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澳洲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小事” |
|---|
| 关于独立:你将独自面对所有问题,从拧不开的罐头盖到复杂的选课系统。但这正是你飞速成长的开始。 |
| 关于孤独:孤独感是留学路上的常客,尤其在节假日。学会和自己相处,是这趟旅程的必修课。根据澳洲心理健康服务机构Orygen的调查,近40%的国际学生都表示曾感到高度的心理困扰。记住,你不是一个人。 |
| 关于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冲击、学业压力会接踵而至。别怕,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升级打怪的机会。 |
| 关于金钱:澳洲生活成本不低,学会记账和理财至关重要。澳洲政府建议的年度生活费标准约为24,505澳元,精打细算是生存之道。 |
在澳洲留学,我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还记得我刚到悉尼的第一个周末吗?我兴冲冲地跑去Woolworths超市,想做一顿番茄炒蛋来犒劳自己,结果站在调料区傻了眼。酱油分生抽、老抽、light soy, dark soy,盐有table salt, sea salt, rock salt……我像个闯入异世界的小孩,拿着手机翻译软件,在货架间来回踱步了半小时,最后只抱了一袋速冻饺子回家。那一刻,巨大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忍不住想:“我真的能在这里活下去吗?”
这可能是每个留学生都经历过的瞬间——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却被现实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打败。来澳洲,不只是换个地方上学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生存挑战赛”,挑战你的厨艺、你的沟通能力、你的抗压性,甚至是你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但今天我想告诉你的是,正是这场挑战赛,把我从一个什么都依赖别人的小孩,打磨成了现在这个能独当一面、敢于表达、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大人。我在这里,活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模样。
从“学术小白”到“Presentation达人”,是被due逼出来的自信
出国前,我以为留学就是上上课,旅旅游,轻松又惬意。来了才知道,澳洲大学的“宽进严出”真不是说说而已。这里的学习模式和国内完全不同,没有老师追着你屁股后面催作业,全靠自觉。每周几百页的reading,动不动就冒出来的quiz,还有占比超重的group project和final essay,每一个都能让你体验一把什么叫“肝到天亮”。
我第一次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紧张到双腿发抖。我所在的商科专业,小组讨论和演讲是家常便饭。我的组员来自印度、德国和本地澳洲。光是听懂他们带着口音的英语,我就已经拼尽全力,更别提发表自己的观点了。我怕自己语法出错,怕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于是成了小组里那个永远只会说“Yes, I agree”的“点头怪”。那次presentation,我对着提前写好的一字不差的稿子念,全程不敢抬头看教授和同学,结束后感觉自己像跑了八百米一样虚脱。
挫败感是巨大的。但你知道吗?澳洲的学术环境有一种魔力,它逼着你走出舒适区。根据澳洲教育部2023年的数据,全澳有超过70万的国际学生,这种多元文化环境意味着你必须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协作。为了不拖团队后腿,我开始泡在图书馆,把要读的文献看三遍,用荧光笔标出重点;我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演讲,录下来自己听,改进发音和语速;我鼓起勇气在小组讨论时,用磕磕巴巴的英语提出我的第一个idea。当我的德国组员对我说“Hey, that's a brilliant point!”时,我感觉心里有烟花在绽放。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presentation,我扔掉了逐字稿,只拿着几张写着关键词的卡片,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甚至还和台下的同学开了个小玩笑。那一刻,我不再是那个害怕开口的i人,我找到了在学术中表达自己的声音。这种自信,不是别人给的,是无数个赶due的夜晚,是每一次鼓起勇勇气的发言,一点一滴挣来的。
从“外卖王者”到“中华小当家”,是生活教会我的烟火气
在来澳洲之前,我连厨房都没进过几次。但在悉尼这种地方,随便一份外卖就要20-30澳币,换算成人民币,吃一顿心都在滴血。根据全球生活成本数据库Numbeo的最新数据,悉尼和墨尔本的生活成本指数常年位居世界前列。为了生存,我这个厨房小白被迫拿起了锅铲。
我的厨艺进阶之路,简直是一部血泪史。第一次煎牛排,直接煎成了“黑炭”;第一次做可乐鸡翅,把糖当成了盐;第一次用烤箱,触发了宿舍的火警警报,引来了整栋楼的邻居围观。每次失败,我都会给妈妈打视频电话求助,隔着半个地球,她手把手教我怎么看火候,怎么调味。我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各种菜谱的截图,从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到复杂的红烧肉、水煮鱼。
渐渐地,我从一个只会煮泡面的“厨房杀手”,变成了朋友圈里小有名气的“大厨”。我学会了逛每周六的Paddy's Market,花最少的钱买到最新鲜的食材;我学会了看YouTube美食视频,复刻各种家乡的味道;我甚至开始邀请朋友来家里聚餐,用一桌好菜来治愈彼此的乡愁和学习的疲惫。当朋友们吃着我做的菜,赞不绝口地说“有家的味道”时,那种成就感,比拿A+还要开心。
