反而是一种更舒服的社交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在日本生活久了,就“回不去”了。
“卷”在明处,但回报也相对清晰
说到日本,很多人会想到“过劳死”“社畜”这些词。没错,日本的职场文化确实“卷”,而且是一种程序化的、无处不在的“卷”。
我的第一份兼职是在一家居酒屋,第一天上班,前辈就给了我一本厚厚的SOP(标准操作手册),从如何鞠躬到上菜时盘子应该朝哪个方向,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一开始我觉得这简直是折磨人,但后来发现,这种“凡事皆有标准”的文化,也贯穿在正式的工作中。
在日本找工作(就职活动),过程漫长而繁琐。从参加说明会、写エントリーシート(报名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笔试和面试,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套路”。大家穿着一模一样的黑色西装,说着相似的“志望動機”(应聘理由),仿佛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高度模式化的竞争,确实让人感到压抑。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种“卷”是摆在明面上的。规则清晰,路径明确。只要你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去努力,大概率能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虽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但对于新毕业生的培养体系非常完善。厚生劳动省发布的2023年薪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初任工资平均约为23万7300日元/月。这个数字虽然不算高,但胜在稳定。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险、年金制度和相对健全的劳动法规,让很多人觉得,虽然辛苦,但未来是可见的、有保障的。
对于留学生来说,这份稳定感尤其重要。尤其是在经历了找工作的焦虑和不安后,一份正式的工作(内定)不仅意味着收入,更意味着签证的保障和在日本社会“立足”的资格。很多同学留下来,并不是因为对这份工作有多么热爱,而是贪恋这份“按部就班”的安全感。与其回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不如先在这里稳定下来。这种选择,非常现实,也完全可以理解。
人情的温度,藏在克制的距离里
“日本人很冷漠”,这是很多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的确,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见面就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他们人与人之间,永远隔着一层“敬语”和“礼貌”的薄纱。
但我慢慢发现,日本的人情味,不是没有,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它不是热烈的,而是温润的、细水长流的。
我住的公寓楼下,有一对经营着一家小花店的老夫妇。我每天上学路过,都会跟他们点头问好。有一次我感冒了,好几天没出门。等我再路过花店时,老奶奶叫住我,递给我一小束花,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Welcome back. Hope you are well.” 她没有多问什么,只是用这种最安静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关心。
还有一次,我为了论文的课题,需要采访一位日本的传统匠人。我鼓起勇气发了邮件,没想到对方很快就回复了,不仅同意接受采访,还提前把相关的资料整理好发给我。采访那天,他耐心地回答了我所有幼稚的问题,结束时还对我说:“留学生一个人在这里学习生活,很不容易,加油。”
这些瞬间,都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日本社会非常强调“不给人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ない),所以大家在表达关心时,也会非常克制,生怕自己的热情成为对方的负担。他们的善意,往往体现在一些微小的细节里:帮你按住电梯门的路人,看到你提着重物默默让开的行人,在你问路时恨不得亲自把你带到目的地的上班族。
这种“有距离的善意”,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一旦你读懂了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孤单一人。这个看似冷漠的社会,其实有着它自己独特的温柔。而这份温柔,足以抚慰许多异国他乡的疲惫灵魂。
所以,如果你问我,到底该不该留在日本?
我的回答是,你别急着问别人,先问问你自己。你别光看我写的,也别只听学长学姐说的。你得亲自来“生活”一下,而不是“旅游”。
去便利店打一次工,体会一下被敬语和规则支配的感觉。去区役所(区政府)办一次手续,感受一下那里的高效和繁琐。试着跟你的邻居,那个看起来很严肃的大叔或者很客气的大妈,聊一聊今天的天气。去挤一次早上八点半的中央线,看看那些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脸上,是憧憬还是疲惫。
当你亲身经历了这些,你才能知道,日本的秩序感对你来说是安心还是束缚,它的便利是享受还是孤独,它的工作是稳定还是压抑,它的人情是温暖还是冷漠。
日本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国家。它能给你的,和它会向你索取的,都摆在那里。最终的选择,不在于它好不好,而在于它适不适合你。希望你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