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立逆袭指南,普通人也能封神

puppy

别怕,这篇逆袭指南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不灌鸡汤,全是学长学姐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超实用干货。从如何精准选课、高效刷GPA,到怎样不靠背景也能找到神仙实习、拓展高质量人脉,这里有一整套普通人的进阶路线图。想知道如何一步步规划,在新国立实现弯道超车,悄悄惊艳所有人吗?这篇指南就是你的秘密武器!

普通人逆袭核心三要素
1. GPA是硬通货:别信“分数无用论”,在新加坡,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是你进入顶尖公司面试的入场券,尤其对于背景普通的我们,这是最直接的实力证明。
2. 实习是敲门砖:本地实习经历,特别是知名公司的,远比你本科学校的名头重要。它证明了你的实战能力和对新加坡职场的适应性。
3. 人脉是加速器:这不是让你去搞什么“关系学”,而是要学会聪明地利用NUS这个平台,让教授、校友和优秀的同龄人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助推器。

新国立逆袭指南,普通人也能封神

嘿,朋友,还记得刚拿到NUS offer时的兴奋吗?是不是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可真到了肯特岗(Kent Ridge),你可能才发现,现实有点“骨感”。

我认识一个叫小A的学妹,她本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双非院校,靠着拼命刷语言、写文书,才挤进了NUS的商学院。开学第一个月,她彻底懵了。小组讨论,身边的同学张口就是麦肯锡案例,闭口就是高盛模型,本科背景不是清北复交,就是海本名校。第一次期中pre,她准备了整整一周的稿子,上台还是紧张得磕磕巴巴,而她的组员,一个本科就在沃顿交换过的本地大神,全程脱稿,侃侃而谈,引得教授连连点头。

那天晚上,小A在UTown的草坪上坐了很久,给我发微信说:“学长,我是不是来错地方了?这里的人都太强了,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神仙打架的凡人,怎么努力都够不着。”

这句话,是不是也戳中了你的心事?

别怕,这篇逆袭指南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不灌鸡汤,全是学长学姐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超实用干货。从如何精准选课、高效刷GPA,到怎样不靠背景也能找到神仙实习、拓展高质量人脉,这里有一整套普通人的进阶路线图。想知道如何一步步规划,在新国立实现弯道超车,悄悄惊艳所有人吗?这篇指南就是你的秘密武器!

第一战:GPA保卫战,你的底气和门票

很多人会说,留学不只看分数。这话没错,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能打的GPA是你逆袭的基石。在新加坡这个极度精英化的社会,GPA就是你的第一张名片。想象一下,当你的简历和一位来自清华的大神放在一起时,如果你的GPA是4.5/5.0,而他的是3.8,HR会先给谁打电话?答案不言而喻。根据Glassdoor和一些猎头公司的数据,像Google、J.P. Morgan这类顶级公司,在筛选应届生简历时,不成文的GPA门槛通常是First Class Honours(一等荣誉学位),对应NUS的CAP(Cumulative Average Point)就是4.5以上。

所以,别再佛系了,刷GPA这件事,得从选课的第一天就开始算计。

用好你的“选课外挂”——NUSMODS

NUSMODS这个网站,绝对是NUS人手必备的神器。但大部分人只用它来排课表,看有没有时间冲突。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1. 深度分析课程评估方式(Assessment Breakdown)。一门课是期末考试占70%,还是小组作业和pre占60%?这完全是两种玩法。如果你不擅长考试,但口才和协作能力强,那就多选一些以project为导向的课程。反之,就选“一考定江山”的课。比如,很多GE(通识教育)课程,像GET1029/GEC1015(Public Speaking and Critical Reasoning),评估方式非常多元,对考试恐惧症患者就极其友好。

2. 扒一扒“民间评价”。NUSMODS上有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虽然有点主观,但如果一门课几十条评论都在说“workload巨重无比”“教授给分奇低”,那你就要掂量一下了。这些一手信息,比课程大纲里的官方描述真实得多。

找到你的“情报合伙人”——学长学姐

选课这件事,闭门造车最可怕。一定要想办法链接上本专业的学长学姐。去哪里找?

