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核心看点 |
|---|
| 1. ETS高层访华释放了什么信号?为啥值得我们紧张? |
| 2. 托福考试时长还会再缩短吗?对标多邻国,可能吗? |
| 3. 口语写作老大难问题,ETS准备用什么新花样来改革? |
| 4. AI技术全面介入?未来的托福备考思路要怎么变? |
嘿,各位奋战在留学路上的兄弟姐妹们!
还记得上周六的凌晨两点吗?我猜你可能跟我朋友小A一样,正对着屏幕上那篇关于“中世纪欧洲农业灌溉技术变迁”的阅读文章,眼皮在打架,脑子已经是一团浆糊。小A哀嚎着给我发微信:“我真的不行了,这破托福又长又臭,口语题还让我对着电脑聊什么天文学,我连自己星座都记不住啊!这辈子还能和托福分手吗?”
当时我只能安慰她“再坚持一下”。但今天,我看到一则新闻,突然觉得,小A和我们的“分手”大计,可能真的要迎来曙光了!消息很劲爆:ETS(就是那个折磨我们多年的托福出题方)的全球CEO Amit Sevak带着一众高管,悄悄来中国了。
你可能会说,来就来呗,有啥大不了的?不不不,这事儿可不简单。大佬们亲自飞过来,绝对不是为了体验一下北京的雾霾或者上海的早高峰。这背后,往往预示着一场“大变革”。想想去年(2023年7月)那次托福改革,考试时间直接从3个多小时砍到2小时以内,当时多少同学喜大普奔。而那次改革前,ETS的高层也频繁和中国区互动。所以,这次CEO亲临,就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咱们这些“托福人”,必须得提前嗅到风向!
这篇文章,就是你的“天气预报”。咱们一起来扒一扒,这次闭门会议到底聊了啥,未来托福可能会有哪些“王炸”级别的变化,以及我们现在该如何应对。
考试还要缩短?“快餐式”托福真的要来了?
大家吐槽托福最多的点是什么?没错,就是“时间太长,精力耗尽”。虽然2023年改革后,考试时间已经缩短到了2小时以内,取消了独立写作和不计分的加试题,体验感好了不少。但这还不够!
为啥这么说?看看隔壁的竞争对手就知道了。多邻国英语测试(DET),全程只要1个小时,出分快,费用还低。根据多邻国2023年的年度报告,其测试量同比增长了超过60%,全球有超过4000个大学项目接受其成绩。这个数据摆在ETS面前,压力能不大吗?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ETS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这次高层来华,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可能就是如何让托福更“灵活”、更“友好”。我大胆猜测,未来的托福可能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终极缩短版”。现在的2小时,阅读和听力部分依然占据了大量时间。未来有没有可能进一步精简题量,或者采用更高效的题目形式,把总时长压缩到90分钟甚至更短?这对于那些注意力难集中的同学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想想看,一场考试就像看一部电影,考完还能神清气爽地去吃顿火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掏空。
另一个方向,是推出像“TOEFL Go!”这样的“迷你版”或“单项版”考试。这个概念已经被讨论了一段时间。简单说,就是你可以选择只考口语、写作,或者听说读写中的任意组合,成绩可以用来拼分。比如,小明这次阅读考了满分,但口语失误了。他就可以只重新报名考一次口语,用新的口语分和之前的阅读分组合申请。这种模式一旦推出,将极大减轻我们的备考负担和考试成本。根据ETS自己的数据,全球考生平均要考2.3次托福才能达到理想分数。如果可以单项重考,这个数字可能会大大降低。
口语和写作,要跟“尬聊”和“八股文”说拜拜了?