学会做饭,对我来说意义远不止是省钱。它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有了一种扎根的感觉。厨房里的烟火气,是我为自己建立的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它告诉我,无论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回到这个小小的空间,我总能用食物治愈自己。这种掌控生活的能力,让我感觉无比踏实。
从“独行侠”到“社交悍匪”,是孤独逼我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刚来的时候,我真的很孤单。走在路上,看着身边成群结队、欢声笑语的本地学生,感觉自己像一个透明人。尤其是在国内家人朋友欢度佳节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小小的出租屋里,那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特别强烈。澳大利亚心理健康协会的一项报告指出,归属感是国际学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去。第一步,是加入学校的社团。我大学的社团种类多到超乎想象,从巧克力品鉴社到哈利波特魁地奇社,应有尽有。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一个徒步社(Hiking Club)。第一次活动是去蓝山,同行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我们一起在丛林里挥汗如雨,一起在悬崖边分享零食,一起感叹大自然的壮丽。爬到山顶的那一刻,看着眼前开阔的景色,我突然觉得心里的那点孤单,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我还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在一家咖啡店做咖啡师。根据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和零售业是国际学生最主要的兼职领域。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逼着我每天和几十个陌生人打交道。“A flat white with oat milk, please.” “How's your day going?” 这些简单的对话,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口语和社交能力。我认识了住在附近的常客,和他们聊天气、聊橄榄球、聊八卦,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社区。
慢慢地,我的周末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待着,而是排满了和朋友的约会:去Bondi海滩冲浪,去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喝下午茶,去歌剧院看一场演出。我发现,当我勇敢地打开自己,世界也向我敞开了怀抱。我不再害怕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享受这种与人连接的过程。那个曾经连问路都不敢的i人,居然在异国他乡,活成了一个“社交悍匪”。
撕掉所有标签,我终于为自己而活
在国内,我们身上总贴着各种各样的标签:“好学生”、“乖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习惯了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但来到澳洲,这个全新的环境给了我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
在这里,没人知道我的过去,没人关心我的成绩是不是第一。我可以自由地去尝试任何我想做的事情,而不用担心别人的眼光。我爱上了二手店(Oppo shop),用几澳币就能淘到独一无二的衣服,穿出自己喜欢的风格;我利用假期,和朋友租了一辆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从悉尼开到墨尔本,睡在车里看南半球的星空;我报名了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去帮助社区里的流浪动物。每一次新的尝试,都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这段旅程最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我不再盲目地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比如进大公司、拿高薪。我开始问自己: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不是为了取悦父母,也不是为了和同龄人比较,而是纯粹为了我自己。
留学澳洲,它带给我的绝不仅是一张文凭。它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它把我扔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逼我打碎了过去那个被保护得很好的自己,然后在一片废墟之上,亲手重塑了一个更坚韧、更独立、也更自由的灵魂。
如果你也即将或者正在经历这一切,请别害怕那些崩溃和孤单的时刻。正是这些瞬间,让你看清自己的脆弱,也发现自己的强大。
别怕,大胆去尝试,去犯错,去感受。去和超市里那个对你微笑的陌生人说声“Hi”。
去报名那个你一直好奇但又不敢参加的社团。
去为你自己,做一顿哪怕会烧糊的饭菜。
相信我,当这段旅程结束,你会感谢那个曾经手足无措,但依然选择勇敢向前的自己。因为你,终将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