最直接的就是加入你们学院或专业的中国学生微信群。别害羞,在群里礼貌地问一句:“有上过某某课的学长/学姐吗?想请教一下感受。”大部分人都很乐意分享的。他们会告诉你哪个教授是“killer”,哪个教授是“angel”;哪门课的助教给分松,哪门课的往年题库最有价值。这些情报,千金难买。

我认识一个读计算机的学弟,他就是靠着一个热心学长的“选课表”,完美避开了几个以“挂科率高”而闻名的硬核教授,选的几门课教授nice、给分好,第一个学期就拿到了4.8的CAP,为整个硕士生涯开了个好头。

平衡的艺术:“硬核课”与“甜水课”

刷GPA不是让你只选水课。你需要的是一张“攻守兼备”的课表。每学期确保有1-2门是你的专业核心课、硬核课,这些是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基础的。剩下的,可以搭配一些公认的“甜水课”(workload小,给分好)。比如之前很多人推荐的GEN2050(Seeing the World: The Power of Film and Visual Media),或者一些语言入门课。这样一来,你既能保证学到真东西,又能稳住整体的CAP,不至于因为一门课的失利而满盘皆输。

记住,在NUS,学习是一场信息战。善用工具和人脉,你的GPA保卫战就已经赢了一半。

第二战:实习狙击战,背景不够项目来凑

GPA是门票,那实习经历就是你通往Dream Offer的核心武器。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强大背景”的普通人来说,实习的意义尤其重大。一份亮眼的本地实习,可以直接覆盖掉你本科学历的不足。

但问题来了,新加坡的好实习竞争极其激烈,身边全是名校背景的“卷王”,怎么破?

别再傻傻海投了,精准打击才是王道

很多同学找实习,就是上LinkedIn、JobStreet,一天投几十上百份简历,然后石沉大海。这种“广撒网”的效率极低。

你需要做的是“精准狙击”。

1. 用好校内资源——TalentConnect。这是NUS官方的求职平台,上面的很多职位是专门针对NUS学生的,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更重要的是,NUS的职业指导中心(Centre for Future-ready Graduates, CFG)会定期在上面发布各种求职工作坊、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的服务。这些都是免费的!我认识一个学姐,她的第一份字节跳动的实习,就是通过CFG的老师反复打磨简历、模拟面试了好几轮才拿下的。CFG的老师很多都有企业HR背景,他们的建议非常专业、一针见血。

2. 忘记你的学校背景,用项目说话。这是逆袭的核心。当你的简历上没有亮眼的学校时,就必须有亮眼的项目。

  • 如果你是学CS的:别让你的GitHub主页空着。去参与一个开源项目,哪怕只是修复一些小bug。自己动手做一个App或者网站,功能简单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展示你从0到1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官看到一个有实际作品的学生,远比看到一个只有分数的学生更感兴趣。之前有个来自国内普通一本的学长,就是靠着自己做的一个选课辅助小程序,在面试Shopee时惊艳了面试官,顺利拿到了实习offer。
  • 如果你是学商科的:多参加案例分析大赛(Case Competition)。NUS有很多这样的比赛,比如NUS-CFA Singapore Case Competition。这些比赛不仅能让你接触到真实的商业问题,锻炼分析和演讲能力,获奖经历更是简历上闪光的加分项。更重要的是,评委往往都是来自MBB(麦肯sey, 贝恩, BCG)、投行等顶尖公司的资深人士,是绝佳的networking机会。
  • 如果你是其他专业的:那就去创造项目。想进媒体行业?自己运营一个公众号或视频号,用数据证明你的内容能力。想做市场营销?联系一家你喜欢的本地小店,免费帮他们做社交媒体推广,用3个月的时间把粉丝数翻倍。这些“野生”的项目经历,比任何苍白的自我描述都更有说服力。