如果说时长是身体上的折磨,那口语和写作就是精神上的暴击,尤其是对我们中国考生。
ETS官方发布的《2022年全球托福成绩报告》显示,中国内地考生的口语平均分只有20分(满分30),低于全球平均分21分,是四科中的明显短板。为啥?因为现在的口语题太“反人类”了!比如独立口语,15秒准备,45秒回答一个抽象的问题,很多人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嗯嗯啊啊。综合口语,又要听又要读又要说,信息处理压力巨大,一不留神就漏掉关键点。
写作也一样。之前的独立写作被取消了,现在的“学术讨论”写作虽然更接地气,但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八股文”,要求你在10分钟内快速阅读、提炼观点、组织语言,对逻辑和打字速度都是考验。
但ETS的CEO Amit Sevak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一个理念:“Measure what matters”(衡量真正重要的能力)。死记硬背模板、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真的是未来留学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吗?显然不是。未来国外大学的课堂,需要的是真实的互动、批判性的思考和有效的沟通。
所以,我预测口语和写作的改革会是接下来的重头戏。形式可能会变得更加“场景化”和“互动化”。
举个例子,未来的口语考试,可能不再是你一个人对着麦克风说话。它可能会模拟一个线上的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屏幕上出现几个AI虚拟同学,他们会提出观点,你需要听懂并进行反驳或补充。或者,给你一个真实的视频片段,比如一段教授的授课录像,然后让你用语音邮件向同学解释其中的难点。这听起来是不是比现在干巴巴地复述听力内容要有趣且实用得多?
写作也可能引入更多协作元素,比如让你和AI搭档共同完成一份报告的摘要,或者针对一个案例写一封建议邮件。这些改变的核心,都是从“测试语言知识”转向“评估沟通能力”,这才是语言考试该有的样子。
AI全面接管?你的备考方式可能要彻底变了!
聊到AI,很多同学可能觉得离我们很远。其实,AI早就是托福考试的一部分了。你的口语回答,除了人工评分,还有一位叫“SpeechRater”的AI考官在打分;你的作文,也由“e-rater”AI引擎和人类考官共同评判。ETS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英语学习者语言数据库之一,这是他们发展AI评分技术的底气。
这次高层访华,与中国的科技伙伴进行交流也是重要议程。这意味着,AI在托福中的应用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最可能的一个大动作,就是引入“自适应考试”(Adaptive Testing)机制。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考试会根据你的表现动态调整难度。你做对一道难题,下一题系统就会给你推送更难的;你做错一道简单的,下一题难度就会相应降低。这样一来,系统能用更少的题目,更精准地测出你的真实水平。GRE考试早就全面采用这种模式了,托福跟进只是时间问题。
自适应考试对我们备考意味着什么?
“机经”和“刷题”的边际效益会递减。因为题库是动态的,每个人遇到的题目组合都不同,想靠背预测题来投机取巧会变得非常困难。这逼着我们必须回归到提升英语内功的本质上来。
同时,AI也会成为我们备考的“神助攻”。ETS可能会推出更多官方的、基于AI的备考工具。比如,一个可以实时分析你口语发音、语法、流利度并给出具体改进建议的App;一个可以帮你批改作文,并从逻辑结构、论证力度上提出修改意见的网站。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产品,但官方下场,其权威性和数据精准度是任何第三方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想象一下,你的每一次练习,都有一个顶级的AI私教在旁边指导,这备考效率得有多高?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有点焦虑,感觉托福要“变天”了,以前的备考经验是不是都作废了?
别慌,朋友。其实你把心放回肚子里,会发现一件事:不管考试形式怎么天花乱坠地变,它想考的那个核,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个核就是你的“真实英语应用能力”。
所以,别再把全部精力都押在研究那15秒准备时间怎么用,或者死背那些“To begin with, furthermore, in conclusion”的空洞模板上了。
从今天起,试着做点不一样的。去看看你感兴趣的英文纪录片,不带字幕看一遍,再带字幕看一遍,学学人家是怎么自然地表达观点的。找个语伴,哪怕是AI聊天机器人,每天硬着头皮聊10分钟,就聊你今天中午吃了啥。读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不为做题,就为了搞懂作者的逻辑链,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这些“慢功夫”,看起来没有刷一套TPO来得立竿见影,但它是在给你盖房子打地基。地基牢了,上面无论是盖中式小楼还是西式别墅,都稳得很。托福再怎么改,也只是换换装修风格,动不了你的根基。
记住,我们考托福,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那个分数,而是为了能在国外的大学里听懂课、敢发言、写好论文,是为了能真正融入那里的生活。ETS的所有改革,说到底,也是在努力让这场考试更接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和ETS,其实是在双向奔赴呢。
别怕变,拥抱它。提前准备的人,永远是赢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