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专业前必须想清楚的几件事 |
|---|
| 别只看排名和热度,你的兴趣才是第一驱动力。跟风选的热门专业,可能让你学到一半就想退学。 |
| 专业名字可能很“美”,但课程内容可能很“坑”。务必亲自动手,去大学官网深挖课程设置。 |
| 考虑清楚未来想在日本就职还是回国发展,不同选择对应不同专业路径,这决定了你的“钱途”。 |
| 文科生也要看就业数据,理科生也要考虑跨学科能力。别在起跑线上就给自己设限。 |
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在日本留学圈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学长。
还记得我刚来日本那会儿,在语言学校的升学指导课上,老师问大家想学什么。一个从国内来的哥们儿,眼睛闪着光,特激动地说:“老师,我想学动漫!我要进吉卜力!” 他说他从小看宫崎骏的动画长大,来日本就是为了追寻这个梦想。
我们都觉得他特酷,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嘛。后来,他顺利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艺术大学,专业名字叫“映像学研究”。听着是不是特高大上?我们都以为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结果两年后,我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又见到他,整个人都蔫了。一问才知道,他那个专业根本不是教画画、教分镜、教电脑特效的。每天的课就是拉片、读论文、写各种电影理论和艺术史的报告。他一个美术生,天天跟一堆哲学、社会学名词死磕,还要用不那么溜的日语写几千字的学术论文,简直痛不欲生。毕业后想找动画制作公司的工作,人家一看他作品集,一片空白,简历上写的都是“某某导演风格论”,HR 连面试机会都没给。他最后找了个跟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贸易公司,做起了销售。
他跟我喝着酒,苦笑着说:“我这四年,不仅浪费了钱,更浪费了我的梦想。当初要是有人能告诉我,这个专业到底是干嘛的,我绝不会这么选。”
他这个故事,我一直记着。因为我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揣着一腔热血来到日本,结果在选专业这第一关就摔了个大跟头。所以今天,学长我不想跟你扯什么大学排名、专业前景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我就想用大白话,把我踩过的坑、看到的雷区,原原本本地告诉你,希望能帮你避开这些弯路。
听着高大上,其实又卷又迷茫——那些被名字耽误的专业
有些专业,光听名字就觉得“不明觉厉”,感觉毕业了就能当上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现实往往是一盆冷水,直接把你浇个透心凉。
头号“伪精英”专业:国际教养学部/国际关系学
“国际”这两个字,听着就特别有范儿。很多大学,尤其是像早稻田、上智这种名校,都开设了类似的学部。课程通常是全英文授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听起来是不是能把你培养成一个视野开阔的全球化人才?
打住!现实是,这类专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你学了点政治学皮毛,但比不过法学部的学生;你懂点经济学理论,但跟商学部的没法比;你聊起文化,又没有文学部的同学研究得深入。四年下来,你的知识体系就像个大拼盘,好看,但不顶饿。
找工作的时候,你就尴尬了。日本企业招聘,非常看重你的“专门性”(专业技能)。你去面试一个市场岗位,HR 问你会不会数据分析,你说我上过一门课;问你懂不懂消费者心理,你说我论文里提过。你每样都懂一点,但没有一样能成为你的“武器”。你跟日本本土学生比,语言是劣势;跟有专业技能的留学生比,你又没优势。最后,很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流向了对专业要求不高的服务业、销售业,或者去当个英文老师。
真实案例: 我认识一个庆应大学读相关专业的学姐,人非常优秀,英语流利得像母语。但她毕业时找工作就特别痛苦。投了无数咨询公司、大型商社,都在第一轮简历关就被刷下来了。对方给的理由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你的背景太泛,我们想要的是有金融、会计或者IT背景的专才。她最后进了一家外资酒店做管培生,工作本身不错,但她说总感觉自己的大学四年白读了。
数据说话: 根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的调查,人文社科类(包括国际关系)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常年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之一。虽然日本整体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很高(2023年春季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3%),但这不代表你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多时候,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大量毕业生进入了门槛较低的零售、餐饮、不动产中介等行业。
万金油还是“万人坑”:经营学/商学
这绝对是留学生群体里最扎堆的专业,没有之一。很多人觉得,学商科嘛,好就业,去大公司,当白领,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
正因为每个人都这么想,所以这个专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首先是考大学,名校的商学部,那录取比例低得吓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好不容易考进去了,会发现,一个班里一半都是中国留学生,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想脱颖而出太难了。
更残酷的还在后面——找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就活”。在日本,商科毕业生简直是人山人海。你拿着一张商学部的毕业证去面试,对面坐着的HR可能已经见了100个和你背景一模一样的学生了。凭什么选你?你的优势在哪里?