从“小”开始,积累你的第一份经验

第一份实习,别总盯着那些大厂。新加坡有大量充满活力的初创公司(Startup)。去这些公司实习,你可能身兼数职,能接触到业务的核心,成长速度非常快。而且,Startup的招聘流程通常更灵活,更看重你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意愿,而不是你的背景。可以多关注Glints、AngelList这样的平台。一份Startup的实习,能让你的简历不再空白,为你下一份冲击大厂的实习铺好路。

第三战:人脉升级战,让贵人主动找到你

一提到“人脉”,很多人就觉得很功利、很尴尬。其实,在NUS,建立人脉的本质是“建立有价值的连接”。你不是在索取,而是在交流和学习。

你的第一位“神仙人脉”——教授

别把教授只当成给你上课打分的人。NUS的教授很多都是行业大牛,他们手里的资源和人脉是你无法想象的。

如何和教授建立连接?

别下课就跑!多去Office Hour。去之前做好准备,不要问Google就能搜到的问题。可以和他探讨一个课程的延伸知识点,或者请教他对某个行业发展的看法。让他记住你这个爱思考、有想法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你不仅能学到更多知识,期末时找他写推荐信,他也能言之有物,写出真正有分量的推荐信。我认识一个工程学院的同学,就是因为经常和一位教授讨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教授后来直接把他推荐给了A*STAR(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一个研究项目组实习。这条路,比海投简历高效一万倍。

混“圈子”的正确姿势——质量大于数量

NUS有上百个学生社团(CCA)。不要为了凑热闹而参加。根据你的职业规划,选择1-2个深度参与。

想进金融?就去NUS Investment Society。想搞技术?就去NUS Hackers。在社团里,不要只当一个“幽灵成员”。主动承担一些工作,组织一场活动,或者负责一个项目。这不仅能锻炼你的软技能,还能让你和社团里最优秀的一批人成为战友。这些人未来都会进入各个行业的头部公司,他们是你最宝贵的第一手信息来源和潜在的内推人。大家一起办过活动、熬过夜,这份情谊远比你单纯在LinkedIn上加个好友要牢固得多。

把LinkedIn用成你的“人脉地图”

LinkedIn不仅仅是投简历的工具,更是一个主动出击的平台。

1. 优化你的个人主页。照片要专业,Headline要清晰地写出你的专业和求职方向。Summary部分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清晰地描述你的项目经历和成果。

2. 聪明地发起连接。找到在你的目标公司工作的NUS校友,发邀请时一定要附上一段个人信息(Add a note)。模板可以这样:“Hi [对方名字], 我是NUS [你的专业] 的在读硕士,看到您在[公司名]担任[职位],非常向往。我对[相关领域]很感兴趣,希望能和您连接,向您学习。” 这样的邀请通过率会高很多。

3. 发起“信息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连接成功后,可以尝试发消息,询问对方是否方便进行一个15-20分钟的线上交流(Coffee Chat)。表明你不是来求内推的,只是想请教一下他的工作体验、行业见解和职业发展建议。大部分校友都愿意帮助学弟学妹。通过这样的交流,你不仅能获得宝贵的一手信息,还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机成熟时,内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学社会学的学妹,想转行做用户体验研究(UXR)。她就在LinkedIn上找到了几十位在Google、Meta、Grab等公司做UXR的NUS校友,发出了信息访谈的邀请。最终有十几位回复了她,通过和这些前辈的交流,她明确了求职方向,针对性地修改了作品集,最后成功拿到了好几家大厂的面试,并最终上岸。她说,没有这些Coffee Chat,她可能连面试都拿不到。

你看,逆袭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它藏在每一次认真的课程准备里,藏在每一个用心打磨的项目里,藏在每一封真诚发出的邮件里。

“普通人”这个标签,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贴给自己的。在NUS这个平台上,你的本科出身只是一个非常次要的起点,决定你终点的,是你在这里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次行动。

别再焦虑了,也别再仰望那些所谓的“大神”。从现在开始,关掉这篇指南,打开NUSMODS,规划你的下一门课;或者打开你的简历,思考还能加上哪个项目;再或者,打开LinkedIn,找到你想连接的第一个校友。

你的封神之路,就从这一个具体的行动开始。去干吧,朋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