而且,日本大学的商科教育,很多时候偏重理论。你会学很多宏观经济模型、企业管理史、市场营销理论,但真正实操的东西,比如财务报表分析、数据软件应用、商业策划书撰写,可能需要你自己去课外学,或者指望在实习(インターン)里接触。但好公司的实习机会,竞争比正式工作还激烈。
真实案例: 我一个同届的朋友,明治大学商学部毕业。他从大三开始就拼命参加各种就活说明会,网申投了上百家公司,从银行到证券公司,从大型制造商到IT企业。他告诉我,最绝望的时候,是参加一个五大商社的集体面试,一个会议室里坐了30个人,清一色全是名校商学部毕业生,每个人都穿着一样的黑西装,说着滴水不漏的敬语,他感觉自己就像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毫无特色。最后,他去了一家中等规模的食品公司做营业(销售),离他当初进咨询公司的梦想差了十万八千里。
学长建议: 如果你真的对商科感兴趣,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差异化优势”。比如,在商科的基础上,辅修一个IT或者数据科学的学位;或者把日语练到商务谈判级别,再掌握一门小语种;或者死磕一个领域,比如专门研究日本的快消品市场,成为这个小领域的专家。总之,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被轻易替代的“商科毕业生”。
“毕业即待业?”——需要警惕的就业黑洞专业
有些专业,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对留学生来说真的非常不友好。如果你不是家里有矿,不愁生计,只是想安安静静地搞学术,那选择这些专业之前,请务必三思。
情怀的代价:纯文学/哲学/历史
我完全理解选择这类专业的同学。也许你热爱夏目漱石,痴迷于日本战国史,或者对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追求知识和智慧,本身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但是,我们得聊点现实的。在日本,这类纯文科专业的职业通道非常狭窄。最对口的路径就是做研究,留在大学当老师。这条路有多难走呢?首先,你至少要读到博士毕业(博士后期课程),这期间基本没有收入,全靠奖学金和自己打工。其次,日本的大学教职“坑”非常少,一个职位放出来,可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本土的博士来竞争,留学生想留下任教,难度堪比登天。
那不做研究,去企业可以吗?可以,但很难。日本企业非常务实,他们会问你:“你学的日本古代文学,能为我们公司创造什么价值?” 你可能说,我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些“软实力”当然很重要,但在HR眼里,远不如一个会编程、会做财报的技能来得直接。
真实案例: 语言学校时有个女同学,特别有才华,对《源氏物语》倒背如流,后来考上了京都大学的文学研究科。她硕士毕业时,想找个出版社或者博物馆的工作,结果发现这些单位要么不招外国人,要么要求极高的日本语能力和文化背景,她一个留学生根本竞争不过。最后,她不得不选择回国,在国内一所二本院校当了日语老师。她说,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她学到了真东西,但过程中的失落和迷茫,只有自己知道。
数据说话: 你可以去任何一所日本大学的官网上看他们的“就职实绩”报告。你会发现,文学、史学、哲学系的毕业生,最终去向最多的是“卸売・小売業”(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険業”(金融保险业)和“サービス業”(服务业)。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大部分都去做了与专业无关的事务性或销售性工作。
“伪二次元”的天坑:艺术理论/设计史
这就是我开头那个朋友掉进去的坑。很多同学喜欢日本的动漫、游戏、设计,就想当然地以为,去读个艺术类的大学就能进入这个行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日本的艺术教育分得非常细。有培养动手能力的“实技系”,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油画、雕塑等,这些专业需要你提交作品集,进去之后也是天天画图、做模型。也有培养研究能力的“理论系”,比如美术史、设计理论、艺术评论等,这些专业基本不用动手,就是看书、写论文、做发表。
如果你没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凭着一腔热情冲进一个理论专业,那结果就会很惨。你不仅学不到任何行业需要的实用技能(比如绘画软件、3D建模、UI/UX设计),还会因为语言和文化隔阂,在理论学习上被日本同学吊打。
真实案例: 除了我开头的朋友,我还认识一个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读“艺术文化学”的女生。她当时是想做策展人,觉得这个专业很对口。进去后才发现,课程全是日本近现代美术史和文化政策研究,需要阅读大量古旧的日文文献。她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痛苦得想撞墙。毕业后,日本的美术馆、画廊这类职位,几乎不对留学生开放。她现在在一个面向中国游客的画廊里做销售,偶尔客串一下翻译。
学长建议: 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ACG(动漫、漫画、游戏)或者设计行业,请直接瞄准那些教你“手艺”的实技类专业。在报考前,仔仔细细地去看这个学科的课程表,看他们到底上什么课,用什么软件,毕业设计是什么形式。别被那些听起来很美的专业名字给骗了!
那到底该怎么选?——学长的三条掏心窝子建议
吐槽了这么多“天坑”专业,肯定有同学会问:“学长,那我们到底该怎么选?”别急,下面这三条建议,是我用真金白银的学费和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换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条:别当“伸手党”,自己动手扒课程大纲(シラバス)
这是最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不要只看中介给你的宣传册,不要只听前辈的一面之词。你要亲自去大学的官网,像个侦探一样,把你感兴趣的专业查个底朝天。
具体怎么做?找到你想报考的大学官网,进入“学部・大学院”页面,找到你感兴趣的那个学部和学科。然后,去找一个叫做「シラバス」(Syllabus,教学大纲)或者「履修要項」(选课指南)的文件。这个文件,就是这个专业的“说明书”。
它会告诉你:未来四年,你具体要上哪些课?必修课有哪些,选修课有哪些?每门课的授课老师是谁?考核方式是考试还是报告?推荐阅读的书目是什么?
举个例子,你想学市场营销。你看到A大学的商学部和B大学的社会学部都有相关的课程。别急着做决定。去扒他们的大纲。你可能会发现,A大学的课程全是“市场营销原理”“消费者行为学”这种理论课,而B大学的社会学部下面,却有“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广告心理学实验”这种更实用的课程,甚至还有和企业合作的项目。那么,哪个更适合你的职业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还要看看这个系的教授(教員紹介)。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室)。看看他们的研究方向你是否感兴趣,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你将来写毕业论文的方向。一个好的导师,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资源和机会。
第二条:用“倒推法”规划你的专业路径
别像没头苍蝇一样,先选个专业再说。你要反过来想,先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毕业后,我想干什么?
情况一:我想留在日本工作。
那你就得研究日本的就业市场。现在日本什么行业最缺人?答案很明确:IT行业。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IT人才缺口将达到近80万人。所以,如果你对计算机不反感,选择情报学、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这类专业,毕业后找工作会相对容易得多,而且薪资水平也普遍较高。
除了IT,高端制造业(比如汽车、机器人、新材料)、医疗护理(介护)、建筑行业也因为老龄化等问题,常年缺人。这些都是留学生的蓝海。
如果你是文科生,想在日本找到好工作,就必须给自己打造一个“杀手锏”。这个杀手锏可以是:
- 顶级的日语能力: 不仅仅是N1,而是能用日语无障碍进行深度思考和商业谈判的水平。
- IT技能: 文科+IT是王道。学个Python,会做数据分析,你的竞争力会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 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比如你专门研究日本的旅游业或者化妆品行业,能写出深度的分析报告,那你就能去相关的公司做企划或市场。
用你想进入的行业和职位,来倒推你应该选择哪个专业,补充哪些技能。这样你的留学之路才会目标明确,不走弯路。
情况二:我最终要回国发展。
那你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日本留学经历,能让你的简历在国内的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
答案是,选择那些日本具有世界顶尖水平,而国内相对还在发展中的领域。比如:
- 理工科: 机器人工程、材料科学、汽车工程、精密仪器、半导体。日本在这些领域的“工匠精神”和技术积累是全球公认的。
- 设计类: 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日本的设计美学和人性化理念,能让你学到很多干货。
- 农学/生命科学: 日本在农业技术、食品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很强的实力。
- 特定文科: 比如社会福祉(养老产业)、儿童教育学等。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些领域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
学这些专业回国,你带回去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这才是你最大的竞争力。
第三条:冷静评估你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说到底,选专业是给你自己选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你自己知道。
硬实力,就是你的学习能力和基础。 你数学好不好?逻辑思维强不强?动手能力怎么样?如果你从小看到数字就头疼,就别硬逼着自己去学经济或者计算机,那会非常痛苦。如果你日语基础一般,汉字还认不全,就不要轻易挑战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的法学、文学专业。
软实力,就是你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支撑你走过四年漫长学习生涯最重要的燃料。没有兴趣,再热门、再好就业的专业,对你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但是,光有兴趣还不够,你要把兴趣和现实结合起来。
比如,你喜欢打游戏。这不代表你就要去读“游戏学”。你可以分析一下,你喜欢的是游戏的哪个方面?是精美的画面?那你应该去学CG、美术设计。是引人入胜的剧情?那你或许可以学编剧、叙事学。是游戏公司的商业运作?那你可以去学商科,然后专门研究游戏产业的商业模式。把一个模糊的“喜欢”,拆解成一个具体的、可以学习的专业方向,这才是成熟的思考方式。
别让四年的青春和昂贵的学费,只为了交一笔“智商税”。选专业,是你作为成年人,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纠结,很迷茫,但请你一定不要怕麻烦。
多花点时间去查资料,多问问不同专业的前辈,最重要的是,多问问你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个让你一想到要学四年都觉得兴奋的专业,找到那个和你未来蓝图完美契合的方向。
当你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留学这件事,从你选对专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加油,未来的后辈们!